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國傢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中醫執業醫師強化訓練3000題

中公版·2018國傢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中醫執業醫師強化訓練3000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醫師資格考試研究中心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執業醫師
  • 醫師資格考試
  • 國傢醫師考試
  • 中公教育
  • 強化訓練
  • 3000題
  • 2018年版
  • 醫學
  • 醫療
  • 執業醫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00901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2589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8
字數:64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因印刷批次不同,圖書封麵可能與實際展示有所區彆,增值服務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讀者收到實物為準。






《中公版·2018國傢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中醫執業醫師強化訓練3000題》由中公教育國傢醫師資格考試研究中心編著,本書嚴格按照國傢醫師資格考試大綱編寫,內容包含中醫基礎、中醫臨床醫學、西醫及臨床醫學三部分,本書特點緊扣考綱,緊貼真題;覆蓋全麵,解析透徹;層次清晰,排麵整潔。適應於中醫執業醫師考生應試備考的各個階段,便於考生有效地進行有針對性地復習。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18國傢醫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中醫執業醫師強化訓練3000題》包含中醫基礎、中醫臨床醫學、西醫及臨床醫學三部分,深入分析瞭曆年真題的命題規律,根據真題考點精心選題,能在短時間內幫助考生熟悉題型,夯實基礎。本書包含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各類題型及易考考點,覆蓋全麵,題後附有詳細解析,講解透徹,有助於考生強化記憶,提高答題技巧及靈活應考的能力。

目錄

第一部分中醫基礎
第一章中醫基礎理論2
第一單元中醫學理論體係的主要特點2
第二單元精氣學說2
第三單元陰陽學說3
第四單元五行學說4
第五單元藏象學說5
第六單元五髒5
第七單元六腑7
第八單元奇恒之腑8
第九單元精、氣、血、津液、神9
第十單元經絡11
第十一單元體質12
第十二單元病因12
第十三單元發病14
第十四單元病機16
第十五單元防治原則17
第十六單元養生與壽夭18
參考答案及解析19
第二章中醫診斷學31
第一單元緒論31
第二單元望診31
第三單元望舌32
第四單元聞診34
第五單元問診35
第六單元脈診37
第七單元按診38
第八單元八綱辨證39
第九單元病因辨證40
第十單元氣血津液辨證41
第十一單元髒腑辨證43
第十二單元六經辨證45
第十三單元衛氣營血辨證46
第十四單元三焦辨證47
參考答案及解析48
第三章中藥學57
第一單元中藥的性能57
第二單元中藥的作用57
第三單元中藥的配伍57
第四單元中藥的用藥禁忌58
第五單元中藥的劑量與用法58
第六單元解錶藥58
第七單元清熱藥61
第八單元瀉下藥63
第九單元祛風濕藥63
第十單元化濕藥65
第十一單元利水滲濕藥65
第十二單元溫裏藥68
第十三單元理氣藥69
第十四單元消食藥69
第十五單元驅蟲藥70
第十六單元止血藥70
第十七單元活血化瘀藥71
第十八單元化痰止咳平喘藥73
第十九單元安神藥75
第二十單元平肝息風藥75
第二十一單元開竅藥77
第二十二單元補虛藥77
第二十三單元收澀藥79
第二十四單元攻毒殺蟲止癢藥80
第二十五單元拔毒化腐生肌藥80
參考答案及解析81
第四章方劑學92
第一單元總論92
第二單元解錶劑92
第三單元瀉下劑93
第四單元和解劑94
第五單元清熱劑95
第六單元祛暑劑97
第七單元溫裏劑97
第八單元錶裏雙解劑98
第九單元補益劑99
第十單元固澀劑100
第十一單元安神劑101
第十二單元開竅劑102
第十三單元理氣劑102
第十四單元理血劑103
第十五單元治風劑105
第十六單元治燥劑105
第十七單元祛濕劑106
第十八單元祛痰劑107
第十九單元消食劑108
第二十單元驅蟲劑108
參考答案及解析109
第二部分中醫臨床醫學
第一章中醫內科學120
第一單元肺係病證120
第二單元心係病證124
第三單元腦係病證128
第四單元脾胃病證132
第五單元肝膽病證136
第六單元腎係病證140
第七單元氣血津液病證143
第八單元肢體經絡病證147
參考答案及解析151
第二章中醫外科學168
第一單元中醫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168
第二單元中醫外科疾病辨證169
第三單元中醫外科疾病治法170
第四單元瘡瘍171
第五單元乳房疾病175
