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例言
先秦
尚书˙尧典[节录]
诗经(选录)
论语[选录]
墨子[选录]
荀子[选录]
两汉
毛诗序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
论衡˙超奇楚辞章句序
魏晋南北朝
典论˙论文
文赋
交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时序
诗品序
唐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戏为六绝句
诗式[选录]
舆元九书
答李翊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上崔华州书[节录]
与李生论诗书
宋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答吴充秀才书
仲兄字文甫说
上人书
书黄子思诗集后
答洪驹父书
论词
岁寒堂诗话[选录]
论诗诗[选录]
沧浪诗话˙诗辨
金
论诗三十首[选录]
元
词源[选录]
录鬼簿序
明
舆李空同论诗书
市井艳词序
艺苑卮言[选录]
忠义水浒传序
答吕姜山
雪涛阁集序
曲律[选录]
诗归序
序山歌
清
西游记题词
闲情偶寄[选录]
夕堂永曰绪论内编[选录]
原诗[节录]
鬲津草堂诗集序
论文偶记[选录]
儒林外史序
红楼梦第一回[节录]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花部农谭序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近代
书汤海秋诗集后
戒浮文巧言论
复庄卫生书
古谣谚序
人境庐诗草自序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论小说与羣治之关系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人间词话(选录)
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摩罗诗力说
《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着,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裹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土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与“诗言志”这一特点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则是诗的教育作用。“志”,既然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百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
本书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女论选》(下简称《女论选》)的基础士经过较大修改、增补而重新编写的。为了适应教与学两方面的需要,新编的《文论选将分两种版本发行,四卷本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书。一卷本供高等学校中文系作教材用。两种版本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仅有繁简详略的差别。
《文论选》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文章的选集。首先就遇到一个选材的幅度,也就是博采或精选的问题。为此我们广泛地徽求了意见。大多数同志认为,我国古代文论成为专书专论的固然不少,伹有相当部分散见于书信序跋之中,过去虽有人对收集文论资料作过努力,但远远不够完备。因此,我们在编选工作中把博采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考虑,选材偏于求详。在具体选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两漠以前,文学与其它学术著作的界线还不太明显,文学理论大都包含在哲学、政治及文学创作之中,选材不能不宽;魏晋以后,畛域分明,则选材相应求严。就文论研究的基础来看,诗论文论历来为学者所注意,不妨精选;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应博采。再从历史时期来看,过去的研究者往往把目光集中于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文论;相形之下,对近代文论则注意不够,这又要求我们对近代部分作适当增补。上述种种想法支配着我们的工作,其结果也就成了现在的新编文论选的一个特点,它此一九六四年版的篇幅扩大了,由三卷增为四卷,而增加最多的又是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以及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
这本书真是意外的惊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发展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很多选本要么过于学术,要么内容零散,很难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次拿到这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我简直是如获至宝。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深厚的底蕴和精心的编排所吸引。它不像某些厚重的学术专著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却也绝非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从先秦诸子的文学思想萌芽,到魏晋玄谈的文心雕龙,再到唐宋的诗文大家,直至明清的诸多流派,这本书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人物。 每一篇选文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精炼的白话翻译,这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读原著就像在攀登一座险峻的山峰,即使景色绝美,也常常因为看不懂而倍感沮丧。而这本书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韵味,又易于理解,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洞见。更难得的是,它在选文之外,还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让我对每一位作者的生平、所处的时代以及其理论的形成过程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不仅帮助我理解了文本本身,更让我看到了文学理论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评分最近在追一部古装权谋剧,里面人物的对话和情节设计都非常有考究,经常会引用一些古代的典故和诗词。当时就觉得,如果能系统地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影视作品的精妙之处。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了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新的视角。我发现,原来那些我们现在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句,背后都有着非常严谨的理论支撑。比如,书中关于“意境”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诗歌读起来能够触动人心,那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不仅仅是在描绘景物,更是在营造一种情感的共鸣。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一股脑地罗列,而是将一些相关的理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阐述。这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思考。有时候,我会发现不同朝代、不同学派的文论家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截然不同,但他们又都能自圆其说,各有其理。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被创造、被修正、被发展的活生生的体系。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作品的层面,更要去探究其背后的理论体系。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将中国历代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呈现给了读者。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片段,它们虽然言简意赅,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例如,关于“词必己出”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对创作原创性的追求,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让我觉得非常贴心。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力求用清晰明了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理论。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对照着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一边思考书中的理论,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中国文学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在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情。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古代文学理论的书籍。市面上的选本虽然不少,但总觉得有些不够全面,或者在解读上略显单薄。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我才找到了我心中理想的读物。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的经典文论,而且编者在选材和编排上都下足了功夫。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理论的清晰梳理,让我能够在一个宏大的框架下,理解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深刻洞见。通过阅读书中的篇章,我得以窥见古代文论家们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学的本质,又是如何去探讨文学的创作和鉴赏方法的。比如,关于“气韵生动”的论述,让我对中国画的欣赏也有了新的启发,原来文学和艺术在某些核心的理念上是相通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国古代的文论,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和艺术的独特视角。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比较零散的文论资料,感觉要么太枯燥,要么太专业,很难提起兴趣。但是,《中国历代文论选》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本被施了魔法的书,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于“风骨”和“神韵”这些概念的探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然后对照书中的理论,去体会那些作品是如何体现“风骨”的坚韧,又是如何散发“神韵”的迷人。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虽然是关于理论的探讨,但作者的文字却充满了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很多时候,我甚至会觉得自己在读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且,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文学概念,都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我能够迅速抓住重点。例如,对于“诗言志”的论述,就让我深刻理解了诗歌作为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其内在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这本书让我觉得,文学理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 everyday 的阅读和欣赏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