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例言
先秦
尚書˙堯典[節錄]
詩經(選錄)
論語[選錄]
墨子[選錄]
荀子[選錄]
兩漢
毛詩序
史記.太史公自序[節錄]
論衡˙超奇楚辭章句序
魏晉南北朝
典論˙論文
文賦
交心雕龍˙神思
文心雕龍˙時序
詩品序
唐
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
戲為六絕句
詩式[選錄]
輿元九書
答李翊書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上崔華州書[節錄]
與李生論詩書
宋
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
答吳充秀纔書
仲兄字文甫說
上人書
書黃子思詩集後
答洪駒父書
論詞
歲寒堂詩話[選錄]
論詩詩[選錄]
滄浪詩話˙詩辨
金
論詩三十首[選錄]
元
詞源[選錄]
錄鬼簿序
明
輿李空同論詩書
市井艷詞序
藝苑卮言[選錄]
忠義水滸傳序
答呂薑山
雪濤閣集序
麯律[選錄]
詩歸序
序山歌
清
西遊記題詞
閑情偶寄[選錄]
夕堂永曰緒論內編[選錄]
原詩[節錄]
鬲津草堂詩集序
論文偶記[選錄]
儒林外史序
紅樓夢第一迴[節錄]
答瀋大宗伯論詩書
花部農譚序
宋四傢詞選目錄序論
近代
書湯海鞦詩集後
戒浮文巧言論
復莊衛生書
古謠諺序
人境廬詩草自序
論白話為維新之本
論小說與羣治之關係
國故論衡˙文學總略
人間詞話(選錄)
十世紀大舞颱發刊詞
摩羅詩力說
《尚書》是關於中國上古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西漢初存二十八篇,相傳由伏生口授,用漢時通行文字隸書抄寫,是為《今文尚書》。《堯典》為其中的一篇。近人以為由周代史官根據傳聞編著,又經春鞦戰國時人補訂而成。僞《古文尚書》把下半篇分齣,並加二十八字,作為《舜典》。
這裹節錄的一段文字,記載瞭中國早期的文學理論。它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其中之一是“詩言誌”。硃自清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曆代詩論的“開山的綱領”(《詩言誌辨序》),對後來的文學理論有著長久的影響。由於“詩言誌”概括地說明瞭詩歌錶現作傢思想感情的特點,也就涉及到詩的認識作用。從馬剋思主義觀點看來,詩人的“誌”是一定社會曆史條件的産物’無不受階級地位的製約。人們通過言“誌”的詩,也就能在不同程度土認識社會。古人對這一點沒有作齣明確的闡述,但已意識到詩的這方麵的作用。《禮記。王製》雲:“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漢書。藝文誌》雲:“《書》曰:‘詩言誌,歌永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這說明,古人在“詩言誌’的認識基礎上,已注意到“采詩觀誌”,並曾經把“采詩”作為一種製度,力圖充分發揮詩的認識作用,使之為統治者的政治服務。
與“詩言誌”這一特點相聯係的另一方麵,則是詩的教育作用。“誌”,既然是詩人的思想感情,百誌的詩必須具有從思想感情上影響人和對人進行道德規範的力量。
……
本書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國曆代女論選》(下簡稱《女論選》)的基礎士經過較大修改、增補而重新編寫的。為瞭適應教與學兩方麵的需要,新編的《文論選將分兩種版本發行,四捲本作為教學和科研的參考書。一捲本供高等學校中文係作教材用。兩種版本編寫的指導思想是一緻的,僅有繁簡詳略的差彆。
《文論選》是我國古典文學理論文章的選集。首先就遇到一個選材的幅度,也就是博采或精選的問題。為此我們廣泛地徽求瞭意見。大多數同誌認為,我國古代文論成為專書專論的固然不少,伹有相當部分散見於書信序跋之中,過去雖有人對收集文論資料作過努力,但遠遠不夠完備。因此,我們在編選工作中把博采放在重要位置上來考慮,選材偏於求詳。在具體選材中,又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側重:兩漠以前,文學與其它學術著作的界綫還不太明顯,文學理論大都包含在哲學、政治及文學創作之中,選材不能不寬;魏晉以後,畛域分明,則選材相應求嚴。就文論研究的基礎來看,詩論文論曆來為學者所注意,不妨精選;小說、戲劇、民歌等方麵的理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自應博采。再從曆史時期來看,過去的研究者往往把目光集中於鴉片戰爭以前的古代文論;相形之下,對近代文論則注意不夠,這又要求我們對近代部分作適當增補。上述種種想法支配著我們的工作,其結果也就成瞭現在的新編文論選的一個特點,它此一九六四年版的篇幅擴大瞭,由三捲增為四捲,而增加最多的又是小說、戲劇、民歌等方麵的理論以及近代部分的文學理論。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文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欣賞作品的層麵,更要去探究其背後的理論體係。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全麵的方式,將中國曆代重要的文學理論思想呈現給瞭讀者。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些片段,它們雖然言簡意賅,卻字字珠璣,蘊含著深刻的智慧。例如,關於“詞必己齣”的討論,讓我看到瞭古代文人對創作原創性的追求,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也讓我覺得非常貼心。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力求用清晰明瞭的語言來闡釋復雜的理論。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一邊對照著自己熟悉的文學作品,一邊思考書中的理論,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加深瞭對中國文學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是我在探索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它不僅為我提供瞭寶貴的知識,更點燃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熱情。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地梳理古代文學理論的書籍。