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區域協調發展研究:要素配置視域下的産業轉移分析》的應用價值體現在:對於動態比較優勢下産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相關機理的研究和探索,將有利於全麵分析區域發展的産業定位,把握産業轉移的空間過程,從而為區域産業布局的空間決策、區域發展差距的治理調控以及協調發展政策的製定和實施提供瞭科學依據;同時以省域及四大闆塊的經濟數據為基礎,綜閤運用計量分析工具對相關理論機理進行模型檢驗,為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踐路徑及政策製定提供瞭有力的實證分析基礎。
內容簡介
《區域協調發展研究:要素配置視域下的産業轉移分析》在中國現階段空間層麵區域發展差距較大以及時間層麵區域發展方式亟待優化的背景下,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為目標,通過現有研究梳理,分彆論證瞭對立足比較優勢進行産業轉移發展的有效性,以及利用産業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可行性,通過對中國各區域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和産業轉移發展趨勢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對比研究,從經濟發展總量和經濟增長質量論證和分析産業轉移對於區域協調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和影響因素,進而分為落後區域和發達區域兩個方麵設計瞭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實現路徑,並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層麵提齣瞭相應的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王欣亮,男,1986年8月齣生於陝西西安,西北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2016年10月進入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工作站。現為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區域經濟發展,公共經濟學,公共行政等相關研究;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麵上項目,民政部理論委托課題,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陝西省軟科學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縱嚮研究課題7項;在《中國軟科學》《光明日報(理論版)》《經濟學動態》《當代經濟科學》《人文雜誌》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十餘篇,其中部分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曾獲西安市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第十三屆陝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優秀論文三等奬等科研奬勵。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三節 主要研究內容及框架
一 主要研究內容
二 研究框架
第四節 可能的創新點
一 研究視角的創新
二 理論方麵的創新
三 實證分析的創新
第二章 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第一節 比較優勢理論研究綜述
一 經典理論迴顧
二 現有研究述評
第二節 産業轉移理論研究綜述
一 經典理論迴顧
二 現有研究述評
第三節 區域協調發展研究綜述
一 經典理論迴顧
二 現有研究述評
第四節 相關理論研究的相關性綜述
一 比較優勢與産業轉移的相關性綜述
二 産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相關性綜述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內涵界定及理論機理分析
第一節 相關概念界定
一 比較優勢
二 産業轉移
三 區域協調發展
第二節 內在理論機理分析
一 比較優勢推動産業轉移內在機理
二 産業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內在機理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比較優勢與産業轉移:基於中國省域麵闆數據的經驗分析
第一節 理論模型構建
一 基於新古典經濟學視角的模型分析
二 基於新經濟地理學視角的模型分析
第二節 比較優勢的測度和評判
一 指標體係構建
二 測度方法及結果分析
三 研究結論
第三節 産業轉移的統計性分析
一 測度方法綜述
二 具體方法及指標選擇
三 測算結果及分析
四 研究結論
第四節 我國區域比較優勢與産業轉移的實證分析
一 計量模型構建
二 變量來源及處理
三 迴歸結果及分析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産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基於中國省域麵闆數據的經驗分析
第一節 理論模型構建
一 基於自由競爭狀態的博弈基準模型
二 基於協調發展約束的博弈擴展模型
三 模型分析結論
第二節 産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增長趨同的經驗分析
一 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現狀分析
二 我國産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增長趨同的實證分析
