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医执业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

中公版·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医执业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执业医师
  • 医师资格考试
  • 国家医师考试
  • 中公教育
  • 强化训练
  • 3000题
  • 2018年版
  • 医学
  • 医疗
  • 执业医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90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2589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8
字数:64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医执业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编著,本书严格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内容包含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医学、西医及临床医学三部分,本书特点紧扣考纲,紧贴真题;覆盖全面,解析透彻;层次清晰,排面整洁。适应于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应试备考的各个阶段,便于考生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医执业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包含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医学、西医及临床医学三部分,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根据真题考点精心选题,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熟悉题型,夯实基础。本书包含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各类题型及易考考点,覆盖全面,题后附有详细解析,讲解透彻,有助于考生强化记忆,提高答题技巧及灵活应考的能力。

目录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2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2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3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4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5
第六单元五脏5
第七单元六腑7
第八单元奇恒之腑8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9
第十单元经络11
第十一单元体质12
第十二单元病因12
第十三单元发病14
第十四单元病机16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17
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18
参考答案及解析19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31
第一单元绪论31
第二单元望诊31
第三单元望舌32
第四单元闻诊34
第五单元问诊35
第六单元脉诊37
第七单元按诊38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39
第九单元病因辨证40
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41
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43
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45
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46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47
参考答案及解析48
第三章中药学57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57
第二单元中药的作用57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57
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58
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58
第六单元解表药58
第七单元清热药61
第八单元泻下药63
第九单元祛风湿药63
第十单元化湿药65
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药65
第十二单元温里药68
第十三单元理气药69
第十四单元消食药69
第十五单元驱虫药70
第十六单元止血药70
第十七单元活血化瘀药71
第十八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73
第十九单元安神药75
第二十单元平肝息风药75
第二十一单元开窍药77
第二十二单元补虚药77
第二十三单元收涩药79
第二十四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80
第二十五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80
参考答案及解析81
第四章方剂学92
第一单元总论92
第二单元解表剂92
第三单元泻下剂93
第四单元和解剂94
第五单元清热剂95
第六单元祛暑剂97
第七单元温里剂97
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98
第九单元补益剂99
第十单元固涩剂100
第十一单元安神剂101
第十二单元开窍剂102
第十三单元理气剂102
第十四单元理血剂103
第十五单元治风剂105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105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106
第十八单元祛痰剂107
第十九单元消食剂108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108
参考答案及解析109
第二部分中医临床医学
第一章中医内科学120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120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124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128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132
第五单元肝胆病证136
第六单元肾系病证140
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143
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147
参考答案及解析151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168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68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69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170
第四单元疮疡171
第五单元乳房疾病175
第六单元瘿178
第七单元瘤、岩178
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79
第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183
第十单元泌尿男性疾病186
第十一单元其他外科疾病188
第十二单元周围血管疾病191
参考答案及解析193
第三章中医妇科学208
第一单元绪论208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208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209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210
