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辑 上卷)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for Chinese classics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辑 上卷)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for Chinese classics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章燦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献
  • 南京大学
  • 中国哲学
  • 历史文献
  • 学术期刊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文献学
  • 古籍整理
  • 汉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71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20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for Chinese classics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辑 上卷)》包括22篇文章,分为文学与文学文献学研究、文史新研、文献考证、书评四类,从多方面探究了中国古典文献在文化建构上的重要性。文学及文学文献研究涉及《尚书》文体考辨、王安石诗歌系年及高丽、朝鲜的文献研究等,文史新研涉及目录学、国史体例、史书编纂、年谱等,文献考证涉及出土文书、稀见版本、史书订误等。

目录

文学与文学文献学研究
尚书文体考辨——兼论早期文体的原生态状况
王安石诗歌系年疑难考
《南宋群贤小集》汇聚流传考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成书、流传考述
高丽义天的北宋之行与诗文集刊行——以李颁《乐道集》刊行经纬为中心
朝鲜王朝正祖《诗经讲义》研究
文史新研
《易纬》篇目、流传与辑佚的目录学考察
六朝至初唐“国史限断”书写体例的形成
范晔《后汉志》篇目考——兼说“蜡以覆车”与《后汉志》存佚
丘象升简谱
文献考证
北大汉简《妄稽》篇缀合与编联初探
吐鲁番出土晋史残卷再考
稀见《朝野俞载》十卷本价值考论
王文焘旧藏《三老讳字忌日记》拓本考述
《晋书》、《宋书》“着作郎”条辨析
《宋书》校考(一)
《旧唐书。后妃传》校勘拾遗
唐代墓志校史札记
“怡颜堂钞书”考略
哈佛大学所藏《山东学政阮芸台示童生书目》考论
书评
文献整理与文本细读的新启示——评《文选旧注辑存》
点校本《无上秘要》与道教文献整理
《古典文献研究》稿约
《古典文献研究》稿件书写格式

