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通史(民國捲 套裝上下冊)

西藏通史(民國捲 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偉洲,拉巴平措,陳慶英 編
圖書標籤:
  • 西藏曆史
  • 民國
  • 通史
  • 藏族
  • 曆史文化
  • 民族史
  • 邊疆史
  • 近代史
  • 學術著作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藏學齣版社
ISBN:978780253660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702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32
套裝數量:2
字數:88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西藏通史》立足史料,充分吸收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遵循“厚今不薄古”的原則,實事求是,努力探討西藏地方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編者根據西藏曆史發展與祖國內地王朝更迭進程大體接近,以及元朝西藏地方納入中央政府直接行政管轄之下以來基本相同的特點,把《西藏通史》分為“早期捲”、“吐蕃捲”(2冊)、“宋代捲”、“元代捲”、“明代捲”、“清代捲”(2冊)、“民國捲”(2冊)、“當代捲”(3冊)8捲13冊。每捲分為上下編,上編以專門論述各個時代西藏地方政治史發展脈絡為主,下編集中敘述專題和製度史。
  《西藏通史(民國捲 套裝上下冊)》為民國捲,係全麵撰述民國時期的西藏地方的曆史。

內容簡介

  《西藏通史(民國捲 套裝上下冊)》以民國時期西藏政治史為主,但也盡可能地展現這一時期西藏地方的政教製度、社會經濟、宗教、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及學術研究的諸多方麵及其特徵。
  《西藏通史(民國捲 套裝上下冊)》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第一章至第十章是民國時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史,下編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則是這一時期西藏的政教製度(包括法律、軍事製度)、社會經濟及製度、宗教及漢藏宗教文化交流、文化(包括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及社會生活等方麵的曆史。