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210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211
第七单元月经病212
第八单元带下病216
第九单元妊娠病218
第十单元产后病221
第十一单元妇科杂病224
第十二单元计划生育226
第十三单元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227
第十四单元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228
参考答案及解析229
第四章中医儿科学241
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241
第二单元儿童保健243
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243
第四单元肺系病证245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248
第六单元心肝病证251
第七单元肾系病证252
第八单元传染病255
第九单元虫证258
第十单元其他疾病259
参考答案及解析261
第五章针灸学270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270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72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272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272
第五单元特定穴273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274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275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276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276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277
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278
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278
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279
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280
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281
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281
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282
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283
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284
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285
第二十一单元奇穴285
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286
第二十三单元灸法287
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288
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289
第二十六单元头针、耳针289
第二十七单元治疗总论289
第二十八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90
第二十九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95
第三十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96
第三十一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97
第三十二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299
参考答案及解析300
第三部分西医及临床医学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318
第一单元症状学318
第二单元问诊320
第三单元体格检查320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324
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326
第六单元影像诊断327
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329
参考答案及解析330
第二章内科学339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339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342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346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350
第五单元血液系统疾病352
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354
第七单元结缔组织病358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359
第九单元常见急危重症360
参考答案及解析363
第三章传染病学374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374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376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383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387
参考答案及解析388
第四章医学伦理学395
第一单元概述395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395
第三单元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396
第四单元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397
第五单元医患关系道德398
第六单元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400
第七单元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401
第八单元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402
第九单元生命伦理学403
参考答案及解析404
第五章卫生法规408
第一单元卫生法概述408
第二单元卫生法律责任408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409
第四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410
第五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411
第六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411
第七单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412
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414
第九单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414
参考答案及解析415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19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A1型题
  1.我国现存早的医学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中藏经》
