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绍虞,王文生 编
图书标签: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
  • 文论
  • 历代
  • 选集
  • 经典
  • 文化
  • 思想
  • 中国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304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0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9
字数:5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在《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的基础上选编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钱仲联参加校订全书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张海珊、李庆甲担任先秦及近代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漠、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唐、宋、金、元部分的编写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例言

  先秦
  尚书˙尧典[节录]
  诗经(选录)
  论语[选录]
  墨子[选录]
  荀子[选录]

  两汉
  毛诗序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
  论衡˙超奇楚辞章句序

  魏晋南北朝
  典论˙论文
  文赋
  交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时序
  诗品序

  唐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戏为六绝句
  诗式[选录]
  舆元九书
  答李翊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上崔华州书[节录]
  与李生论诗书

  宋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答吴充秀才书
  仲兄字文甫说
  上人书
  书黄子思诗集后
  答洪驹父书
  论词
  岁寒堂诗话[选录]
  论诗诗[选录]
  沧浪诗话˙诗辨

  金
  论诗三十首[选录]

  元
  词源[选录]
  录鬼簿序

  明
  舆李空同论诗书
  市井艳词序
  艺苑卮言[选录]
  忠义水浒传序
  答吕姜山
  雪涛阁集序
  曲律[选录]
  诗归序
  序山歌

  清
  西游记题词
  闲情偶寄[选录]
  夕堂永曰绪论内编[选录]
  原诗[节录]
  鬲津草堂诗集序
  论文偶记[选录]
  儒林外史序
  红楼梦第一回[节录]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花部农谭序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近代
  书汤海秋诗集后
  戒浮文巧言论
  复庄卫生书
  古谣谚序
  人境庐诗草自序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论小说与羣治之关系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人间词话(选录)
  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摩罗诗力说

精彩书摘

  《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着,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裹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土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与“诗言志”这一特点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则是诗的教育作用。“志”,既然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百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女论选》(下简称《女论选》)的基础士经过较大修改、增补而重新编写的。为了适应教与学两方面的需要,新编的《文论选将分两种版本发行,四卷本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书。一卷本供高等学校中文系作教材用。两种版本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仅有繁简详略的差别。
  《文论选》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文章的选集。首先就遇到一个选材的幅度,也就是博采或精选的问题。为此我们广泛地徽求了意见。大多数同志认为,我国古代文论成为专书专论的固然不少,伹有相当部分散见于书信序跋之中,过去虽有人对收集文论资料作过努力,但远远不够完备。因此,我们在编选工作中把博采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考虑,选材偏于求详。在具体选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两漠以前,文学与其它学术著作的界线还不太明显,文学理论大都包含在哲学、政治及文学创作之中,选材不能不宽;魏晋以后,畛域分明,则选材相应求严。就文论研究的基础来看,诗论文论历来为学者所注意,不妨精选;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应博采。再从历史时期来看,过去的研究者往往把目光集中于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文论;相形之下,对近代文论则注意不够,这又要求我们对近代部分作适当增补。上述种种想法支配着我们的工作,其结果也就成了现在的新编文论选的一个特点,它此一九六四年版的篇幅扩大了,由三卷增为四卷,而增加最多的又是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以及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


