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陕西省统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中公版)》中公教育为2018年参加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奉上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合理、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2018陕西省统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中公版)》汇集中公教育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仔细研究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要求,梳理考试涉及的考点内容,以精练语言呈现考查的重点内容,配以陕西省各地区的历年真题和知识拓展等辅助栏目,帮助考生构建知识框架,读懂真题,了解如何分析、解答相关试题,更好地投入到备考。
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陕西省统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中公版)》全书共设下面五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备考复习的相关信息和教师招聘考试的新书推荐,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备考指导: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经济基础知识”“文学历史知识”“公文知识”“科技常识与计算机知识”“公民道德建设与事业单位概况”“国情与陕西省情”八大部分。每一部分在精华内容的基础上,放置拓展类的模块,如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每部分内容介绍完毕后,牛刀小试中的检测试题方便考生检测本部分的学习效果。
四、陕西省教师招聘面授课程:帮助考生了解相关辅导课程的基本信息。
五、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的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2)
考点梳理(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2)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4)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9)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2)
考点梳理(12)
第一节商品与货币(12)
第二节经济制度及其类型(16)
第三节资本与剩余价值(17)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19)
考点梳理(19)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19)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22)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7)
考点梳理(27)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27)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0)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1)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2)
第五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36)
考点梳理(36)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36)
第二节“十三五”系列规划(41)
第三节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43)
牛刀小试(46)
第一章宪法(52)
考点梳理(52)
第一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52)
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54)
第三节国家机构(56)
第二章民法(57)
考点梳理(57)
第一节民法总则(57)
第二节合同法(66)
第三节婚姻法(68)
第四节继承法(69)
第三章刑法(72)
考点梳理(72)
第一节刑法概述(72)
第二节犯罪(72)
第三节刑罚(77)
第四章行政法(82)
考点梳理(82)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82)
第二节行政行为(82)
第五章经济法(88)
考点梳理(88)
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88)
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89)
第六章社会法(90)
考点梳理(90)
第一节劳动法(90)
第二节反家庭暴力法(91)
第三节慈善法(91)
第四节环境保护法(92)
第七章诉讼法(94)
考点梳理(94)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94)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98)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102)
牛刀小试(106)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2)
考点梳理(112)
第一节市场经济(112)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14)
第二章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115)
考点梳理(115)
第一节市场机制(115)
第二节市场竞争(118)
第三节收入与分配(119)
第四节财政与税收(121)
第五节货币与银行(123)
第六节国际经济(127)
牛刀小试(129)
第一章文化常识(134)
考点梳理(134)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134)
第二节中国文学(138)
第三节外国名家名篇(151)
第二章历史常识(155)
考点梳理(155)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155)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165)
第三节世界近现代史(174)
牛刀小试(178)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182)
考点梳理(182)
第一节公文的概念和特点(182)
第二节公文的格式(185)
第三节公文的行文规定(189)
第四节公文的处理(191)
第二章常用公文写作(195)
考点梳理(195)
第一节通知与通报(195)
第二节决定与批复(196)
第三节请示与报告(198)
第四节函与纪要(200)
牛刀小试(201)
第一章自然科技常识(206)
考点梳理(206)
第一节天文地理常识(206)
第二节生物化学常识(209)
第三节数学物理常识(213)
第四节科技丰碑人物(216)
第二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19)
考点梳理(219)
第一节计算机组成(219)
第二节互联网及其应用(223)
第三节Word2010(225)
第四节Excel2010(228)
牛刀小试(231)
第一章公民道德建设(236)
考点梳理(236)
第一节公民道德建设概述(236)
第二节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237)
第三节职业道德(238)
第二章事业单位概况(241)
考点梳理(241)
第一节事业单位概述(241)
第二节事业单位改革(243)
牛刀小试(256)
第一章国情概况(260)
考点梳理(260)
第一节地理状况(260)
第二节人口和国力(263)
第二章陕西省情概况(266)
考点梳理(266)
第一节陕西地理、气候、资源概况(266)
第二节陕西历史与文化(270)
第三节建设西部强省(276)
牛刀小试(280)
陕西省教师招聘面授课程(284)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86)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政治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如表1-1-1所示。
表1-1-1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表1-1-2所示。
表1-1-2哲学的具体派别及其典型观点
(续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见图1-1-1)
图1-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如表1-1-3所示。
表1-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
一、物质和意识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包含的内容: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物质和运动(见表1-1-4)
表1-1-4物质和运动
2.运动和静止(见表1-1-5)
表1-1-5运动和静止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见表1-1-6)
表1-1-6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二)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
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
能动作用: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②意识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④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以及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识别事物重在认识其内在的质。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在规定性,表现为数量、大小、规格、程度等方面。把握事物发展要注意量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规定的量的限度。实践中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2.量变和质变(见表1-1-7)
表1-1-7量变和质变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
肯定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和本质属性的稳定的方面。
否定是事物改变自身存在和发生质变的方面。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辩证否定
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没有辩证否定就无法达到质变的目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继承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抛弃消极的已丧失合理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与开始的肯定有着表象上的相似,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前进,而事物实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我们既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充满信心,又要对发展的曲折性有充分的准备。
(三)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并以其深刻性而贯穿在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第二,对立统一即矛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内在固有的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为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基本属性为同一性和斗争性,如表1-1-8所示。
表1-1-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
外因是指事物外部的环境条件。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见图1-1-2)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形式各有其特点。
图1-1-2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见表1-1-9)
表1-1-9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主要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二)认识
1.认识的特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以及前进性和上升性。
2.认识的两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见表1-1-10)
表1-1-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认识的两次飞跃(见图1-1-3)
图1-1-3认识的两次飞跃
3.认识的真理性
(1)真理和谬误(见表1-1-11)
表1-1-11真理和谬误
(2)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见表1-1-12)
表1-1-12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见图1-1-4)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包括: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图1-1-4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之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的活动(包括意识)总是在一定客观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人的活动的目的和意志是由背后更深刻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社会总趋势是不由个人意志和愿望决定的。