  E.《伤寒论》
  2.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E.以上都不是
  3.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疾病病理变化的总过程
  C.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E.患者的某些病态变化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在于
  A.辨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辨病治疗
  D.因人而异
  E.因病而异
  5.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6.适用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二、B1型题
  (7~8题共用备选答案)
  A.整体观念
  B.望闻问切
  C.四诊合参
  D.同病异治
  E.三因论治
  7.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
  8.同一患者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应用的治疗原则是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A1型题
  1.中医精气神学说中“神”的含义是指
  A.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B.人的精神意识
  C.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D.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E.以上都不是
  2.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是指
  A.先天之精
  B.水谷之精
  C.脾胃之精
  D.肾中所藏之精
  E.以上都不是
  3.形神关系的确切表述是
  A.精能生神
  B.神附于形
  C.神为形主
  D.形为神宅
  E.形与神俱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A1型题
  1.阴阳学说较准确的说法是
  A.中医的经典理论
  B.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C.对立统一的世界观
  D.唯物论
  E.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区别事物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日与月
  B.天与地
  C.水与火
  D.升与降
  E.左与右
  3.适合治疗阳偏衰的治法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病治阴
  D.阳病治阳
  E.阴中求阳
  4.《内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说明阴阳之间的
  A.相互转化
  B.相生相克
  C.相互对立
  D.互根互用
  E.消长平衡
  5.“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指的是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协调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互为消长
  6.以下哪种情况易说明阴消阳长的相互转化
  A.一种能量转变成另一种能量
  B.水变成冰
  C.内转变为外
  D.云转为雨
  E.物质转化为精神
  7.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法则,治宜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壮水制火
  D.益火消阴
  E.以上都不是
  8.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运动
  B.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
  C.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的状态
  D.阴阳二气相互感应
  E.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9.“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
  A.春夏重在保养阳气
  B.秋冬重在保养阴气
  C.保养阳气的重要性
  D.保养阴气的重要性
  E.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10.“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由于阴阳之间哪种关系失常
  A.互根互用
  B.消长平衡
  C.阴阳交感
  D.对立制约
  E.相互转化
  11.脾的阴阳属性是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A1型题
  1.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是
  A.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符
  B.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
  C.客色胜主色
  D.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E.以上都不是
  2.主要体现按五行学说确立抑强扶弱兼用治则的治法是
  A.抑木扶土法
  B.佐金平木法
  C.培土制水法
  D.泻南补北法
  E.以上都不是
  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学说的角度应理解为
  A.木乘土
  B.木克土
  C.土侮木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4.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所胜”是
  A.土
  B.金
  C.水
  D.木
  E.火
  5.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心火不足,肾水可乘之
  B.木火刑金
  C.肝木乘土
  D.心火过亢,可以反侮肺金
  E.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6.五行制化的含义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相生相克
  D.相乘相侮
  E.乘侮制化
  7.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苦则伤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8.金气不足,反为木气所衰,属于
  A.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B.己之所胜,轻而侮之
  C.制己所胜
  D.侮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9.“木火刑金”是指
  A.肝火灼伤肺金
  B.心火灼伤肺金
  C.心肝火旺伤肺
  D.肺阴虚,心火旺
  E.肝阴虚,心火旺
  10.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若土气不足,则
  A.木乘土,金侮土
  B.木乘土,水侮土
  C.木侮土,水乘土
  D.土乘木,水侮土
  E.土乘水,木侮木
  11.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亢
  E.肾阳虚而心火旺
  12.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制定的治疗法则以下方法不妥的是
  A.培土生金
  B.培土制水
  C.泻心火以降肝火
  D.补金以生水
  E.益火制土
  13.肝火犯肺,属于
  A.火侮金
  B.木侮金
  C.火克金
  D.火乘金
  E.金乘木
  14.属于“实则泻其子”治则的治疗是
  A.肝火旺泻心火
  B.肝火旺泻胆火
  C.肝火旺泻脾
  D.肝火旺泻肺
  E.肺热旺泻大肠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A1型题