第三節 産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經驗分析
一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測度分析
二 我國産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實證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實現路徑及政策建議
第一節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 落後地區立足比較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路徑分析
二 發達地區優化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路徑分析
第二節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 中央政府層麵
二 地方政府層麵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 理論研究結論
二 經驗研究結論
第二節 進一步研究方嚮
附錄1 産業前四位省份及占有率(1999-213年)
附錄2 四大闆塊産業占有率(1999-2013年)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區域協調發展長期以來一直是理論研究界和政策製定者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在理論上錶現為學界長期對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內涵、影響因素及實現路徑進行係統研究;在實踐上錶現為國傢先後提齣瞭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中部崛起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等一係列闆塊化傾斜的發展舉措,以及“成渝經濟區”“西鹹新區”“雄安新區”等一係列增長極驅動的發展規劃,這充分顯示瞭國傢對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視。産業作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區域間産業轉移能夠提高生産要素的空間配置效率,推進區域産業轉型升級,是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王欣亮博士的這本著作立足於區域間發展差距較大且發展方式亟待優化升級的現實,以區域比較優勢為基礎,從産業轉移的角度,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框架及實踐路徑進行瞭分析。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構建理論模型,對比較優勢下産業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進行瞭係統、深入的分析;第二部分結閤中國發展現實,對分析結論進行驗證,並對現實發展中影響因素進行係統分析;第三部分結閤理論分析及現實檢驗結論,設計瞭推動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實現路徑,並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角度提齣瞭較為全麵的政策建議。
該書的理論價值體現在:一是該書基於動態視角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進行瞭研究,從生産成本與交易費用兩個層麵進行理論分析界定,並提齣瞭動態比較優勢下産業轉移的動力機製框架;二是係統梳理並重新界定瞭産業轉移的理論機理及外在特徵,為分析、識彆區域間産業轉移的發生及動態變化提供瞭一種理論框架;三是建立瞭多重外生變量的博弈分析模型,結閤基準模型與放鬆假設擴展模型的均衡狀態對比分析,為探討異質性條件下産業轉移的動因及影響提供瞭理論支持。
該書的應用價值體現在:對於動態比較優勢下産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相關機理的研究和探索,將有利於全麵分析區域發展的産業定位,把握産業轉移的空間過程,從而為區域産業布局的空間決策、區域發展差距的治理調控以及協調發展政策的製定和實施提供瞭科學依據;同時以省域及四大闆塊的經濟數據為基礎,綜閤運用計量分析工具對相關理論機理進行模型檢驗,為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踐路徑及政策製定提供瞭有力的實證分析基礎。
該書的作者王欣亮博士是我指導的碩士生、博士生,在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一直從事區域發展方麵的研究。欣亮博士在求學期間和走上工作崗位後一直都踏實勤奮、刻苦鑽研,善於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思考社會熱點問題,錶現齣較強的研究潛質,取得瞭豐碩的成果。該書的選題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研究中也體現瞭學科交叉的創新思維和學術火花,是一部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區域協調發展研究:要素配置視域下的産業轉移分析》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圍繞該書的核心主題展開,聚焦於區域經濟學、産業經濟學及發展地理學的交叉領域,詳細闡述其研究視角、分析框架、主要內容和理論貢獻。 --- 《區域協調發展研究:要素配置視域下的産業轉移分析》 導讀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國傢或特定區域層麵實現可持續和協調發展的復雜機製,尤其聚焦於産業轉移這一關鍵的動態過程,並將其置於要素的跨區域配置這一核心視角下進行係統性考察。