精彩书摘

  《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辑 上卷)》:
  实际上,江湖诗集虽然已经亡佚,但根据《永乐大典》残卷所引,其中有些诗集如《江湖前贤小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乃以小集汇编形式构成①,这说明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中包含了部分从江湖诗集中散出的零册,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将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等同于江湖诗集,则是一种误解。举一个例证,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收入释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永乐大典》残卷中所引江湖诗集中亦收入这部小集,仔细对比不难看出两者的差异。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中的《江浙纪行集句诗》卷端题名为“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庐陵沙门绍嵩”,而根据《永乐大典》的钞写体例,完整的引用顺序当为“总集名称+作者+小集名称+诗歌标题+诗歌正文”,如果现传宋刊本《江浙纪行集句诗》即从江湖诗集散出的零册,那么《永乐大典》所引当钞作“江湖某集+庐陵沙门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诗歌标题+诗歌正文”。但我们翻检《永乐大典》,发现卷九○三所引为“《江湖集》沙门绍嵩亚愚《口占二首》”、卷七九六二载为“《江湖续集》沙门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西兴遣闷》”、卷一一○○○引作“《江湖续集》沙门绍嵩亚愚《途次……之都城》”,尽管诸卷钞写严谨程度不一,但据以上引文(特别是卷七九六二引文)可以推断,《永乐大典》钞写者所见《江浙纪行集句诗》卷端题名方式应为“江浙纪行集句诗,沙门绍嵩亚愚”。也就是说,今传宋刊本《江浙纪行集句诗》并非《永乐大典》钞写者所见江湖诗集中的《江浙纪行集句诗》;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中书棚本宋人小集与非书棚本宋人小集混杂的情况,只能是明代后期藏书家所为。
  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中包含着江湖诗集中散出的零册,但却没有明显的“江湖某集”的信息,应当由于江湖诗集被拆开分装成零册流传以后,明确标示江湖诗集信息的有关诗卷被有意舍弃,仅保存能够形成独立小集的部分。各家宋人小集变成一个个完整的小单元之后,江湖诗集的影子趋于模糊,藏书家很难将这宗宋人小集和江湖诗集联系起来;同时各家小集更容易分散流入不同藏家手中,难以再重新汇聚到一起;而在不以重辑江湖诗集为目标的藏家那里,作为江湖诗集零册的宋人小集可能与其它单刻流传的宋人集子混编在一起,从而使辑本内容变得混乱而复杂。这是宋刊本宋人小集中混杂着书棚本小集和非书棚本小集的原因。
  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从一开始出现就是开放、混杂、无序的状态,从来就没有形成系统、完足的整体。明末汲古阁主人毛晋是目前所知最早传钞这宗小集的藏书家。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汲古合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与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重合的小集有五十三家。汲古合影钞本的钞写品质非常高,不仅字体笔法极为近似,版式行款也是完全一致。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中的书棚本宋人小集行款版式都是“每半叶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与书棚本行款版式不同的七种小集中,王同祖《学诗初稿》行款版式为“每半叶八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双黑鱼尾”;释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行款版式为“每半叶八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黑鱼尾”;朱南杰《学吟》行款版式为“每半叶八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周文璞《方泉先生诗集》行款版式为“每半叶八行十五字、白口、四周双边、双黑鱼尾”;叶茵《顺适堂吟稿》甲、乙、丙三集行款版式为“每半叶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与书棚本相同,而丁、戌二集行款则为“每半叶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薛蝎《云泉诗》行款版式为“每半叶九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黑鱼尾”;黄文雷《看云小集》行款为“每半叶十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对比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和《汲古合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不难发现,以上七种小集汲古合影钞本的版式行款悉同于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由书棚本和非书棚本构成,而汲古阁影钞本的版式行款全然一致,说明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正是汲古阁影钞本的底本。
  再从佚失和残损的情况来看。现存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中出现多处佚失和残损,如宋刊本《芸隐横舟稿》施枢自序云有诗百二十题,但今本中仅存七十三题七十七首,其第十页之后紧接第廿一页,中间佚去十页,而汲古阁影钞本阙钞数量相等;又宋刊本《云卧诗集》仅存三叶,其后应该有所佚失,而汲古阁影钞本也完全一样;又宋刊本《雪蓬稿》最后半叶纸张破损,导致《通交代康尉启》一文存在缺字,而汲古阁影钞本在相同的地方也存在阙字。以上都可以证明,汲古阁影钞宋人小集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宋刊本《南宋群贤小集》。
  ……
《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辑 上卷) 深度解析 导言 《古典文献研究》作为中国古典文献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历来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深邃的理论洞察和广泛的研究视野著称。《第二十辑 上卷》的出版,不仅承续了其一贯的学术传统,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古典文献的研究范式、方法论和学术前沿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呈现。本辑论文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围绕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运用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传世文献进行梳理、辨析、解读与创新,力图发掘古典文献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与现代意义,为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层肌理提供更丰富、更具启发性的学术成果。 一、 文献考据与辨伪:根基与深化 在古典文献研究的传统领域,文献的真伪辨别、版本考订、流传辑佚等基础性工作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基石。《第二十辑 上卷》中的部分篇章,便在这一传统之上,展现出新的精进。学者们不仅运用传统的校勘、辑佚、版本比较等方法,更结合了先进的文献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古籍文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 例如,针对某一部重要史籍的散佚篇章,学者可能通过对传世文献的交叉比对、引用痕迹的追溯,以及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献的参照,进行精细的辑佚与复原。这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对文献流传路径、作者身份、成书年代等层层剥茧的推论过程,其严谨的逻辑和扎实的证据,足以令读者信服。此外,对于一些版本存疑的经典著作,本辑中可能出现的文章会从版本源流、文字异同、传抄演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勾勒出文本最接近原貌的样貌,为后续的解读与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基础。这种对文献“求真”的执着,是学术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古典文献研究薪火相传的重要环节。 二、 思想史的脉络梳理与重构 中国古典文献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宝库,其蕴含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第二十辑 上卷》中的篇章,在思想史研究方面,无疑是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对单一学派或思想家的孤立研究,而是着眼于思想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演变路径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与改造。 可能出现的论文会探讨诸子百家思想在不同朝代的传播与变迁,例如,儒家思想如何在汉唐宋明等不同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道家思想如何在文学艺术领域得到创造性转化,法家思想如何在政治实践中被借鉴与扬弃。研究者会深入挖掘特定文献中关于某一思想的原始论述,并通过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参照,梳理出思想发展的逻辑脉络,揭示其内在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更进一步,本辑可能出现的文章还会关注古典思想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生成与发展。例如,探讨某一哲学思想如何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相互作用,是如何受到社会现实的启发,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发展。通过这种“语境化”的研究,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古典思想的生命力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应性。此外,对于一些容易被忽略的思想流派或边缘思想,本辑可能也会给予关注,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丰富我们对中国思想史的认知。 三、 文学艺术的深度解读与跨界对话 古典文学与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历久弥新。《第二十辑 上卷》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能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在文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可能不再局限于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分析,而是更侧重于挖掘作品背后复杂的文化意蕴、社会语境以及作者的创作心理。例如,对唐诗宋词的分析,可能会结合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心态,甚至是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反映,从而揭示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对于小说、戏曲等叙事性文学,研究可能还会关注其叙事策略、人物塑造的心理深度,以及与观众互动模式的变化。 在艺术研究方面,本辑可能出现的文章会跨越不同门类,进行融汇贯通的探讨。例如,将书法、绘画、音乐、园林艺术等置于同一文化语境下进行考察,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研究者可能会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解读,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揭示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审美观念的演变,以及不同艺术门类在精神内涵上的共通之处。 更具前瞻性的是,本辑可能还会探讨古典文学艺术与当下美学观念、现代表达方式的对话。这并非简单的“古为今用”,而是通过对古典作品的重新审视,挖掘其潜在的现代意义,并启发当代的艺术创作。例如,如何从古典诗歌中汲取诗意,如何在古典园林艺术中获得禅意,这些都可能成为研究的切入点。 四、 宗教哲学与文化传承的现代关照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第二十辑 上卷》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能更加注重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 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本辑可能涵盖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可能会对佛教经典进行新的解读,发掘其在中国哲学、伦理学、美学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道教思想,研究可能也会关注其在养生、修身、宇宙观等方面的独特贡献,以及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哲学领域的研究,除了对传统哲学思想的梳理与阐释,更可能将目光投向这些思想的现代转化。例如,如何理解儒家“仁爱”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社会矛盾中的当代意义;如何从道家的“无为而治”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如何认识墨家“兼爱非攻”思想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启示。 此外,本辑可能还会关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辑中的一些研究,可能就会从古典文献的挖掘与阐释出发,为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例如,通过对古典教育思想的研究,反思当代的教育模式;通过对古典文学艺术的传播,探索新的文化交流方式。 五、 方法论的革新与跨学科视野 《古典文献研究》历来注重学术方法的探索与更新。《第二十辑 上卷》在方法论上,很可能展现出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 除了传统的文献学、历史学、文学批评等方法,本辑可能还会引入更多跨学科的视角。例如,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等方法,来解读古典文献。通过社会学视角,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典文献所反映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民众生活;通过人类学视角,可以揭示古典文献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仪式行为、信仰体系;通过心理学视角,可以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人物的心理动机;通过符号学视角,可以破解文本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网络;通过认知科学视角,可以探索古典文献中关于思维方式、知识建构的规律。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术的“会通”,为古典文献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视角,也能够使古典文献的研究成果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需求,更具现实意义。例如,通过对古代医学文献的重新解读,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可能为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对古代军事思想的研究,为当代的战略决策提供历史借鉴。 结语 《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辑 上卷)作为一部高水平的学术集刊,其内容之丰富、研究之深入、视角之多元,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本辑的出版,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更激发了研究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探索与思考。它所呈现的严谨治学精神、创新研究方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关照,必将对古典文献研究乃至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提供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维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体验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和论证逻辑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是那种追求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而是直面文献研究中最核心、最棘手的问题,作者们运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扎实的考据功底来支撑他们的观点。行文之间,论据层层递进,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攻破的薄弱环节。这种严密性让人在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稍有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对于我们这些对古典文献抱有敬意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学术训练场。它强迫你不仅要理解结论,更要理解“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从而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考据能力。读完一篇后,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一遍作者的思路脉络,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非常过瘾。

