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

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旭东 著
图书标签:
  • 微信
  • 民族志
  • 自媒体
  • 知识生产
  • 文化实践
  • 数字人类学
  • 社交媒体
  • 中国社会
  • 网络文化
  • 媒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1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4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类学前沿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36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悄然登场深度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社会中自媒体通讯方式的普及以及随之而有的一种文化书写的新形式——微信民族志的出现使原有文化秩序中时空意义发生转变的同时,也在重新塑造着以研究异文化为己任的人类学学科自身的成长、转型与发展。在此种情境之下,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第三届):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学术研讨会也就应运而生。与会学者从微信民族志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微信、网络、自媒体研究的新进展;“写文化”与微信民族志;自媒体传播中的热点话题与文化研究;自媒体与民族志传播方式的新变化;微信民族志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扶贫与自媒体发展;自媒体、微信民族志与田野工作等议题切入,探讨自媒体时代下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以及人类学在此背景下的学科发展问题。此论文集便是此次会议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65年生人,1998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费孝通教授。2002-2004年,先后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以及荷兰莱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曾兼任《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著作有《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多元》《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等。

刘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格。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各类课题。2013-2014年赴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在费城公立学校开展田野工作。已出版专著3部,编著5部,在《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教育学刊》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刊物全文转载。


目录

目  录

【微信民族志之认识论反思】

微信民族志时代的来临 ——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 赵旭东 ( 3 )

人类正在彼岸中注视自己 ——论自媒体时代人类学的学科自觉 方李莉 ( 25 )

微信民族志、微生活及其生活史意义——兼论微社会人类学研究应处理好的 几个关系 唐魁玉 邵 力 ( 39 )

微信技术与文化: 一种社会人类学的分析 陈学金 ( 54 )

微信民族志的实验与实践 陈 炼 ( 66 )

微信的即时性与民族志写作 王美芬 陈 浩 ( 77 )

“写文化” 与微信民族志关系初探 田 佳 ( 86 )

【微信民族志之社会发展影响】

移动传播时代: 村民网络公共参与对乡村社区认同的建构——基于甘肃陇南 F 村的田野调查 牛耀红 ( 99 )

界面与纠缠: XT 水灾的微信民族志构想 刘忠魏 (116)

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研究 辛允星 李 洁 (141)

从“社会”到“群”: 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方式变迁研究 姬广绪 (156)

人类学视野下 “新社群——微信群” 研究 娄芸鹤 (170)

身份、仪式与亚文化表述——微时代与人类学视野下的网络亚文化研究及其 反思 吴震东 (185)

拼图: 用网络民族志研究线上社区和人群 叶韦明 (197)

【微信民族志之日常生活实践】

微信中的生命时间: 对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维度 刘 谦 陈香茗 (213)

线下到线上: 微信红包与礼物规则的转化 付来友 (233)

“梗” 与 “玩梗”: ACG 亚文化群体的口头文类及实践 张倩怡 (247)

自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网络民族志研究——以 “加油男孩” (TFBOYS) 网络粉丝群体为例 陆 烨 (264)

如何“生产”“快手世界” ——从快手 APP 看网络媒介与网络主体的运作

杨 宸 (286)

自媒体时代的社会文化转向——基于微信 “朋友圈” 热点话题浅析

张 洁 (300)

微信的“书写”与“勾连” ——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 孙信茹 (311)


前言/序言

总 序

人类学的文化自信——“ 人类学前沿书系”总序

赵旭东

中国当下正经历着一场极为重要的变革, 这场变革必将触及文化形态的一种新的重组、再生与转化, 即基于一种面向世界秩序新格局的文化转型已经悄然发生并影响我们的新思维。对于此种转型而言, 其所带来的也必将是一种观念层次的大扭转。而这种大扭转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并体现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谁都难以真正避开。由此, 我们的审美情趣、交流媒介以及理想价值等的文化因素, 都会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转型的语境之中见到一种自身变化的诸多痕迹。而人类学家于细微之处的意义把握的能力, 使得此一变化的过程有可能真正被记录下来, 留下有着明显时代特色的民族志作品。