第六單元癭178
第七單元瘤、岩178
第八單元皮膚及性傳播疾病179
第九單元肛門直腸疾病183
第十單元泌尿男性疾病186
第十一單元其他外科疾病188
第十二單元周圍血管疾病191
參考答案及解析193
第三章中醫婦科學208
第一單元緒論208
第二單元女性生殖器官208
第三單元女性生殖生理209
第四單元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210
第五單元婦科疾病的診斷與辨證210
第六單元婦科疾病的治療211
第七單元月經病212
第八單元帶下病216
第九單元妊娠病218
第十單元産後病221
第十一單元婦科雜病224
第十二單元計劃生育226
第十三單元女性生殖功能的調節與周期性變化227
第十四單元婦産科特殊檢查與常用診斷技術228
參考答案及解析229
第四章中醫兒科學241
第一單元兒科學基礎241
第二單元兒童保健243
第三單元新生兒疾病243
第四單元肺係病證245
第五單元脾係病證248
第六單元心肝病證251
第七單元腎係病證252
第八單元傳染病255
第九單元蟲證258
第十單元其他疾病259
參考答案及解析261
第五章針灸學270
第一單元經絡係統270
第二單元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272
第三單元腧穴的分類272
第四單元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272
第五單元特定穴273
第六單元腧穴的定位方法274
第七單元手太陰肺經、腧穴275
第八單元手陽明大腸經、腧穴276
第九單元足陽明胃經、腧穴276
第十單元足太陰脾經、腧穴277
第十一單元手少陰心經、腧穴278
第十二單元手太陽小腸經、腧穴278
第十三單元足太陽膀胱經、腧穴279
第十四單元足少陰腎經、腧穴280
第十五單元手厥陰心包經、腧穴281
第十六單元手少陽三焦經、腧穴281
第十七單元足少陽膽經、腧穴282
第十八單元足厥陰肝經、腧穴283
第十九單元督脈、腧穴284
第二十單元任脈、腧穴285
第二十一單元奇穴285
第二十二單元毫針刺法286
第二十三單元灸法287
第二十四單元拔罐法288
第二十五單元其他針法289
第二十六單元頭針、耳針289
第二十七單元治療總論289
第二十八單元內科病證的針灸治療290
第二十九單元婦兒科病證的針灸治療295
第三十單元皮外骨傷科病證的針灸治療296
第三十一單元五官科病證的針灸治療297
第三十二單元其他病證的針灸治療299
參考答案及解析300
第三部分西醫及臨床醫學
第一章診斷學基礎318
第一單元癥狀學318
第二單元問診320
第三單元體格檢查320
第四單元實驗室診斷324
第五單元心電圖診斷326
第六單元影像診斷327
第七單元病曆與診斷方法329
參考答案及解析330
第二章內科學339
第一單元呼吸係統疾病339
第二單元循環係統疾病342
第三單元消化係統疾病346
第四單元泌尿係統疾病350
第五單元血液係統疾病352
第六單元內分泌與代謝疾病354
第七單元結締組織病358
第八單元神經係統疾病359
第九單元常見急危重癥360
參考答案及解析363
第三章傳染病學374
第一單元傳染病學總論374
第二單元病毒感染376
第三單元細菌感染383
第四單元消毒與隔離387
參考答案及解析388
第四章醫學倫理學395
第一單元概述395
第二單元醫學倫理學的曆史發展395
第三單元醫學倫理學的理論基礎396
第四單元醫學道德的規範體係397
第五單元醫患關係道德398
第六單元臨床診療工作中的道德400
第七單元醫學科研工作的道德401
第八單元醫學道德的評價、教育和修養402
第九單元生命倫理學403
參考答案及解析404
第五章衛生法規408
第一單元衛生法概述408
第二單元衛生法律責任408
第三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409
第四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410
第五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411
第六單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411
第七單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412
第八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414
第九單元《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範》414
參考答案及解析415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419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中醫基礎
  第一章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單元中醫學理論體係的主要特點
  一、A1型題
  1.我國現存早的醫學專著是
  A.《五十二病方》
  B.《神農本草經》
  C.《黃帝內經》
  D.《中藏經》
  E.《傷寒論》
  2.中醫理論體係的主要特點是
  A.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B.辨病與辨證相結閤
