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鬆:羅爾斯《正義論》(1971)
何懷宏:諾齊剋《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1974)
葛四友:柯亨《自我所有、自由與平等》(1995)
葛四友:德沃金《至高的德性》(2000)
譚安奎:內格爾《平等與偏倚性》(1991)
鄧偉生:斯坎倫《我們相互間的責任》(1998)
應 奇:麥金太爾《德性之後》(1981)
曾國祥: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1982)
李翰林:沃爾澤《正義諸領域》(1983)
郭夏娟:歐金《正義、性彆與傢庭》(1989)
蕭高彥:泰勒《承認的政治》(1992)
塞繆爾·謝弗勒: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1993)
萊斯利·格林:拉茲《自由的道德性》(1986)
童世駿: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範之間》(1992)
周 濂:西濛斯《證成性與正當性》(2001)
徐 賁:馬格利特:《正派社會》(1996)
姚 洋:森《以自由看待發展》(1999)
尚 傑:德裏達《友誼政治學》(1999)
我一直認為,政治哲學是關於“好生活”和“好社會”的追問,而這本書正是這條追問之路上的明燈。作者在介紹後現代政治哲學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他並沒有將福柯、德裏達等人的思想描述成解構一切的虛無主義,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對權力、話語和知識的批判性分析,揭示瞭隱藏在社會結構中的微妙壓迫。尤其是對福柯“權力-知識”關係的解讀,讓我豁然開朗,原來我們所認為的“真理”和“理性”,也可能是一種權力的産物。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讓我對當今社會中的各種信息和觀點有瞭更強的辨彆能力。而且,作者的敘事技巧非常高超,他能夠將不同哲學傢的觀點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思想發展脈絡。讀到最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這些思想傢的理論,更重要的是,我學會瞭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質疑,如何去建構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對話式”解讀,感覺像是作者在我的耳邊輕輕地訴說著那些偉大的思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社群主義的章節,作者沒有把桑德爾的“公民美德”或者麥金泰爾的“德性倫理”講成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通過對比個人主義的局限性,生動地闡釋瞭社群在個體身份認同和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引用瞭許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如傢庭、社區、國傢等,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社群主義的邏輯。這種接地氣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政治哲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裏的産物,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且,作者在處理一些復雜概念時,總是能用最簡潔明瞭的語言將其闡釋清楚,避免瞭不必要的哲學術語堆砌,這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讀完這一部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集體中的角色,以及社群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激進政治”的探討。在我以往的認知裏,政治似乎總是圍繞著妥協和改良展開,而對於那些試圖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秩序的思想,我瞭解得非常有限。作者在這裏深入淺齣地介紹瞭馬剋思主義的變體,如批判理論、後殖民主義等等,展現瞭它們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以及其他形式的壓迫的深刻批判。他分析瞭這些思想如何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呼喚著更為徹底的社會變革。即便我並不完全認同某些激進的觀點,但通過作者的闡述,我能夠理解這些思想的産生背景和其邏輯力量。這種開放的態度,讓我看到瞭政治哲學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介紹這些“激進”思想時,依然保持瞭冷靜和客觀,避免瞭意識形態的偏見,讓我們能夠以更全麵的視角去審視它們。這本書無疑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政治哲學不僅僅是理論思辨,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簡潔有力的書名,散發齣一種厚重而又不失現代感的學術氣息。當我翻開第一頁,迎麵而來的是作者對“當代政治哲學”這個龐大而復雜的領域清晰的梳理和界定。我之前對政治哲學的瞭解大多停留在古希臘時期,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或者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對於近現代以來,特彆是二戰後政治思想的演變和深化,知之甚少。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瞭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迷宮。它並沒有直接拋齣大量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的案例,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在介紹自由主義的時候,作者沒有僅僅羅列洛爾斯的“無知之幕”或者諾齊剋的“産權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假設的社會情境,讓我們身臨其境地去思考公平和正義的底綫。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方式,讓我覺得學習政治哲學不再是枯燥的任務,而是一次充滿啓發的智力探險。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爭議,對於不同流派之間的思想碰撞和辯論,他都做瞭客觀而深入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政治哲學思想的活力和生命力。
評分從這本書中,我仿佛看到瞭一場思想的盛宴,各路英豪在此縱橫捭闔,用思想的力量塑造著我們身處的時代。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富有感染力,他能夠捕捉到每一位哲學傢的獨特精神氣質,並將之娓娓道來。讀到關於女性主義政治哲學的那部分,我深受觸動。一直以來,我以為政治隻關乎權力、國傢和法律,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性彆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建構,深刻地影響著政治的方方麵麵。作者通過對西濛·波伏娃、硃迪斯·巴特勒等人的思想解讀,揭示瞭性彆壓迫的深層根源,以及女性主義如何挑戰傳統的權力結構,爭取真正的解放。這種視角讓我反思瞭很多習以為常的觀念,也讓我對社會的公平正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的論述並非一成不變,作者在介紹一種思潮的同時,也會點齣其局限性,並引齣後續的批判和發展。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使得整個政治哲學的圖景更加立體和完整,也讓我領略到瞭思想是如何在不斷的反思和對話中嚮前演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