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期《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简介
主打选题一:西双版纳罗梭江:惟一的中国版亚马逊河谷被小水电“毁容”
撰文/小毛驴 摄影/王宁 吴迪 等
又有一条河流,正在因一个发电量仅为11.3万千瓦的回龙山电站而被“毁容”,我们所挽惜的,是这条河流两岸异常美丽的原始热带雨林刚刚被建坝者无情砍伐。罗梭江两岸,自由奔腾的河流边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岸边是美丽的刺葵群落和高大的乔木,在景观上和亚马逊河很像,这样的河岸景观在中国是惟一的。同时,罗梭江也是除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段以外中国后一条热带雨林河谷了。西双版纳现存的热带雨林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有相当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罗梭江回龙山电站淹没区的热带雨林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势陡峭,是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和勐腊片区的生物廊道,如今 “清库”行为已致使海拔64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植被遭受大面积砍伐。不仅如此,罗梭江是澜沧江一级支流,激流险滩众多,为鱼类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地,也是我国境内惟一被确认为湄公河洄游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在澜沧江干流已建设梯级电站的背景下,罗梭江就成为了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珍贵鱼类的惟一洄游通道。中科院热带植物专家、生态学专家,鱼类学家等人士在两个月内多次进入梭罗江考察,收集观察到了第一手现场资料。我们通过对梭罗江原始美景的展示、以及对当下正在进行的疯狂清库行为的展示,来引起公众对河流生态的关注、对建坝行为的思考。
主打选题二:森林变孤岛——亚洲象的“蜗居”生活何时结束?
罗梭江所要建立的回龙山水电站,正位于曾经的亚洲象勐养—勐仑生物廊道中,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还经常有亚洲象出没,但随着森林的消失和环境的恶化,如今难见其踪影。不仅这里,我国整个亚洲象栖息地都在过去几十年里一步步地缩水、割裂。研究人象冲突缓解策略的黄程博士,以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亚洲象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4年时间,我记录下的俄亚大村“一妻多夫”
撰文·摄影/刘莉
俄亚周边,其他民族也有一妻多夫
撰文/赵丽明 摄影/沈云遥 等
引言:一妻多夫制是一种仅占世界婚姻总量 0.3%的婚俗与家庭制度,从世界范 围来看,主要分布在南亚次大陆和青 藏高原上 。在我国,学者们较多关注 的是存在于藏族中的一妻多夫,本刊于2004年也曾做过有关藏族一妻多夫的报道,并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但你是否知道,一妻多夫并非仅存在于藏族,除藏族外,纳西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着同样的习俗。我们的一位摄影师,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详尽记录了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 亚大村纳西族一妻多夫的现状,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而另一位作者,是在进行民族文字考察过程中,在不同的村寨中邂逅了多个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一妻多夫家庭。
蚂蚁虫草:亚马孙雨林中的“僵尸”制造者
撰文/冉浩 康静 摄影/João Araújo 等
真菌是与动物和植物并列的一类真核生物,它们中既有做面包的酵母菌,使食物腐败的霉菌,还有常常被当作植物的大型真菌。这一次,我们要造访的是一群鲜为人知的真菌——能够控制蚂蚁行为的虫草菌。相比人们熟知的冬虫夏草,它们的故事更精彩。
从蓝毗尼到拘尸那迦
——一名中国摄影师的寻访佛陀足迹之旅
2500多年前,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恒河平原上,佛教的创始人佛陀(即释迦牟尼佛)曾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传教布道,深刻影响了后人的信仰与文明。至今,恒河平原上还留存有为数不多的佛陀传教遗迹。本文作者是一名中国摄影师,他从佛陀诞生地蓝毗尼,一直到佛陀涅槃地拘尸那迦,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自己的寻访故事和体验……
天空捕手——飞机窗外转瞬即逝的气象景观
相信很多人外出旅行求学或工作出差时,会选择飞机这一快捷高效的交通方式。也许有一部分人会注意到舷窗外翻腾的壮观的云海,或日落日出时横跨天际的晨昏线。其实,除了这些常规的美景外,三万英尺高空还有着更多更值得去观察和记录的美丽天象。在作者身边,就聚集了一批“天空捕手”,他们在民航的飞机上拍下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图像。
阿里极大陆性冰川崩塌:“超稳定”冰巨人倒下的背后
撰文/钟岩 摄影、供图/田立德 等
西藏阿里,高原中的高原,是众多极大陆性冰川的家园。因为降水补给少,冰川流动性弱,它们被视为冰川家族中“超稳定”的一支。然而在2016年,两位“冰川巨人”相继在阿里荒原上轰然倒下,不仅震惊了中外冰川界,也给整个地球敲响了环境危机的新警钟。
鲜水河断裂带:危险与美景并存之地
撰文/李忠东 摄影/杨孝康 等
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至泸定县,有一条鲜水河断裂带,这个区域地质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地震给当地村民造成危害,却又形成许多新的自景观。本文作者是一位地质专家,他将带您走进鲜水河断裂带,并重新解读地震对于人们的意义。