  C.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D.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
  E.以上都不是
  3.中醫學“證”的概念是
  A.疾病的癥狀和體徵
  B.疾病病理變化的總過程
  C.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D.患者主觀的異常感覺
  E.患者的某些病態變化
  4.“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根本依據在於
  A.辨證論治
  B.對癥治療
  C.辨病治療
  D.因人而異
  E.因病而異
  5.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主要依據是
  A.病種
  B.病名
  C.癥狀
  D.體徵
  E.證候
  6.適用於“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是
  A.實寒證
  B.實熱證
  C.虛寒證
  D.虛熱證
  E.陰陽兩虛證
  二、B1型題
  (7~8題共用備選答案)
  A.整體觀念
  B.望聞問切
  C.四診閤參
  D.同病異治
  E.三因論治
  7.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有
  8.同一患者在疾病發展不同階段應用的治療原則是
  第二單元精氣學說
  A1型題
  1.中醫精氣神學說中“神”的含義是指
  A.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
  B.人的精神意識
  C.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D.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
  E.以上都不是
  2.中醫精氣神學說的“精”是指
  A.先天之精
  B.水榖之精
  C.脾胃之精
  D.腎中所藏之精
  E.以上都不是
  3.形神關係的確切錶述是
  A.精能生神
  B.神附於形
  C.神為形主
  D.形為神宅
  E.形與神俱
  第三單元陰陽學說
  A1型題
  1.陰陽學說較準確的說法是
  A.中醫的經典理論
  B.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
  C.對立統一的世界觀
  D.唯物論
  E.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2.區彆事物陰陽屬性的“徵兆”是
  A.日與月
  B.天與地
  C.水與火
  D.升與降
  E.左與右
  3.適閤治療陽偏衰的治法是
  A.陰病治陽
  B.陽病治陰
  C.陰病治陰
  D.陽病治陽
  E.陰中求陽
  4.《內經》:“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是說明陰陽之間的
  A.相互轉化
  B.相生相剋
  C.相互對立
  D.互根互用
  E.消長平衡
  5.“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指的是
  A.陰陽對立製約
  B.陰陽互根互用
  C.陰陽協調平衡
  D.陰陽相互轉化
  E.陰陽互為消長
  6.以下哪種情況易說明陰消陽長的相互轉化
  A.一種能量轉變成另一種能量
  B.水變成冰
  C.內轉變為外
  D.雲轉為雨
  E.物質轉化為精神
  7.根據“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的法則,治宜
  A.熱者寒之
  B.寒者熱之
  C.壯水製火
  D.益火消陰
  E.以上都不是
  8.陰陽交感是指
  A.陰陽二氣的運動
  B.陰陽二氣的和諧狀態
  C.陰陽二氣相互對立的狀態
  D.陰陽二氣相互感應
  E.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閤的過程
  9.“春夏養陽,鞦鼕養陰”旨在強調
  A.春夏重在保養陽氣
  B.鞦鼕重在保養陰氣
  C.保養陽氣的重要性
  D.保養陰氣的重要性
  E.調養四時陰陽的重要性
  10.“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是由於陰陽之間哪種關係失常
  A.互根互用
  B.消長平衡
  C.陰陽交感
  D.對立製約
  E.相互轉化
  11.脾的陰陽屬性是
  A.陰中之陰
  B.陰中之陽
  C.陰中之至陰
  D.陽中之陰
  E.陽中之陽
  第四單元五行學說
  A1型題
  1.五行學說認為病情較重的色脈關係是
  A.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符
  B.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生
  C.客色勝主色
  D.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剋
  E.以上都不是
  2.主要體現按五行學說確立抑強扶弱兼用治則的治法是
  A.抑木扶土法
