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要素配置视域下的产业转移分析》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对于动态比较优势下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机理的研究和探索,将有利于全面分析区域发展的产业定位,把握产业转移的空间过程,从而为区域产业布局的空间决策、区域发展差距的治理调控以及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以省域及四大板块的经济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对相关理论机理进行模型检验,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及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实证分析基础。
内容简介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要素配置视域下的产业转移分析》在中国现阶段空间层面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以及时间层面区域发展方式亟待优化的背景下,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现有研究梳理,分别论证了对立足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转移发展的有效性,以及利用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性,通过对中国各区域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产业转移发展趋势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研究,从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增长质量论证和分析产业转移对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因素,进而分为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两个方面设计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并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王欣亮,男,1986年8月出生于陕西西安,西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2016年10月进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工作站。现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等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民政部理论委托课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陕西省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纵向研究课题7项;在《中国软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学动态》《当代经济科学》《人文杂志》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曾获西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三届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等科研奖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 理论方面的创新
三 实证分析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综述
一 经典理论回顾
二 现有研究述评
第二节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一 经典理论回顾
二 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一 经典理论回顾
二 现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相关理论研究的相关性综述
一 比较优势与产业转移的相关性综述
二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性综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涵界定及理论机理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比较优势
二 产业转移
三 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内在理论机理分析
一 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移内在机理
二 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内在机理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较优势与产业转移: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构建
一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视角的模型分析
二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模型分析
第二节 比较优势的测度和评判
一 指标体系构建
二 测度方法及结果分析
三 研究结论
第三节 产业转移的统计性分析
一 测度方法综述
二 具体方法及指标选择
三 测算结果及分析
四 研究结论
第四节 我国区域比较优势与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一 计量模型构建
二 变量来源及处理
三 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构建
一 基于自由竞争状态的博弈基准模型
二 基于协调发展约束的博弈扩展模型
三 模型分析结论
第二节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经验分析
一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
二 我国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经验分析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分析
二 我国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 落后地区立足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路径分析
二 发达地区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第二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中央政府层面
二 地方政府层面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理论研究结论
二 经验研究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1 产业前四位省份及占有率(1999-213年)
附录2 四大板块产业占有率(1999-2013年)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区域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理论研究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理论上表现为学界长期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进行系统研究;在实践上表现为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板块化倾斜的发展举措,以及“成渝经济区”“西咸新区”“雄安新区”等一系列增长极驱动的发展规划,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间产业转移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王欣亮博士的这本著作立足于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且发展方式亟待优化升级的现实,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从产业转移的角度,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理论模型,对比较优势下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第二部分结合中国发展现实,对分析结论进行验证,并对现实发展中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第三部分结合理论分析及现实检验结论,设计了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并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政策建议。
该书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是该书基于动态视角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研究,从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两个层面进行理论分析界定,并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下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框架;二是系统梳理并重新界定了产业转移的理论机理及外在特征,为分析、识别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发生及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三是建立了多重外生变量的博弈分析模型,结合基准模型与放松假设扩展模型的均衡状态对比分析,为探讨异质性条件下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
