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略》1998年推齣1版,2003年8月推齣修訂後的第2版,2011年8月推齣修訂後的第3版,纍計重印37次。一直高居同類圖書熱銷榜前列,深受廣大讀者好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50餘所高校及機構指定本書為大學公共課教材、通識閱讀教材、國傢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考試參考用書、國際漢語教育專業考研參考用書。2015年,《中國文化要略》入選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首屆嚮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中國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筆記》由作者程裕禎先生根據多年的教學和齣題經驗整理而成,為廣大考生提供瞭一個更為簡便、便於記憶、節省時間的復習參考範本,內容占原書的大約三分之一,可視為一個簡明的復習指南。
《中國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筆記套裝》是由《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和《中國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筆記》構成的套裝書。《中國文化要略》是一本全麵介紹中國文化知識的普及性讀物,包括中國的地理概況、曆史發展、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漢字與典籍、古代教育、科舉製度、科技成就、文學藝術、傳統建築、風俗習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內容,全麵係統地講述瞭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和核心精神。《中國文化要略(第 4 版)考研筆記》由程裕禎老師親自整理,為廣大考生提供瞭一個要點鮮明、便於記憶的復習參考範本。
程裕禎,1939 年生於山西省太榖縣,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為國傢早期專門培養的對外漢語教師之一,曾在老撾老中友誼學校和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任教。退休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主講中國語言文化課程,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國際交流學院院長兼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和國際漢語教學信息中心主任,並擔任多種社會學術職務。著有《中國名勝古跡辭典》《中國名勝楹聯大觀》,並主編瞭《中國學術通覽》和《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史》。
第一章? 簡論
一、文化與中國文化
二、瞭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三、中國文化的民族特點
四、中國文化的未來
第二章? 地理概況
一、黃河、長江與中國文明
二、中國曆代疆域
三、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沿革
四、現行省、市、自治區名稱的由來
第三章? 曆史縱橫
一、中國文化的源頭
二、“三皇五帝”
三、中國的王朝
四、中國的皇帝
五、中國的宰相
六、外戚與宦官
七、中國曆史的幾個問題
(一)戰爭與和平
(二)融閤與鬥爭
(三)統一與分裂
第四章? 姓氏與名、字、號
一、姓氏的産生與發展
二、姓氏的主要來源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四、姓氏混雜與譜牒
五、全國姓氏數量
六、中國人的名、字與號
第五章? 漢字
一、漢字的産生
二、現存最早的漢字
三、石鼓文
四、漢字的結構——六書
五、漢字結構的基本精神
六、漢字的改革與漢字現代化
第六章? 學術思想
一、孔孟之道
二、老莊思想
三、墨傢學說
四、法傢學說
五、漢代經學
六、魏晉玄學
七、宋明理學
八、清代樸學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一)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
(二)祖先崇拜及祭祀
(三)君師聖賢崇拜及祭祀
二、佛教
(一)佛教的傳入和發展
(二)中國佛教的宗派
(三)喇嘛教源流與達賴、班禪
(四)反佛思想和滅佛鬥爭
(五)佛教與中國文化
(六)佛教文物和佛教勝跡
三、道教
(一)道教的産生與基本信仰
(二)道教的發展與宗派
(三)道教文化和道教勝跡
四、伊斯蘭教
(一)伊斯蘭教的創立和教義
(二)伊斯蘭教的宗派鬥爭
(三)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
(四)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
(五)現存伊斯蘭教勝跡
五、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産生與分裂
(二)基督教的教義和組織
(三)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八章? 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學校教育
二、明清時代的國子監
三、書院的興起與衰落
四、古代的傢庭教育
五、清代的學塾教育
第九章? 科舉製度
一、科舉製以前的選士製度
二、科舉製的産生與發展
三、明清時代的三級考試
四、科舉製的影響與功過
第十章? 典籍藏書
一、經書
二、史書及其類彆
三、類書和辭書
四、方誌
五、官藏與私藏
六、版本與善本
七、圖書分類
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
一、天文與曆法
二、農學
三、算學
四、醫學
五、地學
六、四大發明
第十二章? 傳統建築
一、古代城池
二、宮殿建築
三、帝王陵寢
四、萬裏長城和關隘
五、古代橋梁
六、古代園林與亭颱樓閣
(一)中國園林的種類和曆史發展
(二)中國園林藝術的特點
(三)曆史名園一瞥
七、宗教祭祀建築
八、裝飾性建築
九、衙署與會館
十、北京四閤院與各地民居
十一、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學
一、詩詞作品及詩人?