拿到这期《中国国家地理》时,我正期待着一场关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险。杂志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带我进入了那些人类足迹罕至的秘境。我被那些关于科学考察的报道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考察队员之中,共同经历着艰辛与挑战。那些关于未知生物的发现,关于古老文明的遗迹,都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文章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考察过程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科考技术的介绍,它们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我们为了解开自然之谜所付出的努力。图片的选择也十分到位,真实地反映了考察现场的环境和发现,增添了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读完之后,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燃起了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感觉自己也像一位小小的探险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评分这本《中国国家地理》绝对是我阅读体验中的一次意外之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知识的书籍,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被那些关于地球科学的宏大叙事所震撼,从板块的运动到气候的变化,从河流的演变到地貌的形成,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地球作为一颗星球的壮丽与奇妙。文章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不失诗意的表达,读起来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获得美的享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个极端地理环境的报道,作者们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命在那里顽强生存的景象,让我对生命的韧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关于地质奇观的插图和模型,直观地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创造力。同时,杂志也关注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发了我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亮点,让我对这个星球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评分四月的暖风吹拂,翻开这本《中国国家地理》,仿佛也随之踏上了一段探索自然的奇妙旅程。封面上那充满生命力的画面,瞬间就攫住了我的目光,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感受那些未曾触及的角落。杂志的开篇总能带给我惊喜,无论是关于极地动物的生存智慧,还是关于深海生物的神秘生活,作者们总能用最生动、最详实的笔触,将那些遥远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喜欢那些摄影作品,每一张都凝聚着摄影师的汗水与心血,不仅构图精巧,色彩饱满,更重要的是,它们捕捉到了大自然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看着那些或雄伟壮阔的山川,或细腻柔美的花草,或矫健灵动的飞禽走兽,我仿佛能听到风的呼啸,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调研,数据详实,分析到位,让我对所介绍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读完一篇关于古代文明遗迹的文章,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曾经辉煌的过往,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更值得称赞的是,杂志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出色,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而不显杂乱,阅读体验非常愉悦。
评分这本《中国国家地理》所带来的阅读感受,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我被那些关于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所深深打动,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听着浪涛拍打海岸的声音。文章的叙述方式非常具象,运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我尤其喜欢关于地方特色美食的介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食谱,更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文字的组合充满了艺术感,读起来赏心悦目,仿佛在欣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同时,杂志也关注了生态保护的议题,让我更加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让我对这个美丽而脆弱的星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当这期《中国国家地理》抵达手中,我首先被它所呈现的地域魅力所吸引。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中国广袤土地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沉醉于对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深度挖掘,仿佛亲身行走在那些崎岖的山路上,感受着高原的稀薄空气,或是漫步在江南的烟雨小巷,聆听着水乡的低语。作者们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风光描绘,而是深入探讨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我特别欣赏那些关于地方性物种的介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图鉴,更讲述了这些独特生命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演化、生存,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那些生动的生活化场景,让我仿佛与当地居民产生了共鸣,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文章的叙事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时娓娓道来,如同友人间的倾诉;有时则充满了探索的激情,让人跃跃欲试。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呈现方式,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加立体、更加饱满。
评分嗯,质量还是不错的,到底是大品牌,值得信赖
评分京东自营购物省时省力
评分送货快,态度很好,正版图书!
评分杂志内容丰富多彩,印刷质量很不错!
评分质量物流包装都很不错喔。
评分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4月号)
评分非常好的杂志,一直是在京东买的,速度快还打折。
评分很不错的杂志,推荐给大家
评分每期都买的,好杂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