  B.佐金平木法
  C.培土製水法
  D.瀉南補北法
  E.以上都不是
  3.“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從五行學說的角度應理解為
  A.木乘土
  B.木剋土
  C.土侮木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4.五行相剋關係中,金的“所勝”是
  A.土
  B.金
  C.水
  D.木
  E.火
  5.根據五行的生剋乘侮規律,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心火不足,腎水可乘之
  B.木火刑金
  C.肝木乘土
  D.心火過亢,可以反侮肺金
  E.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
  6.五行製化的含義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剋
  C.相生相剋
  D.相乘相侮
  E.乘侮製化
  7.按五行生剋規律,五味入五髒,多食苦則傷
  A.心
  B.肺
  C.肝
  D.脾
  E.腎
  8.金氣不足,反為木氣所衰,屬於
  A.己所不勝,侮而乘之
  B.己之所勝,輕而侮之
  C.製己所勝
  D.侮所不勝
  E.以上都不是
  9.“木火刑金”是指
  A.肝火灼傷肺金
  B.心火灼傷肺金
  C.心肝火旺傷肺
  D.肺陰虛,心火旺
  E.肝陰虛,心火旺
  10.根據五行的生剋乘侮規律,若土氣不足,則
  A.木乘土,金侮土
  B.木乘土,水侮土
  C.木侮土,水乘土
  D.土乘木,水侮土
  E.土乘水,木侮木
  11.瀉南補北法適用於
  A.腎陰虛而相火妄動
  B.心陰虛而心陽亢
  C.腎陰虛而心火旺
  D.腎陰虛而肝陽亢
  E.腎陽虛而心火旺
  12.根據五行的生剋乘侮規律製定的治療法則以下方法不妥的是
  A.培土生金
  B.培土製水
  C.瀉心火以降肝火
  D.補金以生水
  E.益火製土
  13.肝火犯肺,屬於
  A.火侮金
  B.木侮金
  C.火剋金
  D.火乘金
  E.金乘木
  14.屬於“實則瀉其子”治則的治療是
  A.肝火旺瀉心火
  B.肝火旺瀉膽火
  C.肝火旺瀉脾
  D.肝火旺瀉肺
  E.肺熱旺瀉大腸
  第五單元藏象學說
  A1型題
  1.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是
  A.以腦為中心的整體觀
  B.以經絡為中心的整體觀
  C.以六腑為中心的整體觀
  D.以五髒為中心的整體觀
  E.以精氣神為中心的整體觀
  2.藏象學說主要是研究
  A.髒腑的生理特性
  B.髒腑的病理特性
  C.髒腑的組織結構
  D.髒腑的功能關係
  E.髒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關係
  3.下列哪一項不屬於五髒具有的共同特點
  A.實而不能滿
  B.藏精氣而不瀉
  C.可行氣於腑
  D.實體性器官
  E.病則多虛證
  4.六腑具有的共同特點是
  A.藏精氣而不瀉,實而不能滿
  B.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C.傳化物而不藏,滿而不能實
  D.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
  E.為實體性器官,病則多虛證
  5.“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是因為
  A.心主血脈
  B.心主神誌
  C.心脈相連
  D.心為陽髒
  E.心腎相交
  6.五髒共同的生理特點是
  A.傳化水榖
  B.傳化水液
  C.儲藏精氣
  D.傳導糟粕
  E.排泄水液
  第六單元五髒
  一、A1型題
  1.肺的陰陽屬性是
  A.陽中之陽
  B.陽中之陰
  C.陰中之陽
  D.陰中之陰
  E.以上均不是
  2.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是關係著
  A.情誌活動
  B.調暢氣機
  C.運行血液
  D.消化功能
  E.疏通水道
  3.“命門之火”是指
  A.肺陽
  B.心陽
  C.肝陽
  D.腎陽
  E.脾陽
  4.對全身各髒腑起著溫煦生化作用的主要是
  A.衛陽
  B.肺氣
  C.心陽
  D.胃氣
  E.腎陽
  5.心與肺的關係主要錶現在
  A.氣血互用方麵
  B.氣機升降方麵
  C.血液運行方麵
  D.精神互養方麵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種說法是錯誤的
  A.肺者,氣之本
  B.心者,五髒之本
  C.肝者,罷極之本
  D.脾者,倉廩之本
  E.腎者,封藏之本
  7.癥見惡寒、發熱、鼻塞、咳嗽、氣喘、脈浮,其證屬
  A.肺氣失宣
  B.肺氣虛弱
  C.脾虛及肺
  D.肺腎兩虛
  E.腎氣不足
  8.下列哪一項不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A.主統血
  B.主藏血
  C.主升清
  D.主運化水榖
  E.主運化水液
  9.心和肝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A.血液生成和精神情誌活動
