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附版本考(套裝共2冊)

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附版本考(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先行,郭立暄 著
圖書標籤:
  • 善本
  • 題跋
  • 版本
  • 上海圖書館
  • 古籍
  • 文獻
  • 目錄
  • 輯錄
  • 版本考
  • 中華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5040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803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8
套裝數量:2
字數:10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其他
本書將2013年齣版的《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真蹟》進行全麵識讀點校,排印成上下兩冊。並於文稿末附上作者十餘年來在版本目錄上的研究成果,輯成《版本考》,糾正瞭《中國善本總目》及《真蹟》本身的一些訛誤,具有重大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上海圖書館藏是國內第二大館,有古籍善本178000冊,其中經題跋者多達1700餘種,內容涉及藏書之源流,刻印之精粗,流傳之多寡,價值之貴賤,乃至與書籍相關的友朋交往,經濟生活。這些未經發錶者為多;即使已見於刻印者,也常有因刊刻時齣現訛奪或業經作者增刪而與原書所題存有差異,2013年辭書社將該館善本題跋以四色彩印影印齣版,為學術界提供豐富的原始文獻。為進一步為讀者提供方便,同時提高古籍普及性,作者陳先行、郭立暄將原有《真蹟》全部進行識讀點校,並將多年來的研究考據成果《版本考》附於書末,供廣大讀者參考。

作者簡介

陳先行,祖籍江蘇溧水。自1973年起師從顧廷龍、潘景鄭兩先生習版本目錄學、金石學。長期從事圖書館古籍、碑帖考訂與編目工作,先後參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纂、《中國叢書綜錄》修訂,並主持編纂上海圖書館普通古籍目錄。著有《中國古籍稿抄校本圖錄》,獲第13屆中國圖書奬。現任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中心高級研究員、上海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郭立暄,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

目錄

前言
凡例
經部
總類
易類
書類
詩類
禮類
樂類
春鞦類
孝經類
四書類
群經總義類
小學類
史部
紀傳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雜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史抄類
史評類
地理類
職官類
政書類
目録類
金石類
子部
總類
儒傢類
兵傢類
法傢類
農傢類
醫傢類
天文算法類
術數類
藝術類
譜録類
雜傢類
小説傢類
類書類
釋傢類
道傢類
新學類
集部
楚辭類
漢魏六朝彆集類
唐五代彆集類
宋彆集類
金彆集類
元彆集類
明彆集類
清彆集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詞類
麯類
叢部
版本考
書名索引
題跋著者索引
室名彆號索引

精彩書摘

經部

總類
鄭學四種五捲 漢鄭玄撰 清抄本 清錢大昕校並跋(存疑) 莫棠跋(799283-84)
三種皆從《正義》錄齣,而又畧加剪裁,間有疎漏未備者,謹據監本增入,使源委畢具焉。(鈐“錢大炘印”白文方印)。
翫篇中校字,知此六行亦潛研先生所題,殆在中年,與晚筆小異。秬薌,江鳳彜也。(鈐“莫棠所藏”硃文方印)。

萬充宗先生經學五書十九捲 清萬斯大撰 清乾隆二十四至二十六年辨誌堂刻嘉慶元年印本 清徐時棟校並跋(25335-38)
同治九年七月朔,有以周氏遺書嚮兄子隆道求售者,道乞餘為審擇之。以全書來,餘以舉子傢應用之書歸道,其非此類及兄孫等尚未可讀者,為留之城西草堂,石門與劉萟蘭亦分買數種。至萬氏此書,舉業傢亦足以廣見聞、長識見,然其中瑕瑜互見,須有抉擇。因念《禮記》、《周官》餘所藏本,偶評一二,若《春鞦》則嘗全部閲評之者,因盡將舊評錄齣此本,使後生小子知經義至深,獨見難愽,從此而知思知疑、知問知學,則吾所評不為無益也。既錄舊評,又以此本書眉較長,可以加批,乃即以舊藏本付道,而留此本於草堂。二十一夕,時棟識。
此本較舊本墨淡紙薄,墨淡則燈下不易看,紙薄則批時易汙後麵,予之翼者兩其足,天下事不易求全每如此。餘貪其可多著評語,故終留此本也。東坡《書陶淵明詩》雲:“李江州送餘一部,字大紙厚,甚可喜也。”可知古人與我同情,正不必為批校計耳。吾眼尚明,燈下能作蠅頭字,不過看時稍費力。墨滲亦無妨,紙薄恐汙染,則評時入襯紙可已。先生此書語多武斷,《三禮》中亦往往有之,不但論《春鞦》多臆説也。暇將細評之,以作先生諍友。是夕徐柳泉又記。
萬氏《經學五書》十九捲,附傳狀等一捲,四本,同治五年七月二十日,及門郭晚香明經以其傢重書貽餘,此其一也,十月重裝訂之。郭生既貽餘時,即閲其《學春鞦隨筆》,多與鄙意不甚閤,即有論識語,詳見本書眉端,餘或偶評一二,未細細校勘之也。大約當明人空疏錮習之後,如充宗先生者,自足以經師,為海內钜望,固不第鄉*推以為祭酒也。至乎涵濡國傢教澤,名儒輩齣,交稽互勘,精益求精,乃覺先生所論議亦有未盡善者。然先生實事求是,學有根柢,後生小子又不得以一知半解輕量前輩。惟經學宏深,所關甚钜,亦不能以門戶推崇,聊為阿附。此餘讀其《春鞦隨筆》有所未閤,所以不惜詳駁詰之耳。暇當取所評者彆錄為書,而先識其私意於此。是月廿八夕,徐時棟記。
此序後得本所無,從舊藏本坼齣補入之者,故有丙寅十月識語。
同治庚午七月,壽兒以餘此書評語錄齣成三捲請名,餘名之《春鞦規萬》,然未盡也,即所評者亦須增刪,尚不得為定本。其曰“規萬”者,雖竊取劉炫《規杜》焉,意則不同。蓋劉與杜為敵者,以“規”命名,自取箴規之意。若吾意則謂劉既為書之後,杜解傳之後世,列之學官,於杜毫無少損,劉書乃迄無傳本,而尚賴孔氏疏杜偶引劉義數條,得見《規杜》崖略,然則杜書固不因劉而損,而劉書乃轉藉杜以傳也。吾有見於此,因以其名之,或後之發揮萬説者,牽連引及吾説,更取而駁正之,則吾説亦得藉萬而稍存一二雲。噫,充宗先生兩治《春鞦》,閤數十傢舊説而抉擇之、摺中之,以成此數捲。其浸漬之深,如染羽者,由纁以至於七入而為緇也;其簸蹂之精如舂米者,由糲以極於七升而為侍禦也。而後生小子尚思益其墨而去其粃,無乃不自量也乎?是嵗八月三日夜子時三刻有奇,柳泉記。

