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脑行为经济学:揭秘错误行为背后精巧的进化机制

超脑行为经济学:揭秘错误行为背后精巧的进化机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惟微 著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心理学
  • 决策学
  • 进化心理学
  • 认知偏差
  • 神经经济学
  • 超脑
  • 错误行为
  • 人类行为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8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3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行为经济学无所不在,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企业管理以及逛商场要不要买“第二件半价”的商品等思维模式,这都与这门学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行文风趣幽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重新


解释世界的工具箱,开启理解“新世界的大门”。同时,她也能引导读者在日趋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聪明的决定,将行为经济学应用到生活各个层面中,包括理财、购物、投资等,将会让你彻


底改变对经济学、整个世界以及对自身的看法。

作者简介

孙惟微:商业观察者,《商界评论》等财经媒体特约评论人。专注于行为经济学、进化心理学与营销、管理、投资的实践结合。

目录

第1章 浮世莫测——俄罗斯轮盘与针尖上的天使

10亿美元一下,你愿意吗 / 003

你每天都在玩俄罗斯轮盘赌 / 004

去医院时,不要忘记带上钱和“运气指数” / 005

巨数法则 / 006

被“随机”愚弄 / 008

邪彩传说 / 009

第2章 风险简史——先知、赌徒与风险炼金术

超级幸运鸟 / 013

患癌的概率是多少 / 014

狩猎概率场 / 015

占卜是古拙的风险探索技术 / 016

天才们的激情赌局 / 017

期望值理论 / 018

期望值理论的不足 / 019

期望效用理论 / 020

风险偏好 / 021

期望效用理论 / 023

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 / 023

贝努利与圣彼得堡悖论 / 025

第3章 心智拼图——前景理论之“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 / 029

前景理论7原理 / 030

确定效应: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 031

反射效应:两害相权赌一把 / 032

损失厌恶:夸大自我损失的价值 / 034

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 036

第4章 参照依赖——独立评判与联合评判

黑白齐物论 / 039

参照依赖: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 040

同侪悖论 / 041

参透得与失 / 042

“诳”架效应 / 043

交替对比 / 044

中杯效应 / 045

陪衬品只是“药引子” / 046

厌恶极端 / 047

选择恐惧症 / 048

在星巴克要买小杯咖啡 / 049

第5章 金昏瓦巧——前景理论之“决策权重函数”