近代以来, 西方世界在其不断向外扩张其所谓现代启蒙观念的同时,也确实发现了不同于西方自身现代诸特征的另类的文化传统, 乃至于“原始的”人类社会的诸多所谓“异文化”或者“他者”的存在, 由此而在一种现代科学的对于自然世界的无限探索的意义上发明了人类学这门学科, 即一门以他者文化实地考察为核心的对于西方以外世界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生计消费、土地利用、语言文字以及宗教信仰等人类文化存在的一种整体性的描述记录。在此种指向他者文化的观念的驱使之下,西方人类学家通过走出自己的国土借助一种独具特色的实地田野研究的方法, 通过一种专门的民族志田野记录的手段, 为那个时代留存下来一份在世界不同区域仍旧活着的诸多文化形态的民族志, 由此而奠定了后来人类学学科在西方学术界中的地位。凡是遭遇文化的文化问题, 向人类学家咨询成一种基本的思维倾向, 就像有精神疾病之人要向心理学家咨询一样。

可以肯定地说, 西方对西方以外世界的探险史, 同时也必然是对世界文化差异性存在的发现史。或许再没有比此种文化上的发现更能让人激动人心的了。西方也恰因为此而有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即他们自信自己对于世界的文化分布有了一种真正的把握。他们也曾经为这样一种自信而规划了世界文化秩序的新格局, 所有今天在文化领域流行并实践着的新概念都跟这种文化上的规划之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比如, 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文化保护、文化的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等等。这其中又无一项不是跟西方对其自身以外世界的文化发现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由此而助长了我们对于世界新格局的一种想象, 可想而知, 还有什么比此种想象更让人平添更多的文化上的自信呢?