萬經《先考充宗府君行狀》
此請梨洲誌墓之狀也。
黃宗羲《萬子充宗墓誌銘》
鄭梁《跛翁傳》
此傳生傳也,遠在梨洲墓誌之前,而此本有誌無傳,豈亦當時未刻,後補刻者耶?今從舊藏本移補入之,列在墓誌之後者,從傳類也。
《浙江通誌?儒林?萬斯大傳》
《寧波府誌?文學?萬斯大傳》
《杭州府誌?寓賢?萬斯大傳》
此二傳亦從舊藏本補入者,蓋亦初刻印時所無耳。
又按,據阮文達《揅經室集》,《國史?儒林傳》中當有先生傳。近以修鄞誌,寄書吾友趙粹甫,屬查之,如有之,當補入也。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一夕,徐時棟錄。

五經衷要七十二捲 清李式榖輯 清道光十年葉夢龍風滿樓刻本 葉恭綽跋(P長384266-89)
此書世久無傳,南海葉氏此刊本亦罕見。粵之巨富潘、盧、伍、葉,除盧氏外,餘皆知刻書下士,異乎今之買辦紈袴守財奴萬萬矣。遐公。
雲榖先生由閩遷粵,再上溯,固與吾宗同齣石林公也。

古微書三十六捲 明孫瑴輯 清嘉慶十七年陳世望對山問月樓刻本 莫棠跋(004958)
陳氏刻此書在嘉慶壬申。先一年辛未,會稽章全衷亦梓之。章氏自為《雜述》一捲,序謂山淵堂活字闆與鈔本同一舛錯,殆即陳序所謂坊本矣,而章本又不若此本之善也。莫棠讀記。

易類
鄭氏周易三捲 宋王應麟輯 清惠棟增補 稿本 清蔡孫峰跋(820933)
此書得自趙靜涵處。以雅雨堂刊本對勘,行款字數悉符,其硃筆添改處齣惠鬆厓先生手。想鬆厓既箸此書,盧氏刻時又再刪改者。於此可見前輩成書必數易其槁,不肯草率者也,勿以世有刻本而輕視之。壬戌臘月廿日燈下,蔡孫峰識。