偏好大逆转 / 053

“金昏瓦巧”悖论 / 054

决策权重函数 / 055

低估大概率损失 / 056

高估小概率损失 / 056

高估小概率的收益 / 057

买保险是赌自己会倒霉吗 / 058

第6章 锚定效应——难以觉察的参照值

先入为主 / 061

“维多利亚的秘密”的秘密 / 062

飞来之锚 / 063

硬塞给你的“锚定点” / 064

随机数字也会影响你 / 065

常识的陷阱 / 066

订婚戒指的预算 / 067

“锚定效应”谈判术 / 068

“地王”乃楼市之锚 / 068

“虚头”是促销策略 / 069

傻瓜卷土重来 / 069

杀价的艺术 / 070

第7章 心理分账——金钱的感情色彩

心理账户 / 075

你的“左口袋”是满的吗 / 076

每张钱上都有隐形的标签 / 076

“话剧实验”与心理分账 / 077

“飞机撒钱”可以刺激消费吗 / 078

整钱固若金汤,零钱风流云散 / 079

小处精明,大处浪费 / 080

心理账户的利与弊 / 082

启动“零钱账户” / 082

化整为零,日行一善 / 083

你有划分“心理账户”的倾向吗 / 084

赌客的心理账户 / 085

心理呆账 / 086

第8章 赌场原理——庄家恒赢之玄机

输了5元,还是2.62亿元 / 091

蕉鹿自欺 / 092

“赌场的钱”效应 / 093

翻本心态 / 094

沉没成本谬误 / 095

钓鱼工程 / 096

预设输赢的上限 / 096

小赌也要讲究“心理卫生” / 097

你会利用“心理账户”吗 / 098

赌瘾疫苗 / 098

为什么“久赌神仙输” / 099

第9章 小数法则——无视先验概率

大数法则 / 103

小刀锯大树 / 105

“撞骗”的数理支持 / 106

广结善缘 / 107

无视样本大小 / 108

小数法则 / 109

执着于代表性 / 110

做生意,一定要懂得大数法则 / 111

股神大哥的预测模式 / 112

赌客谬误 / 113

连抛100下硬币,会一直出正面吗 / 114

雅各布与大数法则 / 115

第10章 过度自信——认知自大与错误研判

适度自负才健康 / 121

夜郎自大 / 122

你自信过头吗 / 123

计划谬误 / 125

灾难的根源 / 126

省小钱,费大事 / 127

过度自信导致交易频繁 / 127

控制错觉 / 128

资讯幻觉 / 129

概率盲 / 129

解释的冲动 / 130

本能地寻求规律 / 131

高手的不确定 / 132

求偶期的男人最自负 / 133

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

楼市暴涨,该不该将投资的房子卖掉 / 137

懊悔规避 / 138

行动的懊悔VS忽视的懊悔 / 139

行动不如不动 / 139

进退维谷 / 140

“随大流”源于怕后悔 / 141

固守现状 / 141

追求自豪的“卖出效应” / 143

楼市下跌,你会将手里的房子出售吗 / 144

让蹩脚的交易员放弃头寸,比让他们离婚还难 / 146

第12章 天地不仁——非理性的起源

火鸡的意志 / 149

自我催眠 / 150

为赌痴狂 / 151

赌性与基因 / 152

华人是最爱赌的民族吗 / 153

世界上最挑战智商的一道题 / 155

概率的迷徒 / 156

第13章 智人崛起——生存与理性

一份骇人的研究报告 / 161

无结论,不传播 / 163

只有智人能够谈论不存在的事物吗 / 164

只有人类相信不太可能的事情吗 / 166

故事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模型 / 168

第14章 理性原罪——有限意志与抉择困境

当机器人有了感情 / 171

令人迷惑的选择 / 172

“抉择冲突”理论 / 173

单一的选择 / 175

哪家寿司店会胜出 / 176

乔布斯以“独裁”制胜 / 176

理性的,太理性的 / 177

冲突下的选择 / 178

决断力崩溃 / 179

第15章 贴现理论——来世天堂与达尔文银行

时间价值 / 183

效用贴现 / 185

贴现率 / 186

远见太远,也是一种贪婪 / 186

快捷支付与挥霍无度 / 187

社会贴现率:无恒产者无恒心 / 188

跨期抉择:先吃好葡萄,还是坏葡萄 / 189

时间偏好:活在当下与构建未来 / 190

传统贴现效用理论 / 191

“朝四暮三”VS“倒吃甘蔗” / 192

鲁文斯坦的新贴现理论 / 192

未来损益贴现率 / 193

抉择取决于人先前的期望 / 193

