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经济史

世界人口经济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仲生 著
图书标签:
  • 人口史
  • 经济史
  • 世界史
  • 历史
  • 经济发展
  • 人口经济
  • 全球史
  • 社会经济
  • 历史研究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922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30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3
字数:83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人口经济史》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专项资金资助出版的研究成果,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以自人类起源至当代世界人口波动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导线,注重分析世界人口增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转变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与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是以人类诞生以来世界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就方法论而言,《世界人口经济史》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问题时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的方法。

《世界人口经济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结构严谨,力求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口经济学领域的某些空白,促进了世界人口经济史方面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可供人口经济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作 者 简 介

李仲生,男,1951年出生于北京。日本千叶大学经济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致公党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人生科学讲演团副团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业经济应用与管理研究分会理事、中国经济专家网理事、日本国际亚洲文化学会亚洲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研究科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新兴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研究,出版专著15部、合著2部,日文代表专著《中国的人口变动——从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在2002年荣获首届日本“华人学术奖”。日本人口学会高度评价了这部学术专著,国内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等数十家媒体和部门报道了他的研究成果。回国后主持教育部留学基金项目“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该研究成果2004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前线》杂志以及《欧美同学会通讯》等都为此作了书评。其专著《人口经济学》在2007年荣获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第四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等140余篇,总研究成果1100多万字。其留学经历及拼搏精神自大型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之我的太阳》在全国播出后引起轰动,感动和震撼了亿万观众,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日本富士电视台和美国侨报等数百家中外媒体进行过报道。传记著作《没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梦》作为畅销书在中国、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发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2001年成为《北京青年报》跟踪报道过的年度新闻人物,2002年被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推荐为“中国人生科学”讲演团副团长。其奋斗精神和学术研究还受到国外关注,2005年5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 ? 福格尔教授在北京饭店下榻处会见了李仲生,并表示把李仲生的科研成果介绍给芝加哥大学和他的学生们。日本人口学会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也报道了其研究成果。其传略和学术贡献被《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以及《伟大的复兴——中国优秀经济学家篇》(全国共88名优秀经济学家,人民画报社,2003年)等30余部辞书收集入典。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史前时期的人口与经济 1