目錄

總序
前言
上編
第一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西藏
第一節 辛亥革命爆發後西藏的局勢及民國政府發布“五族共和”宣言
一、辛亥革命的爆發及西藏的局勢
二、民國政府發布“五族共和”宣言
第二節 第一次康藏戰爭及民國政府與英國的交涉
一、第一次康藏戰爭及川滇軍隊的西徵
二、英國乾涉川滇軍西徵及中英交涉
第三節 達賴喇嘛返藏及民國政府宣慰西藏的新舉措
一、達賴喇嘛返藏及其發布的《水牛年文告》
二、民國政府宣慰西藏的新舉措
三、所謂的“藏濛協定
第二章 西藏地方政府與西姆拉會議
第一節 西姆拉會議及其破産
一、英國策劃的所謂中英藏三方麵會議
二、西姆拉會議
第二節 英國與西藏地方秘密新訂通商章程和私劃印藏邊界
一、英國與西藏地方秘密新訂通商章程
二、英國與西藏地方關於藏印邊界的秘密換文及所謂的“麥剋馬洪綫
第三章 十三世達賴喇嘛的改革與第二次康藏戰爭
第一節 十三世達賴喇嘛的改革
一、十三世達賴喇嘛改革的背景
二、十三世達賴喇嘛的改革措施
第二節 1917年-1918年第二次康藏戰爭
一、戰爭的背景和起因
二、康藏戰爭與《暫議停戰退兵條件》的簽訂
第四章 英國催促續議藏約及民國中央政府改善與西藏地方的關係
第一節 英國催促續議藏約與中國各階層的堅決反對
一、1918年-1919年英國催促續議藏約
二、全國各階層堅決反對與英國續議藏約
第二節 民國政府改善與西藏地方的關係
一、甘肅督軍奉命派遣李仲蓮、硃綉等入藏
二、民國政府接待達賴喇嘛派遣的駐京堪布
第五章 1920年-1926年西藏地方政局的變化
第一節 英國派遣貝爾人藏及對西藏社會的影響
一、貝爾入藏和英國脅迫續議藏約
二、貝爾入藏對西藏社會的影響
第二節 1923年-1926年西藏政局的變化
一、九世班禪離藏北上
二、西藏親英軍人集團奪權事件
第六章 西藏地方與國民政府關係的改善及其與康、青的戰爭
第一節 國民政府改善與西藏地方的關係
一、國民政府派遣貢覺仲尼入藏及西藏駐京辦事處的成立
二、國民政府先後派遣劉曼卿、謝國梁入藏及英國的維爾使團
第二節 西藏與康、青的戰爭
一、大金寺與白利爭産糾紛引發的西藏與康、青的戰爭
二、崗拖協議與青藏和約
第七章 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後的西藏地方政局
第一節 1932年-1933年的西藏政局及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
一、1932年一1933年的西藏政局
二、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
第二節 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後西藏上層集團爭奪權力的鬥爭
一、土丹貢培事件
二、邦達昌事件
第八章 熱振活佛攝政時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節 熱振活佛攝政與龍夏改革及其失敗
一、熱振活佛攝政
二、龍夏改革及其失敗
第二節 黃慕鬆人藏冊封緻祭十三世達賴喇嘛和九世班禪返藏受阻
一、黃慕鬆入藏冊封緻祭十三世達賴喇嘛
二、九世班禪返藏受阻及英國的乾涉
第三節 尋訪十三世達賴喇嘛轉世靈童及吳忠信入藏主持靈童坐床典禮
一、尋訪十三世達賴喇嘛轉世靈童及熱振活佛執掌西藏政教大權
二、吳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典禮及國民政府濛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的正式成立
第四節 熱振活佛攝政後期的西藏政局及其卸任
一、熱振活佛攝政後期的西藏政局
二、熱振活佛的卸任
第九章 達劄活佛攝政前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節 西藏地方政府阻撓修建中印公路和“西藏外交局”事件
一、西藏地方政府阻撓修建中印公路
二、“西藏外交局”事件
第二節 1942年-1946年的西藏局勢
一、關於使用西藏畜力運輸綫問題
二、英國對國民政府齣兵西藏的乾涉
三、美國首次派遣代錶團入藏
四、英國調整對藏政策及其對西藏的影響
第三節 英國覬覦、侵占“麥剋馬洪綫”以南中國領土
一、1941年前英國覬覦和蠶食“麥剋馬洪綫”以南中國領土
二、1942年後英國侵占“麥剋馬洪綫”以南中國領土及與西藏的交涉
三、印度獨立前夕英國侵占“麥剋馬洪綫”以南中國領土的活動
第四節 國民政府加強改善與西藏地方的關係
一、駐藏辦事處處長瀋宗濂加強改善與西藏地方的關係
二、西藏代錶參加南京國民代錶大會
三、“西藏革命黨”事件
四、十世班禪轉世坐床
第十章 達劄活佛攝政後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節 1947年的“泛亞會議
一、“慰問同盟國代錶團”在印度的活動
二、1947年的“泛亞會議”及西藏代錶在會上的活動
第二節 熱振事件
一、林周宗事件及達劄與熱振矛盾的激化
二、熱振事件及其後果
第三節 “西藏商務代錶團”的分裂活動
一、印度獨立後的對藏政策及美國對藏政策的調整
二、“西藏商務代錶團”的組成
三、“西藏商務代錶團”的印度之行
四、“西藏商務代錶團”在內地的活動
五、“西藏商務代錶團”的英美“簽證”及美英之行
第四節 噶廈的反共活動與“拉薩七八事件
一、1949年的國內形勢和國民政府駐藏機構
二、“冷戰”格局下美國對藏政策的變化
三、噶廈的“反共活動”與“拉薩七八事件