二、散文及其作者
三、辭賦及其作者
四、戲劇及戲劇傢
五、小說及小說傢
第十四章? 各類藝術
一、書法藝術
二、雕塑藝術
三、戲麯藝術
(一)戲麯的發展與種類
(二)戲麯錶演藝術的特點
四、繪畫藝術
(一)中國畫的曆史發展
(二)中國畫論的幾個問題
五、民族音樂藝術
六、楹聯藝術
第十五章? 精美器物
一、玉器
二、青銅器
三、瓷器
四、文房四寶
第十六章? 風俗習慣
一、茶酒與烹調
二、衣冠服飾
三、婚俗與葬俗
四、民族祥瑞動物
五、名貴花木
六、民族節日
(一)春節
(二)燈節
(三)三月三
(四)清明節
(五)端午節
(六)乞巧節
(七)中鞦節
(八)重陽節
(九)臘八節
七、其他崇尚和禁忌
(一)十二生肖
(二)數字迷信
(三)方嚮與顔色迷信
(四)避諱之俗
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東渡
二、海陸“絲綢之路”
三、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
四、日本遣唐使和留學生
五、鄭和下西洋?
六、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
附錄
收到這套所謂的“考研筆記套裝”後,我的心情經曆瞭從期待到失望的轉變。首先,從包裝和實體的設計來看,確實給人一種專業、嚴謹的感覺,厚厚的幾本,圖文並茂的排版,讓人覺得花瞭錢是值得的。然而,當我真正開始翻閱,試圖尋找那些能幫助我攻剋“中國文化要略”這門學科核心知識點的精華時,卻發現內容組織顯得有些散亂和臃腫。很多地方的闡述更像是對教材原文的簡單復述和摘抄,缺乏深入的歸納、提煉和邏輯梳理。比如,在涉及到某一重要曆史階段的文化特徵分析時,筆記隻是羅列瞭時間節點和一些關鍵人物的理論,卻未能清晰地勾勒齣其內在的演變脈絡和核心思想的衝突與融閤,這對於需要構建知識體係的考研學子來說,無疑是主要的障礙。真正有價值的筆記,應當是那些提煉瞭曆年真題高頻考點、並輔以獨到記憶口訣或思維導圖的“乾貨”,但這套筆記在這方麵的錶現遠未達預期。它更像是給一個已經對教材有初步瞭解的人提供瞭一個“輔助閱讀材料”,而非一個能獨立帶領我高效備考的“利器”。對於基礎薄弱的考生而言,麵對如此大量的、缺乏精煉的文字,反而可能造成二次學習的負擔,讓人在浩如煙海的知識點中迷失方嚮,時間成本的投入産齣比顯得非常低。
評分從一個注重“性價比”的考研學生的角度來看,這套筆記的定價與其提供的實際價值嚴重不符。首先,如前所述,內容深度不足,很多地方需要自行補充大量外部資料纔能滿足考試要求。其次,在細節的處理上,我發現瞭一些明顯的校對錯誤和筆誤。雖然單個的錯誤可能不影響大局,但在高強度的記憶過程中,錯誤的引導是極其危險的,它會汙染大腦中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更何況,一套專業的考研教輔産品,其編輯和審校的嚴謹度應該是基本保障。我甚至看到兩個不同章節對同一個曆史事件的描述存在輕微的矛盾之處,這讓我不得不花費額外的時間去交叉比對教材,以確定哪個纔是正確版本。這種自我校對的過程,無疑是低效且令人沮喪的。對於目標明確、時間緊張的考生來說,我們購買的不是一份“初稿”,而是一份經過嚴格打磨、可以直接信賴的學習工具。這套筆記在基礎的質量控製環節上,明顯存在疏漏,其高昂的價格更多地是體現在瞭印刷成本和營銷包裝上,而非實質性的學術價值和備考效能上。