1.1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1

1.2 史前时期的人口发展与动态 3

1.3 采集狩猎经济与人口增长 6

1.4 原始农业经济与人口革命 9

第2章 古代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16

2.1 古代工商业的起源 16

2.2 城市革命与城市人口 18

2.3 希腊的经济发展 20

2.4 罗马共和国经济的发展 24

2.5 罗马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30

2.6 埃及的奴隶制经济 36

2.7 巴比伦的奴隶制经济 38

2.8 中国的奴隶制经济 40

2.9 印度的奴隶制经济 43

2.10 奴隶制经济下的人口增长 46

第3章 中世纪欧洲的人口经济发展 53

3.1 欧洲经济的衰落与人口变动 53

3.2 庄园经济的兴衰 55

3.3 农业与技术进步 58

3.4 城市发展与城市人口 61

3.5 工业与工业组织 64

3.6 商业潮流与贸易 66

3.7 建筑业与建筑技术 70

3.8 经济复兴与人口增长 72


第4章 非西方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78

4.1 阿拉伯帝国的经济 78

4.2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经济 81

4.3 中国的封建制经济与人口变动 83

4.4 日本的封建制经济 94

4.5 印度的封建制经济 96

4.6 非洲经济 98

4.7 美洲经济 100

4.8 封建经济下的人口增长 102

第5章 欧洲的商业革命与早期世界市场 108

5.1 新航线的开辟与商业动机 108

5.2 商业革命 110

5.3 重商主义与商业战争 112

5.4 货币、金融与银行制度 114

5.5 价格革命 116

5.6 世界市场的早期发展 118

第6章 西欧的经济扩张与商业经济 122

6.1 葡萄牙的经济扩张与商业经济 122

6.2 西班牙的商业经济 124

6.3 荷兰的崛起与商业经济 127

6.4 英国的经济扩张与工商业经济 129

6.5 法国的经济扩张与工商业发展 133

6.6 意大利的工商业经济 135

6.7 德意志的工商业经济 139

6.8 商业经济下的人口增长 142

第7章 早期农业革命、发展与劳动力转移 147

7.1 近代农业革命 147

7.2 英国的农业革命、发展与劳动力转移 150

7.3 美国的农业革命、发展与劳动力转移 153

7.4 法国的农业革命、小农经济与农村人口 157

7.5 德国的农业革命、发展与劳动力转移 159

7.6 加拿大的农业、国际移民与劳动力转移 161


第8章 早期工业革命、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166

8.1 英国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166

8.2 美国的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171

8.3 比利时的工业化与人口增长 180

8.4 法国的工业化与人口变动 182

8.5 德国的工业化与人口增长 186

8.6 工业化与人口城市化 192

第9章 后发工业国与劳动力 198

9.1 瑞士的工业化 198

9.2 意大利的工业化与外流劳工 200

9.3 俄国的工业化与劳动力 203

9.4 日本的工业化与劳动力供给 208

第10章 近代世界人口的动态 213

10.1 人口增长 213

10.2 出生率 216

10.3 死亡率 220

10.4 平均预期寿命 223

10.5 人口分布 225

10.6 国际人口迁移 226

第11章 近代欧美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动 230

11.1 英国的人口增长、国际迁移与经济起飞 230

11.1.1 人口增长与国际迁移 230

11.1.2 英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与经济起飞 233

11.2 美国的人口增长、外来移民与经济发展 236

11.2.1 人口增长与人口再分布 236

11.2.2 近代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 238

11.2.3 南北战争后的人口、外来移民与经济 241

11.3 德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243

11.3.1 近代的经济发展 243

11.3.2 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244

11.4 法国的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 245

11.4.1 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 245

11.4.2 法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248

11.4.3 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动 250

11.5 意大利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251

11.6 日本的人口经济发展 253

11.6.1 江户时期的经济发展 253

11.6.2 明治和大正时期的人口经济 255

11.7 加拿大的人口增长、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 257

第12章 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经济发展 263

12.1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263

12.1.1 近代的封建制经济 263

12.1.2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265

12.2 印度的殖民地经济与人口变动 268

12.3 东亚殖民地时期的经济与人口增长 270

12.4 非洲殖民地时期的奴隶贸易与人口、经济发展 274

12.5 拉丁美洲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277

12.5.1 殖民地时期的农业经济与劳动力 277

12.5.2 早期工业化与人口城市化 279

12.5.3 独立后对外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281

12.6 巴西的经济发展与外国移民 282

12.6.1 殖民地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海外移民 282

12.6.2 独立至“一战”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外国移民 284

第13章 世界经济的瓦解与人口波动 288

13.1 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危机 288

13.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 291

13.3 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动 293

13.4 经济大萧条 300

1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口经济后果 303

13.6 经济波动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308

第14章 发达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311

14.1 美国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311

14.1.1 战后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311

14.1.2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316

14.1.3 经济的低速增长与人口变动 320

14.1.4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326

14.2 日本的人口经济发展 330

14.2.1 人口转变和战后经济复兴 330

14.2.2 经济高速增长与低生育率 334

14.2.3 经济低速增长与人口减退 338

14.2.4 平成时期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340

14.2.5 经济增长与人口因素 344

14.3 德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349

14.3.1 联邦德国的经济与劳动力 349

14.3.2 民主德国的经济与劳动力 353

14.3.3 统一后的人口减退与经济发展 355

14.4 法国的人口经济发展 359

14.4.1 战后的人口经济发展 359

14.4.2 人口分布与城市化 363

14.4.3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365

14.5 英国的人口变动与经济 367

14.5.1 战后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367

14.5.2 低速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动 369

14.6 意大利的人口经济发展 373

14.6.1 战后的经济发展 373

14.6.2 低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376

14.7 加拿大的人口增长、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 379

14.7.1 战前经济发展与海外移民 379

14.7.2 人口增长与外来移民 381

14.7.3 战后经济变动与国际新移民 383

第15章 欧盟的人口变动、就业与经济发展 391

15.1 欧盟的建立与发展 391

15.2 战后的经济与人口发展 397

15.3 低速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动 400

15.4 就业政策与劳动就业 405

15.4.1 就业政策 405

15.4.2 就业与失业 407

第16章 俄罗斯和东欧的人口与经济转轨 414

16.1 战前的俄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414

16.2 战后苏联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416

16.3 俄罗斯的人口分布与迁移 419

16.4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421

16.5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人口减退 423

16.6 转轨国家的人口经济发展 430

第17章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 434

17.1 中国的人口经济发展 434

17.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与人口变动 434