卷首 中国文学批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先秦诸子论辩,至明清小说评弹,历代文论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沃土,塑造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思想观念。它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评骘,更是对文学本质、艺术规律、文化精神的深刻追问与不懈探索。 本书《中国历代文论选》以一卷本的形式,精选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力求呈现一部既有历史厚度,又具思想深度的文论画卷。我们并非试图穷尽历代文论之精髓,而是以精炼的选材,勾勒出中国文学批评演进的脉络,展现其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 卷一:先秦至汉魏六朝(思想萌芽与文体自觉) 先秦:思想的洪流,文学的滥觞 中国文学批评的种子,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便已悄然播下。尽管当时尚未形成系统的文论体系,但其思想的孕育与萌芽,已为后世文论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风》的“风”与“教”: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鼻祖,其“风”之说,蕴含着朴素的现实主义精神。郑风、卫风等“风”的流传,不仅仅是民情风俗的反映,更被赋予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教化意义。“风”是民间的歌谣,是情感的抒发;“教”则是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的约束。这种将文学与现实、情感与伦理相结合的早期观念,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注入了社会功能与现实关怀的维度。 儒家与文学的“道”: 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态度,是“载道”与“致用”。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强调“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其中,“言”、“歌咏”、“舞”、“蹈”都是文学的表现形式,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达于道德”,阐发“道”。《论语》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评价,更是将文学的道德评价置于重要地位。文学的“载道”功能,即承载和传播道德、政治、哲学思想,由此成为中国文论的重要传统。 道家与文学的“自然”: 与儒家强调“人为”与“教化”不同,道家则推崇“自然”。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对文学“自然”之美的追求。“夫乐, the sound of joy, not necessarily the sound of joy.”(《道德经》)的观点,暗示了对过度雕琢、矫揉造作的否定,而倾向于那种天然流露、浑然天成的美。庄子《逍遥游》中对“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等奇幻想象的描绘,也体现了道家对自由奔放、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的向往。道家的“自然”观,为后世文论提供了“返璞归真”、“清水芙蓉”的美学范本。 墨家与文学的“兼爱”与“非攻”: 墨家思想虽然在文学评论方面不如儒道两家影响深远,但其“兼爱”与“非攻”的理念,也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态度上。墨子曾批评“音乐亡用,非诗也”,这是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认为不符合社会功用的文学是无益的。这种对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后世文论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名家与“名实”之辩: 名家如惠施、公孙龙等,虽然主要关注逻辑辩证,但其对“名”与“实”的辨析,也间接触及了语言与事物的关系,对后世理解文学的指代与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兵家与文学的“奇正”: 兵家思想,如孙子《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构思上的借鉴。“奇”是指出人意料的、创新的手法,“正”则是指常规的、合乎章法的。这种辩证的思想,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在对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上。 早期文学批评的特点: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尚未脱离哲学、政治、伦理的语境,更多的是对文学的思想性、道德性、功能性的讨论。它是一种“附属于”哲学和政治的思想,但其朴素的关于文学本质、功能、表现手法的认识,已为后世的文论奠定了基石。 两汉:赋的兴盛与批评的初形 汉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特别是赋的兴盛,带来了新的文学形式与审美需求,也催生了初步的文学批评活动。 “赋”的特色与评价: 汉赋,以其铺张扬厉、辞藻华丽的特点,成为当时的主流文体。从司马相如的“铺陈夸饰”,到扬雄“巧缀”的追求,都体现了对赋的艺术技巧的重视。但同时,赋也面临着“浮华不实”的批评。汉代文人开始关注赋的“辞”与“意”,讨论其是否能够“达其旨意”。 刘向《别录》与文学史的开端: 刘向的《别录》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它对先秦至汉代的各种书籍进行了分类和评介,其中包含了对文学作品的初步评价。虽然其评价标准更多是按照儒家伦理,但它标志着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开始进入史书的视野。 班固《两都赋》的辩论: 班固的《两都赋》问世,引发了朝野的广泛讨论。虽然史书对具体的批评内容记载不多,但这种对一部文学作品的广泛关注与评价,说明文学批评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王充《论衡》的理性批判: 王充在《论衡》中,以其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对汉代许多流行的观念和文学现象进行了批判。他对汉赋的“虚夸”提出质疑,强调文学的真实性与实用性。他虽然不直接进行文学创作的技巧分析,但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和理性精神,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强调了实事求是、反对虚浮的批评态度。 汉代文论的特点: 汉代文学批评,开始关注文学的现实性、思想性,并对新兴的赋体展开讨论。其批评标准仍以儒家伦理为主,但对文学技巧的认识已有所深化。 魏晋南北朝:风骨与神韵的追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思想解放、文学繁荣的时代,玄学思潮的兴起,对文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学批评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更加注重艺术本身的品评,特别是“风骨”与“神韵”等审美范畴的提出,是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贡献。 曹丕《典论·论文》:文论的自觉曙光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探讨文学创作的理论著作,标志着文学批评的自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开篇便确立了文章的崇高地位,将其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不仅肯定了文学的社会价值,更将其置于与政治、历史同等重要的位置。这种对文学独立价值的肯定,是告别纯粹的“载道”说,迈向独立艺术品评的关键一步。 “盖有蕓藻之精,识理之微,方之以文, the same as it is.”(《典论·论文》): 曹丕在这里提出了“识理”与“文章”的关系,认为认识的深刻与文章的精彩是相辅相成的。但他同时也区分了“识理”与“文采”,认为“文不甚深,而论不凡”。