  B.血液運行和精神情誌活動
  C.血液運行和氣機調暢
  D.血液生成和氣機調暢
  E.精血的相互滋生、轉化
  10.脾和腎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A.先天和後天的相互資生、促進
  B.先天和後天的相互轉化、製約
  C.水液的代謝和氣血的生成
  D.氣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
  E.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
  11.肺和脾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A.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
  B.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
  C.氣血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
  D.氣血的運行和氣機的調暢
  E.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
  12.心和腎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A.陰陽升降,相互既濟
  B.動靜結閤,互為陰陽
  C.精血互生,精神互用
  D.心火上炎,腎水潤下
  E.水升剋火,生中有剋
  13.“玄府”是指
  A.胞宮
  B.大腦
  C.肛門
  D.血脈
  E.汗孔
  14.脾主升清的確切含義是
  A.脾之陽氣主升
  B.脾以升為健
  C.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D.升已而降,若霧露之溉
  E.脾運化水液,轉輸周身
  15.肝和腎的關係主要體現在
  A.血液運行和精神情誌活動
  B.水液的代謝和氣機調暢
  C.精血的相互滋生、約製
  D.精血的相互滋生、轉化
  E.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
  16.五體在五髒,下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心在體為脈
  B.肺在體為毛
  C.脾在體為肌肉
  D.肝在體為筋
  E.腎在體為骨
  17.五髒主五液,則涎為
  A.心之液
  B.肺之液
  C.脾之液
  D.肝之液
  E.腎之液
  18.髒與髒之間主要錶現為氣血互助關係的是
  A.肺與腎
  B.腎與肝
  C.脾與腎
  D.肺與脾
  E.心與肺
  二、B1型題
  (19~23題共用備選答案)
  A.小腸
  B.大腸
  C.膀胱
  D.膽
  E.胃
  19.與肝互為錶裏的是
  20.與心互為錶裏的是
  21.與脾互為錶裏的是
  22.與肺互為錶裏的是
  23.與腎互為錶裏的是
  (24~26題共用備選答案)
  A.肝
  B.心
  C.脾
  D.肺
  E.腎
  24.“後天之本”指的是
  25.“先天之本”指的是
  26.“氣之主”為
  第七單元六腑
  A1型題
  1.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理論基礎是
  A.六腑的形體特點是空腔器官
  B.六腑都是飲食物的受盛器官
  C.六腑都不是儲藏精氣的器官
  D.六腑的共同作用形成二便
  E.六腑既是受盛水榖又是傳化糟粕的器官
  2.六腑生理功能共同的特點是
  A.傳化水液
  B.傳導糟粕
  C.傳化水榖
  D.泌彆清濁
  E.排泄水液
  3.“決瀆之官”是指
  A.小腸
  B.大腸
  C.三焦
  D.膽
  E.膀胱
  4.主持諸氣,總司人體氣化的內髒是
  A.腦
  B.肺
  C.三焦
  D.脾
  E.腎
  5.胃的特性之一是
  A.喜潤惡燥主升
  B.喜燥惡濕主升
  C.喜燥惡濕主降
  D.喜潤惡燥主降
  E.以上都不是
  6.癥見腹部冷痛,下利清榖,五更泄瀉,水腫者,常為
  A.肺胃兩虛
  B.脾胃同病
  C.肝脾不和
  D.脾腎俱病
  E.腎、膀胱並病
  7.脾有升清的功能,其“升清”是指
  A.宗氣的上升與輸布
  B.水榖精微的上升與輸布
  C.營氣的上升與輸布
  D.衛氣的上升與輸布
  E.元氣的上升與輸布
  8.膽汁生成主要依靠的物質是
  A.肝之餘氣
  B.腎中精氣
  C.水榖之氣
  D.肺之宗氣
  E.心之營氣
  9.上焦的生理特點是
  A.主氣之升發
  B.喜潤惡燥
  C.通行元氣
  D.原氣之
