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是原创性出版物,具有创新与存史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出版定位。图文并茂、EP同步是这套丛书的出版特色。各分卷图书里的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附有二维码,阅读时可用手机扫码,在线访问方言条目的录音、视频,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项目旨在对全国各地的方言文化进行抢救性的调查和保存。本项目调查点以汉语方言为主,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点主要以方言分布情况为依据,同时兼顾地域因素。少数民族语言选择比较重要并有研究力量的点。现已开展调查的点有40个左右。调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除了传统的记音方法以外,还采用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录音软件,对所有调查条目的方言说法进行录音。采用高清摄像机,与录音同步进行摄像;此外,对部分方言文化现象本身(例如婚礼、丧礼、春节、元宵节、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摄像。采用高像素专业相机,对所有调查条目的实物或活动进行拍照。
本套丛书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项目成果中的分地系列图册。图册以调查点为单位,以调查条目为纲,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音标)、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每册收图600幅左右。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目录: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宜春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苏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衡山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潮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标话)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江山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金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井陉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泸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清徐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寿县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濉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遂昌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藤县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屯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杭州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颇具匠心,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立刻就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拿到手里,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块穿越了时光的砖石。我本来是对地方志类的书籍有些抗拒的,总觉得它们会过于枯燥、板着脸孔。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却出乎意料地细腻。开篇的几页插图,那些用老照片和精致手绘构成的图景,一下子就将我拉进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地域。特别是那几幅关于传统建筑细节的特写,无论是燕尾脊的飞扬,还是石雕上人物的传神,都看得出编纂者在资料搜集上的精雕细琢。光是翻阅这些视觉元素,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地域文化深深的敬意和热爱。这种不流于表面的用心,让我对接下来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像是一封写给家乡的情书,充满了温度和细节。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和感慨的是,它在收录历史资料的同时,并没有遗漏对当代变迁的关注。在讲述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发展时,作者没有采取批判或赞美的单一视角,而是以一种冷静的观察者的姿态,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在空间、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上的碰撞与融合。比如,书中对比了老城区的骑楼建筑群与新建商业区的设计理念差异,并探讨了年轻人如何在新旧之间寻找文化认同的挣扎与努力。这种对“活着的文化”的关注,让整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它不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如何在拥抱未来的同时,不至于丢失了根植于脚下的那份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其中关于传统节庆仪式的描述里。这本书对潮州“营大老爷”的叙述,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时间地点,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密码——为什么要在特定的日子进行特定的祭祀?那些繁复的戏文和锣鼓点,究竟承载了民众怎样的祈愿与情感?书中详尽记录了不同村落之间在庆典中微妙的差异和互动,那种地域内部的细微分野,外人很难察觉。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檀香和烟火气,听到那悠扬而又略带悲怆的潮州锣鼓声。这种详实到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记录,让人明白,一个地域的文化脉络,是由无数个微小而又相互关联的仪式编织而成的,缺一不可,每一个环节都精妙绝伦,体现了古代智慧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了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它既没有一味追求学术的严谨而显得晦涩难懂,也没有为了通俗而流于肤浅的口白。整体的文风是典雅中带着一种特有的地方韵味。我在阅读描述地方典故和民间故事的章节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凝练而又富有画面感的表达力。比如对某位历史人物的评价,用词精准,不卑不亢,既肯定了其历史功绩,也客观地指出了时代的局限性。这种成熟、克制的叙事风格,使得全书的“份量感”十足,不会让人觉得是在读一本被过度美化的宣传册,而更像是一面真实而多维度的镜子,映照出一个地域从远古走来的全部面貌,让人在阅读时保持着一种理性的欣赏和思考。
评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方式,特别是在介绍工夫茶道的部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工夫茶略知一二,无非是“高冲低斟”罢了。然而,这本书却将冲泡的每一个步骤,从温壶、投茶、洗茶到出汤,都上升到了近乎哲学的层面进行探讨。它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心境的修炼。书中引用了多位老茶师的口述,描述了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如何根据茶叶的“脾性”做出调整,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令人叹服。文字的节奏感非常强,读起来就像是品茶的过程,先是略带涩味的铺垫,然后进入回甘的享受。它成功地将一种日常的饮茶习惯,提升到了一种值得被珍视和传承的“生活美学”,让我对这门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