评分

总体而言,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厚重”与“前瞻”的完美结合。它一方面承载了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严谨的治学传统,让你能触摸到学脉的源头;另一方面,其中不乏对新材料的发掘和新方法的尝试,展现了这门古老学科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它不是故步自封的复古,而是脚踏实地地向未来探索。这本书更像是一张高水平的学术“快照”,定格了当前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研究动态和思考深度。对于任何一位希望跟进古典文献前沿动态、深化自身研究视野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它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其价值在于它能够持续激发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评分

当我开始浏览目录时,立刻被其中丰富多样的专题所吸引。这本辑刊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狭隘的领域,而是展现了古典文献学广阔的研究视野。那些看似晦涩的标题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作者们多年潜心钻研的成果。例如,对某个特定版本校勘的细致考证,光是想象他们如何逐字逐句地比对,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我尤其留意到一篇关于宋代刻本流传路径的探讨,这不仅是文献学的问题,更融入了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潜力。每一篇文章的摘要都写得言简意赅,却又精准地勾勒出研究的核心论点,让人立刻明白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这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知识的迷宫,目录就是那张精妙的藏宝图,引导着你一步步深入探索古代智慧的深层结构,让人充满了迫不及待想要深入阅读的冲动。

评分

《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辑 上卷)》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封面材质,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学术分量。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迹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装订得也很结实,看来是经得起反复翻阅的。从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来看,它不仅仅是一册学术刊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重视,很能体现出主办方,也就是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所,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对阅读者的尊重。翻开扉页,看到那一行行规范的文字和严谨的排版,心中便涌起一股对知识的敬畏感。第一印象非常好,这绝对是一本让人愿意摆在书架上时时把玩的佳作,希望里面的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表一样,带来深刻的启发与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保持学术前沿性的同时,依然保持了古典学研究的“温情”。翻阅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们在探讨那些千年前的墨迹、残卷时,那种对古人的理解和尊重,通过文字间隙流淌出来。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文本分析,而是对历史生命力的重现。比如,在探讨某位名家手稿的误笔时,作者不只是指出了错误,还推测了当时书写者的心境,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原本枯燥的考据工作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对历史的温度的把握,是很多纯粹的“技术性”文献研究中常常缺失的宝贵特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