《中醫執業醫師應試寶典:理論精煉與實操演練》 前言 在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一批批有誌於投身中醫事業的青年纔俊,正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實的學識,朝著成為一名閤格的中醫執業醫師而努力奮鬥。國傢醫師資格考試,作為衡量和選拔中醫執業醫師的重要關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瞭幫助廣大考生係統梳理知識體係,精準把握考試要點,切實提升應試能力,我們精心編撰瞭這本《中醫執業醫師應試寶典:理論精煉與實操演練》。 本書並非對某一年份特定考試教材的簡單復刻或改編,而是立足於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核心要求,聚焦於考試大綱中的關鍵知識點和高頻考查內容。我們深入分析瞭曆年考試的命題趨勢與考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力求在內容上做到既廣博又不失深度,既涵蓋基礎理論,又強調臨床實踐的應用。本書旨在成為您備考路上的得力助手,助您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方嚮,在應試的戰場上旗開得勝。 第一部分:中醫基礎理論精要 中醫基礎理論是整個中醫體係的基石,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是後續學習和臨床實踐的根本。本部分將圍繞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概念,進行精煉的闡述與梳理。 陰陽五行學說: 深入剖析陰陽的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等基本規律,並探討其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麵的廣泛應用。五行學說的相生相剋、母子關係、我剋者為妻財、剋我者為官鬼等理論,將通過清晰的圖示和生動的案例進行講解,幫助考生理解其在人體髒腑、情誌、病證傳變等方麵的對應關係。我們將重點梳理與五行相關的髒腑配屬、病理傳變、治法選擇等高頻考點。 藏象學說: 詳細解讀五髒(心、肝、脾、肺、腎)和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病候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將特彆強調“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肺主肅降”、“腎主藏精”等核心功能,以及“肝藏血”、“肺朝百脈”、“脾統血”、“腎藏先天之精”等與生理功能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同時,對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獨特功能與病理機製也將有所闡述。 氣血津液學說: 係統講解氣的生成、功能、運行及其病理變化;血的生成、功能、運行及其病理變化;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及其病理變化。我們將重點關注氣滯、氣虛、氣逆,血瘀、血虛、齣血,津傷、水腫等常見病理狀態的形成原因、臨床錶現和辨證要點。氣血津液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是理解許多復雜病證的關鍵。 經絡學說: 詳細介紹經絡係統的組成(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孫絡、浮絡、郤穴等),經絡的循行路綫、主要聯絡的髒腑和組織,以及經絡在溝通內外、運行氣血、傳導感邪、反映病證等方麵的作用。我們將梳理各主要經脈的循行概要、重要穴位及其主治,特彆是與臨床診斷和治療密切相關的經絡病候,如“循經性疼痛”等。 病因與發病學說: 深入分析內、外、不內外、異氣等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的緻病特點和臨床錶現;情誌緻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機理及其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飲食失宜、勞逸過度、房室不節等其他緻病因素。我們將重點講解邪氣緻病的特點,如風性動、寒性凝、暑性爍、濕性重、燥性乾、火性炎等,以及不同邪氣侵襲人體的不同部位和産生的不同病證。發病規律,如正邪相爭、發病因素、發病部位、發病性質、發病趨勢等,也將得到詳盡的闡述。 病理學說: 詳細闡述正邪盛衰、標本緩急、虛實辨證等基本病理概念。我們將著重解析“虛”與“實”的辨證要領,包括陽虛、陰虛、氣虛、血虛、精虛、亡陽、亡陰、亡血、津液耗傷、水濕內停、痰飲、食滯、血瘀、熱結、蟲積等不同虛實證候的形成原因、臨床特徵和轉歸。病位、病性、病勢等病理變化,將通過案例分析,幫助考生建立清晰的病理認識。 中醫診斷學基礎: 強調四診(望、聞、問、切)的基本方法和臨床應用。望診部分將重點梳理麵色、舌象、形體、姿態、排齣物等客觀體徵的意義;聞診將介紹病人的聲音、氣味、咳嗽、呼吸等的辨彆;問診將詳述詢問病史、癥狀、體徵、生活習慣等方麵的方法;切診將重點講解脈象(浮、沉、遲、數、滑、澀、虛、實、弦、緊、洪、微、弱、滑、結、代等)的分類、特徵及其臨床意義,以及按診、觸診等。 治則治法概論: 介紹中醫“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審因施治”等基本治病原則。將詳細講解汗、吐、下、和、溫、清、補、瀉等八法,以及汗法(發汗、止汗)、吐法(湧吐、止吐)、下法(瀉下、逐水)、和法(調和營衛、調和脾胃)、溫法(溫裏、溫中、迴陽)、清法(清熱、清涼)、補法(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瀉法(瀉實、瀉火、瀉痰、利濕)等具體治法的適應證、禁忌證和常用方藥。 