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皆是从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书中所谈内容,对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文化精神观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序 / 1
一 中国文化精神
二 中国文化传统在哪里
三 中国文化的变与常
四 文化传统中的冲突与调和
附录 讲辞大纲
五 文化的散播与完整
附录 讲辞大纲
六 文化的长命与短命
七 文化中之事业与性情
八 文化的中和与偏反
九 文化中的自然与世俗
十 文化中的积累与开新
附录 讲辞大纲
十一 文化中的精粹与渣滓
十二 文化的前瞻与回顾
十三 复兴文化之心理条件
序
余迁居来台,即曾在空军各基地作过一番巡回演讲,又增以在三军参谋大学、海、陆、空军官校之演讲,共成《中国文化十二讲》。此为余对当前军人作有系统的文化演讲之第一集。今年海、陆、空三军之军官集合为莒光班,轮番受训,余应萧政之教育长之邀约,随班讲“中国文化精神”一课程,前后十三次,汇印成册,此为余对当前军人作有系统的文化演讲之第二集。莒光班此一课程,此下仍将继续,政之嘱余改定总题为“中国文化对世界之责任”,余已应其请,仍当随班络续分题讲述,将来再以汇印,将为余对当前军人有系统的文化演讲之第三集。
闻鼙鼓而思将帅。今者国难当头,保护国家,捍卫文化,惟我军人担当了莫大的责任。惟能对国家民族传统的文化有信心,始能对保护捍卫当前的莫大责任有勇气。余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深博伟大,所知甚浅。然自问爱国热忱,则自幼年迄于今兹,从未后人。凡我所讲,无不自我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
我之生年,在前清光绪乙未,即《马关条约》台湾割让日本之年。我之一生,即常在此外患纷乘,国难深重之困境中。民国元年,我即在乡村小学教书。我之稍有知识,稍能读书,则莫非因国难之鼓励,受国难之指导。我之演讲,则皆是从我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
我敬愿以此一腔热忱,以此稍许困心衡虑之所得,贡献于当前负保护国家捍卫文化之大任的军人们。并愿仍鼓余勇,以追随于我可敬爱之军人之后,同为当前国难善尽我所能追随之贡献。
这部鸿篇巨制,初捧在手,便觉分量十足,不仅仅是纸张的厚重,更是文字所蕴含的深邃与历史的沉淀感。我特地挑选的这套简体精装系列,装帧古朴典雅,尤其那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闪烁着一种历经沧桑的温润光泽,让人肃然起敬。书本的开本适中,拿在手中颇有文人墨客的风范,翻阅时那种纸张与指尖的摩擦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宣言。内页的排版极为考究,字体选择清晰易读,注释详尽却不喧宾夺主,体现了出版方对原著精神的尊重和对现代读者的体贴。每一次轻轻翻动书页,都仿佛能嗅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混合着时间留下的静谧气息,让人心绪宁静下来,准备好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宏大而精妙的思维世界。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是在细细摩挲那些扉页和序跋,便已觉收获颇丰。这本书的纸质,我想必须着重提一下,它选用的是一种偏米黄色的高级纸张,这种颜色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对眼睛的疲劳,使得那些长篇的论述和密集的逻辑推导都能被舒适地吸收。装帧的工艺也着实令人赞叹,那精装的硬壳,坚固耐用,想必能抵挡住岁月侵蚀,陪伴我度过漫长的阅读旅程。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之处的处理,比如章节之间的留白和内封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东方哲学特有的含蓄与韵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凝神细想作者前一句话的深意,这种强迫性的停顿,恰恰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参与到思想的建构过程中去。
评分这套书的整体观感,可以说是“沉稳如山,内敛含光”。我喜欢它在简体字转化过程中保持的那种严谨度,看得出校对和排版团队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书脊的处理非常到位,即使是新书,也轻易就能找到中心线,方便读者找到最佳的阅读角度。我特别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只开一盏暖色调的台灯,手持其中一本,书本的重量和散发出的微弱书香,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仪式感,将外界的喧嚣完全隔绝在外。这种实体阅读的体验,是冰冷的屏幕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物理上的锚点,让我的思绪能够牢牢抓住作者的论证脉络,跟随其深入历史的肌理之中。这是一次对传统阅读体验的完美回归与致敬。
评分说实话,当我从快递箱中取出这套书时,第一个反应是“哇,这才是实体书该有的样子”。那封面材质,不是那种常见的覆膜光面,而是带有一点点细微纹理的亚光处理,手指滑过时能捕捉到一种低调的摩擦力,绝不轻易滑脱。精装版的厚度令人满意,每一册都像一块稳固的基石,支撑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习惯在书页侧面做笔记,这款书的纸张厚度恰到好处,即使用细字号的钢笔书写,也几乎看不到背面有任何渗透或“鬼影”现象,这对于有收集和保存习惯的人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它散发出的那种典雅气质,让我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仿佛要用更恭敬的心态去对待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智慧光芒。
评分这套书的触感,简直是近几年来我收藏的实体书中最为顶尖的体验之一。每一次从书架上取下它,都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质感,这让人感到一种踏实和可靠。外封的设计简洁大气,没有多余的装饰,仅仅是书名和作者名字的排布,就已然流露出一种君子之风。我注意到,在装订方面,他们采用了线装工艺,虽然初次翻开时需要稍微“驯服”一下书脊,但一旦定型,书本就能完全平摊在桌面上,这对阅读长篇大论时标记重点简直是福音。那些细密的文字,在优质纸张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有力,没有丝毫廉价印刷品常见的墨水洇开或反光现象。这无疑是一套精心制作的作品,出版团队对得起作者的厚重思想,也对得起我们这些渴求深度阅读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