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收录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作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些理论文章,集中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哲学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二是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三是阐释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本书获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资助
赵剑英,1964年11月出生于浙江萧山,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机关党委书记,二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编辑室编辑、主持工作副主任(期间在陕西省商洛地区丹凤县扶贫);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办公室宣传处处长;新华社澳门分社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机关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著有《时代的哲学回声》《哲学的力量——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哲学》《复兴中国》等。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作有《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等。
前言(1)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价值和
伟大意义(9)
中国道路的哲学观念(29)
中国何以有坚定的制度自信(52)
中国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制度保障(5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涵(63)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到新阶段(113)
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创新(122)
对马克思主义全面而精辟的阐释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
重要论述(137)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紧迫性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153)
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大历史观” (16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与破解历史周期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
重要论述(171)
论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88)
附 录
高度的理论自觉: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专家座谈会会议综述(209)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开篇的气势所折服。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将中国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演进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我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纯粹的理论,但这本书似乎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景,展示了它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并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国特色。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自我革新和发展中,以更加贴合中国国情的姿态出现。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时代主题”的解读,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回应和指导这些时代主题的转变。这让我对“与时俱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生动体现。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理解21世纪的中国,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式发展历程中的深刻洞察。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公平和发展问题高度关注的读者,这本书的题目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的追求。在21世纪的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但也面临着各种社会挑战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关怀是如何体现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收入差距、环境污染、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力的理论支持,帮助我理解中国政府在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背后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它是否能够解释,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如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实现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我渴望从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看到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矛盾中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几个字,着实让我好奇不已。21世纪,一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一个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理论体系,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天然的张力。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朦胧的兴趣,但总觉得它离我们现代的生活太过遥远,仿佛是历史课本里的概念。然而,当看到这本书名时,我内心深处那份对理论的探求欲被点燃了。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无数的问题: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被理解、被发展、被实践的?它是否还保有原有的生命力,或者说,它是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以适应新的时代特征?这本书是否会为我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光鲜经济数据和快速城市化进程背后的深层逻辑?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种种疑问,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框架。毕竟,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理解其思想根基。
评分我一直对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无疑触及了最核心的部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而是深入到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脉络中,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被用来分析、解释和指导当前的经济现象。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解读,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逻辑和深刻的辩证法。它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在开放的市场中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论的棱镜,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中国经济的成就与挑战。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抽象的经济概念,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介绍,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当下和未来的重要视角。马克思主义,这个在很多人眼中已经“过时”的理论,在21世纪的中国,似乎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个古老的理论与瞬息万变的中国社会相结合的。书中是否会讨论意识形态的演变,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和信息冲击下,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我期待它能揭示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之处,例如关于“中国梦”、“新发展理念”等概念的深层解读。这本书似乎在邀请我进入一个思想的殿堂,去探索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国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道路。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论,更是关于中国如何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