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马克思

倾听马克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内田树,石川康宏,池田香代子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哲学
  • 社会学
  • 政治学
  • 经济学
  • 历史
  • 理论
  • 经典
  • 解读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13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86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通俗理论读物党政领导干部

编辑推荐:《倾听马克思》是《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的续篇,体裁新颖,视角独特,内容通俗易懂。日本著名学者内田树、石川康宏和池田香代子沿着马克思的足迹,探访了德国、英国等地,以对谈的形式记录下旅途中的所思所想。三位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解读马克思,还原马克思著作的形成过程,引导我们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内容简介

继《青年们,读马克思吧!》前两部之后,内田树、石川康宏以及研究格林兄弟的学者池田香代子等人前往德国、英国,实地探寻马克思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史影响等内容展开讨论。特别是围绕《资本论》的讨论,视角独特,有助于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在日本出版后,销售达百万册,后被翻译到世界各地,为全球青少年所热爱。《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中文版自2013年出版后,迅速成为中国通俗理论读物领域的重点畅销书,并被列为中纪委推荐党员干部阅读的56本图书之一。

作者简介

内田树 日本著名学者、评论家、畅销书作家。1950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现担任神户女学院大学名誉教授。著有《日本边境论》《当心村上春树》《倒立日本论》等。

石川康宏 日本著名学者。1957年出生,毕业于立命馆大学经济学部、京都大学经济学研究科。现担任神户女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池田香代子 德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作家,以翻译格林童话为毕生事业。


目录

第一章·德国篇

在历史中阅读马克思 001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三日 003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四日 006

 马克思给我的启发 009

 第一次来德国和英国 011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四日续 014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五日 022