下編
第十一章 民國時期西藏地方的政教製度
第一節 政教閤一的政權機構
一、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和攝政
二、噶廈及其所屬機構
三、班禪的紮什倫布寺拉章和堪布會議廳
四、官員擴大會
五、西藏職官品級製度
第二節 西藏地方各地的行政機構
一、基巧公署
二、宗谿
三、谿卡
第三節 西藏地方的軍事製度
一、藏軍的體製和裝備
二、藏軍的規章、軍風、軍紀和訓練
三、軍士的來源、軍費和裝備
第四節 西藏地方的法律製度
一、民國時期曆屆中央政府治藏法律
二、西藏地方法律製度
第五節 民國時期中央政府涉藏、駐藏機構
一、濛藏事務處(局)、濛藏院與濛藏委員會
二、駐藏官員和機構
第十二章 民國時期西藏社會經濟和製度
第一節 農業與畜牧業
一、農業
二、畜牧業
第二節 手工業和商業
一、手工業及近代工業的萌芽
二、商業與交通
第三節 西藏地方與英國的貿易及其影響
一、英藏貿易的增長及其特徵
二、藏印貿易的影響
第四節 封建農奴製的經濟製度
一、生産資料所有製和人身依附
二、土地經營方式和封建地租
三、藏北牧區的生産資料所有製與經營方式
四、階級和等級製度
第十三章 民國時期西藏的宗教與漢藏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節 以格魯派為主的藏傳佛教
一、十三世達賴喇嘛對格魯派的整頓與改革
二、格魯派主要寺院的整修和擴建
第二節 民國時期西藏的寺院製度
一、寺院與僧官
二、寺院內部組織
三、寺院僧兵
第三節 民國時期漢藏佛教文化的交流
一、民國初期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復興及特徵
二、民國後期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的興盛及意義
第十四章 民國時期西藏的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一節 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
一、文學藝術
二、科學技術
第二節 文化教育
一、傳統的寺院教育
二、官辦俗官、僧官學校和私塾
三、近代教育
四、西藏留學生
第三節 社會生活
一、谿卡農民的社會生活
二、部落牧民的社會生活
三、世俗貴族的社會生活
四、寺院僧侶的社會生活
第四節 民國時期的藏學研究
一、研究概況
二、政治研究
三、經濟研究
四、曆史與地理研究
五、宗教文化與教育研究
六、文學藝術與文獻研究
大事記
專有名詞漢藏對照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地名索引
編撰說明
總後記

精彩書摘

  《西藏通史(民國捲 套裝上下冊)》:
  一、大金寺與白利爭産糾紛引發的西藏與康、青的戰爭
  自1918年川軍與藏軍在甘孜絨壩岔簽訂停戰退兵條件後,川藏的局勢緩和,再沒有發生過大的武裝衝突。然而,由於四川及川邊政局不穩,軍閥混戰,駐軍日趨渙散,至1925年民國政府裁撤川邊鎮守使,以劉成勛為西康屯墾使,局勢仍無起色。①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後,擬改西康特區為行省,任命劉文輝為川康邊防總司令。次年,設西康政務委員會於康定,主持邊政,又建川康防軍兩旅。第一旅旅長餘鬆琳駐雅安,第二旅旅長馬輔駐康定,鎮撫康地。劉文輝還次第整頓、恢復西康各縣,使邊政稍有起色。②但是,劉文輝兼四川省主席,因川事牽掣,未得全力經營,隻是維持現狀,整個西康的局勢仍然處於不穩定之中。
  1930年6月,在西康甘孜縣西的大金寺(又作達結寺、大吉寺、達吉寺等)與西南的白利鄉(又作白茹、伯利等)因奪産引起糾紛,發生械鬥。大金寺為格魯派寺院,因商緻富,約有僧韆餘人,按1918年川藏停戰退兵條件,其地為川邊、西藏均不駐軍地區,但其傾嚮於西藏地方政府。白利鄉原為白利土司所屬,清末土司製廢止,但土司仍有一定的勢力。其鄉有亞拉寺(又作業熱寺、雅拉寺、雅納寺等),為土司傢寺,寺內住持智古活佛(或作“亞拉佛都督”、“確擁貢呷麯吉降澤”等),轉世於林蔥桑多傢,該傢族與大金寺關係密切。因亞拉寺主過去有恩於白利土司,故土司讓寺主共管地方事務,並分有15戶當差。1927年白利老土司卒,眾迎其女孔撒土司婦承嗣為白利土司。女土司與土司所屬另一寺院春則寺管傢師本聯閤,與智古爭權,雙方多次發生矛盾,雖經和解,但怨隙已深。1930年初,智古終因與女土司等關係不和,遂入居大金寺(或說被逼迫入大金寺),將亞拉寺産及15戶民戶送與大金寺,白利不願付給,雙方因此而發生爭執。大金寺訴之於甘孜縣知事韓又琦,韓不受理;而白利也嚮縣知事申訴,並要求派軍隊保護等,但均未得到解決。
  到1930年6月18日,大金寺激進僧人遂武裝攻人白利鄉,強占亞拉寺,並焚燒房屋。大金寺、白利鄉均訴之縣知事韓又琦,韓以卸任為由,置此案而不顧,反而請駐康軍隊來甘防範。西康政務委員會在大金寺攻占白利鄉後,急商旅長馬驌,派兩連康軍進駐甘孜,武力調解。但條件苛刻,大金寺拒不接受,並求助於駐德格藏軍德墨色代本。於是,西康政務委員會及駐康軍隊任命團長馬成龍為“徵甘先遣司令”,又率軍進駐甘孜。當時,駐甘康軍曾緻函駐德格之藏軍德墨色代本,錶明康軍駐甘係保護地方秩序,將秉公辦理甘孜村寺糾紛,決不袒助何方,靜候解決。7月8日,康軍遂占據亞拉寺。此後,大金寺與駐甘康軍對峙,形勢緊張,雖經藏軍德墨色代本、馬成龍司令共同約請漢藏相關各縣紳商、喇嘛頭人來林蔥議和,以及班禪駐康辦事處的調解,但均無結果。①至8月30日,康軍排長李哲生為大金寺遊騎擊斃。9月1日,駐甘康軍遂大舉進攻,收復白利,進圍大金寺。此時,藏軍也正式介入戰爭,助大金寺防守.並收復若乾失地。康軍久攻大金寺,不剋。②由此,原本為大金寺與白利爭産的“大白”小糾紛,轉化為康藏的軍事衝突,正式揭開瞭第三次康藏戰爭的序幕。
  ……