17.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435

17.1.3 改革开发后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441

17.1.4 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经济发展 446

17.1.5 当代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因素 448

17.2 印度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454

17.2.1 独立后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454

17.2.2 调整时期的经济与人口变动 458

17.2.3 人口动态及转变的经济因素 460

17.2.4 改革开发时期的经济与人口增长 467

17.3 东亚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470

17.3.1 20世纪前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470

17.3.2 战后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472

17.3.3 当代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481

17.4 西亚的人口增加、海外移民与经济发展 488

17.4.1 石油工业与海外移民 488

17.4.2 战后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492

17.5 非洲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497

17.5.1 20世纪上半期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497

17.5.2 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499

17.5.3 当代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502

17.6 拉丁美洲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507

17.6.1 人口发展与人口分布 507

17.6.2 战后人口经济发展与就业 509

17.6.3 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11

17.6.4 经济调整、债务危机与就业 516

17.6.5 经济改革时期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518

17.7 巴西的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 522

17.7.1 战后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522

17.7.2 经济改革后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526

第18章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534

18.1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534

18.2 欧洲的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不足 536

18.2.1 渐进过程中的人口老龄化 536

18.2.2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不足 538

18.3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 540

18.3.1 人口老龄化 540

18.3.2 人口老龄化政策 541

18.4 美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543

18.5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545

第19章 人口爆炸、资源危机与环境污染 552

19.1 人口爆炸 552

19.2 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554

19.3 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 559

19.4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561

19.5 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562

第20章 当今的世界经济与人口增长 565

20.1 当今的世界经济增长 565

20.2 经济发达与不发达 568

20.3 世界人口的动态与分布 570

20.4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74

参考文献 579


前言/序言



前 言

《世界人口经济史》所涉足的科学领域是新兴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的分支——人口经济史,以人类的起源至当代的世界人口波动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导线,注重于论述世界人口增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转变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与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是以人类诞生以来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就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全书共分为20章,分别从史前时期、古代和中世纪、近代、现代到当代等不同的时期来论述世界人口经济的发展史。第1章主要阐述了人类诞生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人口动态、采集狩猎经济与人口增长,以及原始农业经济与人口革命等一系列内容。第2章则阐述了古代工商业的起源、城市革命和城市人口以及古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等国的经济发展和奴隶制经济下人口增长的历史。第3~9章分别叙述了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口经济发展;非西方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欧洲商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欧的经济扩张与商业经济;早期农业革命、发展与劳动力转移;早期工业革命、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以及后发工业国与劳动力;大致论述了从公元5世纪至1650年的世界人口动态与经济发展。第10~12章则阐述了近代的世界人口动态;欧美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动以及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经济发展。第13~17章分别概述了世界经济的瓦解与人口波动;发达国家的人口经济发展;欧盟的人口变动、就业与经济发展;俄罗斯和东欧的人口与经济转轨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大致阐述了20世纪以来100年间的现代世界人口经济史。第18~20章则论述了当代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人口爆炸、资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当今的世界经济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世界人口经济史》的基本思路是用时期序列分析的方法,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通过运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口、人均产值以及其他的动态人口经济指标,系统地分析各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以及人口的数量、质量、转变、迁移、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人口经济问题。就方法论而言,《世界人口经济史》在阐述世界人口经济史中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在西方人口经济史中是很常见的。本研究还使用多种方法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人口经济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世界人口经济史》的难点首先在于全面地把握与研究世界各国有关人口和经济方面的资料(截至2012年),以及该国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所做的研究成果。其次是对迄今为止,各国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各个有关经济史和人口史研究领域中所发掘出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性的人口经济分析。

《世界人口经济史》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利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转变、经济因素的人口迁移,以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资料,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经济史进行分析,以求透过复杂的人口经济现象去深刻地揭示人口经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

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世界各国各种人口变量群和经济变量群之间多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世界人口经济史和人口经济研究领域。

《世界人口经济史》得到国家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专项资金的出版资助,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冯喜良教授的大力支持,为此笔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在《世界人口经济史》的审稿和出版过程中,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在此特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李仲生