  1.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经络为中心的整体观
  C.以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D.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E.以精气神为中心的整体观
  2.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
  A.脏腑的生理特性
  B.脏腑的病理特性
  C.脏腑的组织结构
  D.脏腑的功能关系
  E.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脏具有的共同特点
  A.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C.可行气于腑
  D.实体性器官
  E.病则多虚证
  4.六腑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A.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B.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E.为实体性器官,病则多虚证
  5.“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
  A.心主血脉
  B.心主神志
  C.心脉相连
  D.心为阳脏
  E.心肾相交
  6.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传化水谷
  B.传化水液
  C.储藏精气
  D.传导糟粕
  E.排泄水液
  第六单元五脏
  一、A1型题
  1.肺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均不是
  2.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是关系着
  A.情志活动
  B.调畅气机
  C.运行血液
  D.消化功能
  E.疏通水道
  3.“命门之火”是指
  A.肺阳
  B.心阳
  C.肝阳
  D.肾阳
  E.脾阳
  4.对全身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作用的主要是
  A.卫阳
  B.肺气
  C.心阳
  D.胃气
  E.肾阳
  5.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气血互用方面
  B.气机升降方面
  C.血液运行方面
  D.精神互养方面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者,气之本
  B.心者,五脏之本
  C.肝者,罢极之本
  D.脾者,仓廪之本
  E.肾者,封藏之本
  7.症见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气喘、脉浮,其证属
  A.肺气失宣
  B.肺气虚弱
  C.脾虚及肺
  D.肺肾两虚
  E.肾气不足
  8.下列哪一项不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A.主统血
  B.主藏血
  C.主升清
  D.主运化水谷
  E.主运化水液
  9.心和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血液生成和精神情志活动
  B.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
  C.血液运行和气机调畅
  D.血液生成和气机调畅
  E.精血的相互滋生、转化
  10.脾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资生、促进
  B.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转化、制约
  C.水液的代谢和气血的生成
  D.气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
  E.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11.肺和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B.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C.气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
  D.气血的运行和气机的调畅
  E.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12.心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阴阳升降,相互既济
  B.动静结合,互为阴阳
  C.精血互生,精神互用
  D.心火上炎,肾水润下
  E.水升克火,生中有克
  13.“玄府”是指
  A.胞宫
  B.大脑
  C.肛门
  D.血脉
  E.汗孔
  14.脾主升清的确切含义是
  A.脾之阳气主升
  B.脾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升已而降,若雾露之溉
  E.脾运化水液,转输周身
  15.肝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
  B.水液的代谢和气机调畅
  C.精血的相互滋生、约制
  D.精血的相互滋生、转化
  E.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16.五体在五脏,下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在体为脉
  B.肺在体为毛
  C.脾在体为肌肉
  D.肝在体为筋
  E.肾在体为骨
  17.五脏主五液,则涎为
  A.心之液
  B.肺之液
  C.脾之液
  D.肝之液
  E.肾之液
  18.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气血互助关系的是
  A.肺与肾
  B.肾与肝
  C.脾与肾
  D.肺与脾
  E.心与肺
  二、B1型题
  (19~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小肠
  B.大肠
  C.膀胱
  D.胆
  E.胃
  19.与肝互为表里的是
  20.与心互为表里的是
  21.与脾互为表里的是
  22.与肺互为表里的是
  23.与肾互为表里的是
  (24~26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4.“后天之本”指的是
  25.“先天之本”指的是
  26.“气之主”为
  第七单元六腑
  A1型题
  1.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是
  A.六腑的形体特点是空腔器官
  B.六腑都是饮食物的受盛器官
  C.六腑都不是储藏精气的器官
  D.六腑的共同作用形成二便
  E.六腑既是受盛水谷又是传化糟粕的器官
  2.六腑生理功能共同的特点是
  A.传化水液
  B.传导糟粕
  C.传化水谷
  D.泌别清浊
  E.排泄水液
  3.“决渎之官”是指
  A.小肠
  B.大肠
  C.三焦
  D.胆
  E.膀胱
  4.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内脏是
  A.脑
  B.肺
  C.三焦
  D.脾
  E.肾
  5.胃的特性之一是
  A.喜润恶燥主升
  B.喜燥恶湿主升
  C.喜燥恶湿主降
  D.喜润恶燥主降
  E.以上都不是
  6.症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
  A.肺胃两虚
  B.脾胃同病
  C.肝脾不和
  D.脾肾俱病
  E.肾、膀胱并病
  7.脾有升清的功能,其“升清”是指
  A.宗气的上升与输布
  B.水谷精微的上升与输布
  C.营气的上升与输布
  D.卫气的上升与输布
  E.元气的上升与输布
  8.胆汁生成主要依靠的物质是
  A.肝之余气
  B.肾中精气
  C.水谷之气
  D.肺之宗气
  E.心之营气
  9.上焦的生理特点是
  A.主气之升发
  B.喜润恶燥
  C.通行元气
  D.原气之