前言/序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瞭清王朝,結束瞭中國兩韆多年的封建帝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從此中國曆史進入到近代資産階級民主共和製的新時代,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中國曆史上,僅有38年的這一曆史階段一般稱之為“民國時期”(1912—1949年)。本捲為《西藏通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係全麵撰述民國時期的西藏地方的曆史。
  我們在編寫這部《西藏通史·民國捲》的過程中,始終遵循的宗旨是:
  1.在盡可能收集、整理我國和英國、俄國、美國檔案為主的各種文字的史料基礎上,充分吸收中外有關的研究成果,以翔實的曆史資料為依據,力圖多方位地再現民國時期西藏的曆史。
  2.以西藏地方民國時期曆史為主體,大緻劃分為十三世達賴喇嘛執政、熱振活佛攝政和達劄活佛攝政三個大的曆史階段。
  3.以民國時期西藏政治史為主,但也盡可能地展現這一時期西藏地方的政教製度、社會經濟、宗教、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及學術研究的諸多方麵及其特徵。體現在本捲結構上,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第一章至第十章是民國時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史,下編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則是這一時期西藏的政教製度(包括法律、軍事製度)、社會經濟及製度、宗教及漢藏宗教文化交流、文化(包括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及社會生活等方麵的曆史。
  民國時期隻是短短的38年,然而卻是西藏地方曆史上重要的一頁。這一曆史時期西藏地方有如下幾個突齣的特徵:
  第一,民國時期曆屆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關係,藏族與內地漢、濛古等族的關係,仍然是整個西藏地方曆史,也是這一時期西藏地方曆史的主要內容之一。雖然,如前所述,本捲不能寫成上述的關係史,但這種關係仍是影響和決定這一時期西藏曆史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民國時期曆屆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的關係,乃是元明以來,特彆是清以來,中國曆代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關係的繼續,是西藏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曆史發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僅從民國曆屆中央政府治藏政策、法律和西藏地方的法律大多沿襲清朝法律,即可窺其大概。因此,不能割斷西藏曆史,孤立看待民國時期的西藏曆史。
  其次,民國時期,從當時世界與中國的形勢齣發,中國正經曆著艱難的近代化過程。西藏地方自辛亥革命後,在英國的支持下,曾一度與中央政府疏離,驅走中央駐藏官員和駐軍,采取“兩麵政策”,然而在政治上始終未與中央政府完全斷絕關係,雙方一直斷斷續續地進行著改善關係的接觸和談判。這就是本捲一再提到這一時期,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不正常的關係”。而作為民國曆屆中央政府,盡管在國內軍閥混戰、列強侵侮的嚴重局勢之下,仍然一貫以國傢根本大法及各種法律,堅決維護對西藏地方的主權,堅持西藏地方為中國的一部分,並以此處理一切與西藏地方有關的事務。
  在民國時期,特彆是在國民政府執政時期,中央政府先後派大員入藏,冊封緻祭十三世達賴喇嘛和主持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坐床典禮,在拉薩設立派駐機構——濛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西藏地方政府和在內地的九世班禪也設立駐京辦事處,並先後派代錶參加國民政府的各種機構或代錶會議,享有與中國其他省區一樣的參政議政權利。特彆是兩韆多年以來,西藏地方與內地頻繁的經濟、文化(包括宗教)交往,在民國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西藏地方與中央關係割不斷的紐帶,是雙方關係的基礎。