 马克思故居 023

 中国人喜欢马克思书信 024

 马克思主义没能扎根美国 025

 19世纪的马克思与20世纪的马克思 026

 恩格斯的独特解释 027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五日续 029

●对谈Ⅰ 内田树 石川康宏 032

 【内田发言:马克思与美国】 03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在美国不受重视 034

 美苏试图抹去马克思在美国的影响 035

 撰稿人马克思 036

 美国读者喜欢马克思 038

 马克思:我想去美国 039

 逃亡者——美国社会运动的起源 040

 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 042

 阻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两个人物 043

 为了理解今天的美国 045

 左翼的逆潮 046

 马克思如何看世界 048

 【石川发言:19世纪的马克思,20世纪的马克思】 049

 了不起的德国 049

 历史的弱点 050

 从历史中理解马克思 053

 恩格斯将自己视作第二提琴手 055

 谁能用母语阅读马克思 058

 马克思的思想为各国所继承 059

 不断超越自己的马克思 061

●对谈和质疑 063

 不理解马克思,就无法理解社会科学 063

 使命:读懂马克思 065

 重视马克思,重读马克思 066

 最大的焦点是斯大林 068

 用脑袋思考,追求自主独立 070

 《资本论》与恐慌论 072

 斯大林是关键人物 074

 年轻人阅读马克思的方式 076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 079

第二章·格林篇

德国三月革命与法兰克福宪法 083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五日续 085

●池田香代子演讲 089

 我与马克思,我与雅各布·格林 089

 我与《资本论》 090

 那里烧书,那里焚人 092

 马克思的严厉批判 093

 马克纸币上的格林肖像 095

 即将到来的德国 097

 致力于童话的收集 099

 哥廷根大学七教授罢免事件 100

 德国该何去何从 102

 语言民族主义 104

 雅各布的特殊地位 105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五日续 107

 自由条款 108

 接受政治流亡者 109

 格林兄弟为什么要改写童话? 111

 在童话中营造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氛围 113

 从法国人那里收集民间故事 114

 格林兄弟:没有国王,无法想象 115

 社会在发生变化 116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五日续 119

 马克思:我的共产主义立场 119

 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121

第三章·英国篇

在《资本论》的诞生地谈资本主义 127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六日 129

 以拜物教的姿态不停地制造机器 136

 产业革命是疯狂卷起的人类革命 137

 制造连挪动都困难的大型机器 138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初次相遇 140

 无数能代替你的人 142

 机械化使工匠聚集在一起 143

 亲身感受日本和英国 146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六日续,二十七日 148

 马克思支持林肯 150

 奴隶博物馆 154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八日 156

●对谈Ⅱ 内田树 石川康宏 159

 【石川发言:什么是资本主义,如何改变资本主义】 160

 同是资本主义国家,差别很大 160

 1848年革命与马克思、恩格斯 161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 163

 追求利润作为首要目的 165

 为劳资关系制定公正的规则 168

 让我们吃些好的 169

 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 173

 【内田发言:演变的资本主义与直接引进的资本主义】 176

 政治思想是历史生活的化身 176

 满足人的身体欲求的经济活动 177

 人的身体能够抑制体制 179

 蒸汽机与铁锤男 180

 身体与身体的碰撞 182

 被引进的资本主义 185

 左翼的逆潮,身体的逆潮 187

 以死亡为代价的经济活动 189

 年轻人的主张 190

 左翼运动 192

 当代社会运动因何而起 194

 罗马的遗迹 196

 制度设计 197

●对谈和质疑 200

 人首先要吃饱穿暖、居有定所 200

 货币经济 202

 机器是敌人 204

 游牧民族:一切财产都可以移动 206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八日续 209

 近距离接触年轻人 210

 互不妥协 211

 见了肉身,才能判断 213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三十一日 216

注 释 220


精彩书摘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报告了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英国儿童劳动和女性劳动的糟糕状况,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进行了引用。从理论上对此进行讨论以前,仅仅读到这些被列举出来的具体事例,都会因愤怒而颤抖。

为什么这样破坏人的身体呢?为什么要如此压制“想休息、想吃饭、想睡觉”这些最基本的欲望呢?我想到这些就会因愤怒而颤抖。“这不是人的生活方式,必须推翻迫使我们过这种生活的制度”,这是身体切实感受到的。某一制度达到制度疲劳的界限而被推翻时,最先发声的是身体。

●满足人类身体欲求的经济活动是有限度的

内田:不管怎么说,为了进行再生产,人的身体都必须一天休息八小时左右,一天吃三顿饭,有时还需要洗澡、喝点酒等,不做这些事就无法进行再生产。

此外,经济活动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欲求而开始的,是为了满足衣食住。而且,这些以满足衣食住为目的的经济活动都会被挂上身体这一限制器。

因为经济活动原本就是基于生理欲求而开始的,一旦达到上限,就不能更多地要求身体了。一天吃三顿饭却不能超过三顿。虽然一天也能吃四五顿饭,但那样身体会垮掉。房子也是如此。人只能住一栋房子,但有人觉得拥有几十栋房子也无所谓,也有人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拥有四栋房子,过着“绕圈儿的生活”。但是,即使这样,如果每个季节住一栋房子,四栋也已经是极限了,不能再拥有更多了。衣服也是如此。一次只能穿一件衣服,所以如果接连不断地更换衣服,只会感到疲惫。

会场:(笑)

内田:即使每天让三星的厨师做饭,也很快就会厌倦,可能还会说出“已经够了”、“茶泡饭配上腌萝卜干就够了”。

归根结底,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身体欲求而开始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它是有限度的。“再生产也没有用了”,市场饱和了。

● 在每秒进行1000次交易的过程中不存在人类的思考

内田:但是,现在的全球经济活动已经超越了身体的界限。在超富裕阶层中,有许多人拥有天文数字的个人资产,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资产,也不知道如何使用,甚至不知道拥有这些资产的意义。他们有一生都用不完的钱。

这些人应该没有进行经济活动的动力了。因为他们已经将经济活动的模式切换为与身体欲求无关的模式。他们进行的已经不是买卖物品的经济活动,而是“用钱买钱”的经济活动。现在的股票交易都是由计算机算法处理的,所以,超速买卖成为可能,一秒内可以完成1000次交易。

这其中已经没有施展人的欲望、思考、投机等想法的余地了。“现在的行情是往这儿走的,如果将计就计,在此卖空……”,如今人们已经不再这样思考。因为进行这样的思考需要花费一分钟左右,而在这一分钟的时间内机器已经完成了几十万次的交易。好不容易想好了要怎么做,一看显示器,现在的行情和一分钟前已经完全不同了。这样的事情非常多。经济活动发展到这种地步已经超越了人的常识。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体制都会失控。体制必然会失控,它开始自己增殖、自己模仿。无论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还是文化机制、宗教、意识形态等,最终能够抑制体制的——石川先生将“抑制”一词作为关键词提出——便是人的身体。有人会觉得“这对人来说是不是有些勉强”,但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这种“人本该是什么样”的抑制一直在抑制着体制的失控。