鄭氏周易三捲 漢鄭玄撰 宋王應麟輯 清惠棟增補 清乾隆二十一年盧見曾刻雅雨堂藏書本 清黃錫元校並跋 清説研室跋(821715)
鄭公初從第五元受《京氏易》,繼從馬融受《費氏易》,其學齣入兩傢,大旨費義居多,為傳《易》之正派。齊陸澄《與王儉書》:“王弼註《易》,元學所宗,今若崇儒,鄭不可廢”,其論最篤。鄭王二註,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唐初詔修《正義》,鄭學浸微。《隋誌》載九捲,《新唐書》著録十捲,《崇文總目》惟存一捲。據馮氏説,《中興書目》始不著録,則亡於南北宋之間。王氏伯厚旁摭群書,裒為此帙,經文異字,亦皆竝存。其無經文可綴,則總録簡末。又以多言互體,並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論互體者附焉。國朝惠定宇先生研心古義,得元闆《玉海》,參校前明鬍刻,惟皆不註所齣之書,次序先後或與經文不應,亦有漏載。因為重補,凡所已載,一一註其齣自某書,其次序先後亦悉從經文釐定。復為《上經》補念八條,《下經》補十六條,《繫辭傳》補十四條,《説卦傳》補念二條,《序卦傳》補七條,《雜卦傳》補五條。移《易贊》一篇於捲端,刪諸經《正義》論互體者八條,而彆據《周禮?太師註》作《十二月爻辰圖》,據《禮記?月令註》作《爻辰值廿八宿圖》附於末,以駁《漢上集傳》之誤,雖因人成事,而詳核實勝原書矣。道光辛卯長夏,甘泉黃錫元臚雲甫重裝竝識。
江鄭堂師為定宇先生高弟,嘗論此帙詳核有餘而體例未密。即如所引《文選》,皆據李注,乃或曰“文選”,或曰“文選注”,此則盧氏校刊之疏。此外群書,或詳捲數,或詳篇名,以非宏旨所關,無庸更議。惟群經與群書竝引,於序時代之中,自以説本經者居前,而又當視字句之先後,一也。所不可解者,陸氏《釋文》、李氏《集解》二種,據《經義考序》、《國朝漢學師承記》,知《雅雨叢書》之役,先生實總司之,何以此帙漏載《釋文》至若乾條?鄙意釋音即題句下,釋義當另為一行低一格寫,俾音義分明而條例劃一。其中《集解》嚮以《序卦》散綴六十四卦之首,用《毛詩》分冠小序之例。而“有大而能謙必豫”一條,捲四作“言國既大而能謙”,捲十七作“言同既大而有謙德”,甲是乙非,必居其一。此帙獨從十七捲,不知何據。及考王氏原引,又取四捲,固當兩存,以備參考,二也。經文異字,既據《釋文》,而有本非鄭義者,亦用古字,好奇之失,真贋莫辨。且《崇文總目》猶存《文言》、《説卦》、《敍卦》、《雜卦》四篇,明明《文言》自為一傳,所割以附經,不過《彖傳》、《象傳》耳。此帙乾卦仍附《文言》,何拘於輔嗣之墟,三也。王氏《易贊》之外有《易論》四條,何以不録?紀文達謂其刪《群經正義》論互體者八條。考《左傳正義?歸妹上六》“師之臨”二條,本服氏義,刪之誠是。而《恒九三》“六五大過”三條,固未嘗刪;其《蠱上九》一條獨不録,而録於所撰《易漢學》中,“餘乾道變化”、“艮為狗”二條,遍查三捲,則竟刪之,莫知義例所在。以為從王氏之説,非齣康成之手,懼其亂真也,而全刪之,不然,或他有所據。司馬氏“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劉歆稱與其“過而廢之,寧過而立之”,則全録焉。更有疑者,當日專補王氏之闕,乃至落句十四條之多,落字無算,四也。此帙凡所補注,或一時未知齣處,但標王氏者若乾條,實不外《群經正義》,豈以近而忽之耶?《漢上集傳》為此帙藍本,而失載亦復不少,五也。《説卦》“萬物齣乎震”一條,《義海撮要》最詳,乃獨捨之,而引《禦纂周易摺中》,名列《漢上集傳》之次,以焦氏《經籍誌》、硃氏《經義考》律之,殊失尊尊之義。即“龍戰於野”、“聖人喻龍君子喻蛇”下《儀禮註》蛇龍君子之類一條,雖王氏原文,彼全書無注,偶爾記之,究不可為訓。則以詳略失中故,六也。先生此外撰《易例》未成;《周易述》雖未成,而鄭堂師嘗補之。原本《彖下傳》“傢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註“內謂二,外謂五”。《象下傳》“澤無水睏”,註“水在澤下,故無水”;“木上有水井”,註“木上有水上水之象”,未免蹈輔嗣之轍。獨《易漢學》甚精,惜《鄭易》一捲全鈔此帙,無裨參考;自揆檮昧,間采《周易古義》,以成先生一傢言,七也。昔硃竹垞案楊止庵《易古今文全書》雲:“非敢形前賢之短,慮誤後學”;紀曉嵐謂徐位山《禹貢會箋》雲:“繼事者易為功”,然則區區私淑之意,或見諒於芄蘭之詩人也夫。門人黃錫元敬題。
硃子集宋學之成,全書具在;鄭公集漢學之成,載籍闕如。擬據《漢書》本傳鄭誌目録著《鄭公全書》,《尚書》本王西沚、孫淵如兩傢;《孝經》洪氏、臧氏而外,不取日本偽作;《論語》宋氏所輯,惟過信皇疏,當嚴存真之辨。《隋誌》著録《孟子註》、《爾雅註》久佚,當與《箴膏肓》、《起廢疾》、《發墨守》先後補校成編;其《詩譜》用戴東原説正歐陽氏誤,復《十三經註》之舊;而《忠經》等註之託名者不與焉。嗚呼,人微年輕,纔小任重,自先生母失恃以還,奉藥無狀,割股辱親,宋學有虧,舉業為纍,每一念及,能無慨然!
淵如觀察詞章、訓詁兼而有之,為今日之竹垞,吾郡之西河,矧元受知最早,何可無言。惟所輯岱南閣《周易集解》全載弼註,似失刊輔嗣野文之意。自補《集解》,大抵不外餘氏《鉤瀋》,即如“始作八卦”鄭註一條,本《六藝論》,是鄭非註,亦嗜博之纍。昨陳石士師過此,曾抒愚見,擬著《周易集解補正》,凡《四庫》之足資徵引者,不獨史氏《口訣義》,亟當載入。而此間禦書樓當軸過於珍護,末由仰窺,悵悵而已。
房氏《義海》,《宋誌》獨未著録。所著録者,李氏《義海撮要》,自康成暨安石凡百傢,惟通誌堂刻或題鄭字,或題元字,或題康成字,義例不一。內《繫傳》所引,多齣此帙之外,钜觀盛事,何快如之。惟伏讀再三,雜老莊、揚雄之説,側身茫茫,蓄疑待問,高山梁木,如何勿思。

雅雨堂《鄭注周易》,惠氏定宇取《玉海》本增輯者,甘泉黃氏錫元復以盧刻體例尚有未備,因取原刻重加參校,其糾正處實足補前賢未竟之緒。此捲為其手校原本,硃墨粲然,殊可觀覽。跋語數則,亦極該洽。以日久破損,重為裝訂,並識數語於簡端。(鈐“説研室珍藏”白文長方印)。

橫渠先生易說三捲 宋張載撰 明嘉靖十七年呂柟刻本[存二捲 上經 下經] 莫棠跋(27860-61)
橫渠此書,楊時喬所見祇二捲。《宋誌》十捲,《晁誌》同,殆誤。《書錄解題》作三捲,今通行本皆同,故《提要》疑楊氏見本偶闕。然常熟瞿氏書目所錄明呂柟序本亦隻兩捲,與楊説閤,並謂鬍氏、程氏諸傢書皆因王氏之舊,不解《繫辭》,張子殆與同例。其三捲本者,亦如《鬍傳》《繫詞》、《説卦》,齣弟子所增,《程傳》《精義》齣東萊呂氏所輯,特橫渠書不知補自何人,而此二捲猶是原本僅存,無疑也。庚子夏,湖州書船挾以求售,孫銓伯司馬買之。辛醜嘉平,司馬復介人以歸我,蓋亦恐其不完,而餘則決為全書也。惜無序跋,未審與瞿本同一刻否,記之以俟再攷。
王蓮涇《孝慈堂書目》著錄本係二捲,與此閤。
光緒辛醜除日,楚生在吳下自裝。壬寅元日試筆後寫記。

易小傳六捲繫辭補注一捲 宋瀋該撰 明山陰祁氏淡生堂抄本 清瀋復粲跋 張鈞衡跋(787223-34)
是書徐氏通誌堂有刊本,何義門雲原本未詳何自。《繫詞補注》後有紹興己卯王之望後序,通誌堂本俱未之載。案《補注》附小傳,已見陳振孫《書録解題》,而《四庫全書總目》雲已為久佚,蓋流傳實罕矣。此本係吾越前明祁氏澹生堂鈔藏,開捲有“澹生堂經籍記”、“曠翁手識”諸印,嘉慶辛未得於四明許氏,許則得於謝山全氏,《鮚埼亭集》所跋者是也。祁氏藏書嚮為武林趙氏購去,而謝山又得之趙氏,於今二百餘年而輾轉若是,一旦為吾所得,豈不厚幸歟!三月廿五日,鳴野山房主人漫誌。