  近代以來,國外有些學者和逃亡國外的達賴集團,一直鼓吹“西藏在曆史上是一個獨立國傢”的謬論,其中民國時期“西藏事實上是獨立的”就是他們的根據之一。民國西藏地方的真實曆史,無情地批駁瞭這種謬論。就是當時極力支持、鼓動西藏脫離中國“自治”、“獨立”的英國政府,也未敢公然打齣“西藏是獨立國”的旗幟,而是歪麯中國對西藏地方的主權,承認或有條件地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權”。民國後期也企圖染指西藏的美國及獨立後的印度等國,均承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這是鐵的曆史事實,是任何人歪麯和篡改不瞭的。
  第二,民國時期,英國對中國西藏的侵略活動,是影響這一時期西藏地方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民國時期西藏地方曆史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特點是,英國積極支持和扶植西藏地方上層中的親英份子,通過各種方式,將侵略勢力深入擴展到西藏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教育各方麵;策劃“中英藏三方”會議,企圖將西藏從中國分裂齣去,成為其印度北邊的“緩衝國”,覬覦和侵占西藏東南部的門隅和察隅等地;韆方百計阻撓和破壞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關係的改善,每當中央與西藏關係有所改善時,英國總是立即采取各種手段加以阻撓和破壞,甚至通過外交方式,嚮民國中央政府施加壓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從冷戰戰略的需要齣發,開始染指西藏,進行瞭一係列乾涉中國內政的活動。
  第三,民國時期,西藏地方仍然保存著自清代以來的政教閤一的體製。但是,在世界近代化和資産階級民主運動思潮的影響下,十三世達賴喇嘛開始逐步實施改革(又稱“新政”)。改革涉及政治製度、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麵,是在西藏特殊的曆史條件下進行的一場主動適應時代需要的社會改革。改革的目的,固然是為瞭加強和鞏固西藏政教閤一的統治,但客觀上具有促使西藏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性質。如在噶廈中新增加瞭一些辦事機構,諸如藏軍司令部、拉薩警察局、電信局、電報局、銀行等具體實施各項近代化建設的職能部門;試辦近代化的工業;注重文教事業,派遣留學生;建立和裝備近代化的藏軍等。這一切都是西藏社會近代化的開端,影響深遠,具有進步的意義。這也是民國時期西藏地方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但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改革,在特殊的曆史條件下,又具有明顯的“兩麵性”(錶現在與中央政府和英國的關係上)和很大的曆史局限性。
  不僅如此,隨著民國時期西藏地方對外的逐漸開放和外界接觸的增多,近代資産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民族解放運動思潮,在西藏一小部分知識階層中也産生瞭影響,並且逐漸滲入到西藏社會的諸多方麵。1934年西藏龍夏的改革,1944—1946年的“西藏革命黨”事件,以及近代藏族著名學者、人文主義先驅根敦群培的思想、論著和活動等,均是這一時期近代資産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在西藏社會中的反響。
  第四,盡管在民國時期西藏社會齣現近代化萌芽,但是其政治體製仍然是牢固的政教閤一體製,支撐著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仍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製度。民國時期,西藏社會經濟發展長期停滯不前,生産力落後,封建農奴製度已成為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桎梏;土地進一步集中到西藏地方政府、貴族和寺院三大封建領主手中,他們為滿足日趨腐化的生活而加重瞭對廣大農奴的壓榨。十三世達賴喇嘛的某些改革措施,特彆是擴充和武裝藏軍一項,清查和增加貴族、寺院的稅收以為軍費,自然使三大領主加重瞭對一般農奴的壓榨。英國對西藏的經濟掠奪,也加重瞭廣大農牧民的負擔。1923年九世班禪被迫北上,龍夏的改革等等,都清楚地反映齣民國時期腐朽的西藏農奴製的沒落。這應是民國時期西藏社會的基本特點之一。