《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 序言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洪流中,微信,这个在中国几乎人人皆有的即时通讯平台,早已超越了其最初的社交功能,悄然演变成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文化场域。它不仅是人们日常沟通的桥梁,更是信息传播、知识生产、观念交锋与社群构建的核心载体。本书《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度探索与细致描摹,旨在揭示在自媒体时代下,微信如何重塑知识的生产逻辑,并深刻影响着当代的文化实践。 本书并非对微信功能逐一罗列的说明手册,也非仅仅停留在技术革新角度的分析。它以一种“民族志”式的田野调查方法,深入到微信这个“数字部落”的肌理之中,倾听生活在其中的“原住民”——微信用户——的声音,观察他们的行为模式,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洞察他们如何通过这个平台创造、传播并消化信息,进而构建自身的文化认同和生活意义。 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生成与传播速度剧增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生产主体,如学术机构、媒体巨头,其话语权正在被分散,而无数个体的声音,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社群等形式,汇聚成一股股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的汇聚与发酵,既带来了信息的多元化与民主化,也伴随着碎片化、浅层化甚至虚假信息的挑战。理解这种复杂的知识生态,对于我们把握当下社会文化走向至关重要。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对微信这一数字空间内部运作机制的好奇,以及对其在重塑个体与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定位的思考。我们试图回答:在自媒体的浪潮中,知识是如何被生产、被筛选、被解读的?个体如何在微信这个平台上进行自我呈现与身份构建?社群关系如何在数字空间中得以维系与演变?更进一步,这些微观的数字实践,又如何折射出宏观的社会文化变迁? 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微信的“技术”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承载着丰富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以及文化研究意义的“意义生成场”。我们关注的是,用户在微信这个具体的场域中,如何与信息互动,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如何表达自我,如何参与公共讨论,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共同塑造了当下的知识图景与文化景观。 本书的结构安排,力求从多个视角切入,对微信的文化实践进行系统性梳理。我们将从个体用户的视角出发,考察他们在微信上的信息接收、加工与分享行为;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各类自媒体账号,如公众号、视频号等,如何成为新的知识生产者和文化引领者;随后,我们将重点探讨微信社群的运作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议题下形成独特的知识共识与社群文化;最后,我们将尝试将微信的数字实践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思考其对传统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以及个体身份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理论性与案例性兼顾。我们希望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理论阐释,让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微信这个数字平台的功能,更能体会到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社会文化意义。我们相信,对微信的深入解读,不仅是对一个流行社交工具的考察,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切面。 第一章:数字部落的黎明——微信的社会文化定位 在数字时代浪潮的席卷下,微信已经从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演化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数字生态系统。它不再仅仅是人际沟通的媒介,更是一个集信息获取、知识传播、商业交易、社交互动乃至文化表达于一体的多元化平台。本章旨在从社会文化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微信进行一个宏观定位,探讨其在中国社会结构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如何深刻地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模式。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微信的“技术理性”如何与“社会文化实践”相互交织。微信的设计理念,如扁平化的信息传播结构、强大的社群功能、以及对个人化内容的包容性,都在无形中引导和塑造着用户的使用行为。这种技术设计并非价值中立,它预设了某些沟通方式和信息流动的可能性,并限制了另一些。例如,微信的“朋友圈”功能,鼓励了用户的自我展示与信息分享,但也可能催生出“表演式”的社交,以及对点赞和评论的过度关注。 本书将微信视为一个“数字部落”,一个由亿万个体构成的虚拟社群。在这个部落中,既有熟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存在着基于兴趣、职业、地域等形成的陌生人社群。这些社群的形成与维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微信提供的便利工具,如群聊、文件传输、语音消息等。然而,社群的生命力并非仅凭技术支持,更在于社群内部成员共同构建的规范、价值观和共享的知识体系。 微信的崛起,也标志着一个“去中心化”信息传播时代的来临。相较于传统的媒体机构,微信使得每一个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公众号的出现,更是为个体和小型组织提供了发声的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这带来了信息的多元化,也伴随着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以及“后真相”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审视,在这种环境下,知识是如何被生产、被筛选、被重塑的。 本章还将探讨微信在构建和维护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微信如何影响了家庭、朋友、同事等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它是否拉近了远方的距离,又是否疏远了身边的亲近?微信的“在看”功能,是否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资本的体现?朋友圈的动态,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品位?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深入分析的切入点。 此外,我们将简要介绍本书的整体研究框架和方法论。我们将借鉴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微信用户行为的观察、对微信内容的分析、以及对相关社群的深入访谈,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动态的微信文化生态。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章节的铺垫,为读者建立起对微信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独特地位的初步认知,并为后续章节对具体文化实践的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自媒体的崛起与知识生产者的新版图 在微信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自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本章将聚焦于微信自媒体的崛起,深入分析其作为新知识生产主体的特征、运作模式以及对传统知识生产格局的挑战。 