第二部分:中醫病證與治法精講 本部分將圍繞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大綱中常見病證,進行係統性的講解,並結閤相關的治法,幫助考生構建起“病證-治法”的學習框架。 內科常見病證: 外感熱病: 詳細梳理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時邪感冒等不同類型感冒的證治。重點講解溫病(衛、氣、營、血、三焦)的辨證分型和治療原則,包括熱入營血、熱陷厥陰、疫毒證等。 呼吸係統疾病: 咳嗽、哮喘、肺脹、肺癆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方藥及常用西醫病名對應。 消化係統疾病: 胃痛、泄瀉、嘔吐、黃疸、癥瘕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方藥。 心腦血管係統疾病: 心悸、胸痹、中風(腦梗死、腦齣血)、水腫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方藥。 其他內科雜病: 眩暈、失眠、痹證、癥、瘕、淋證、癃閉、積聚等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 婦科常見病證: 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妊娠常見病(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産後病(産後血暈、産後腹痛、産後缺乳)等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方藥。 兒科常見病證: 疳證、麻疹、紫癜、夜啼、吐瀉、驚風等常見兒科病證的特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方藥。 針灸推拿學基礎(結閤臨床應用): 介紹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常用灸法、拔罐法、推拿手法及其在常見病證治療中的應用。重點梳理頭痛、頸肩腰腿痛、中風後遺癥、胃痛、失眠等常見病癥的針灸推拿治療方案。 第三部分:中西醫結閤與臨床思維訓練 在現代醫學背景下,中西醫結閤已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嚮。本部分旨在提升考生的中西醫結閤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 常見病證的中西醫結閤診療: 針對一些復雜或常見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等,從西醫角度闡述其病因、病理、診斷標準,再結閤中醫的辨證分型、治法治則,形成一套綜閤性的診療思路。 臨床思維訓練: 病案分析: 精選典型病案,引導考生分析患者的癥狀、體徵,進行中醫辨證,提齣治則治法,並結閤西醫診斷,進行綜閤評價。 鑒彆診斷: 針對相似的病癥,引導考生分析其異同點,進行準確的鑒彆診斷。 方劑配伍與加減: 通過對經典方劑的講解,引導考生理解方劑的君臣佐使配伍原理,以及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變化的能力。 考題解析: 針對曆年考試中齣現的具有代錶性的題目,進行詳細的解析,揭示命題思路、考查要點以及解題技巧。 本書特色與使用建議 體係化: 本書按照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的知識體係進行編排,從基礎理論到臨床病證,再到臨床思維,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精煉化: 緊扣考試大綱,提煉核心知識點,語言精煉,避免冗餘,幫助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最關鍵的內容。 實用化: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注重知識的臨床應用,通過病案分析和考題解析,提升考生的應試能力。 前沿性: 關注中西醫結閤的發展趨勢,為考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使用建議: 1. 係統學習: 建議考生按照本書的章節順序進行係統學習,先打牢基礎理論,再深入學習病證。 2. 主動思考: 在閱讀過程中,鼓勵考生主動思考,結閤自己的臨床經驗或書本知識,進行推演和理解。 3. 反復練習: 結閤書中提供的練習題或自行查找相關習題,反復練習,鞏固所學知識,熟悉考試題型。 4. 查漏補缺: 在練習過程中,及時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鞏固。 5. 參考醫典: 本書內容豐富,但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如遇疑難問題,可參考相關經典著作或專業文獻。 我們深知,備考之路充滿挑戰,但也充滿希望。希望這本《中醫執業醫師應試寶典:理論精煉與實操演練》能夠成為您通往成功之路上的明燈,助您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執業醫師,為守護人民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祝您備考順利!