  在編寫本捲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得到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通史》編輯委員會的指導和幫助,經過5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但是,卻留下瞭諸多的遺憾:
  其一,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颱灣“國史館”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西藏檔案館,以及英國國傢檔案館、印度事務部檔案館等,保存瞭浩如煙海的有關民國時期西藏地方的第一手檔案資料。然而,雖經我們多方收集和整理,卻因條件的限製和其他原因,不可能全部見到或收集到,因而影響瞭本書對某些問題的深入分析和認識。
  其二,民國時期西藏地方的曆史,僅短短的38年,在此期間,西藏社會經濟及作為經濟基礎的封建農奴製變化不大;西藏社會的上層建築,諸如政教閤一體製、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麵,也未發生大的變革。因此,我們在撰寫這些方麵時,盡可能地凸現民國時期的變化和特點,但勢必與清代後期西藏的情況有所重復,且因資料的局限,我們在研究分析民國時期西藏的經濟製度、社會生活等方麵的問題時,多利用20世紀50年代的調查資料,故內容略顯單薄和不足。
  此外,本捲在史料的引用、辨析、評述和結論,篇章結構和文字等方麵,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望專傢及讀者不吝賜教。我們將繼續努力,爭取把民國西藏曆史研究推嚮一個新的階段。
  2014年6月10日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不包含您提到的《西藏通史(民國捲 套裝上下冊)》的內容。 --- 《大明王朝:從開國洪武到萬曆中興的百年沉浮》 內容提要 本書以宏大的敘事視角和精微的史料考據,全景式地展現瞭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時代——明朝(1368年—1644年)。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帝王年譜,而是深入剖析瞭明代政治製度的演變、社會結構的重塑、經濟格局的變遷以及思想文化的革新。 全書分為上下兩捲,結構清晰,邏輯嚴謹。上捲聚焦於明朝的“定型”與“開創”,從硃元璋驅逐濛元、建立大明伊始,到永樂遷都、鄭和下西洋的盛世景象,再到仁宣之治的休養生息,直至土木堡之變帶來的結構性危機。下捲則側重於明朝的“成熟”與“衰落”,詳述瞭中後期的權力鬥爭(如宦官專權、黨爭激化)、財政體係的僵化、倭患與邊患的持續消耗,最終描繪瞭在內憂外患中,這個龐大帝國如何走嚮末路的復雜曆程。 第一捲:帝國的奠基與勃發(洪武至正德) 第一章:寒微起傢與洪武立製 本章細緻梳理瞭硃元璋如何從一個濠州孤兒,憑藉其卓越的軍事纔能和冷酷的政治手腕,完成“驅逐鬍虜,恢復中華”的偉業。重點分析瞭洪武年間為鞏固中央集權所建立的“裏甲製”、“黃冊”、“魚鱗圖冊”等一係列旨在控製基層社會和財政的製度創新。尤其深入剖析瞭“鬍惟庸案”、“藍玉案”等重大政治清洗對後世政治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高度集中的皇權與對文官集團的深刻不信任。 第二章:永樂盛世與國策轉嚮 從靖難之役的閤法性辯論開始,本章闡述瞭明成祖硃棣的統治如何標誌著明朝國策的重大轉嚮。遷都北京、五徵漠北的軍事雄心,以及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海洋戰略,構成瞭明初“漢唐氣象”的最後輝煌。同時,本書探討瞭這些舉措對國傢財政和漕運係統的長期壓力。 第三章:文官政治的微調與掣肘 仁宣之後的明朝,皇權受到文官集團的有效製約。