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黄仁宇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万历十五年
  • 历史
  • 历史小说
  • 黄仁宇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历史人物
  • 增订纪念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20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48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2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目录

出版说明
自序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神宗实录》一
《神宗实录》二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1619年的辽东战役
附录三
英文版序言
万历:漫长的怠政时代
皇帝只是个牌位

精彩书摘

这一年阳历的三月二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大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乘轿的高级官员,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徒步的低级官员,从六部衙门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达时喘息未定,也就顾不得再在外表上细加整饰了。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五版) 作者: 斯塔夫里·阿克拉姆·布希里(L.S. Stavrianos) 译者: 范承祚 等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内容简介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五版)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通史著作,它以宏大的视野、严谨的史料和创新的叙事结构,为我们构建了一幅横跨数万年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壮丽画卷。本书突破了传统史学仅以西方或单一文明为中心的局限,真正致力于“全球”视野的构建,探讨了世界各主要区域和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互动、影响与共存。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历史的普遍性规律与多样性,而非简单罗列事件。 作者布希里教授强调,历史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他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若干关键的“大转型”时期,如农业革命、文字的发明、轴心时代的思想爆发、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近现代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从而使得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可辨。 结构与内容深度解析 本书的篇幅宏大,内容涵盖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当今世界的复杂格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史前至公元500年左右) 此部分追溯了人类的起源,详细考察了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直至新石器时代农业的产生。作者深入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形态的影响,着重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中美洲等地独立发展出的早期国家形态、文字体系、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版对“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论述更为精细,分析了佛教、儒家、道家、犹太教以及希腊哲学的兴起,它们如何奠定了此后数千年人类精神文化的基础。 第二部分:古典文明的互动与扩张(公元500年至1500年) 这部分聚焦于古典帝国(如罗马、汉朝、波斯萨珊王朝)的兴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者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帝国的疆域内部,而是着力描写了欧亚大陆内部的联系网络,特别是丝绸之路在不同文明间传递的商品、技术和思想。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在中东、北非、伊比利亚半岛乃至印度洋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被详尽阐述。同时,本书对中国宋元时期的技术革新及其对世界格局的潜在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三部分:世界的转型与地理大发现(1500年至1800年) 这是全书的转折点之一。作者详细分析了促使欧洲开始主导世界的复杂因素,包括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地理大发现不再被简单描述为探险活动,而是被置于全球贸易、资源掠夺和物种交换(哥伦布大交换)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剖析。本部分清晰地展现了美洲文明的毁灭性冲击以及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对非洲和美洲社会造成的深刻创伤。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与全球一体化(1800年至1914年) 工业革命被视为继农业革命之后最重大的技术飞跃。本书不仅关注了蒸汽机和工厂制度在英国的起源,更深入探讨了它如何重塑了全球的经济结构、社会阶级和国际关系。西方列强凭借技术和军事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帝国主义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作者对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作为一种强大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五部分: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格局(1914年至1991年) 这部分细致梳理了20世纪的剧烈动荡。作者将两次世界大战视为全球权力结构重组的催化剂。对俄国革命、非殖民化运动的爆发(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的独立浪潮),以及美苏两极对峙下的冷战思维和代理人冲突,进行了冷静而客观的叙述。重点分析了意识形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争如何渗透到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六部分: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与挑战(1991年至今) 本书的最新版对世纪之交的巨变进行了更新。它探讨了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恐怖主义和新兴大国崛起的复杂挑战。作者警示读者,历史并未终结,人类仍需应对可持续发展和文明冲突的新课题。 写作特色与学术价值 《全球通史》之所以能成为跨学科的经典,在于其鲜明的叙事风格和研究视角: 1. 跨文化比较视角: 作者坚持“比较历史学”的方法,避免了对任何单一文明的过度美化或贬低,将世界各文明视为同一历史进程中的平等参与者。例如,在论述文艺复兴时,也会同时对比同时期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知识成就。 2. 环境与技术决定论的审慎运用: 布希里教授非常重视地理环境、人口变迁和技术进步对历史走向的制约与推动作用,但同时避免了机械的决定论,强调人类选择的主观能动性。 3. 全球互动网络重于“国家”叙事: 本书强调“互动”的重要性,将贸易路线、疾病传播、思想交流视为驱动历史前进的“隐形力量”,而非仅仅关注国家间的战争与条约。 4. 清晰的时代划分: 每一部分的过渡都紧密围绕着“大转型”的节点展开,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对于希望建立全面、系统且不带偏见的世界历史观的读者而言,《全球通史》是不可替代的入门和进阶读物。它不仅教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读者从宏观层面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周围很多朋友推荐这本书时,都用了“震撼”这个词,但对我而言,更贴切的感受是“清醒”。它像一剂冷水,泼醒了许多关于“历史必然性”的浪漫幻想。它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在看似“稳定”的表象下,有多少人的智慧、努力、乃至良知是如何被无声地消耗殆尽的。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使得这些关于体制的讨论,没有丝毫枯燥的说教感。相反,是通过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命运沉浮,将抽象的制度问题具象化、情感化。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思考那些被历史浪潮淹没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与挣扎,与我们今日的处境有何不同。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却提出了最精确的诊断,让人在理解历史局限性的同时,也对当下的境遇有了更深刻的自省。