景气指数与投资储蓄 / 194

负债规避 / 195

消费愉悦VS支付痛楚 / 196

第16章 永恒法则——平均次元&极端次元

均值回归 / 199

长得丑就没资格生女儿吗 / 200

旷世天才高尔顿 / 201

天赋可以遗传吗 / 202

“优生学”的困境 / 204

英雄乃不祥之物 / 205

身高大预测 / 205

怎样预测“下一次”的表现 / 206

“数学王子”与钟形曲线 / 207

正态分布与幂率分布 / 208

齐普夫定律 / 210

好的愈好,坏的愈坏 / 211

成功乃成功之父 / 212

正态分布与幂律的区别 / 213

数学不会错,但数学会被用错 / 214

分清“平均次元”还是“极端次元” / 215

第17章 终极奥义——均值何时回归

“均值”何时回归 / 219

“价值”玄学 / 220

强制正态分布的荒谬 / 221

均值回归适用于平均次元 / 222

警惕“拿锤人倾向” / 222

一抔沙的隐喻 / 223

如何预测一场金融危机 / 225

风起于青萍之末 / 225

黄石公园效应 / 226

第18章 幸运迷思——诿过于命&妄夺天功

无巧不成“苏” / 231

幸运属于勇敢者 / 232

三千世界,谁主沉浮 / 232

不信书,信运气 / 233

偶然中的必然 / 235

沉默的证据 / 236

幸存者谬误 / 236

暴得大名,顾盼自雄 / 23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239

巴菲特蒙眼投飞镖 / 239

开了“外挂”的猴子 / 241

第19章 快乐重构——幸福微积分

回到边沁 / 245

伊斯特林悖论 / 246

国民福祉不能唯GDP马首是瞻 / 247

泰勒四原则——如何让自己更快乐 / 247

施恩于人,宜点滴渐进 / 248

长痛不如短痛 / 249

先报喜,后报忧 / 250

重大利好可以“对冲”损失 / 250

强调双赢,促进合作 / 251

苦乐皆有适应性 / 251

好消息就要提前宣布 / 252

宁送“鸡首”,不送“牛后” / 252

无用的,才是大大有用的 / 253

给对方想要的,却不愿意说的 / 253

两好选一好,不如没得选 / 254

峰终定律 / 254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 255

结束语 / 256


精彩书摘

巨数法则


物理学家说,万物起源于一次大爆炸(Big Bang)。

天文学家说,以宇宙之大,我们至今仍未发现外星生命,其实比发现了外星生命更让人感到诡异。

因为从理论上讲,只要样本足够大,任何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尽管,奇迹的概率如此之小,可是再乘以几个巨数,就变得可能了。

什么是巨数?

就是超出人类想象力的巨大数字。《金刚经》里有个比喻,叫“恒河沙数”。巨数是比“恒河沙数”还要大的数字。

比如一个古戈尔,等于1后面100个0。著名的搜索引擎谷歌的名字就是根据古戈尔来命名的。

然而,古戈尔是一个想象中的数字,是一个比“三千大千世界”更玄的话题。

因为一个古戈尔远比宇宙中所有粒子的总和还要多,现今宇宙的所有粒子总和连1090个都不到。

100年前,有个数学家叫波莱尔,他提出了一个“无限猴子定理”:无限只猴子用无限的时间去敲打字机,最后必然可以打出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

有好事者,设计出个“波莱尔之猴”模拟器,挂在互联网上。猴子每秒打一个字母,猴子数量随时间不断增加。据说,已经有只猴子打出了《亨利二世》中的一小段。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无限漫长的时空中,数之不尽的猴子不停地敲键盘,不出几只“妙手”岂不怪哉?敲出比《哈姆雷特》更伟大的作品,也在情理之中。

巨数法则,是指如果样本足够大,极端不可能发生的奇事都有可能发生,也就能理解那些所谓“惊人”的巧合。这些匪夷所思的巧合若放在大背景下观察,根据“巨数法则”就有发生的可能。

每次媒体报道说千年不遇的流星雨之类的玩意儿,你是不是都会怦然心动?

其实这类现象在宇宙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听着极不可能的事件,其实是普遍发生的,只是人类不擅长将概率论客观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探讨巨数问题,真好比夏虫语冰。

西方经院哲学有一个经典议题,是说天使无处不在,可大可小,小到具体多少天使可以站在一枚针尖上呢?