本章聚焦於“三楊”時期的內閣製度的逐步成熟,以及這種製度在維護國傢平穩運行中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皇帝的怠政,內閣權力的擴張也為日後的政治僵局埋下瞭伏筆。 第四章:內亂與邊患的序麯 本章聚焦於王振專權下的“土木堡之變”。這一災難性事件不僅是軍事上的慘敗,更是對明代軍事體製和國傢信心的緻命打擊。通過對京營舊製衰敗的分析,本書揭示瞭明朝從“天子守國門”到“重文抑武”政策的內在矛盾如何導緻軍事力量的空心化。 第二捲:權力的異化與帝國的黃昏(嘉靖至崇禎) 第五章:嘉靖中興的錶象與實質 嘉靖皇帝的統治,呈現齣一種奇特的“怠政下的高壓統治”。本章深入分析瞭嚴嵩父子的當權如何體現瞭文官集團內部的腐敗和黨爭的萌芽。同時,探討瞭北方邊患——濛古俺答汗的威脅,如何迫使朝廷在政治穩定和軍事開支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 第六章:張居正改革的激進與局限 這是全書的轉摺點之一。張居正作為萬曆初年的權臣,推行瞭著名的“考成法”和“一條鞭法”改革。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些改革在整飭吏治、增加財政收入方麵的顯著成效。然而,本書也批判性地指齣,張居正的改革過於依賴個人權威,且觸動瞭地方士紳和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其成果未能有效固化,為萬曆後期朝政的停滯埋下瞭遠因。 第七章:萬曆怠政與黨爭的白熱化 萬曆皇帝三十年的“怠政”,是明朝中後期政治失靈的核心議題。本章聚焦於“萬曆三大徵”的財政代價,以及圍繞“國本之爭”爆發的激烈士人黨爭(如東林黨與齊楚浙黨)。黨爭不再是單純的政策分歧,而是演變為對國傢意識形態和權力結構的爭奪,極大地消耗瞭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第八章:末世的危機:財政崩潰與邊疆失守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集中探討瞭崇禎年間的覆滅之路。從遼東女真(後金)的崛起,到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的爆發,揭示瞭明朝財政體係(主要依賴賦稅的白銀流入)在白銀外流和國內歉收的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的經過。對“三餉加派”的分析錶明,朝廷在絕望中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加速瞭對民間的壓榨和最終的瓦解。 思想文化與社會側寫 本書特設專章分析瞭明代的文化轉嚮。從王陽明心學的普及及其對個體精神自由的影響,到晚明士人的世俗化傾嚮和對市井文化的接納,展現瞭傳統儒傢思想在麵對新的商業經濟和全球貿易衝擊時的復雜反應。同時,對江南士紳階層的壯大及其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變遷,提供瞭社會史學的視角。 研究價值與特點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跨學科的研究視野,融閤瞭政治史、財政史、軍事史和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成果。作者力求超越傳統的“好皇帝/壞皇帝”敘事框架,將明朝的興衰視為一個復雜的係統性問題,強調製度慣性、財政壓力與精英階層互動如何共同塑造瞭曆史的走嚮。本書資料翔實,論證嚴謹,對理解中國傳統帝製晚期的運行規律,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長期關注西藏曆史研究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的價值體現在它對某些“定論”的細緻拆解上。作者沒有滿足於既有的結論,而是深入到檔案和原始文獻中去重新審視。比如,對於民國時期拉薩政局中,幾個重要攝政或代管者的權力基礎的構建與瓦解,書中展示瞭比傳統敘事更微妙的權力博弈過程。它詳細記錄瞭不同教派領袖、地方頭人以及駐軍之間的利益交換和聯盟重組,這些細節構成瞭理解當時政治生態的基石。閱讀這套書,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復雜的鍾錶內部觀察齒輪是如何咬閤、驅動時間流逝的。它要求讀者具備耐心去追蹤每一個細節的來龍去脈。一旦你投入進去,那種對曆史全貌的掌控感是非常令人滿足的。它絕對稱得上是該領域的一部重量級參考資料,其深度和廣度,足以支撐起後續的深入研究或批判性思考。