《易小傳》六捲,宋瀋該撰。該字守約,吳興人,紹興中官左僕射兼修國史,故宋人稱是書為“瀋丞相易傳”。捲末有《繫辭補注》十餘則,並紹興己卯王之望後序,《四庫》本已佚,通誌堂亦未刻入,此均有之,洵屬僅見之本;且為明山陰祁氏所鈔,歷藏武林趙氏、謝山全氏、四明許氏、會稽瀋氏,流傳有緒,尤堪寳貴。原有全祖望手跋失去,鳴野山房據《鮚埼亭外編》補鈔。宣統庚戌八月得於杭州,書以誌幸。後學張鈞衡跋。

周易本義十二捲易圖一捲五贊一捲筮儀一捲 宋硃熹撰 宋鹹淳元年吳革刻本 陳寳琛、曹秉章觀款(773414-15)
癸亥三月,溥侗、樊增祥、錢恂、郭曾炘、周樹模、寳熙、林開謩、陳寳琛同觀。寳琛記。

癸亥季春,丹徒丁傳靖、太倉陸增煒、江都閔爾昌、江夏傅嶽棻、南海關賡麟、仁和吳用威、侯官郭則澐、嘉善曹秉章同觀於龍龕精捨。秉章記。

泰軒易傳六捲 宋李中正撰 清抄本 清韓應陛跋(469684-85)
《泰軒易傳》,鹹豐八年七月十七日得之錢東巢,洋六角。
此書蓋據日本刊本鈔齣,末有望天瀑跋,稱原係文明中影本,距今數百年,《宋史?藝文誌》不著於録,諸傢藏書目並未見其名。據此,知在彼中亦係絶無僅有之本矣。日本文明在中國當前明成化年。八年七月十七日,應陛。

周易本義一捲圖説一捲卦歌一捲筮儀一捲 宋硃熹撰 清康熙十年硃錫旂刻本 清劉文淇校並跋(793629-32)
漢《易》失傳,所可見者,惟荀、虞二傢稍有端緒。而虞氏注見於《集解》者較為詳備,義例秩然。然則學漢《易》者,墨守虞氏可已。茲編所録漢魏諸儒之説,較其全書僅韆百之什一耳,而於宋元之言《易》者,雖其書存於今者特多,然其所謂精者,鹹為登録自餘陳陳相因之説,無庸泛覽也。嘉慶丙子,文淇識於畢氏之勉庸堂。起大暑前一日,訖七夕後三日。

周易程硃氏説二十捲 宋董楷撰 程子上下篇義一捲 宋程頤撰 硃子易圖説一捲周易五贊一捲筮儀一捲 宋硃熹撰 元刻本[存十一捲 上經捲一、四至八 雜卦硃氏說、序卦程硃氏說、程子上下篇義、硃子易圖說、周易五贊] 清路慎莊、硃善旂跋(824521-24)
右《周易程硃氏説》《上下經》並《繫辭》等閤十七捲,《易圖》、《綱領》一捲,宋天颱董正叔纂集。正叔得硃子再傳之學,故是書一以硃子為宗。而硃子《本義》又實以補程《傳》之所不足。程專言理,硃子兼言象數,理數兼該,《易》道乃備。董氏閤二傢為一,職此之由。宋元槧本近世罕見,所見者惟通誌堂十四捲之本。頃於同年友硃建卿助教處得覩是帙,分捲十八,刊印精緻,確為元槧無疑,惜前後失去序跋,無由考校剞劂年月。以昭文張氏《藏書誌》考之,知為元至正刊本,與通誌堂本竟大相逕庭,《四庫》著録硃氏《經義考》所列均用十四捲之本,則未見此本可知,建卿兄其什襲藏之。道光戊申八月上浣,關中路慎莊識。

此書予於道光丙申獲於廠肆,同年友路小洲給諫慎莊性好書而深於書,至戊申始屬為跋,頗得是書原委真諦,因以其親筆裝之捲首,並抄入路氏《蒲編堂書目》內,可以徵信後人。
冊首《硃氏論程傳》者凡四頁,甚有意味,誠讀程《傳》之津逮也。其中用硃墨筆者雖不知何人,當是前代碩學钜儒,即如《上經》捲一第十九頁第二行三居正之上改“正”為“貞”,亦可略見一斑,其他不可枚舉。元闆已甚精緻,偶誤仍不免,全賴校之精耳。鹹豐三年二月十七日,與傢申甫、壽岩兩兄飲後書此。硃善旂。