现在已经有好事者算出来了。如果每个天使的质量达到临界质量,那么每根针尖上最多可以站86766后面再加45个0个天使。


被“随机”愚弄

教科书中所说的随机,只是一种“方便法门”。是为了讨论方便,以绝对理想状态为假设的。

假设一枚绝对均匀的硬币,六面绝对均匀的骰子……不然推演就无法深入下去了。我们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这些假设是从未存在过的理想条件。

“二次元”的世界,就是一个“伪随机”的世界。

动漫、小说是靠各种巧合与玛丽苏剧情堆砌,游戏更不用说,更是用各种奇怪的概率刺激玩家脑内多巴胺的分泌。

把“伪随机”当成真随机,把真随机当成伪随机,是我们常犯的错误。

比如,音乐播放器的“随机模式”,其实是一种伪随机。

如果是真随机,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某首歌反复不停地播放,某首歌总也不被播放。但为了照顾消费者的感受,所以播放器里的随机模式是一种伪随机,很多人觉得这种“伪随机”才更像随机模式。

IT界有句话:程序里没有真随机。其实,严格意义上的随机,也无法做出来。因为程序世界是一个充满“算法”的世界。

“三次元”世界就是一个真随机的世界吗?

以最常见的硬币、骰子为例,它们并非绝对均匀的。就算没有做手脚,它们每一面的空气摩擦系数之类的参数也是不一致的。

哪一面会有微弱的赢率优势,是每一个职业赌客都会追究的问题。再如“有效市场”假说、“随机漫步”假说……也是只在理想状态下的推演而已。

19世纪的数学家拉普拉斯就曾假想过,如果有一个妖魔,它知道宇宙中每个原子确切的位置和动量,能够使用牛顿定律来展现宇宙事件的整个过程,过去以及未来。所谓“上帝不掷骰子”。

数学是关于无限的科学。但经济学不是,经济学是关于匮乏的学说。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筹码,我们无法奢谈无限。