評分這套筆記的裝幀設計雖然吸引眼球,但內容排版上的欠缺讓人在長時間閱讀後倍感疲勞。字體選擇和行間距的設置似乎沒有充分考慮到長時間盯屏或手抄時的視覺舒適度。更緻命的是,筆記中圖錶的運用顯得非常不連貫,很多本應圖文並茂的地方,要麼是生硬的文字描述,要麼是設計感十足但實用性不高的流程圖。我特彆關注瞭筆記對一些復雜概念的視覺化處理,比如文化傳播的路徑分析,或者不同學派之間的影響關係網。理想的筆記應該能通過清晰的結構圖,將復雜的關係簡化為易於理解的視覺符號,從而加深記憶。然而,這套筆記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粗糙,很多關鍵的對比和層次關係,還需要我自行拿齣白紙重新繪製纔能真正理清頭緒。這相當於我在購買“成品”筆記的同時,又不得不自己動手完成“再加工”,這完全違背瞭購買筆記套裝追求效率的初衷。時間寶貴,與其花時間去適應這套筆記“不友好”的排版,不如直接迴歸教材或自製筆記。
評分拿到手後,我對這套筆記的“精細度”寄予瞭厚望,畢竟“考研”二字意味著對準確性和深度的極緻要求。然而,實際體驗下來,這套筆記的“精細”更像是一種“堆砌”。很多關鍵概念的定義和解釋,都停留在非常錶層的水平,缺乏對學術界主流爭議觀點的引入或至少是提及。例如,在討論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源流時,筆記似乎隻關注瞭最主流、最基礎的幾種觀點,對於當代學界對這些經典理論的批判性繼承和新近研究成果,完全沒有涉獵。考研不僅僅是對知識點的記憶,更是對思維深度的考察,齣題人往往會設置一些陷阱或需要多角度論證的開放性問題。這套筆記的弊端就在於,它提供的都是“標準答案式”的、相對保守的解釋,一旦遇到需要結閤時代背景或跨學科視野進行分析的題目,筆記裏的內容就顯得捉襟見肘,無法提供支撐論點的豐富論據。這讓我在做模擬測試時感到非常心虛,總覺得自己的論述缺乏足夠的深度和廣度,無法在閱捲老師麵前展現齣超越課本知識的理解力。這套材料,或許能幫助一個剛入門的人勉強過關,但對於想要衝刺高分的考生來說,其價值和深度是遠遠不夠的。
評分使用這套筆記進行復習的整個過程中,我最大的睏惑在於其“時效性”和“針對性”的缺失。文化研究,尤其是像“中國文化要略”這樣的宏大學科,其研究成果和熱點是不斷更新的。我非常期待這套“第4版”的筆記能夠包含近幾年新齣現的、被學界廣泛討論的前沿話題,或者針對最新的考研大綱調整做齣及時的反應。然而,當我翻閱到涉及當代文化思潮的部分時,內容顯得非常陳舊,仿佛停留在好幾年前的學術語境中。例如,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的新政策、新理論在筆記中幾乎沒有體現。這讓我對整套材料的可靠性産生瞭懷疑。考研的競爭非常激烈,任何微小的知識點盲區都可能導緻失分。一個聲稱是最新版本的考研資料,如果不能緊跟學術前沿和政策動態,那麼它提供的知識點就存在“過時”的風險,這對於追求精確和前沿的考生來說是不可接受的。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錯覺,極大地削弱瞭我對這套産品的信任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