方舟先生易學二捲 宋李石撰 清抄本 曹元忠跋(785803)
封君庸庵以聞遠先生所遺繡榖亭鈔藏《方舟易學》索跋,餘去歲與聞遠書,已詳考此書本末,無俟更言。重違雅意,即書《奉題深山讀易圖》詩代之篇末。“互體”雲者,《易學》為互體例也。
斯世方多難,明夷尚未融。且探殷牖賾,待號任君通。革命矜治歷,升陵解伏戎。不如談互體,玩索故山中。“演”誤“解”。
前侍郎某,以辛亥九月陸軍尚書蔭昌剋復漢陽不即進攻武昌,傅會《同人》“乘其墉弗剋攻”,作講義以媚革匪,何異明學男張邯説“伏戎於莽升其高陵”耶?任丹傳《孟氏易》作《通論》七捲,世傳之,號曰“任君通”。見《禦覽》引《東觀漢記》。
附録癸醜五月《與聞遠先生書》:
日前詣兄,得見尊藏寫本《易微言》及《方舟先生易學》,至為欣忭。惟《方舟先生易學》但題“門人劉伯熊編”,不著撰人。當時弟見首葉有繡榖亭印,知為吳尺鳧焯故物。到館後,檢《繡榖亭熏習録》有之。顧繡榖亭本早由浙江巡撫富勒渾、熊學鵬、三寳等進呈,故《浙江採集遺書總録》有《方舟先生易學》二捲。而《四庫全書存目?方舟易學》二捲注雲“浙江吳玉*傢藏本”,玉*者,尺鳧子也。今尊藏又是繡榖亭舊帙,疑不能明,再三思之,廼得其故。據《熏習録》及《四庫存目》,皆引硃彝尊《經義考》稱崑山徐秉義傢藏,但《四庫存目》本捲首有“竹垞”二字小印,而尊藏本無之,豈徐果亭本後歸竹垞,竹垞本復歸尺鳧?至乾隆朝,尺鳧之子玉*以之上進,而尊藏廼其寫副歟?至方舟先生為宋資陽李石知幾,《四庫存目》已據《直齋書録解題》,《熏習録》復據焦竑《國史經籍誌》李石《方舟集》定之,無疑義矣。其所以不著撰人,由《易學》即附《方舟集》行世,故捲端但題“門人劉伯龍(熊)編”,今浙江文瀾閣所寫《永樂大典》本《方舟集》亦題“門人劉伯熊編”,與此相同。因及門所編,是以稱“方舟先生”;因從《方舟先生集》鈔齣彆行,是以首行但雲“方舟先生”,無“集捲幾”字樣,與《書録解題》以彆集類既收《方舟集》,故於易類不復齣《方舟先生易學》,用意相似,皆可以意會得之。所惜《四庫》館各省進呈之書,伏查乾隆三十九年高宗純皇帝諭旨,有“將進到各書,於篇首用翰林院印,並加鈐記載明年月姓名於麵頁,俟將來辦竣後仍給還各本傢自行收藏”等因,及全書告成,原進書籍均發交翰林院,各本傢並未祗領,該院編修檢討廼學楊慎偷書故事逐漸竊去,所有吳玉*傢藏之《方舟先生易學》恐不知流落何所,而尊藏本遂如吉光片羽,為世希有矣。此書源流大略如是,敢以奉告,並請篹安。“古今各有用意”誤“用意相似”。宣統六年甲寅九月丁亥,元忠讀有用書齋寫槁訖。

前言/序言

本書是2013年上海辭書齣版社齣版的《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真蹟》(以下簡稱《真蹟》)的標點整理本。《真蹟》一書,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編撰《中國古籍稿抄校本圖錄》時已纂就初稿,但不久遭遇上圖撤銷古籍部之變故,遷延十多年方獲印行,可謂好事多磨。所幸在此期間,我們於版本目錄之學續有學習與實踐,先後撰寫瞭《伯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書誌》、參與編纂《中國古籍總目》以及承擔2007年開始的全國古籍保護相關工作,緻使後來該書重加釐訂時,不僅內容得到充實,著錄質量也有所提高。

編纂齣版《真蹟》及其標點本,係受臺灣“中央圖書館”的影響。該館曾於1982年發佈館藏《善本題跋真跡》四冊,1992年又齣版標點本二冊。讀者重視與利用《善本題跋真跡》,每在其豐富而又稀見的第一手資料,這當然是編印此書的主要目的。而作爲同行,我們更看重其編纂方法,更關注該書對所收各種版本及其題跋的鑒定著錄。因爲對這批題跋之真僞,係作者原跡抑或他人過錄,須先事進行鑒定,殊匪易易。更有大量論述版本的題跋與所題之書的版本相關,它們於版本之定奪是否準確,或者與《善本題跋真跡》所著錄的版本相牴牾,讀者將如何是據,皆編纂者難以迴避的問題。若僅凴書前所列簡目,恐難以消除讀者的疑惑;如果采用撰寫藏書誌的方式予以説明,固無不可,但其花費精力之巨、延宕時間之長,且未必真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該書麵世變得遙遙無期。該書編纂者於此顯然有所考慮,便取楊守敬《留真譜》以來編製版本書影之法,在每種書的題跋之前冠以原書書影。由是,無論前人之題跋抑或今人之著錄,其對版本所作的定奪正確與否,作爲第三方的讀者,可根據書影審視所編的目錄與前人題跋,從而作齣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一味盲從。這種以書影形式編纂古籍目錄的方法,改變瞭以往編目隻有文字著錄、輯錄題跋隻有釋文的舊習,彌補瞭古籍目錄或囿於客觀條件而未能準確揭示原書版本麵貌,或因未見原件而不辨題跋之真僞、難明係著者手跡抑或他人過錄的缺陷,令人耳目爲之一新。該書不特為讀者提供原始文獻,亦是鑒定古籍版本與名傢題跋之實證資料,其有益版本學研究者甚夥,艷羨之餘,我們仿而效之。

我們認為,對版本進行更爲準確的鑒定與著錄,是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編製古籍目錄之要務,也是版本學發展的重要體現。以往的古籍目錄,多將分類當作編目重點。自從《四庫全書總目》問世,古籍的分類已經定型,且爲人們普遍接受。自乾隆至今的古籍目錄,除個別如《孫氏祠堂書目》之分類標新立異但鮮有響應者外,幾乎都沿用《四庫》分類之法,即或有所變通(如乾嘉以後輯刻叢書成風,清季張之洞、繆荃孫所纂之《書目答問》便將叢書從子部析齣而另立叢書部),終究未脫離其根本。而一旦分類法無需作顛覆性的變更,不再成爲編目的主要問題,後來公私目錄之成就又難以邁越《四庫全書總目》時,目錄學傢們似乎失去瞭研究對象,再如何殫精竭慮也難有發明。但是,如果從版本學齣發加以思考,則會有別築蹊徑的認識。古籍目錄真要達到章學誠所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境地,除對古籍作閤理的類分,甚或撰寫序錄以闡述學術源流之外,還應對版本予以準確的鑒定著錄。如果古籍版本的來龍去脈未明,其文本的麵貌不清,“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又從何談起。而以往的公私目錄,或多或少存在著疏於版本鑒定著錄問題。這是因為,版本學肇始於明代中後期,至清代纔逐漸發展起來,而版本目錄直至乾嘉間官方的《天祿琳琅書目》及其《後編》問世之後纔得以流行而成為專門。作為一門新興年輕的學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與完善,鑒定版本的水平,也隻有在實踐中纔能逐步得到提高。所謂實踐,就是在編纂目錄、整理文獻中對古籍版本進行逐一鑒定。然而,許多人對此缺乏認識,有的甚至輕視版本學於編纂目錄、整理古籍的重要性,自然也不會學習與把握鑒定版本的能力。從乾嘉至民國百數十年間,像黃丕烈、傅增湘那樣重視版本學並具有齣色鑒定水準、研究成果的版本學傢洵屬鳳毛麟角。當然,受客觀條件製約,看不到更多的版本,無法進行相關版本比對,也是造成舊時目錄鑒定著錄版本失誤的重要原因。前人編製古籍版本目錄,每以自己的藏書與別傢的目錄進行校核,其所作的版本研究通常是依據各種目錄包括藏書誌、題跋記在內的文字記載信息而不是原書版本,別傢對所藏或經眼版本的鑒定著錄是否準確,其實難以知曉。這種狀況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編纂《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以下簡稱《善目》)時也未獲根本改變,故其所作的版本學研究往往是局部的、粗線條的,所編製的版本目錄存在鑒定著錄問題難以避免。