《超脑行为经济学:揭秘错误行为背后精巧的进化机制》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并将其置于宏大的进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通常认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类行为的理性基石,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从储蓄习惯到健康选择,再到投资决策,充满了种种“错误”和“偏见”。本书旨在揭示,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并非现代认知缺陷的产物,而是数百万年自然选择塑造的、适应远古环境的“心理捷径”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合时宜”的体现。 第一部分:认知的双系统与生存的权衡 本书首先从认知科学的视角出发,系统性地介绍了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双系统”理论——系统1(直觉、快速、情感驱动)与系统2(审慎、慢速、逻辑推理)。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为了在资源稀缺、信息不全的远古环境中快速应对生存威胁,优先发展了系统1的直觉判断能力。 系统1的效率与代价: 系统1极大地提高了生存效率,使我们在面对捕食者或寻找食物时能迅速反应。然而,在需要精确计算和长期规划的现代社会,这种机制的局限性便暴露出来。例如,对损失的厌恶(损失厌恶)在远古时期意味着对稀缺资源的极力保护,但在现代投资中,却可能导致过早抛售盈利股票,或因害怕亏损而错失良机。 认知负荷与启发法: 本书详细剖析了人类在处理复杂信息时所依赖的各种启发法(Heuristics),如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等。这些认知捷径虽然节省了宝贵的认知资源,但也系统性地引入了偏差。例如,可得性启发法使我们高估了近期媒体集中报道的风险(如空难),而低估了更常见但报道较少的风险(如慢性病)。 第二部分:进化遗留下的“适应性偏差”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许多现代“非理性”行为,是远古生存策略在基因中的编码,它们在特定的环境(如资源稀缺、社交群体稳定)中曾是高度适应性的。 互惠与惩罚的进化: 探讨了社会偏好在群体生存中的关键作用。人类发展出了强烈的“公平感”和“互惠倾向”,这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合作网络,共同抵御外部威胁。然而,这种倾向在现代的、匿名的大规模社会互动中可能导致过度慷慨或对轻微冒犯的过度反应。对“搭便车者”的惩罚机制,在小部落中维持了合作的稳定,但在大型组织中,却可能表现为对效率低下流程的过度固执。 即时满足的驱动力: 远古时代,未来是不确定的,资源的储存和享用往往取决于当下。因此,大脑进化出强大的奖励系统,倾向于即时获得小回报,而非延迟获得大回报。本书将这一机制与现代的“拖延症”、“冲动消费”和“储蓄不足”等问题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明知健康饮食和长期投资的重要性,却难以坚持。 状态依赖型决策: 分析了情绪和生理状态如何劫持认知系统。饥饿、压力或恐惧状态下,我们的大脑倾向于采取更保守、更短视的策略。这反映了生存压力下的“风险规避”倾向,但在资源充裕的现代,这种状态依赖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焦虑和限制性选择。 第三部分:环境错配与行为的“设计缺陷”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现代环境与我们进化出的认知工具之间的“错配”(Mismatch)。我们的大脑设计是针对狩猎采集社会,而非信息爆炸、高度复杂的现代文明。 选择的悖论: 面对过多的选择,系统2的负荷急剧增加,反而可能导致决策瘫痪或选择质量下降(选择的过度重负)。进化从未需要处理上百种酸奶口味或上千种保险方案,因此我们的大脑在应对这种超载时显得力不从心。 注意力经济学与信息过载: 现代媒体和广告业精通于利用系统1的弱点——对新颖性、冲突和情感刺激的敏感性。本书分析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和视觉呈现来绕过审慎的逻辑审查,直接触发购买或关注行为,这本质上是对我们进化出的“注意力分配机制”的精准操纵。 风险认知的系统性扭曲: 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系统性地误判风险。例如,人们往往容易被生动的故事(系统1)所驱动,而非冰冷的数据(系统2)。我们对概率的理解并不像数学公式那样精确,而是受到叙事和情感框架的强烈影响。这种扭曲在公共政策讨论、健康宣传和金融恐慌中随处可见。 第四部分:超越非理性:驯服内在的“原始人” 本书并非简单地批判人类的“不理性”,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同理心的理解视角:我们的许多错误都是在特定情境下合理的“进化遗留物”。最后一部分致力于提供一套基于进化心理学洞察的、实用的干预策略。 环境工程: 强调通过设计环境来“默认”做出更好的选择,减少系统1的干预空间。例如,设置自动储蓄计划(“承诺设备”)、在冰箱中放水果而不是零食等,即“推力”(Nudge)的进阶应用。 认知解耦与系统2的激活: 提供技术来延迟反应,激活系统2。这包括使用“冷静期”、预先设定决策规则,以及学会识别触发自身系统1偏见的特定情境。 叙事的重构: 认识到人类是故事驱动的生物,因此,要改变行为,关键在于重构我们用来理解世界的叙事框架,将长期目标嵌入到当下可感知的、符合进化逻辑的“故事”中去。 通过对这些精巧而又常常失灵的进化机制的揭示,《超脑行为经济学》邀请读者重新审视自身的决策过程,理解我们“为何会犯错”,并最终学会如何与我们内在的“原始大脑”共存,以更适应现代世界的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在我脑袋里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超脑行为经济学》通过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匪夷所思”的行为,用进化的视角进行了合乎逻辑的解释。我一直觉得,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某些东西对身体不好,却还是忍不住去吃?为什么明明知道明天有重要的事情,却还是会选择刷手机到深夜?这本书告诉我,这些行为的根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古老得多。比如,书中关于“偏好逆转”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在当下会做出一个决定,但当时间推移,我们又会改变主意。这可能与远古时期信息不对称、生存环境剧烈变化有关。当时,快速决策和及时调整策略是生存的关键。此外,书中对于“互惠原则”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们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回报他人善意的冲动,即使这种回报在短期内并不划算。作者将其归因于在部落社会中,相互帮助是生存的重要保障。这种从进化的角度去理解人际交往的驱动力,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再简单地责怪自己的“意志力薄弱”,而是去理解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来自遥远过去的智慧。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来理解为什么我们如此“不完美”,却又如此“适应”。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脑洞大开的书!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人类的一些行为,比如冲动消费、拖延症,甚至是一些看起来非常不理性的决策,都像是无法解释的“怪癖”。但《超脑行为经济学》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这些行为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行为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层层剥茧,揭示了那些看似“愚蠢”的决定,其实可能是在远古时代为了生存而演化出来的“最优解”。比如,书中关于“损失厌恶”的章节,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对失去的疼痛感远远大于获得带来的快乐。这不仅仅是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产物,而是我们祖先在食物稀缺、危险丛生的环境中,为了避免灭顶之灾而必须培养的一种生存本能——“保命要紧,不冒险”。这种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大脑深处埋藏着如此古老的智慧,即使在信息爆炸、物质丰富的今天,这些古老的“程序”依然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行为,比如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囤积不用的东西,或者为什么在面临选择时会下意识地选择“熟悉”而非“更好”的方案。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对自身行为的新认知,也让我对人类这个物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洞察力的故事和生动的案例,读起来既烧脑又过瘾。