用戶評價

評分

關於它的排版和用戶體驗設計,我必須得好好誇一下。很多輔導書為瞭塞進大量內容,常常把字印得密密麻麻,閱讀起來非常費勁。但這本《3000題》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它的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和段落間距都做瞭精妙的調整,即便是晚上開著颱燈復習,視覺疲勞感也比看其他書要輕很多。更人性化的是,每一道題目後麵都留齣瞭相當充裕的空白區域,這對我這種習慣於在題邊做筆記、寫下解題思路和易錯點提醒的人來說,簡直太友好瞭。我不需要再額外準備一大疊草稿紙來演算或記錄心得,所有重要的“思考軌跡”都可以直接留在書頁上,形成一個專屬的“錯題本”。這種一體化的設計,極大地方便瞭我的復習流程,讓知識點的迴顧和整理效率翻倍。

評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知識點的覆蓋廣度,幾乎涵蓋瞭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大綱中所有要求掌握和熟悉的部分,尤其是在那些每年都可能齣“冷門”知識點的地方,這本書也毫不含糊地進行瞭覆蓋。我記得我之前用過的一些資料,對於某些比較細微的病機或藥對的功效區分,往往一帶而過,但在實際模擬測試中卻屢次丟分。這本書的特點就是“細緻入微”,它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成為考點的細節。比如,在某一章節的講解中,它不僅羅列瞭主要的鑒彆點,還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指齣瞭它們在臨床上的細微差彆,這種深度解析,遠遠超齣瞭普通題庫的水平。這讓我感覺,與其說它是一本“題庫”,不如說它是一本結閤瞭“高頻考點精煉”的深度解析手冊,做完之後,我對教材中那些模糊不清的角落都清晰瞭起來。

評分

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有點忐忑的。畢竟“3000題”這個數字聽起來就很唬人,生怕裏麵是那種拼湊的、質量參差不齊的習題。但是,當我真正開始做題時,我的顧慮就完全打消瞭。這套題的難度設置得非常貼閤實際考試的梯度。前期的題目更多是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概念的辨析,像是給我們這些基礎不太牢固的人打地基,非常紮實。等到中間部分,題目的綜閤性和臨床應用性就開始增強瞭,開始考察知識點的交叉運用,這纔是真正拉開差距的地方。我尤其欣賞它對一些典型病例的設置,那種情景再現的感覺,讓我仿佛置身於真實的考場,而不是在單純地背誦書本知識點。這種循序漸進的難度爬升,讓我的學習過程變得很有成就感,每攻剋一個難點的題組,信心就增加一分。

評分

要說缺點,我覺得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對於部分難度極高的、偏嚮於理論研究層麵的題目,它的解析部分略顯簡略,可能更側重於告訴我們“為什麼選這個答案”,而不是深入挖掘“為什麼其他選項完全不成立”背後的深層邏輯。當然,考慮到我們是針對“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側重點放在臨床應用和規範化答題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考試要求的是掌握核心、熟練應用,而不是搞學術研究。不過,對於那些追求極緻理解的學霸型考生來說,可能還需要額外搭配一些更偏理論深度的參考書來查漏補缺。但總體而言,作為我備考期間的核心訓練材料,它提供的實戰演練價值是無可替代的,有效幫助我建立瞭係統的應試信心和知識框架,可以說是物超所值的一份投入。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大氣的藍色調,配上清晰的字體排版,一看就知道是正經的備考資料。我記得我當時在書店裏一眼就被它吸引住瞭,那種厚重感,拿在手裏就覺得沉甸甸的,充滿瞭“乾貨”的氣息。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覺眼睛很纍,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跟書本“死磕”的考生來說,簡直是福音。裝幀的工藝也挺結實的,翻瞭好幾次,書脊都沒有齣現鬆動的跡象,這一點我要給它點贊。畢竟,一套能陪我度過漫長復習期的工具書,結實耐用是基本要求。而且,側麵的書脊信息標注得非常清楚,即使是和其他教輔書堆在一起,也能迅速找到它,省去瞭我不少“大海撈針”的時間。總的來說,從外在給我的第一印象,這本書就成功瞭一半,傳遞齣一種專業和可靠的信號,讓我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