就版本目錄角度而言,編纂《真蹟》,實際上就是利用當今遠優於曩昔的資源條件,對該書所收錄的1740餘部書進行重新編目,重在版本與題跋的鑒定。我們注意到,以往不少名傢的鑒定錯誤,有的已在編纂《善目》時得到糾正,但也有未經揭示,猶存迷惑性。舉葉德輝為例,他撰寫的許多題跋收錄在《郋園讀書誌》之中,不見原書,難知其存在某些鑒定問題。如果說他聲稱所藏明銅活字本《韋蘇州集》係北宋膠泥活字印本,如今已不再有人相信,那麼《真蹟》另收之清慎思堂抄本《南華經注疏》,他鑒定為彭元瑞批校,卻曾是上圖目錄著錄之依據,至編纂《真蹟》方提齣質疑。該本捲前有黑格附葉,上有彭元瑞硃筆手書題記“知聖道齋評本”、“乾隆丙申春南鏇舟中評點”、“嘉慶丁巳鞦刪益,蕓楣記”三行;藍格抄本首葉鈐有“南昌彭氏”白文方印;藍格紙版心上鎸“南華經注疏”五字,下鎸“慎思堂”三字。葉德輝跋謂此書“蓋南昌彭文勤公元瑞舊藏,蕓楣公字也。書中有硃筆校改及評論,皆公親筆”。茲經細審,黑格附葉之三行題識確爲彭元瑞手跡,但係從別本移易而來,或彭氏另有評本,或是彭氏評點他書之題識,與藍格抄本之硃筆校改及評論字體迥不相侔;彭氏卒於嘉慶八年(1803),藍格抄本則紙墨頗新,與《真蹟》所收道光二十九年(1849)姚椿跋本《四禮榷疑》版心鎸有“通藝閣校錄”之紙紙色相仿,其抄寫年代當在彭氏身後,故書中批校斷非彭氏所爲。又,此本頗疑產於書鋪,或因此書傳本無多,雕以版格,成批抄寫,以應流傳之需;至於“南昌彭氏”之印,乃書估爲呼應黑格附葉而偽作,葉氏亦未能明辨。

然而,我們並不熱衷於對諸如此類前人失誤之批評,甚至認為齣現這種失誤既能理解,亦很可愛,與當年日本版本學傢森立之對楊守敬所言“書無訛字尚何足貴乎”的感覺相通(見本書所收楊守敬跋宋紹興淮南路轉運司刻本《史記》)。我們真正注重並盡力而為者,是彌補《善目》之不足,因其大部分是上圖自己在編纂《善目》時發生的問題,而編纂《真蹟》及其標點本,是解決問題的好時機。這些問題大緻包括著錄與鑒定兩個方麵。著錄方麵如題跋者的漏略與其他著錄項目的疏忽,其中也有當時編纂體例上的分歧造成,現予以完善並不煩難。版本鑒定問題則頗為敏感,尤其是一些有影響的版本,在謹慎提齣疑問及鑒定意見的背後,花費瞭不少功夫。譬如一直被當作宋刻本的《皇朝仕學規範》,其刊刻雖可稱精,但字體與習見宋版並不相類,缺乏宋版氣息,經悉心考證,當為明初刻本(詳見郭立暄撰文《明洪武蜀藩刻書三種》,刊載於《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四輯,北京大學齣版社2013年版)。上圖藏有兩部,因之前已有懷疑,故未申報《國傢珍貴古籍名錄》。不意2016年,中國書店齣版社以張元濟先生曩昔有擬目的由頭,齣版《四部叢刊四編》,將該本作為宋本收入。假使張菊老活到今天,真要齣版《四部叢刊四編》,想必定將對舊時選目進行調整,也會對版本進行重新考訂,畢竟彼時可利用版本資源的條件有限。再如管庭芬舊藏本《經籍跋文》,乃清代著名學者陳鱣的代錶作之一,該本究竟係陳氏手稿抑或他人所抄,前輩專傢莫衷一是。《善目》或因該本吳騫的題跋以不經見之端楷書寫,且全書無陳、吳二氏鈐印,遂定為抄本。然經諦視,陳鱣手跡確然;復校核《真蹟》所收清初抄本《霏雪錄》(該本既有吳騫行草書題跋,又有其楷書所抄《鎦績傳》),知吳騫題跋亦非過錄;再赴國傢圖書館檢覽錢泰吉傢抄、管庭芬校正之本(即蔣光煦刻入《別下齋叢書》之底本),知國圖藏本即齣自上圖此部手稿,而《善目》卻作抄本而列之於國圖本之後,版本源流顛倒,價值遂遭埋沒。

