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阅读经典 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贲 著
图书标签:
  • 人文社科
  • 高等教育
  • 美国大学
  • 经典阅读
  • 人文教育
  • 通识教育
  • 文化
  • 文学
  • 社科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2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79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人文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24
字数:3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阅读是争取自由之路。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作者在美国从事人文教育的书,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日常授课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个人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可谓经验之谈。本书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用一些教学实例来说明,人文教育的经典阅读——基于教师和学生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经典阅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知识的,另一个是方法的。通过阅读索福克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蒙田等大师的著作,培养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表述的能力。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人文教育重要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列奥·施特劳斯的一些思考,集中在他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可谓方法论的指导。第三部分是西方古典的当代启示,经典阅读是学术和理论性的,但思考的背景和问题意识却是现实的,在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今天,这本关于人文教育的著作很有启发作用。

作者简介

  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明亮的对话》等。

目录

序言 我亲历的人文教育 / 001
前言 课堂内外的人文经典阅读 / 021

第一部分 人文教育的课堂思考

一 索福克勒斯《菲罗克忒忒斯》
--出卖朋友的羞耻 / 033
二 欧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侣》
--神不正义,人怎么办 / 041
三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幸福、节制和诚实 / 045
四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政治是自由人的公共行为 / 054
五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箴言是怎样的一种说理 / 060
六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关于密提林的辩论》 / 074
--美国出兵阿富汗是否正当 / 074
七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在斯巴达的辩论和战争的宣布》/ 078
--国王为什么"说"不过监察官 / 078
八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弥罗斯人的辩论》 / 083
--"修昔底德陷阱"和强权逻辑 / 083
九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人文阅读的释义 / 089
十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几何学与民主政治 / 099
十一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人文课上的常识与普通知识 / 108
十二 《圣经·旧约》之《约伯记》
 --人为何像约伯那样无辜受难 / 114
十三 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宗教的和政治的自由 / 124
十四 胡安娜《给菲洛蒂亚修女的回信》
 --辩解与道歉 / 129
十五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先知"和"武装斗争" / 137
十六 伽利略《星际信使》和笛卡儿《谈谈方法》 / 146
 --人文阅读中的"科学" / 146
十七 蒙田《随笔集》
 --引述与学问 / 158
十八 霍布斯《利维坦》
 --血统继承与腐败问题 / 166
十九 洛克《政府论》
 --人文阅读中的词意和理解 / 177
二十 帕斯卡尔《思想录》
 --公共生活中的"原罪" / 183
二十一 伏尔泰《老实人》
  --神迹与奇迹 / 187
二十二 美国《独立宣言》
  --"檄文"的说理与修辞 / 197

第二部分 列奥·施特劳斯与人文教育

一 人文教育和民主政治
--施特劳斯心目中的"伟大著作" / 207
二 人文教育的美国家园和外乡人列奥·施特劳斯 / 223
三 神的律法和人的政治
--《列奥·施特劳斯:思想传记》 / 246
四 古典共和的理念
--施特劳斯的思想遗产 / 261
五 施特劳斯读色诺芬 / 279

第三部分 西方古典的当代启示

一 苏格拉底对话《辩词》和《克里托》中的"公民服从" / 297
二 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中的政治与人性 / 317
三 斯佩罗尼《妙语录》的诙谐与智慧 / 336
四 马基雅维里《李维史论》与共和腐败的肇始 / 356
五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政治改革的"政体"问题 / 372