微信公众号,作为自媒体最普遍的形态之一,其内容生产的多样性令人瞩目。从深度解析时事的评论员,到分享生活经验的生活博主,再到传播专业知识的学者或从业者,他们都通过公众号构建了自己的话语空间。这些自媒体的出现,意味着知识的来源变得更加多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术界或媒体机构。个体化的叙事、鲜活的语言风格、以及与读者即时互动的能力,使得微信自媒体在吸引眼球和凝聚受众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将探讨微信自媒体的内容生产策略。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这涉及到选题的独特性、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叙事方式的吸引力,以及视觉元素的运用。很多自媒体通过“标题党”来吸引点击,但真正留住读者的,往往是其独特的内容价值和情感共鸣。我们将分析,哪些类型的内容更容易在微信上获得传播,以及内容生产者是如何迎合或引导读者的信息需求。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微信自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从广告植入、付费阅读到知识付费课程,自媒体正在探索多种盈利模式。这种商业化驱动,是否会影响内容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自媒体的“流量经济”又会对知识生产的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对此进行审视,思考“为流量而生产”与“为知识而生产”之间的张力。 社群化传播也是微信自媒体的重要特征。许多自媒体会建立自己的微信社群,与读者进行更深度的互动,分享独家内容,甚至共同创作。这种社群的形成,不仅巩固了粉丝的忠诚度,也为内容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土壤。我们将分析,微信社群如何成为自媒体内容传播的“放大器”,以及社群成员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最后,本章将审视微信自媒体对传统知识生产者的冲击。它们是否正在挑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它们与学术界的关系如何?它们是否正在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习惯和渠道?这些都将是我们将要探讨的重点,旨在揭示自媒体时代知识生产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第三章:微信社群——数字空间的在地文化与集体智慧 微信社群,作为微信生态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场所,更是文化实践、知识共建以及集体认同形成的重要载体。本章将深入剖析微信社群的运作机制,探讨它们如何成为“数字空间中的在地文化”的孵化器,以及社群成员如何通过互动,贡献集体智慧,形成独特的文化实践。 微信社群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几十人的亲友群,到几百人的兴趣爱好群,再到上千人的行业交流群,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社群目标、成员构成和互动模式。本章将首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社群进行分类和描述,分析其形成的基础和存在的意义。 我们将重点关注社群内部的“文化建构”过程。社群成员如何在日常的聊天、分享中,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习惯、幽默感、以及特定的价值偏好?社群规矩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被建立和遵守的?社群中的“意见领袖”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影响力又体现在哪里?这些都构成了社群独特的“在地文化”。 集体智慧的涌现,是微信社群的另一大看点。当面对某个问题时,社群成员的多元视角和专业知识的汇聚,往往能够激发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我们将分析,社群是如何通过问答、讨论、信息共享等方式,实现知识的集体生产和优化。例如,在育儿群中,家长们分享的育儿经验;在旅游群中,驴友们互助的攻略;在疾病咨询群中,病友们相互鼓励和提供信息。这些都是集体智慧在微信社群中的生动体现。 然而,社群的运作并非总是和谐的。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网络暴力等负面现象也可能在社群中出现。本章将对此进行反思,探讨社群成员的身份认同、群体压力以及信息过滤机制,如何共同影响社群的文化生态,以及可能带来的挑战。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微信社群在连接线上与线下生活中的作用。许多线上社群会组织线下活动,如聚餐、郊游、讲座等,将虚拟的社群关系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资本。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进一步巩固了社群的生命力,也丰富了社群的文化实践。 最后,本章将尝试总结微信社群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意义。它们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通道,更是个体社会支持、情感慰藉以及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理解微信社群的运作,就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涌现出的新型社群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个体与集体的文化构建。 第四章:信息实践与身份重塑——微信时代的个体生存叙事 在微信这个数字场域中,个体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更是积极的“信息实践者”和“身份塑造者”。本章将聚焦于微信语境下的个体行为,深入分析用户如何通过信息实践来构建和重塑自身的身份,以及这种数字化的身份表达如何影响着他们的现实生活。 “朋友圈”作为微信最核心的社交空间之一,是用户进行自我呈现的重要舞台。人们如何选择发布什么内容?如何精心编辑文字和图片?如何解读收到的点赞和评论?这些看似日常的举动,都蕴含着复杂的身份构建策略。本章将分析,用户在朋友圈中的“人设”是如何被有意无意地塑造出来的,以及这种“表演式”的社交行为背后所反映的个体焦虑与追求。 我们还将探讨微信上的信息“消费”与“生产”是如何相互关联的。用户在阅读、转发、评论的过程中,既在进行信息的筛选和加工,也在通过这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例如,转发某篇评论文章,可能表明用户对该观点有所认同;评论一条新闻,则是在参与公共讨论。这些信息实践,都成为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交媒体疲劳”和“信息焦虑”也是微信时代个体生存叙事中不可回避的议题。无休止的信息推送,以及与他人“完美”生活的对比,可能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本章将分析,用户是如何应对这种压力的,他们是否会采取“屏蔽”、“分组可见”等策略来管理自己的社交信息流,以及这种管理行为本身又如何折射出他们对自身身份的定位和期望。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微信在构建和维护个体关系网络中的作用。亲密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等,都在微信上有着不同程度的维系。个体如何通过微信来管理和维护这些复杂的关系?他们如何通过信息分享和互动,来强化或改变自己在这些关系中的位置?这些都构成了个体生存叙事的重要维度。 最后,本章将反思微信上的身份表达与现实生活身份之间的张力。数字化的身份构建,是否会脱离现实,形成一种虚拟的“镜像身份”?个体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并真正实现自我?这些问题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角度,来理解微信时代的个体生存状态。 