由於對《善目》鑒定著錄的改動,僅在《真蹟》的目錄中作簡略反映,難以令讀者明白原委,於是我們在此標點整理本中增加瞭相關案語,輯為《版本考》附於書尾,其中也包含糾正《真蹟》之誤,以供讀者參考。毋庸諱言,《真蹟》亦存在不足之處,在編纂方麵,原書書影一般隻用一幀,未能充分反映有的版本特徵;對某些批校本中的批校墨跡沒有另配圖版,使讀者不能作齣直觀判斷。至於鑒定著錄方麵的失誤,也時有齣現,不免為之忐忑不安。但齣版之後,得到學術界基本肯定,並意外榮獲2014年度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成果一等獎,使我們深受鼓舞。誠希此標點整理本也受讀者喜歡,同時也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編者2017年12月


《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附版本考(套裝共2冊)》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匯集瞭上海圖書館所藏海量善本古籍的題跋及詳細的版本考證,共分兩冊,旨在係統梳理和呈現這些珍貴文獻的曆史價值、學術意義和版本流傳信息。通過對題跋的精細輯錄和版本的深度考辨,本書為研究中國古代圖書史、文學史、思想史、藝術史以及古籍版本學提供瞭寶貴的文獻資料和堅實的學術基礎。 第一冊:善本題跋輯錄 本書第一冊專注於上海圖書館所藏珍貴善本古籍的題跋文獻。題跋,作為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前人對書籍內容、版本、作者、流傳、鑒賞、評議等所作的文字記錄。它們如同曆史的迴聲,承載著一代代學人對智慧的傳承與對話,也摺射齣特定時代的學術風氣、文化思潮和審美情趣。 本輯錄的題跋,選自上海圖書館精心遴選的眾多善本古籍。這些善本涵蓋瞭經、史、子、集各類,作者群星璀璨,內容博大精深。題跋的作者,既有曆代名傢大傢,如文人雅士、史官學者、書畫大傢,也有默默無聞的藏書傢、評書人。他們的題跋,或對書籍內容作精闢的解讀,揭示其深邃的義理;或對書籍的版本進行辨析,指齣其優劣得失;或記錄書籍的流傳經過,梳理其輾轉易主的脈絡;或抒發閱讀感悟,展現個人對經典的理解和體悟。 輯錄過程力求全麵、準確、係統。我們對上海圖書館所藏善本古籍的題跋進行瞭細緻的搜集和整理,遵循版本學和文獻學的規範,對每一則題跋的來源、作者、年代、內容均進行考證核實。對於字跡模糊、內容殘缺的題跋,亦盡力加以辨識和補全。輯錄的題跋,不僅保留瞭原文的原貌,還根據需要進行瞭必要的注釋,解釋其中生僻的字詞、典故,以及涉及的學術背景。 本書第一冊的題跋內容,具有多重價值: 學術研究的基石: 題跋是研究古籍版本、辨析真僞、追溯流傳的重要綫索。許多題跋直接揭示瞭書籍的刊刻時間、地點、坊刻信息,以及曆代藏書傢的鑒藏印記和批語,為版本研究提供瞭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 曆史文化信息的載體: 題跋中的內容,不僅限於書籍本身,更包含瞭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例如,題跋中提及的社會事件、人物交往、文化習俗,都為我們瞭解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提供瞭生動的側麵。 文學藝術的見證: 許多題跋本身就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其語言風格、錶達方式、情感抒發,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同時,一些題跋還可能涉及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記錄瞭對這些藝術形式的鑒賞和評價。 思想交流的橋梁: 題跋是學者之間、古人與後人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通過閱讀題跋,我們可以窺見曆代學者對同一部經典的不同理解和闡釋,體會到學術傳承中的創新與發展。 本冊題跋輯錄的編排,力求清晰有序,便於讀者檢索和閱讀。我們根據原書的收錄情況,以類、以朝代、以作者等不同維度進行組織,並附有詳細的目錄和索引,方便讀者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第二冊:版本考 本書第二冊緻力於對上海圖書館所藏的每一部善本古籍進行詳盡的版本考證。版本考證,是古籍整理和研究中的核心環節,它通過對書籍的版式、字口、避諱、墨色、紙張、裝幀、校勘、題識、印章等多種要素進行細緻的分析比較,以確定該書的刊刻年代、刻工、版本源流、真僞優劣,以及與其他版本之間的關係。 本書的版本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為指導。我們對上海圖書館所藏的每一部善本,都進行瞭深入細緻的考察。具體而言,版本考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 版式考: 觀察書籍的版框大小、行款、字口疏密、隔行、分欄等,這些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判斷版本的重要依據。 2. 字口考: 檢查字體的大小、結構、筆畫,以及雕刻的精粗,不同時代的刻工和字體風格差異顯著。 3. 避諱考: 檢查書籍中是否存在對皇帝、聖賢的尊名、尊號的避諱,以及避諱的方式(如缺末筆、改字等),這是判斷年代和版本的關鍵。 4. 墨色與紙張考: 觀察墨色的深淺、均勻度,以及紙張的質地、顔色、韌性,不同的刻印年代和地域,使用的墨和紙各有不同。 5. 裝幀考: 考察書籍的裝訂方式(如綫裝、蝴蝶裝、包背裝等)、封麵、書簽等,這些也是反映版本特點的重要信息。 6. 校勘與題識考: 梳理書籍中的校勘記、眉批、夾注、跋文等,這些都可能包含關於版本信息和作者、評點者的綫索。 7. 印章與收藏標記考: 辨識書籍上曆代藏書傢的印章、題名、收藏記錄等,通過追溯印章主人的身份和收藏習慣,可以為版本考證提供旁證。 8. 版本流傳考: 結閤文獻記載和實物考證,追溯該書在曆史上的刊刻、流傳、遞藏過程,厘清其與同書不同版本的淵源關係。 9. 真僞辨析: 對書中存在的僞作、翻刻、改寫等情況進行辨析,指齣其存在的破綻,確定其真僞。 本書的版本考,不僅僅是對單本善本的孤立研究,更注重將所考證的版本置於整個圖書史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們積極藉鑒國內外學界已有的版本研究成果,同時結閤上海圖書館的館藏特色,力求提齣新的觀點和見解。 通過詳盡的版本考,本書第二冊旨在實現以下目標: 確立版本的科學性: 為每一部善本古籍提供一個科學、準確的版本結論,使其在學術研究中具有可靠的依據。 揭示版本的曆史價值: 通過版本考,深入挖掘每一部善本的版本信息,揭示其在曆史上的重要性,例如,是否為某書最早的刻本、最為善本的刻本、流傳最廣的刻本等。 服務於古籍整理與齣版: 為古籍的整理、校勘、點校和齣版提供堅實的基礎,確保齣版質量。 促進版本學研究的深入: 通過係統性的版本考,積纍寶貴的實證材料,為版本學理論的發展提供支持。 本書的兩個分冊相互呼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第一冊的題跋,往往包含豐富的版本信息,是進行版本考的重要參考;而第二冊的版本考,則能夠為理解題跋的價值和背景提供更深入的洞察。 總結 《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附版本考(套裝共2冊)》是一部集資料匯集、學術考證、文獻研究於一體的權威性著作。它不僅是上海圖書館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為廣大古籍研究者、版本學愛好者、曆史文化研究者提供的一份珍貴的學術饋贈。本書的齣版,將極大地促進對中國古代文獻的深入理解和研究,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本書以其嚴謹的態度、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見解,必將成為相關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工具。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最初拿到這套書的時候,我有點被它的厚重感嚇到,以為會是一本枯燥晦澀的學術專著。但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瞭。它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學術論述方式,而是將大量的題跋原文呈現齣來,輔以清晰的版本考證。這讓我感覺像是在親手觸摸那些古籍,與過去的讀書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題跋,有的是對文本的箋注,有的是對作者生平的追憶,有的是對版本流傳的感慨,甚至還有一些個人情感的抒發。我仿佛能想象到,在昏黃的燈光下,一位老先生提筆寫下這些文字時的神情。 這套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輯錄”二字。它將上海圖書館所藏的眾多善本題跋集中起來,並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考證。這為研究古籍版本、文獻流傳、以及當時的學術思想提供瞭一個無比珍貴的資料庫。我曾嘗試著去查找某個特定的版本,但零散的資料總是讓我頭疼。而這套書,將原本分散的珍珠串聯起來,形成瞭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它不僅滿足瞭我對古籍的好奇心,更激發瞭我深入研究的興趣。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新的思考。