结语 学术的公共性与人文教育 / 387

附录 人文教育经典阅读"大学讨论班"课程示例 / 410

后记 / 415
《穿越古今的智慧回响:西方经典中的人性探索与文明传承》 简介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人类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在漫长的求知之路上,我们如何才能理解自身,洞察世界,并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穿越古今的智慧回响:西方经典中的人性探索与文明传承》并非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扇敞开的大门,引领读者走进那片孕育了无数思想巨匠、塑造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古老园林。本书致力于挖掘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西方经典作品,通过精妙的解读和深入的分析,展现它们如何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本质、社会的发展、道德的边界以及美的永恒。它邀请您跟随先哲们的脚步,一同在文字的海洋中航行,感受智慧的激荡,汲取文明的养分。 本书的核心在于“经典”二字,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仅仅罗列书目,而是要深入发掘这些作品的普世价值与时代意义。我们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学科领域,而是跨越希腊罗马的哲学思辨,穿越中世纪的宗教虔诚,游弋于文艺复兴的人文觉醒,探索启蒙时代的理性之光,直至近现代思想的复杂回响。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对人类思维方式、价值观形成和文化景观产生深远影响的文本,从中提炼出关于人性、自由、正义、真理、美等一系列永恒命题的深刻见解。 第一章:哲学之源——理性之光与存在的困惑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溯西方哲学的源头,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思考模式的伟大思想。我们将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出发,理解他对人类德行与知识的追求,以及他通过对话启发真理的独特方法。接着,我们将深入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探讨他关于理想国、正义的共和国以及灵魂不朽的深刻洞见,理解他如何构建了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理性秩序。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却开辟了另一条探索现实世界的道路。我们将剖析他的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了解他对事物本质、因果关系和幸福生活的分析,以及他对于“中庸之道”的卓越贡献。 从古希腊的辉煌走向罗马的实用,我们将审视斯多葛学派的智慧。爱比克泰德、塞涅卡以及马可·奥勒留等人的著作,将展现他们在逆境中如何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坚韧,以及他们对于理性控制欲望、顺应自然的哲学主张。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在历经千年之后,依然为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安宁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第二章:文学之魂——情感的共鸣与人性的深度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容器,是人性的镜子。本章将通过对西方文学经典的回溯,展现文学如何触及人类最深层的情感,刻画复杂多变的人性,并映照出社会的面貌。我们将从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和悲壮命运开始,感受《奥德赛》中奥德赛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伊利亚特》中战争的残酷与荣誉的代价。 古希腊戏剧,特别是悲剧,将是本章的重头戏。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将带领我们探讨命运的不可抗拒与人类的无知;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将揭示复仇的循环与正义的困境;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则将深入挖掘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的绝望与疯狂。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人类情感极限和道德困境的深刻审视。 进入罗马时期,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将展现民族史诗的宏大叙事,以及新罗马的建立与传承。而进入中世纪,但丁的《神曲》则是一次关于灵魂救赎与信仰的史诗级旅程,它以其宏伟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神学思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 第三章:历史的镜鉴——文明的兴衰与时代的印记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它记录了文明的诞生、发展、繁荣与衰落,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下、预见未来的重要依据。本章将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始,感受他对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细致描绘,以及他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探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则以其冷静客观的笔触,分析了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与人性中的野心,其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参考价值。 罗马的史学家,如李维和塔西佗,将带领我们回顾罗马共和国的崛起与帝国的扩张。他们的著作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对权力、腐败以及公民美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穿越黑暗的中世纪,本书将触及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展现那个时代的信仰、社会结构和思想变迁。进入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将以其务实的政治哲学,揭示权力运作的残酷逻辑,引发关于道德与效率的深刻辩论。 第四章:思想的火花——理性、自由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启蒙时代是西方思想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理性主义的光芒照亮了欧洲大陆,对现代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塑造了现代政治、经济和道德观念的伟大思想家。 我们将深入洛克的《政府论》,理解他对自然权利、财产权以及分权制衡的论述,这些观点对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将引发我们对“公意”和人民主权的思考,以及他对于人类原始自由与社会压迫的批判。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将带领我们理解自由市场的运作原理,以及“看不见的手”如何引导经济活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将挑战我们对知识来源的认知,以及他关于绝对命令的道德律令,为我们理解道德责任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 第五章:人文的传承——艺术、美学与生命意义的追寻 人文主义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肯定和对美的永恒赞歌。