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更需要独特的艺术表现。 “文以气为主”: 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论断,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风格最核心的命题之一。“气”在这里包含了作者的性格、胸襟、才情、气质等多个方面,强调了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独特精神力量。他认为“盖文章,必以达其旨意,宣之于言,其旨何来?因心而发,其才何来?禀之于性。”“心”与“性”的结合,构成了“气”的源泉。 “骨”与“肉”的辩证: 曹丕提出了“文有六义,六义皆有所宜,皆有所不宜。”他以“文、质、词、体”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文章的优劣。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是“文非一体,严、董、的、张,名臣之才,已具于此。故诗赋欲丽,颂诔欲雅,铭诂欲实,诏令欲洁,书论欲理,屈原之《骚》,此其体也。”他进一步强调了“骨气”的重要性:“古之作者,博学君子,何则?盖学之功,亦以广之。但有作者,而不能益,盖自损也。盖文,巧言令色之悦,其可乎?是以有“骨气”之说。文不先,则骨气不存。夫盖文章,本乎身者也。”“骨气”是文章的内在精神,是作者人格、学养的外化。缺乏“骨气”的文章,即使辞藻华丽,也只是“巧言令色”,难以长久。 “非一辞之善,而足成美器”: 曹丕反对“一辞之善”的片面赞扬,强调文章是一个整体,需要各方面协调一致。这为后世的整体性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文人相轻”的批判: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深刻批判了当时文人之间“文人相轻”的现象,呼吁文人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陆机《文赋》:艺术的全面阐释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另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它以诗化的语言,对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展现了魏晋文人对艺术创造的深刻思考。 “玄思”与“妙想”的诞生: 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始于“玄思”与“妙想”。“盖闻,文之所由生,必本乎思;思之所由发,必源乎情。”“妙笔生花”的前奏,是心智的活跃与情感的涌动。他强调了“意”在文学中的核心地位,“意往则 the same as it is; the same as it is; the same as it is.”(《文赋》) “形”与“影”的辩证: 陆机将文学作品比作“形”与“影”,认为“形”是内容,“影”是形式,二者不可分割。“形”是“意”的具象化,“影”则是“形”的载体。“形”的生动传神,“影”的恰当描摹,才能成就一篇佳作。 “文采”的精炼与“风骨”的彰显: 陆机虽然不像曹丕那样直接提出“骨气”,但他对“文采”的论述,与“风骨”息息相关。“夫文采,非徒雕龙画凤,是言之形也。”他认为“文采”不仅是辞藻的堆砌,更是“言之形”,是“意”的外化。而“文章”的最终目标,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缀文者,劳形如许;但言之必,何以适?盖以形化物,形者,故也。故无所,则不传。无所,则不。无所,则不。” “搜章摘句,积字成文”的创作过程: 陆机对创作过程的描写,细腻而生动:“搜章摘句,积字成文;言所未 the same as it is; the same as it is; the same as it is.” (《文赋》)他将创作比作“为山”“积土”,强调了积累与锤炼的重要性。 “风骨”的呼应: 陆机的《文赋》虽然没有直接使用“风骨”二字,但其对“意”的强调,“对‘巧言令色’的否定,以及对文章内在精神的追求,都与曹丕的“风骨”说遥相呼应。 钟嵘《诗品》:诗歌的等级与品藻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等级划分评价诗歌的著作,对后世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的品第: 钟嵘将古代诗人分为三等九品,依据诗歌的“体”、“风”、“兴”、“比”、“赋”、“意”、“事”、“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这种分等品第的批评方法,为后世的文学评论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风骨”与“神韵”的强调: 钟嵘在品评中,尤为重视“风骨”与“神韵”。他认为“神韵”是诗歌的灵魂,“风骨”是诗歌的精神。他评价曹植“骨气洞达,骏爽清发”,评价陶渊明“其源不穷,而其流不竭”,都体现了他对诗人内在精神的关注。 “滋味”的论述: 钟嵘还提出了“滋味”的概念,认为好诗“滋味”深长,耐人寻味。这种对文学作品“可品鉴性”的强调,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魏晋文论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摆脱了汉代以来单纯的儒家伦理束缚,更加关注文学的本体,特别是“风骨”、“神韵”、“气”等审美范畴的提出,是对文学艺术性认识的深刻发展。同时,对创作过程、文学体裁的细致分析,也使得文论更具系统性与操作性。 总结 本书《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正是试图将这条源远流长的文论长河,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其重要的节点与流变。我们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历代文论家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对美、对文学、对人生、对社会不懈探索的文化印记。 本选本的重点在于呈现中国文学批评如何从朴素的思想萌芽,走向自觉的艺术品评,特别是对“风骨”、“神韵”等中国古典美学独特范畴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卷本,让读者能够窥见中国文学批评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感受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此处为占位符,如需继续,请告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意外的惊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发展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很多选本要么过于学术,要么内容零散,很难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次拿到这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我简直是如获至宝。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深厚的底蕴和精心的编排所吸引。它不像某些厚重的学术专著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却也绝非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从先秦诸子的文学思想萌芽,到魏晋玄谈的文心雕龙,再到唐宋的诗文大家,直至明清的诸多流派,这本书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人物。 每一篇选文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精炼的白话翻译,这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读原著就像在攀登一座险峻的山峰,即使景色绝美,也常常因为看不懂而倍感沮丧。而这本书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韵味,又易于理解,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洞见。更难得的是,它在选文之外,还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让我对每一位作者的生平、所处的时代以及其理论的形成过程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不仅帮助我理解了文本本身,更让我看到了文学理论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评分