2016年9月



《文明的巨浪:人类发展与资源博弈的千年史诗》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一个宏观的统计学概念,而是深入探究人类社会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何与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博弈,并以此驱动文明的演进、变革与扩张的宏大叙事。我们不将目光局限于枯燥的人口数字或经济增长率,而是追溯那些塑造我们世界的关键性力量:人口的迁徙、技术的突破、思想的碰撞、制度的建立,以及它们与土地、水、能源、矿产等基础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故事的开端,并非从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人口”概念出发,而是从人类走出非洲的遥远足迹开始。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对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和对生存的无限渴望,将足迹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扩张,都伴随着对新土地的开拓,对新资源的索取。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直接的人口与环境互动。想想那些早期农耕文明的崛起,它们之所以能在特定区域扎根,正是因为发现了适宜耕种的土地和稳定的水源。肥沃的河流冲积平原,如两河流域、尼罗河谷、印度河平原和黄河流域,孕育了最早的伟大文明。这些地方的人口得以增长,社会结构得以复杂化,最终催生了国家、文字、法律等早期文明的基石。 然而,人口的增长并非总是顺遂。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次周期性的繁荣与衰落,都与资源的压力息息相关。当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饥荒、疾病和冲突便成为自然的调节器。瘟疫的肆虐,如黑死病,曾一度使欧洲人口锐减,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间接促成了劳动力价值的提升,并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饥荒的频繁发生,促使人类不断寻求提高农业产出的方法,从简单的灌溉技术,到后来的轮作、休耕,再到更复杂的农业工具和品种改良。每一次的农业革命,都是一次人口增长潜力的释放,也是一次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资源的争夺也愈发激烈。殖民时代的到来,并非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扩张,更是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和财富积累的全新格局的形成。欧洲国家对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本质上是对土地、矿产、奴隶等资源的掠夺性占有。贵金属的涌入,推动了欧洲经济的转型,但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全球性的不平等。美洲的白银,直接改变了世界的货币流通和贸易体系,也间接促进了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手工业和对外贸易。这是一个关于人口流动、资源转移和经济权力再分配的宏大图景。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打破人口与资源僵局的关键驱动力。火的发现,让人类得以烹饪食物,提高消化效率,甚至拓展生存的地理范围。冶炼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得以制造更精良的工具,从而更有效地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蒸汽机的发明,则是工业革命的标志,它极大地释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但也对煤炭等能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电力、内燃机的发明,更是将人类对能源的依赖推向了新的高度。每一次技术飞跃,都如同一次“资源增强”,使得过去无法支撑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活动成为可能。 然而,技术的进步并非总是带来均质的繁荣。工业革命在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资源问题和环境挑战。工厂的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是对空气资源的污染;矿山的深挖,是对地层资源的过度开采;化学工业的发展,则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人口的流动更加频繁,资本的跨国流动更加便捷,但资源的分配不均和环境的压力却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往往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代价为基础。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但我们不会停留在表面的事件描述。我们将探究这些事件背后的“动力学”: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激励和文化观念,促使人类做出某些选择,并由此带来特定的后果?例如,为什么某些文明能够长期保持繁荣,而另一些却迅速衰落?这是否与它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方式有关?土地制度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的?贸易网络的形成,是如何促进或阻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价值实现的? 我们将考察思想观念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人类与资源的关系的。例如,早期社会对土地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与后来工业文明中将自然视为可无限利用的“物质”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对理性和进步的信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但也可能忽视了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尊重。 我们还将审视制度的演进。从氏族社会到封建领地,再到民族国家和全球市场,不同的组织形式,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方式、开发模式和权益的归属。产权的界定,合同的执行,税收的征收,以及国家在资源管理中的角色,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書的敘事將貫穿幾個關鍵的歷史轉折點,但重點不在於一個統計學上的“人口”概念,而是聚焦於由此引發的深刻變革。例如: 农业的黎明: 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向定居农业,是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与土地的互动。这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也为人口增长和定居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关注的是,当土地成为稀缺资源时,人类如何通过新的耕作技术、水利设施和土地所有权制度来应对。 城邦的崛起与帝国的扩张: 随着人口的聚集和资源的集中,早期城邦和帝国得以形成。这些政治实体在争夺土地、水源、矿产和贸易路线时,驱动了人口的迁徙、技术的传播,以及早期经济的复杂化。本书将探讨,帝国的兴衰,往往与它们能否持续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所控制的资源,以及能否应对内部人口压力息息相关。 中世纪的挑战与复苏: 欧洲在中世纪经历的战乱、饥荒和瘟疫,是人口与资源压力下的阵痛。然而,对这些挑战的应对,也催生了新的农业技术、商业模式和城市发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积蓄了力量。 全球化的大潮: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流动、人口迁徙和贸易网络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种全球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了人口分布、资源配置和财富积累,以及由此产生的代际和地域间的经济差异。 