評分

這套書的齣現,可以說是解瞭我一個大大的心結。我一直想瞭解不同版本的古籍到底有什麼區彆,以及為什麼會有這些區彆,但市麵上能找到的相關資料要麼過於專業,讓我望而卻步,要麼過於淺顯,無法滿足我深入探究的欲望。而《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附版本考》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將不同版本的差異呈現在我麵前。通過對題跋的解讀,我能瞭解到不同時期、不同學者對同一部著作的理解和評價,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術史料。 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對題跋的簡單羅列,而是進行瞭深入的版本考證。這部分內容非常詳實,包含瞭大量的文獻比對和邏輯推理,讓我對古籍版本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比如,看到同一本書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刻本,甚至同一個刻本也會因為校勘、增補而産生細微的差異,這讓我驚嘆於古人的嚴謹治學態度。這套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古籍版本研究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和精深的學術領域。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學和曆史深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部作品,瞭解它的版本至關重要。因為不同的版本往往承載著不同的曆史信息,甚至反映瞭不同的學術觀點。然而,接觸古籍版本研究以來,我發現相關資料的獲取和梳理工作非常睏難,往往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直到我偶然間發現瞭這套《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附版本考》,纔真正感受到一種“撥雲見日”的驚喜。 這套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輯錄”的全麵性。它將上海圖書館所藏的大量善本題跋匯集一處,為讀者提供瞭一個集中研究的平颱。而更難得的是,它並非簡單的文獻堆砌,而是進行瞭深入的“版本考”。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同一本書在不同時期、不同流傳途徑中所産生的版本差異,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我曾經為某個版本的真僞而睏擾,但在這套書中,我找到瞭解答的綫索。通過對題跋的解讀,以及版本考證的邏輯分析,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看到古籍版本演變的軌跡。這套書對於我這樣想要深入研究古籍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套《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附版本考》簡直是我的“考古”利器!一直以來,我對古籍的版本研究就頗感興趣,但總覺得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梳理。市麵上雖有一些零散的古籍版本介紹,但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內容不夠詳實。當我看到這套書時,仿佛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匯編,更像是一位耐心而嚴謹的嚮導,帶領讀者深入上海圖書館浩如煙海的善本寶藏。 書中對每一件善本的題跋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這是最打動我的地方。那些陳年的墨跡,承載著前人的智慧和感慨,通過這套書的整理,仿佛有瞭生命。我尤其喜歡看那些學人之間的交流,看到他們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學術見解,對某一個字、某一個版本提齣自己的質疑和肯定。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感受到瞭學術傳承的魅力。而且,附帶的版本考,更是為我這樣的初學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它幫助我理解同一本書在不同時期、不同刻本之間的差異,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版本流傳過程。這種知識體係的構建,是讀一本概覽性書籍無法比擬的。

評分

我必須說,《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附版本考》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樣的“版本控”量身定製的。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能夠係統性地瞭解古籍版本差異的資料,希望能從中窺見古籍流傳的曆史脈絡。然而,市麵上大多是零散的文章或者過於高深的學術論著,很難找到一本既全麵又易於理解的書。這套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狀況。它以上海圖書館珍藏的善本為依托,將曆代學者對這些善本的題跋進行瞭詳盡的輯錄,並附帶瞭嚴謹的版本考證。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疊加,而是通過對題跋的梳理,展現瞭不同時期、不同學者對同一部作品的解讀和斧正。這些題跋,既有對文本細微之處的辨析,也有對版本流傳的追溯,甚至是個人情感的抒發。閱讀這些題跋,就像是在與曆史上的讀書人對話,感受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文本的敬畏。而附帶的版本考,更是讓我對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有瞭清晰的認識,瞭解瞭它們之間的源流關係和價值差異。這套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

評分

不錯不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謝謝,買貴瞭很多。算瞭,不退瞭。

評分

不錯不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不錯不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書好,沒得時間去讀,屯書完成!

評分

到貨及時

評分

好書,一下買瞭兩套,值得收藏

評分

送貨速度快,商品也比較滿意,不錯的!

評分

不錯不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