《中医执业医师应试宝典:理论精炼与实操演练》 前言 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批批有志于投身中医事业的青年才俊,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实的学识,朝着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执业医师而努力奋斗。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作为衡量和选拔中医执业医师的重要关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系统梳理知识体系,精准把握考试要点,切实提升应试能力,我们精心编撰了这本《中医执业医师应试宝典:理论精炼与实操演练》。 本书并非对某一年份特定考试教材的简单复刻或改编,而是立足于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核心要求,聚焦于考试大纲中的关键知识点和高频考查内容。我们深入分析了历年考试的命题趋势与考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力求在内容上做到既广博又不失深度,既涵盖基础理论,又强调临床实践的应用。本书旨在成为您备考路上的得力助手,助您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方向,在应试的战场上旗开得胜。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精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医体系的基石,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根本。本部分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精炼的阐述与梳理。 阴阳五行学说: 深入剖析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基本规律,并探讨其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母子关系、我克者为妻财、克我者为官鬼等理论,将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帮助考生理解其在人体脏腑、情志、病证传变等方面的对应关系。我们将重点梳理与五行相关的脏腑配属、病理传变、治法选择等高频考点。 藏象学说: 详细解读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候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将特别强调“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肃降”、“肾主藏精”等核心功能,以及“肝藏血”、“肺朝百脉”、“脾统血”、“肾藏先天之精”等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对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独特功能与病理机制也将有所阐述。 气血津液学说: 系统讲解气的生成、功能、运行及其病理变化;血的生成、功能、运行及其病理变化;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其病理变化。我们将重点关注气滞、气虚、气逆,血瘀、血虚、出血,津伤、水肿等常见病理状态的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气血津液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是理解许多复杂病证的关键。 经络学说: 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孙络、浮络、郄穴等),经络的循行路线、主要联络的脏腑和组织,以及经络在沟通内外、运行气血、传导感邪、反映病证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梳理各主要经脉的循行概要、重要穴位及其主治,特别是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的经络病候,如“循经性疼痛”等。 病因与发病学说: 深入分析内、外、不内外、异气等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情志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机理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饮食失宜、劳逸过度、房室不节等其他致病因素。我们将重点讲解邪气致病的特点,如风性动、寒性凝、暑性烁、湿性重、燥性干、火性炎等,以及不同邪气侵袭人体的不同部位和产生的不同病证。发病规律,如正邪相争、发病因素、发病部位、发病性质、发病趋势等,也将得到详尽的阐述。 病理学说: 详细阐述正邪盛衰、标本缓急、虚实辨证等基本病理概念。我们将着重解析“虚”与“实”的辨证要领,包括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精虚、亡阳、亡阴、亡血、津液耗伤、水湿内停、痰饮、食滞、血瘀、热结、虫积等不同虚实证候的形成原因、临床特征和转归。病位、病性、病势等病理变化,将通过案例分析,帮助考生建立清晰的病理认识。 中医诊断学基础: 强调四诊(望、闻、问、切)的基本方法和临床应用。望诊部分将重点梳理面色、舌象、形体、姿态、排出物等客观体征的意义;闻诊将介绍病人的声音、气味、咳嗽、呼吸等的辨别;问诊将详述询问病史、症状、体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方法;切诊将重点讲解脉象(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紧、洪、微、弱、滑、结、代等)的分类、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以及按诊、触诊等。 治则治法概论: 介绍中医“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审因施治”等基本治病原则。将详细讲解汗、吐、下、和、温、清、补、泻等八法,以及汗法(发汗、止汗)、吐法(涌吐、止吐)、下法(泻下、逐水)、和法(调和营卫、调和脾胃)、温法(温里、温中、回阳)、清法(清热、清凉)、补法(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泻法(泻实、泻火、泻痰、利湿)等具体治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常用方药。 第二部分:中医病证与治法精讲 本部分将围绕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常见病证,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并结合相关的治法,帮助考生构建起“病证-治法”的学习框架。 内科常见病证: 外感热病: 详细梳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时邪感冒等不同类型感冒的证治。重点讲解温病(卫、气、营、血、三焦)的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包括热入营血、热陷厥阴、疫毒证等。 呼吸系统疾病: 咳嗽、哮喘、肺胀、肺痨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药及常用西医病名对应。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泄泻、呕吐、黄疸、癥瘕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药。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心悸、胸痹、中风(脑梗死、脑出血)、水肿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药。 其他内科杂病: 眩晕、失眠、痹证、癥、瘕、淋证、癃闭、积聚等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妊娠常见病(妊娠恶阻、胎动不安)、产后病(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缺乳)等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药。 儿科常见病证: 疳证、麻疹、紫癜、夜啼、吐泻、惊风等常见儿科病证的特点、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药。 针灸推拿学基础(结合临床应用): 介绍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常用灸法、拔罐法、推拿手法及其在常见病证治疗中的应用。重点梳理头痛、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胃痛、失眠等常见病症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中西医结合与临床思维训练 在现代医学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本部分旨在提升考生的中西医结合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常见病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针对一些复杂或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从西医角度阐述其病因、病理、诊断标准,再结合中医的辨证分型、治法治则,形成一套综合性的诊疗思路。 