工业革命的双刃剑: 蒸汽机、电力等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对能源和原材料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我们关注的是,技术进步如何在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制造新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的代价。 二十世纪的变革与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后来的全球化加速,都深刻地影响了人口的流动、资源的分配和经济的发展模式。我们也将审视,在当前人口规模空前、资源约束日益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人类将如何应对挑战,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生動,將歷史事件與其背後的人口、資源和經濟邏輯緊密結合。我們將運用豐富的歷史案例,從古代文明的灌溉系統,到近代殖民地的种植园经济,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矿与钢铁,到当代的石油危机与气候变化,力求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這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與地球互動、如何塑造自身命運的史詩,它告訴我們,每一次人口的潮涨潮落,每一次经济的起伏跌宕,都离不开那场从未停止过的人类与自然资源的永恒博弈。这本书,是关于人类如何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不断寻求无限发展的史书,它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去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初读时略显晦涩,但一旦适应了作者那种沉稳、近乎学术论文的行文方式,其内在的逻辑严密性和论证的深度便会显现出来。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跨学科的资料搜集,尤其是在对比不同文明在面对瘟疫或气候突变时的人口响应机制上,其数据引用的精确性和对比分析的巧妙令人赞叹。举例来说,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内,特定区域的生育率变化与土地兼并程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建模和阐释,这远超出了普通通俗历史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读者集中注意力、反复咀嚼的深度研究报告。虽然有些章节的密度极大,需要查阅一些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但这恰恰是其作为一部严肃历史著作的标志。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是需要投入心智去“征服”的作品,回报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统计数字和时间线的罗列,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宏大叙事中穿插了大量鲜活的“侧写”。那些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普通家庭为了应对人口压力而做出的艰难抉择的描述,极大地丰富了这本书的血肉。比如,书中对某个中世纪村落,为了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增长而实施的严格的婚姻许可制度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在缺乏现代福利保障体系下,社会如何通过非市场化的手段来调节人口规模的残酷现实。这种将“大历史”与“小人物生活”巧妙编织在一起的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它不再是冰冷的历史叙述,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在生存边缘挣扎与智慧的艺术展现。读完后,你会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背后的艰辛历程,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之情。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振奋的一点,是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在很多关于人口变迁的讨论中,人们常常倾向于将经济发展视为线性的、必然的上升过程,但本书则着重描绘了那些“断裂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习俗、文化禁忌或地方性治理结构,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下,对人口的长期繁衍和迁移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近代工业化进程时,对于“抚养比”概念的引入和细致剖析,这使得我们不仅关注了总人口的增长,更关注了人口的内部结构对生产力和社会福利的实时反馈机制。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将书中的理论模型与当下的全球热点问题进行对接,发现这种历史的透镜,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当前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并非前所未有,但其应对策略却因时代背景而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人类社会复杂性的底层逻辑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架构非常扎实,它成功地将宏观的人口学数据与微观的家庭经济决策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自洽且富有解释力的分析体系。作者在探讨不同阶段的资源稀缺性如何影响代际关系的演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例如,在土地资源极度有限的社会中,家族如何通过延长子女的依附期或故意延迟婚育年龄来应对生存压力,这些细节的挖掘,使得“人口经济学”不再是抽象的学科名词,而是鲜活的社会现实。整本书的论证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尽管涉及的跨度极长,但作者始终能抓住核心的经济驱动力。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批判性地审视当前关于全球化、老龄化趋势的预测,因为它提醒我们,人类的适应性远比理论模型所预设的要复杂和富有弹性。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维度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人类文明的宏大图景之中。作者在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变迁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探讨早期农业革命对人口密度和资源分配的影响时,那种将宏观趋势与微观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技术革新如何成为驱动人口波动的关键变量的论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进步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激励机制。读完之后,我对“人多力量大”这一传统观念有了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理解,明白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结构之间的复杂博弈才是塑造历史走向的核心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越学科壁垒的广阔视野,让历史不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管理生存和繁衍的史诗。它强迫读者跳出当下的时间框架,去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深植于历史土壤中的那些看不见的经济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