结论:微信作为文化实验室——面向未来的观察与思考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对微信作为“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的这一特殊载体进行总结性的回顾与展望。微信,早已超越了其作为通讯工具的初衷,它已经演化成一个集信息传播、知识生产、文化建构、社群互动于一体的庞大数字生态系统,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实验室”。 我们梳理了微信在社会文化定位上的重要性,它如何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数字桥梁,如何重塑了人际交往的逻辑。我们深入分析了自媒体在微信上的勃兴,它们如何挑战传统媒体的垄断,如何成为新的知识生产者,以及其内容生产与商业模式的复杂互动。我们考察了微信社群的独特生态,它们如何在数字空间中孵化在地文化,贡献集体智慧,并重塑社群成员的身份认同。最后,我们聚焦于个体在微信上的信息实践,以及他们如何借此表达自我、重塑身份,并应对数字时代的生存挑战。 本书的研究表明,微信的文化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它带来了信息的民主化和传播的便捷化,使得个体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到知识生产和文化建构中。另一方面,它也伴随着信息碎片化、浅层化,以及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等挑战。自媒体的商业化驱动,也使得知识的价值与流量的追求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而社群的形成,既提供了归属感和支持,也可能导致群体极化和信息茧房的加剧。 微信的未来走向,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功能和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微信将继续在重塑中国社会文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理解微信的运行逻辑,不仅是对一个流行社交平台的考察,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 本书的研究只是一个起点,微信的文化实践远未被完全解读。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化在特定议题上的探讨,如微信在公共议题传播中的作用,微信对青年文化的影响,以及微信如何与其他的数字平台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中国的数字文化生态。 总而言之,微信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演变的文化空间。它承载着无数个体的故事,汇聚着多元的观念,也折射出社会变迁的脉络。通过对微信的深入民族志式观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景观,并为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微信民族志”这个标题,我的好奇心立刻就被勾起来了。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在被重塑,而微信,无疑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场域之一。这本书的视角似乎非常新颖,它不仅仅是把微信当作一个通讯工具来看待,而是把它视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的缩影。我猜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日常点赞、转发和朋友圈动态背后的社会逻辑和权力关系。比如,人们是如何通过微信来构建自己的“人设”和社交资本的?那些精心编辑的图文,背后是不是藏着一套复杂的表演艺术?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案例,那些关于知识如何在微信生态里被生产、传播、扭曲,乃至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实践”的故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脉搏的绝佳窗口,那种深入肌理的田野调查精神,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坦白讲,我带着一种略微批判性的眼光开始阅读的,因为“民族志”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一种人类学的、沉浸式的研究方法,而现代的自媒体环境变化太快,很难用传统方法去捕捉。但读到后半部分关于“人设”与“真实性”悖论的分析时,我完全被说服了。作者似乎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细致地描述了微信用户如何在“分享欲”和“自我审查”之间走钢丝。特别是一些关于中产阶级在微信上展示“优越生活”的细节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身边朋友的影子,那种微妙的焦虑和努力维持的体面,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触,描绘出技术如何渗透并重塑了个体的日常生活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点望而生畏,但翻开目录后,我发现它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知识付费”和“社群运营”的那几个章节的标题,它们触及了当前自媒体生态中最敏感也最引人争议的几个议题。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某些看似毫无营养的内容能在微信上迅速走红,而一些真正有深度的思考却被淹没?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这种“注意力分配不公”背后的内在机制?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扎实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这种“去中心化”的知识生产,究竟是带来了真正的解放,还是只是制造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垄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副新的解码工具,让我能更清晰地辨识出,在那些看似亲密的线上互动背后,潜藏的商业驱动力和符号价值的争夺战。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需要不断停下来思考,或者去翻阅自己的微信记录进行对照。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将微信平台从一个技术中立的工具,提升到了一个具有强大塑造力的“文化场域”的高度。我以前总觉得朋友圈只是记录生活,但读完后才意识到,每一次发布,都是一次对自我身份的“宣言”,也是对特定社群规范的“表态”。那种群体压力下的趋同性,以及为了获得“在场感”而付出的努力,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模式有了一种“他者化”的审视,它强迫你跳出来,去看待自己是如何被这个生态系统所定义和驯化的。这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面映照我们当下生存状态的棱镜。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数字传播和文化变迁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展现了扎实的田野精神,那种深入到群组聊天、付费社群甚至深夜加班后的碎片化思考中的努力,是极其难得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性的能力,它没有简单地将微信上的内容划分为“好”与“坏”,而是深入探讨了知识生产中的“非正式化”过程是如何与市场逻辑共谋的。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线上互动——那些转发的“深度好文”,那些为“打工人”加油打气的口号,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代码和价值导向,都变得清晰可见。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必要的反思空间,让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能警惕技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悄然侵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