评分

不得不说,《超脑行为经济学》是一本颠覆性的读物,它用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人类那些看似矛盾、难以理解的行为,归结于一种深植于我们基因中的进化驱动力。读完后,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我们所谓的“理性”可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许多“非理性”的表现,实则是适应古代生存环境的“高明”策略。书中对于“锚定效应”的分析尤其让我惊叹。我们常常会被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所影响,即使这个信息与最终的决策无关,它依然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一个“锚点”。作者将其与远古时期信息稀缺、需要依赖有限的经验来做判断的生存模式联系起来,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种解释,让我对自己的决策过程有了全新的审视。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独立思考的,但实际上,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各种“锚点”悄悄地塑造。书中还提到了“禀赋效应”,即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往往会赋予更高的价值。这或许是因为在资源匮乏的时代,保住已有的资源比冒险去获取新的资源更重要。这种从进化角度解读的“占有欲”,让我对很多“鸡肋”物品的舍不得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演化的壮丽史诗,让我看到了我们行为背后那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自然选择的力量。

评分

《超脑行为经济学》这本书,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人类心智的迷宫,揭示了那些隐藏在决策背后的古老密码。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复杂的进化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我最受启发的部分之一是关于“选择悖论”的讨论。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更多的选择,但过多的选择反而会让我们感到焦虑,甚至做出更糟糕的决定。书中解释说,这可能源于远古时期,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而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潜在的风险,所以过多的选择反而会增加不确定性,引发我们的“规避风险”机制。此外,书中关于“社会传染”的分析也让我茅塞顿开。为什么某种思潮、某种消费习惯能够如此迅速地传播?作者将其与原始社会中信息传递和模仿学习的必要性联系起来,认为这是集体生存的优势。这种解释,让我对网络社交中的从众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信息传播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如何更清醒地认识到那些影响我们决策的深层因素。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看待自身行为的全新视角,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种“超能力”,能够洞察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机制。

评分

读完《超脑行为经济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决策者,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更像是一个被过去“编程”过的机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行为背后那股强大而隐秘的进化力量。作者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实验和历史案例,说明了许多我们现在认为的“非理性”行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都曾是帮助我们生存下来的宝贵财富。例如,书中对“群体思维”的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会趋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压力,更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保持群体一致性是集体狩猎、抵御外敌的关键。那些不合群的个体,往往更容易成为牺牲品。这种从进化角度解读群体行为,颠覆了我过去对群体盲从的简单化认知。书中还探讨了“延迟满足”的困难,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抵御眼前的诱惑,而忽视长远的利益。这背后可能是因为祖先所处的环境,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及时抓住眼前的资源才是更稳妥的生存策略。这本书让我不再简单地批判自己的“弱点”,而是去理解这些“弱点”的根源,从而更温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它提供了一种更具同理心和理解力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和个人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