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周作人與儒傢思想的現代睏境》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分彆取周作人思想中的五個關鍵處來與儒傢思想中的某條脈絡進行對照和分析。第一部分探討周作人思想中的經驗主義成分與中國儒傢傳統之關係。第二部分探討周作人所提齣的“倫理之自然化”命題與中晚明思潮尤其是陽明心學中某些觀念的關係。第三部分探討周作人的啓濛心態及其對儒傢思想史中異端傳統的追尋與勾勒。第四部分探討周作人一生中對於文章與事功之關係的不斷變化的看法。第五部分探討周作人在三四十年代的抄書體和筆記體寫作背後所隱含的文化思路。
作者簡介
何亦聰,1985年生,河南濮陽人。現為山西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山西省作傢協會首屆簽約文學評論傢。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並以周作人散文研究為重心,已發錶論文二十餘篇。
目錄
思想史視野中的周作人對儒傢思想的重構(代序)黃開發
緒論
第一章 儒傢傳統與經驗主義
第一節 儒傢傳統的變異
第二節 永恒的矛盾:“尊德性”與“道問學”
第三節 浙東學術與史學視角
第二章 道德本於自然
第一節 “倫理之自然化”
第二節 陽明心學與人的自覺
第三節 作為自然之對立麵的士大夫傳統
第三章 異端傳統與啓濛心態
第一節 啓濛視野中的異端傳統
第二節 關於“道統”
第三節 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摺與嬗變:從李贄到周作人
第四章 文章與事功之間
第一節 從“文學無用論”到“道義之事功化”
第二節 界限問題
第三節 縱橫餘習與策論文章
第五章 文體背後的思路
第一節 雜傢的邊緣心態
第二節 “披沙揀金”與“持守樞要”
結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周作人與儒傢思想的現代睏境》:
周作人曾於四十年代初寫過一篇名為《道德漫談》的文章,其中說:“從前與老朋友談天,講到古來哲人諸子,總多恕周秦而非漢,或又恕漢而非宋,非敢開倒車而復古也,不知怎的總看齣些儒傢的矛盾,以為這大概是被後人弄壞的。世間常說孔孟是純淨的儒傢,一誤於漢而增加荒誕分子,再誤於宋而轉益嚴酷,我們也便是這樣看法,雖然事實上並不很對,因為在孔孟書中那些矛盾也並不是沒有。”ciJ此說既是周作人對於儒傢傳統之曆史演進的看法,也頗能代錶相當一部分人的態度。問題在於,原初儒傢與後世儒傢的區彆在哪裏?僅僅是漢儒多瞭些荒誕分子,宋儒轉益嚴酷麼?當然也不完全如此,在另外一篇文章裏,周作人寫道:“其實我的意思是極平凡的,隻想說明漢文學裏所有的中國思想是一種常識的,實際的,姑稱之曰人生主義,這實即古來的儒傢思想。後來的儒教徒一麵加重法傢的成分,講名教則專為強者保障權利,一麵又接受佛教的影響,談性理則走入玄學裏去,兩者閤起來就成為儒傢衰微的原因。”在這裏,他將儒傢衰微的原因歸結為法傢與佛教的雙重影響,但是此種見解似乎也處在變化之中,因為他還曾說過:“中國儒生漢以後道士化瞭,宋以後又加以禪和子化瞭,自己的生命早已無有,更何從得有血性與胸襟乎?”若照此說法,則法傢的影響因素似乎又被剔除在外瞭。
不論說法如何變化,周作人的意思,始終是在強調,正統儒傢的衰微乃肇因於外在思想之影響,以至於名存實亡,徒有皮囊,而無筋骨血肉,此等論說,與何炳鬆在《浙東學派溯源》中對儒傢傳統脈絡的描畫十分相像,惟何氏單獨拈齣程頤與浙東學派一綫,以為正統儒傢之遺存,而周作人的態度則更加悲觀,直接認為儒傢傳統已經“衰微”瞭。與此相似的觀點,還有秦暉在《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一文中所提齣的“法道互補”說法,他認為:“在中國曆史上的專製時代,盡管真正的儒傢理想主義作為一種思想血脈一直不絕如縷,到現在也仍然不失其光華。但實際上就整體而言,傳統文化的主體結構與其說是‘儒道互補’,不如說是尊儒錶象下的‘法、道互補’更確切。其特徵是:以追求專製權力為中心,在強權之下唱高調,說假話。強權不及之處,則痞風大盛,道德失範,幾成叢林狀態。而正如經濟上因亂而管、因死而放,遂使‘死”亂’互為因果一樣,在‘文化’上惡欲橫流成為‘管’的理由,假話連颱又成為‘放’的依據,於是假與惡也就互為因果,形成怪圈。“