本章将从艺术与美学的角度,探讨西方经典如何展现人类的创造力、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我们将回顾古希腊雕塑的理想之美,以及古典建筑的和谐与比例,理解西方艺术的审美基础。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体现了对人体的赞美和对人文精神的歌颂。 浪漫主义的兴起,将带领我们感受诗歌中奔放的情感和对自然的崇拜。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对情感的极致抒发,到拜伦、雪莱、济慈等人的诗歌,都展现了对个体情感的独特探索。 本章还将触及一些文学作品中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中对信仰、罪恶与救赎的深刻探讨,以及加缪在《局外人》中对荒谬世界的思考,都将引领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追寻。 结语:智慧的回响,永恒的启迪 《穿越古今的智慧回响:西方经典中的人性探索与文明传承》并非试图将古老的经典“简化”为易于消化的碎片,而是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展现这些经典作品的内在联系与思想的深度。本书鼓励读者走出舒适区,勇敢地与那些伟大的头脑进行对话,在与古老智慧的碰撞中,激发自身的思考,拓展认知的边界。 阅读经典,不是为了获得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了开启一场持续的探索。它是一次关于自我、关于社会、关于世界的深刻旅程。这些经典,如同星辰般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它们的智慧回响,穿越时空,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引导着我们,成为更深刻、更广阔的存在。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这片思想沃土的可靠向导,助您在经典的光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之钥,感受文明传承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带着略微的怀疑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担心它会落入美化美国精英教育的俗套。然而,它出乎意料地展现了一种清醒的批判精神。作者并没有盲目地推崇一切,而是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在推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比如资源分配的不均、学生兴趣的漂移,甚至是某些经典文本在当代语境下可能带来的解读偏差。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信度。它提供了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视角,展现了在现实制约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理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懂得仰望远方灯塔的迷途者,而是有了一张更清晰的地图,知道前进的道路上可能会有哪些陷阱和暗礁。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全新认识。我一直以为所谓的“人文教育”无非就是读几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或者听一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讲座。然而,这本书通过非常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美国精英学府是如何将经典文本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与古今思想的对话中构建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仅仅是在罗列课程设置,更是在剖析其背后的教育哲学——如何培养一个有深度、有批判精神的公民。书中对“博雅教育”的现代诠释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再是脱离现实的象牙塔里的玩物,而是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工具。那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紧迫感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并且在合上书的那一刻,立刻想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用来审视和衡量自身知识体系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凝练有力,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锤炼,没有一丝赘述。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泡沫和虚假繁荣,直指核心的价值所在。我非常喜欢它在论述过程中,那种不动声色地将复杂的教育理论还原为最朴素的“人”的培养这一目标。对于那些习惯了阅读宏大叙事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慢热”,但只要你沉下心来,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思想慢炖”,每一次咀嚼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在于你学了多少专业技能,而在于你面对未知和复杂性时,是否拥有足够坚韧的理性底色和丰富的情感储备来应对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教育实践。它并非采用传统的章节线性推进,而是像一个精妙的迷宫,引导读者在不同的主题之间穿梭、关联。每一部分的论述都像是独立的一块拼图,只有当所有碎片被放置到位时,一幅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蓝图才会清晰地浮现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历史文献和当代教育数据时的那种高超的平衡感,既有历史的纵深,又不失现实的关照。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不同质地的丝线——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编织成一张既坚固又富有美感的教育之网。这种阅读体验是罕有的,它不仅填充了我的知识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知识和真理的原始渴求。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被深深触动的“共鸣感”,仿佛作者就是我多年来在探索个人成长路径中遇到的那个最理解我的引路人。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来俯视读者,而是用一种近乎朋友般的亲切感,娓娓道来那些教育理念是如何在真实的课堂上发酵、生长,最终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尤其是书中对于某些特定文本(比如某一版本的柏拉图对话录或莎士比亚戏剧)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解读变化,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它对“多元视角”的强调,它并不固执于某一单一的西方中心叙事,而是坦诚地展示了教育体系在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声音时所经历的挣扎与成功。这使得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绝非那些故步自封的教育评论能比拟的,它充满了活力和对未来的期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