市麵上的選本雖然不少,但總覺得有些不夠全麵,或者在解讀上略顯單薄。直到我遇到瞭這本《中國曆代文論選》,我纔找到瞭我心中理想的讀物。它不僅收錄瞭大量的經典文論,而且編者在選材和編排上都下足瞭功夫。我特彆欣賞它對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理論的清晰梳理,讓我能夠在一個宏大的框架下,理解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脈絡。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豐富的文本,更在於它所展現齣的深刻洞見。通過閱讀書中的篇章,我得以窺見古代文論傢們是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學的本質,又是如何去探討文學的創作和鑒賞方法的。比如,關於“氣韻生動”的論述,讓我對中國畫的欣賞也有瞭新的啓發,原來文學和藝術在某些核心的理念上是相通的。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中國古代的文論,不僅僅是在學習理論,更是在學習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看待世界和藝術的獨特視角。
評分這本書真是意外的驚喜!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論發展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市麵上很多選本要麼過於學術,要麼內容零散,很難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這次拿到這本《中國曆代文論選》,我簡直是如獲至寶。翻開第一頁,就被它深厚的底蘊和精心的編排所吸引。它不像某些厚重的學術專著那樣令人望而生畏,卻也絕非淺嘗輒止的入門讀物。從先秦諸子的文學思想萌芽,到魏晉玄談的文心雕龍,再到唐宋的詩文大傢,直至明清的諸多流派,這本書幾乎涵蓋瞭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和關鍵人物。 每一篇選文都經過瞭細緻的考證和精煉的白話翻譯,這對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福音。很多時候,讀原著就像在攀登一座險峻的山峰,即使景色絕美,也常常因為看不懂而倍感沮喪。而這本書的翻譯,既保留瞭原文的古樸韻味,又易於理解,讓我能夠真正領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洞見。更難得的是,它在選文之外,還附有詳細的注釋和背景介紹,讓我對每一位作者的生平、所處的時代以及其理論的形成過程都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這不僅幫助我理解瞭文本本身,更讓我看到瞭文學理論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和發展的。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之前接觸過一些比較零散的文論資料,感覺要麼太枯燥,要麼太專業,很難提起興趣。但是,《中國曆代文論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本被施瞭魔法的書,讓我沉浸其中,欲罷不能。我尤其喜歡書裏對於“風骨”和“神韻”這些概念的探討。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曾經讀過的一些經典作品,然後對照書中的理論,去體會那些作品是如何體現“風骨”的堅韌,又是如何散發“神韻”的迷人。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雖然是關於理論的探討,但作者的文字卻充滿瞭文學的美感,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很多時候,我甚至會覺得自己在讀一篇優美的散文。而且,書中對於一些抽象的文學概念,都能夠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讓我能夠迅速抓住重點。例如,對於“詩言誌”的論述,就讓我深刻理解瞭詩歌作為一種抒發個人情感的載體,其內在的力量有多麼強大。這本書讓我覺得,文學理論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 everyday 的閱讀和欣賞之中。
評分最近在追一部古裝權謀劇,裏麵人物的對話和情節設計都非常有考究,經常會引用一些古代的典故和詩詞。當時就覺得,如果能係統地瞭解一下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也許能更好地理解這些影視作品的精妙之處。於是,我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瞭這本書。不得不說,這本書打開瞭我對中國古代文學一個新的視角。我發現,原來那些我們現在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詩句,背後都有著非常嚴謹的理論支撐。比如,書中關於“意境”的論述,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詩歌讀起來能夠觸動人心,那是因為作者在創作時,不僅僅是在描繪景物,更是在營造一種情感的共鳴。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一股腦地羅列,而是將一些相關的理論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和闡述。這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你思考。有時候,我會發現不同朝代、不同學派的文論傢在某些問題上的觀點截然不同,但他們又都能自圓其說,各有其理。這種思想的碰撞,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也激發瞭我更多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理論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在實踐中不斷被創造、被修正、被發展的活生生的體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