前言/序言


倾听马克思: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 引言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有少数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他们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塑造了历史的进程,更持续地引发着跨越时代的辩论与反思。马克思,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理论体系,如同一个庞大的思想宇宙,囊括了经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挑战并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对马克思的理解仍停留在片面的标签化之中,或是被误读、被曲解,阻碍了对其思想精髓的真正把握。 《倾听马克思》一书,正是为了打破这种隔阂,邀请读者以一种更为开放、更为沉静的心态,重新走近这位思想巨匠。它并非要为马克思的某个特定理论进行辩护或全盘否定,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对话的桥梁,让马克思的思想以其原始的、未经稀释的姿态,在当代语境中发出新的回响。这本书的目的是引导读者主动去“倾听”,去理解马克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问题,去感受他分析社会现象的逻辑,去品味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第一部分:历史的洪流与思想的诞生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根植于其所处的时代。《倾听马克思》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19世纪的欧洲,那个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旧的社会结构在剧烈动荡中摇摇欲坠的时代。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景观:庞大的工厂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取代了悠久的作坊生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贫富差距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悄然撕裂;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而数量庞大的无产阶级则在劳动中默默承受着剥削。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以及他与恩格斯的相遇,将是本部分的焦点。我们将探讨早期哲学思潮,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遗产,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但《倾听马克思》不会止步于理论的梳理,更会关注马克思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注入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之中。我们将看到,马克思并非是凭空构建他的理论,而是从对现实的痛苦观察中,对社会不公的深切愤慨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 本部分还将触及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例如《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解读其中的“异化”概念,来理解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如何从劳动本身、从劳动产品、从自身本质乃至从他人身上感受到疏离。这不是一种抽象的哲学讨论,而是对活生生的人类境遇的深刻描绘。通过还原马克思思想产生的土壤,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的出发点,以及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部分:资本的逻辑与社会的结构 如果说第一部分关注的是马克思思想的“为何”与“背景”,那么第二部分则将深入到他理论的核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倾听马克思》将以一种清晰且不回避复杂性的方式,呈现马克思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并非一本枯燥的经济学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辨和历史洞见的社会分析巨著。 本部分将聚焦于马克思对于“商品”、“价值”、“劳动”等基本概念的定义。我们将详细探讨“劳动二重性”——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交换价值——这一核心洞见,理解它如何构成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础。在此之上,我们将深入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理解资本家是如何通过占有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来实现资本的增殖。这并非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对资本主义运行内在逻辑的揭示。 《倾听马克思》不会仅仅停留于理论的解释,更会强调马克思对“资本”这一社会关系的动态理解。资本不仅仅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与人、与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关系。我们将看到,马克思如何分析资本的积累过程,如何揭示资本增殖的内在冲动,以及这种冲动如何驱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加剧着社会的不平等。本部分还将涉及马克思对于“阶级”的分析,阐述他如何将历史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历史,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此外,本书还将讨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预见,例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如何导向社会变革的可能性。通过细致的解读,读者将能够领略马克思理论的严谨性与深刻性,理解他为何能如此精准地把握资本主义的脉搏。 第三部分:历史的动力与社会的未来 马克思的思想并非终结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并试图揭示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倾听马克思》的第三部分,将超越对现状的分析,转向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 本部分将重点探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将理解,马克思并非将历史简单视为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堆砌,而是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基本结构,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则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这种视角,为理解人类社会如何从一种形态演进到另一种形态,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 我们还将深入研究马克思对于“革命”的理解。革命并非马克思的唯一诉求,而是他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旧的生产关系无法容纳新的生产力发展时,一种必然的、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社会变革方式。本书将尝试梳理马克思对于革命的策略、目标及其可能性的论述,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当代社会,马克思关于社会变革的思考是否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倾听马克思》的最后部分,将引导读者反思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例如“共产主义”的愿景。我们将审视马克思对于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生产资料公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的憧憬。本书不会简单地描绘一个乌托邦式的图景,而是会关注马克思提出这些设想的逻辑基础,以及这些设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引发的解读与实践。 结语:在倾听中寻求理解与启迪 《倾听马克思》并非试图为任何一种政治实践或意识形态背书,它的核心目标在于“倾听”。它邀请读者放下预设的成见,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阅读、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 剥离标签,回归思想本身: 摆脱“极左”、“极右”等简单标签的束缚,去感受马克思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与原创性。 理解历史语境,把握理论逻辑: 认识到马克思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其分析社会矛盾的方法论,却可能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 激发批判性思维,反思当下: 通过倾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启发读者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形成独立的判断。 认识思想的力量,拥抱多元解读: 理解伟大的思想如何能够不断被重新解读、被赋予新的意义,从而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保持其活力。 《倾听马克思》是一次邀请,一次对话。它希望能够开启一条通往更深刻理解的道路,让马克思的思想,在今天这个依然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发出更为清晰、更为有益的回响。当我们学会真正地“倾听”,我们或许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迪,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并思考我们希望走向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可以触摸的现实。他并没有选择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一点点剥开那些陈旧的误解,让我得以窥见马克思思想的真正内核。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更注重揭示其发展的动力和逻辑。这让我意识到,理解马克思,不仅仅是为了批判,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那种对社会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的精准洞察,让我对很多经济学和社会学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差距?为什么有些产业会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却日渐式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让我明白,个体命运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力量。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也激发了我持续学习和思考的欲望。我甚至开始主动去寻找与书中观点相关的其他资料,希望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这个迷人的思想体系。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面棱镜,将原本单一的社会现实,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哲学光芒。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学术框架来展开,而是更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人类社会演进的宏大史诗。每一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引导我与历史对话,与思想对话,甚至与我内心的困惑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话题时的审慎和深刻。他没有回避那些争议,而是通过严谨的论证和多元的视角,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和复杂的马克思主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作者的某个观点所触动,然后陷入长久的沉思。他提出的关于“实践”的重要性,让我重新思考了理论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他对“历史的必然性”的探讨,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加审慎的预测。这本书让我明白,马克思主义并非过时的教条,而是一种能够指导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鼓励我保持批判性思维,警惕那些看似合理的“常识”,去探寻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在浮躁的时代中,为我提供了一片宁静而深刻的思考空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却又极其克制,从不卖弄玄虚,而是用一种平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马克思思想的殿堂。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剩余价值”等核心概念的阐释,他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智慧的交流,让我对社会运作的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开始能够辨别那些隐藏在广告和宣传背后的真正意图,也更能理解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马克思,不仅仅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鼓励我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表象所迷惑,去探寻事物的本质。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积累智慧的财富,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深刻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评分