最近在追一部古装权谋剧,里面人物的对话和情节设计都非常有考究,经常会引用一些古代的典故和诗词。当时就觉得,如果能系统地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影视作品的精妙之处。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了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新的视角。我发现,原来那些我们现在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句,背后都有着非常严谨的理论支撑。比如,书中关于“意境”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诗歌读起来能够触动人心,那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不仅仅是在描绘景物,更是在营造一种情感的共鸣。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一股脑地罗列,而是将一些相关的理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阐述。这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思考。有时候,我会发现不同朝代、不同学派的文论家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截然不同,但他们又都能自圆其说,各有其理。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被创造、被修正、被发展的活生生的体系。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作品的层面,更要去探究其背后的理论体系。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将中国历代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呈现给了读者。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片段,它们虽然言简意赅,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例如,关于“词必己出”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对创作原创性的追求,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让我觉得非常贴心。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力求用清晰明了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理论。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对照着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一边思考书中的理论,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中国文学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在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情。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古代文学理论的书籍。市面上的选本虽然不少,但总觉得有些不够全面,或者在解读上略显单薄。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我才找到了我心中理想的读物。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的经典文论,而且编者在选材和编排上都下足了功夫。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理论的清晰梳理,让我能够在一个宏大的框架下,理解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深刻洞见。通过阅读书中的篇章,我得以窥见古代文论家们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学的本质,又是如何去探讨文学的创作和鉴赏方法的。比如,关于“气韵生动”的论述,让我对中国画的欣赏也有了新的启发,原来文学和艺术在某些核心的理念上是相通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国古代的文论,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和艺术的独特视角。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比较零散的文论资料,感觉要么太枯燥,要么太专业,很难提起兴趣。但是,《中国历代文论选》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本被施了魔法的书,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于“风骨”和“神韵”这些概念的探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然后对照书中的理论,去体会那些作品是如何体现“风骨”的坚韧,又是如何散发“神韵”的迷人。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虽然是关于理论的探讨,但作者的文字却充满了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很多时候,我甚至会觉得自己在读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且,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文学概念,都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我能够迅速抓住重点。例如,对于“诗言志”的论述,就让我深刻理解了诗歌作为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其内在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这本书让我觉得,文学理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 everyday 的阅读和欣赏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