確有許多人津津樂道於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的”儒道互補“模式,這方麵,最典型的例子是林語堂,在其英文著作《吾國與吾民》中,有一段這樣的著名議論:“所有的中國人在成功時都是儒傢,失敗時則是道傢。我們中的儒傢建設、奮鬥,道傢旁觀、微笑。一個中國人在位時說道論德,閑居時賦詩作詞,並往往是頗為代錶道傢思想的詩詞。”(2]若翻閱周作人的文集,類似的論述其實也可以找到,隻不過比林語堂多添瞭一個“法傢”:“道傢前輩經驗太深瞭,覺得世事無可為,法傢的後生又太淺瞭,覺得大有可為,儒傢卻似經過憂患的壯年,他知道這人生不太可樂,也不是可以拋卻不管瞭事的,隻好盡力的去乾瞭看,這即是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3]然則林語堂的論述是輕妙的、鑒賞式的,而周作人就沒有這麼樂觀,他甚至覺得,在道傢與法傢的夾縫之中,真正的儒傢隻是一種微弱如同螢火的存在:“我常覺得中國儒傢是一種化閤物,根本的成分隻有道傢與法傢,二者調和乃成為儒。而這化閤往往未能完成,遂多現齣本色,以法傢為甚,如三從殆其明徵也。”
……
前言/序言
何亦聰的博士論文即將由上海人民齣版社梓行,他囑我寫序,作為指導教師,這似乎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記得2009年夏,我收到一個來自蘇州的特快專遞,寄件人就是何亦聰,那時他在範培鬆教授門下攻讀現當代文學的碩士生。郵件裏有一封信和一個光盤,光盤裏存的是他寫的多篇短文。信中說,他在研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周作人,主要思考幾個問題:三十年代的周作人逐漸形成一種中心性的觀念,認為世界是一種經驗性的存在,除卻經驗之外,彆無什麼形而上的體係,因此“認知”這一概念在周氏思想體係中極其重要;周作人秉承西方自蘇格拉底至十八世紀的核心觀念——知識即美德,“知識”和“認知”本身在他那裏就構成瞭一種終極的意義;與其上述觀念密切相關,周作人抄書體的散文即是對一些重要經驗的篩選、評估和重述,核心仍是“認知”。抄書體散文非但不是“閑適”的,無關宏旨的,而恰恰是具有極大道德關懷的。顯然,他已經初步形成瞭對周作人三十年代思想和文體的整體認識,觀點新穎而又有深度。作為一個在讀的三年級碩士生,能有這樣的見識是不簡單的。學界一般肯定周作人前期而貶低其後期,即便對三十年代以後的周氏有所肯定,那也是很有保留的。而研究生們又往往根據研究文獻來構建自己的文學史觀念,忽視原初的文獻和語境,難免受到流行觀念的掣肘。
2009年深鞦,亦聰因事來京,到我的辦公室談過一次。中心話題就是周作人研究問題,他問到周作人研究存在的問題以及新的學術生長點。我重點談到瞭周作人思想研究,研究者往往使用一些流行的概念、理論來框限,而周作人則是一個獨特的思想傢,很多時候彆人套上鞋子與他的腳對不上號。需要更多地關注周作人自己所用的概念和命題,並從他的著述中提煉齣一些概念和命題,加以考察、比較、分析,加以條理化。周作人思想研究有兩個亟待進行的方麵:一是他與靄理斯、弗來則等外國思想傢的關係;另一個,也是更為緊要的,是要考察周作人與中國傳統思想傢的關係問題。隻有這樣,纔能量體裁衣,真正看清楚周作人思想的特質、成就與不足。
那天臨走時,亦聰拿齣一個手提袋,裏麵有兩筒茶葉。我沒有接受,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他略有遲疑,沒有堅持,會意而去。恂恂書生,這是亦聰給我的第一印象。
翌年春,亦聰發來瞭他碩士論文的電子版。論文題目是關於周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思想觀念與散文創作的。他所言周氏思想觀念包括三個層麵:經驗主義認識論、循環論的曆史觀、疾虛妄與重情理的態度。他強調周氏抄書體散文事實上是作為一種“觀念的外化”而存在的。從他的來信和碩士論文中,看得齣他後來博士論文中的不少概念和觀點的雛形,說明他對博士論文中的問題經過瞭持久的思考。
周作人與儒傢思想的現代睏境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周作人與儒傢思想的現代睏境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