评分

初翻开这册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另一部沉闷的史学专著,充斥着繁复的年代和拗口的官职名称。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像是在看一部由顶级编剧精心打磨的历史悬疑剧。叙事节奏的把控炉火纯青,张弛有度,总能在最关键的节点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钩子,迫使你不得不翻到下一页。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叹服,他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能将那些冷冰冰的史料转化成活生生的、充满张力的场景。比如,他对某些日常仪式的描写,那种繁琐、仪式化到近乎荒谬的程度,却精准地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秩序的维护远比效率和民生更为重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构建了一个极具真实感的微观世界,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庞大帝国在看似稳固之下,其实早已被内部的惯性和自洽性慢慢掏空。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完成了对历史深层结构的认知颠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源于其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和解剖。它不像许多历史作品那样试图去评判某位皇帝或某个大臣的功过,而是专注于描绘一种弥漫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精神气候”。那种集体性的无力感,那种对于既有秩序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依赖,以及个体在面对巨大惯性时的步履维艰,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我常常在阅读时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眼前展现的不是遥远的明朝,而是我们自己时代里,那些看似合理实则阻碍进步的陈规陋习。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独特透镜,让我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事件描述,而是去深挖事件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更深层次的、关于人与制度的永恒矛盾。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清明上河图,只不过它描绘的不是市井百态,而是权力核心的肌理与幽微的心理活动。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拿着手术刀,一层层剥开那个时代光鲜外衣下的腐朽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他对历史事件的叙事方式,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无名之辈”——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官员、儒生、甚至只是宫廷中的一个小小角色。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制度的僵硬如何扼杀了个人的抱负与才能,每一次尝试革新如何被无形的力量所阻挡和消解。读完整本书,你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中的一员,深切体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凉与壮阔。它不是一本讲述“谁赢了谁输了”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人性、宿命与体制困境的深刻寓言,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释怀,对历史和现实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跟随作者的思路,去咀嚼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你会发现自己被吸入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迷宫,而且这个迷宫的设计是如此精妙,每条路都通向一个关于“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刻追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表现出的克制与审慎,他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各种可能性并置,让历史的复杂性得以完整展现。这种冷静、抽离但又充满洞察力的叙事风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体验。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给你一剂“速效药”的书,而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味的陈酿,每一次品味都会释放出不同的醇厚与回甘。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带着谦卑和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历史的厚重。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没看,过几天看看!

评分

好书,有空的时候疯狂地学习!充实自己。

评分

!!!!!!!!!!!!!!!

评分

书的质量挺好,外面有塑封。包裹直接用塑料袋装的,好在是软皮书,没太大挤压,希望以后商家能用气泡垫对书做一下保护。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信任京东,家里大部分生活用品、书籍、母婴产品都是在京东购买,方便、快捷!京东的快递小哥非常nice,服务给力!

评分

书内容不错,送货快,好评!

评分

包装塑封,品相完美,发货速度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