临床思维训练: 病案分析: 精选典型病案,引导考生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中医辨证,提出治则治法,并结合西医诊断,进行综合评价。 鉴别诊断: 针对相似的病症,引导考生分析其异同点,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方剂配伍与加减: 通过对经典方剂的讲解,引导考生理解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理,以及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变化的能力。 考题解析: 针对历年考试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详细的解析,揭示命题思路、考查要点以及解题技巧。 本书特色与使用建议 体系化: 本书按照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知识体系进行编排,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病证,再到临床思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精炼化: 紧扣考试大纲,提炼核心知识点,语言精炼,避免冗余,帮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关键的内容。 实用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临床应用,通过病案分析和考题解析,提升考生的应试能力。 前沿性: 关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使用建议: 1. 系统学习: 建议考生按照本书的章节顺序进行系统学习,先打牢基础理论,再深入学习病证。 2. 主动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考生主动思考,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或书本知识,进行推演和理解。 3. 反复练习: 结合书中提供的练习题或自行查找相关习题,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熟悉考试题型。 4. 查漏补缺: 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巩固。 5. 参考医典: 本书内容丰富,但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如遇疑难问题,可参考相关经典著作或专业文献。 我们深知,备考之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希望这本《中医执业医师应试宝典:理论精炼与实操演练》能够成为您通往成功之路上的明灯,助您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执业医师,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祝您备考顺利!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3000题”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很唬人,生怕里面是那种拼凑的、质量参差不齐的习题。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做题时,我的顾虑就完全打消了。这套题的难度设置得非常贴合实际考试的梯度。前期的题目更多是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概念的辨析,像是给我们这些基础不太牢固的人打地基,非常扎实。等到中间部分,题目的综合性和临床应用性就开始增强了,开始考察知识点的交叉运用,这才是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典型病例的设置,那种情景再现的感觉,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考场,而不是在单纯地背诵书本知识点。这种循序渐进的难度爬升,让我的学习过程变得很有成就感,每攻克一个难点的题组,信心就增加一分。

评分

关于它的排版和用户体验设计,我必须得好好夸一下。很多辅导书为了塞进大量内容,常常把字印得密密麻麻,阅读起来非常费劲。但这本《3000题》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的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和段落间距都做了精妙的调整,即便是晚上开着台灯复习,视觉疲劳感也比看其他书要轻很多。更人性化的是,每一道题目后面都留出了相当充裕的空白区域,这对我这种习惯于在题边做笔记、写下解题思路和易错点提醒的人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不需要再额外准备一大叠草稿纸来演算或记录心得,所有重要的“思考轨迹”都可以直接留在书页上,形成一个专属的“错题本”。这种一体化的设计,极大地方便了我的复习流程,让知识点的回顾和整理效率翻倍。

评分

要说缺点,我觉得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对于部分难度极高的、偏向于理论研究层面的题目,它的解析部分略显简略,可能更侧重于告诉我们“为什么选这个答案”,而不是深入挖掘“为什么其他选项完全不成立”背后的深层逻辑。当然,考虑到我们是针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侧重点放在临床应用和规范化答题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考试要求的是掌握核心、熟练应用,而不是搞学术研究。不过,对于那些追求极致理解的学霸型考生来说,可能还需要额外搭配一些更偏理论深度的参考书来查漏补缺。但总体而言,作为我备考期间的核心训练材料,它提供的实战演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有效帮助我建立了系统的应试信心和知识框架,可以说是物超所值的一份投入。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大气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字体排版,一看就知道是正经的备考资料。我记得我当时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那种厚重感,拿在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干货”的气息。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觉眼睛很累,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跟书本“死磕”的考生来说,简直是福音。装帧的工艺也挺结实的,翻了好几次,书脊都没有出现松动的迹象,这一点我要给它点赞。毕竟,一套能陪我度过漫长复习期的工具书,结实耐用是基本要求。而且,侧面的书脊信息标注得非常清楚,即使是和其他教辅书堆在一起,也能迅速找到它,省去了我不少“大海捞针”的时间。总的来说,从外在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本书就成功了一半,传递出一种专业和可靠的信号,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知识点的覆盖广度,几乎涵盖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所有要求掌握和熟悉的部分,尤其是在那些每年都可能出“冷门”知识点的地方,这本书也毫不含糊地进行了覆盖。我记得我之前用过的一些资料,对于某些比较细微的病机或药对的功效区分,往往一带而过,但在实际模拟测试中却屡次丢分。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细致入微”,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成为考点的细节。比如,在某一章节的讲解中,它不仅罗列了主要的鉴别点,还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指出了它们在临床上的细微差别,这种深度解析,远远超出了普通题库的水平。这让我感觉,与其说它是一本“题库”,不如说它是一本结合了“高频考点精炼”的深度解析手册,做完之后,我对教材中那些模糊不清的角落都清晰了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