我們認識到,區域間的差異並非靜止不變,而是通過要素(如資本、勞動力、技術、土地等)的流動與重組不斷演化的結果。本書旨在構建一個整閤瞭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和産業組織理論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産業轉移背後的深層驅動力、影響路徑及其對區域發展格局的重塑作用。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研究框架的構建 本書的第一部分主要確立瞭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我們首先梳理瞭區域協調發展理論的曆史脈絡,從早期的均衡增長理論(如熊彼特的創新與追隨者模型)到現代的增長極理論、內生增長理論,再到近期的空間經濟學理論(如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學)。然而,現有理論在解釋特定要素驅動下的産業空間重組方麵仍存在不足。 為此,本書提齣瞭一個“要素-區位-産業”三位一體的分析框架。我們強調,産業的區位選擇並非單一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的結果,而是區域間特定要素稟賦差異與要素流動壁壘共同作用下的動態優化過程。 核心概念界定: 1. 要素異質性與稀缺性: 區分瞭可貿易要素(如資本、技術)和不可貿易要素(如地方性知識、製度環境)。産業轉移的驅動力往往源於高價值要素(如高端人纔、研發資源)在不同區域間的錯配或重新集聚。 2. 産業轉移的階段性識彆: 藉鑒生命周期理論,將産業轉移劃分為基於成本驅動的低端環節轉移和基於技術/市場驅動的高端環節轉移,並探討不同階段對接收地和發齣地的關聯效應差異。 3. 區域協調的內涵重塑: 區域協調不再僅僅是區域間收入差距的縮小,更重要的是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和結構性升級的同步性。 第二部分:要素配置視域下的産業轉移動因解析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通過實證分析和案例研究,細緻剖析瞭不同要素在驅動産業轉移中的作用機製。 2.1 資本與技術溢齣的交互作用 産業轉移的首要動因往往是資本的逐利性。但本書超越瞭簡單的要素成本比較,重點分析瞭資本與技術之間的內生關係。 技術溢齣效應與集聚: 資本的流入往往伴隨著特定技術的導入,但在技術擴散速度不均的背景下,這可能導緻“虹吸效應”,加速瞭原發地的技術空心化。我們構建瞭模型來量化特定産業技術要素(如專利密度、研發人員比重)對吸引外來投資的門檻效應。 “資本-人力資本”的耦閤轉移: 成功的産業轉移不僅僅是生産環節的遷移,更是圍繞核心技術和管理團隊的“人力資本包”的跨區域流動。本書利用網絡分析法,追蹤瞭關鍵管理人纔和技術人員在産業轉移過程中的流嚮,揭示瞭“知識中心”對産業區位選擇的決定性作用。 2.2 勞動力要素的結構性匹配與流動 勞動力要素的分析不再局限於數量和工資水平,而是深入到結構性匹配的視角。 技能極化與“剪刀差”: 區域間産業升級速度不一,導緻對特定技能勞動力需求齣現極化現象。低端産業嚮勞動力成本低、製度彈性大的地區轉移;而高端産業則嚮技能供給充足、生活配套完善的中心城市群集聚。我們分析瞭這種“技能剪刀差”如何固化瞭區域分工格局。 製度環境對勞動力流動的約束: 戶籍製度、社保銜接等區域製度壁壘,對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構成瞭隱性成本,影響瞭産業轉移後接納地的要素效率。本書通過計量方法評估瞭製度摩擦對産業轉移成本的貢獻度。 2.3 土地要素的製度性影響 在土地要素方麵,本書著重探討瞭土地供給製度和價格形成機製如何影響産業轉移決策。不同於傳統分析中將土地視為同質要素,本書強調瞭工業用地供應的政策性、行政性因素,以及其如何被用作地方政府吸引投資的激勵工具。過度依賴低價土地的招商引資模式,如何阻礙瞭接納地區的産業結構優化,並埋下瞭要素過度供給的風險。 第三部分:産業轉移的區域績效評估與政策調適 基於前麵對動因的解析,第三部分轉嚮評估産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並提齣相應的政策建議。 3.1 産業轉移的“溢齣”與“迴流”效應 産業轉移對發齣地的影響是復雜的“去工業化”過程與“服務化轉型”的博弈。本書運用投入産齣模型,測算瞭産業環節剝離對發齣地技術空心化和就業結構的衝擊。 對於接收地,我們區分瞭“汙染避險型”轉移和“要素驅動型”轉移,並評估瞭其對接收地環境質量、社會福利和創新能力的長期影響。關鍵在於,産業轉移是否能形成有效的上下遊關聯(Linkage Effects),從而帶動區域自身的技術升級。 3.2 區域協調發展的多目標優化路徑 本書認為,要實現真正的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超越簡單的“均等化”目標,轉嚮“效率與公平的動態平衡”。 強化承接地的“內生能力”建設: 政策重點應從“補貼轉移”轉嚮“能力培育”。通過加大對教育、科研基礎設施和地方製度創新的投入,提高接納地區對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消化能力。 構建要素跨區域協同機製: 倡導建立更大尺度的要素市場一體化機製,降低製度壁壘,確保資本、技術、人纔能夠在區域間進行更高效的匹配,從而降低要素“錯配”帶來的福利損失。 差異化産業定位與互補性構建: 引導各區域根據其比較優勢和環境承載力,形成清晰的産業分工和互補關係,避免區域間在低端環節的惡性競爭。 結語:麵嚮未來的要素配置觀 《區域協調發展研究:要素配置視域下的産業轉移分析》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理論工具和實證檢驗,旨在深化我們對當代中國乃至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經濟格局演變的理解。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産業轉移視為一個要素配置失衡與再平衡的動態過程,為製定科學、前瞻性的區域發展戰略提供瞭堅實的學術支撐。本書的分析對政策製定者、産業規劃者以及關注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