坦白说,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甚至是片面的印象。然而,《倾听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极其人性化的方式,将马克思的思想“人格化”了。他不是在讲述一个冰冷的理论体系,而是在描绘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思考历程,他的挣扎、他的洞察、他的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我仿佛能看到马克思本人,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是如何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并最终提出那些影响深远的理论。作者对历史背景的还原也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思想产生的土壤。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的某些段落,让我感到热血沸腾,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选择。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在以某种方式塑造着未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马克思,更是关于我们自己,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之奋斗。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理论的探讨,更多的是一种直击心灵的共鸣。作者仿佛是一位深谙人心的智者,用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力量的笔触,将那些曾经令我感到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触动灵魂的对话。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久久地回味。那些关于异化、阶级、剥削的论述,不再是冰冷的学术概念,而是化为了我身边同事脸上疲惫的表情,化为了我每一次在超市结账时心底升起的微小不安,化为了社会新闻里那些令人扼腕的无奈。作者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引导我去“倾听”。倾听那些被压迫者的声音,倾听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细节,倾听马克思本人在那个时代所发出的呐喊。这种倾听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充满了对现实世界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处的社会,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仿佛披上了另一层色彩,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逻辑。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通俗马克思主义读物”,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视野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下一个章节,作者又将带领我“倾听”怎样的声音,揭示怎样的真相。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值得一看啊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