社会规律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关系:承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不否认个人的意志、活动的作用,人的意识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并不归于虚无,但这是在规律制约下的作用。任何个人,特别是领袖人物,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会对社会进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最终被历史淘汰。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此基础上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如图1-1-5所示。
图1-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见表1-1-14)
表1-1-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见表1-1-15)
表1-1-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①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④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018陕西省统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精要 一、 适用对象与考试概况 本书是为2018年度陕西省统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量身打造的公共基础知识备考指南。旨在帮助广大考生系统梳理、深入理解考试大纲所涵盖的各项知识要点,提升应试能力,顺利通过考试。 本次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是衡量考生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以及基本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考试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时事政治、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个重要学科领域。题型设计灵活,旨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情境的意识。 二、 内容结构与特点 本书紧密围绕2018年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大纲,进行科学、系统的知识梳理和深度解析。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方便考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复习。 (一) 教育学基础理论: 1. 教育基本概念与性质: 深入剖析教育的起源、发展、本质、功能以及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阐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重点讲解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目的,分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涵,以及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3. 教育制度与学制: 介绍世界各国主要教育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国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置、入学规定、培养目标等。 4. 教学基本理论: 教学原则: 详尽阐述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如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等。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帮助考生理解其内涵和应用。 教学过程: 深入剖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学业评价等,以及各环节的要点和方法。 教学方法: 系统介绍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演示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和运用技巧,强调选择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组织形式: 讲解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常见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及其实施要点。 教学评价: 阐述教学评价的功能、类型、方法和原则,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以及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中的作用。 5. 教师的角色与素质: 探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优秀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等,强调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二) 教育心理学核心内容: 1. 学习心理学: 学习的定义与类型: 区分不同类型的学习,如认知学习、技能学习、情感学习等。 学习理论: 重点梳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如加涅的学习条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等,深入分析其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启示。 学习迁移: 讲解学习迁移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遗忘与记忆: 探讨遗忘的规律、原因及防止遗忘的方法,以及记忆的类型、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2. 发展心理学: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重点关注认知发展(皮亚杰、维果茨基)、语言发展、情绪与意志发展、人格发展等关键领域,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探讨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 学习动机: 分析学习动机的来源、类型,阐述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运用。 4. 学生个体差异: 讲解学习风格、智力、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强调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5. 课堂管理: 探讨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制定和执行规则、处理课堂纪律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教育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重点解读教育基本原则、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教育投入、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等核心条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深入分析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聘任、考核、培训、奖惩、待遇等,明确教师的法律地位和保障。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重点关注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等,以及学校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阐述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依据、原则、内容、管理体制、权利保障等。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要点: 梳理国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观战略、重点任务和目标,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6. 陕西省相关教育法规政策: 结合陕西省实际情况,梳理与教师招聘、管理、职业发展相关的地方法规和政策文件,确保考生了解本地政策要求。 (四) 时事政治与社会常识: 1. 国家方针政策: 关注党和国家在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等领域的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与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政策。 2. 国内外重要时事: 梳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事件,以及其深远影响。 3. 基本国情: 了解中国国情,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社会结构等。 4. 陕西省情概况: 重点了解陕西省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现状及特色,以及当地的重点发展战略和民生政策。 (五)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 1.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梳理儒家、道家、墨家等主要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重点学习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观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 2. 中华传统美德: 重点掌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美德的内涵,以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具体表现。 3. 思想道德修养: 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 4. 中国革命道德: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 (六)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 Excel,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2. 互联网应用: 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工作方式、常用网络协议,掌握信息检索、信息辨别、网络安全等基本技能。 3. 教育信息化: 理解教育信息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慕课(MOOC)、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等教育信息化工具的应用。 4. 信息素养: 培养获取、管理、分析、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数字环境中安全、合乎道德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三、 备考指导与策略 1. 明确考试目标: 充分理解考试大纲,把握考试范围和重点,将有限的复习时间投入到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上。 2. 系统梳理知识: 按照本书章节结构,逐一学习和梳理相关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深度理解内涵: 避免死记硬背,力求理解教育理论、心理学原理、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并能将其与实际教学情境联系起来。 4. 回归教材与大纲: 本书内容来源于对大纲的深入解读和教材的提炼,复习时仍需对照官方教材和考试大纲,查漏补缺。 5. 强化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思考如何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6. 关注时事更新: 时事政治部分需关注近一年的国内外大事,特别是教育领域的新闻和政策动态。 7. 模拟演练: 结合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进行反复练习,熟悉题型,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 8. 保持良好心态: 教师招聘考试是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努力,稳定发挥。 四、 结语 本书旨在为2018年陕西省统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的考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复习平台。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认真学习和深入理解,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广大考生定能增强信心,提升能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基础。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