该书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对于动态比较优势下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机理的研究和探索,将有利于全面分析区域发展的产业定位,把握产业转移的空间过程,从而为区域产业布局的空间决策、区域发展差距的治理调控以及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以省域及四大板块的经济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对相关理论机理进行模型检验,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及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实证分析基础。
该书的作者王欣亮博士是我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一直从事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欣亮博士在求学期间和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直都踏实勤奋、刻苦钻研,善于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思考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研究潜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书的选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中也体现了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和学术火花,是一部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要素配置视域下的产业转移分析》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该书的核心主题展开,聚焦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及发展地理学的交叉领域,详细阐述其研究视角、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和理论贡献。 ---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要素配置视域下的产业转移分析》 导读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国家或特定区域层面实现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的复杂机制,尤其聚焦于产业转移这一关键的动态过程,并将其置于要素的跨区域配置这一核心视角下进行系统性考察。我们认识到,区域间的差异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通过要素(如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的流动与重组不断演化的结果。本书旨在构建一个整合了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产业转移背后的深层驱动力、影响路径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塑作用。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研究框架的构建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确立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我们首先梳理了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历史脉络,从早期的均衡增长理论(如熊彼特的创新与追随者模型)到现代的增长极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再到近期的空间经济学理论(如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然而,现有理论在解释特定要素驱动下的产业空间重组方面仍存在不足。 为此,本书提出了一个“要素-区位-产业”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我们强调,产业的区位选择并非单一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的结果,而是区域间特定要素禀赋差异与要素流动壁垒共同作用下的动态优化过程。 核心概念界定: 1. 要素异质性与稀缺性: 区分了可贸易要素(如资本、技术)和不可贸易要素(如地方性知识、制度环境)。产业转移的驱动力往往源于高价值要素(如高端人才、研发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错配或重新集聚。 2. 产业转移的阶段性识别: 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转移划分为基于成本驱动的低端环节转移和基于技术/市场驱动的高端环节转移,并探讨不同阶段对接收地和发出地的关联效应差异。 3. 区域协调的内涵重塑: 区域协调不再仅仅是区域间收入差距的缩小,更重要的是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和结构性升级的同步性。 第二部分:要素配置视域下的产业转移动因解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细致剖析了不同要素在驱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2.1 资本与技术溢出的交互作用 产业转移的首要动因往往是资本的逐利性。但本书超越了简单的要素成本比较,重点分析了资本与技术之间的内生关系。 技术溢出效应与集聚: 资本的流入往往伴随着特定技术的导入,但在技术扩散速度不均的背景下,这可能导致“虹吸效应”,加速了原发地的技术空心化。我们构建了模型来量化特定产业技术要素(如专利密度、研发人员比重)对吸引外来投资的门槛效应。 “资本-人力资本”的耦合转移: 成功的产业转移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的迁移,更是围绕核心技术和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本包”的跨区域流动。本书利用网络分析法,追踪了关键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流向,揭示了“知识中心”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作用。 2.2 劳动力要素的结构性匹配与流动 劳动力要素的分析不再局限于数量和工资水平,而是深入到结构性匹配的视角。 技能极化与“剪刀差”: 区域间产业升级速度不一,导致对特定技能劳动力需求出现极化现象。低端产业向劳动力成本低、制度弹性大的地区转移;而高端产业则向技能供给充足、生活配套完善的中心城市群集聚。我们分析了这种“技能剪刀差”如何固化了区域分工格局。 制度环境对劳动力流动的约束: 户籍制度、社保衔接等区域制度壁垒,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构成了隐性成本,影响了产业转移后接纳地的要素效率。本书通过计量方法评估了制度摩擦对产业转移成本的贡献度。 2.3 土地要素的制度性影响 在土地要素方面,本书着重探讨了土地供给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影响产业转移决策。不同于传统分析中将土地视为同质要素,本书强调了工业用地供应的政策性、行政性因素,以及其如何被用作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激励工具。过度依赖低价土地的招商引资模式,如何阻碍了接纳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并埋下了要素过度供给的风险。 第三部分:产业转移的区域绩效评估与政策调适 基于前面对动因的解析,第三部分转向评估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1 产业转移的“溢出”与“回流”效应 产业转移对发出地的影响是复杂的“去工业化”过程与“服务化转型”的博弈。本书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产业环节剥离对发出地技术空心化和就业结构的冲击。 对于接收地,我们区分了“污染避险型”转移和“要素驱动型”转移,并评估了其对接收地环境质量、社会福利和创新能力的长期影响。关键在于,产业转移是否能形成有效的上下游关联(Linkage Effects),从而带动区域自身的技术升级。 3.2 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目标优化路径 本书认为,要实现真正的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超越简单的“均等化”目标,转向“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 强化承接地的“内生能力”建设: 政策重点应从“补贴转移”转向“能力培育”。通过加大对教育、科研基础设施和地方制度创新的投入,提高接纳地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消化能力。 构建要素跨区域协同机制: 倡导建立更大尺度的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降低制度壁垒,确保资本、技术、人才能够在区域间进行更高效的匹配,从而降低要素“错配”带来的福利损失。 差异化产业定位与互补性构建: 引导各区域根据其比较优势和环境承载力,形成清晰的产业分工和互补关系,避免区域间在低端环节的恶性竞争。 结语:面向未来的要素配置观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要素配置视域下的产业转移分析》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理论工具和实证检验,旨在深化我们对当代中国乃至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理解。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产业转移视为一个要素配置失衡与再平衡的动态过程,为制定科学、前瞻性的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本书的分析对政策制定者、产业规划者以及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