評分

我帶著一種“尋找蛛絲馬跡”的心態來閱讀這套《西藏通史(民國捲)》。我尤其關注的是在國民政府與地方勢力周鏇過程中,那些關於文化保護和教育改革的嘗試。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記錄非常詳實,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員所做的努力,盡管這些努力在當時的政治大環境下顯得格外艱難和脆弱。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生平側寫,特彆是那些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架起橋梁的中間人物,描述得入木三分,他們的睏境和選擇,讓曆史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做艱難的抉擇。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政治敘事,滲透到瞭具體人物的命運之中。這種人文關懷與嚴謹的政治史分析的結閤,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有時候讀到某些悲劇性的曆史必然,真會讓人扼腕嘆息,感慨曆史的無情。它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為什麼會這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發生瞭什麼”。

評分

我買這套書純粹是齣於一種對“未竟之史”的好奇心。民國這段時間,西藏的內部結構和外部互動都處在一個極其微妙的平衡點上,夾在傳統與現代、獨立與隸屬的模糊地帶。這本書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對於“地方自治”概念在西藏的實踐和失敗過程的剖析。作者沒有簡單地貼上“落後”或“進步”的標簽,而是深入到地方政權的運作邏輯中去理解,為什麼某些改革呼聲最終會因為保守勢力的掣肘而胎死腹中。那種對權力運作的微觀描摹,比如對寺院經濟結構、地方稅收體係的描述,是教科書裏絕對看不到的細節。讀起來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精英階層在麵對外部衝擊時的焦慮和掙紮。美中不足的是,關於普通民眾生活的描繪相對較少,更多的是圍繞著政權核心的敘事。但即便如此,它提供的復雜性視角,已經遠遠超越瞭我對一本“通史”的預期。它強迫你思考曆史的復雜性,而不是接受一個簡單的結論。

評分

這本《西藏通史(民國捲)》的上下冊,最近剛啃完,說實話,閱讀體驗挺復雜的。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年代史梳理,結果發現,它更像是一幅巨大的、層層疊疊的西藏社會變遷圖景。作者在梳理民國時期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拉薩上層政教勢力的內部角力,以及地方貴族和僧侶階層的日常運作時,展現瞭一種細緻入微的史學功底。尤其是對當時英、美、俄等外國勢力在西藏活動的影響力分析,簡直是抽絲剝繭,讓人不得不佩服史料挖掘的深度。但同時,這種詳盡也帶來瞭閱讀上的挑戰,很多關於具體法案、條約的引用,以及對某幾個傢族權力更迭的反復論述,對於非專業研究者來說,需要極大的耐心去消化。我得承認,中間有幾章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藉助地圖和一些背景知識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總的來說,它不是那種能讓人輕鬆閱讀的小說,更像是一份厚重的史學檔案,適閤對那個特定曆史斷代有深入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堅實的研究基礎,而不是一個輕鬆的入門指南。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信息量的飽和度,是其他同類著作難以比擬的。

評分

坦率地說,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對於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來說,稱得上是一種考驗。雖然作為史學著作,內容自然是王道,但厚重的篇幅和密集的文字,確實需要一個相對安靜且不受打擾的環境纔能沉浸其中。我最初是想在通勤路上翻閱的,很快就放棄瞭。它的價值在於它的係統性和完整性,上下兩冊結構清晰,時間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從清末的殘餘影響到民國中後期的具體行政和軍事部署,幾乎沒有留下明顯的斷層。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收獲在於對不同流派史觀的交叉印證。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非常謹慎,往往會並列呈現不同來源的記載,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哪種敘事更具說服力。這是一種非常負責任的治史態度。如果你想快速瞭解民國西藏的“大事件”,或許可以找更簡化的讀物,但如果你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紮實、多維度的認知框架,這套書無疑是必要的“硬菜”,需要你拿齣對待學術專著的嚴肅態度來對待。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好書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這是一套共8捲的書,前麵買瞭幾捲。這次包裝有問題,沒包裝好,書有損壞。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好書

評分

滿減加優惠券,非常劃算,減瞭不少

評分

書印刷的不錯,質量也可以,快遞也快,喜歡的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