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歌阙: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百年歌阙: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阳凯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作家研究
  • 文化史
  • 文学批评
  • 百年歌阙
  • 中国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作品研习
  • 文学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81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38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课标、新语文、新学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中生和语文教师

本书共设6个专题,采用总分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硕成果。

追寻“曾经的路途”,概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盛况,大致把握百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坐标。

在“缪斯的眼神”专题,文艺女神缪斯为我们邀约了艾青、穆旦、北岛、海子等诗人,你将破解鉴赏诗歌的艺术密码,感受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盎然诗意。而周作人、史铁生、刘亮程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散文大家,他们纵笔抒怀,叙事记人,又会让你体会到丰富的“人生的况味”。小说家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格非,则在“杨树的倒影”里诉说着动人的故事,让你充分领略虚构艺术的无限魅力。曹禺、沙叶新等不同时代的剧作家,用不同方式演绎着人间万象,又会让你欣赏到异彩纷呈的“舞台你我他”。

我们为当代港台文学设立了“别有幽情生”这一专题。在此你将邂逅“台湾诗魔”,偶遇“香港才子”,感受极具个性和实验性的写作方式。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版图上,去开启一段美好的阅读之旅吧!


内容简介


现当代作家作品是当前中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要内容。本书旨在结合新课标第10任务群的相关要求,组织学生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培养阅读现当代作品的兴趣,大体了解与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本书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设置了六个单元。我们将作品按文体类型分成不同的单元,每一个文体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并回避了其他教材的选文;港台作品,我们专设一单元予以介绍;此外,我们还精选了文学史文本,以便学生更加宏观地了解现当代文学的概貌。

作者简介

褚树荣,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正教授级高级教师、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兼职导师。曾参与人教社《语文》统编本、上教社《语文》实验本的编写,出版《语文教学对话录》《语文教学慎思录》等 10 余部著作,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学术期刊发表教学研究文章 120 余篇。曾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中学语文首届“学术领军人物”。

欧阳凯,浙江省慈溪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名师,宁波市优秀教师。发表论文、随笔 40 余篇,编著有《中国文学史话》(中学生读本)、《十八岁的天空——中外名人传选读》等书籍。曾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目录

学习导航

按图索骥…3

课标传真…4

他山之玉

案例描述…7

通向春天的读书课——我和经典夜读小组的故事…7

走近周树人——鲁迅专题学习设计…11

我们是怎样学习《麦克斯白》的…14

助学指津…18

专题问道

专题1曾经的路途——现当代文学史梳理…23

含英咀华…2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纪事 / 陈平原…24

《中国现代小说史》序 / 夏志清…29

实践笃行…32

太太的客厅——新月诗派研讨会…32

专题2缪斯的眼神——现当代诗歌研习…36

含英咀华…37

太阳 / 艾青…37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 穆旦…39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 冯至…41

回答 / 北岛…42

短诗一组…44

实践笃行…47

月光诗会——现代诗歌朗诵会…47

专题3人生的况味——现当代散文研习…51

含英咀华…52

故乡的野菜 / 周作人…52

聂子其人 / 韩少功…54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 史铁生…57

寒风吹彻 / 刘亮程…61

实践笃行…66

烛光读吧——追思“轮椅上的舞者”史铁生…66

专题4杨树的倒影——现当代小说研习…71

含英咀华…72

边城 / 沈从文…72

围城 / 钱锺书…75

倾城之恋 / 张爱玲…80

褐色鸟群 / 格非…83

实践笃行…91

有胆,你就秀出来——《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展…91专题5舞台你我他——现当代戏剧研习…97

含英咀华…98

日出 / 曹禺…98

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 / 沙叶新…105

蒋公的面子 / 温方伊…111

实践笃行…118

小舞厅大上海——《日出》课堂品演活动…118

专题6别有幽情生——港台文学研习…124

含英咀华…125

众荷喧哗 / 洛夫…125

生命 / 郑愁予…127

中国在我墙上 / 王鼎钧…128

猛虎和蔷薇 / 余光中…131

满抽屉的寂寞 / 董桥…133

思旧赋 / 白先勇…136

黄丝带 / 喻丽清…142

实践笃行…144

成长的欢歌——一场演绎台湾文学经典的生日会…144

锦心绣口

应世致用…151

变异之美…151

互动对话…155

朗诵…155

我学我秀

展览平台…163

自我评估…168

知识附录

参考答案…185

其他附录…203

后记…208


精彩书摘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纪事

导读: 从体裁上看,本文是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编年史”。陈平原先生曾经说:“相对于曾经存在过的‘大历史’,你再详细梳理,所得者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如何在面对‘文明的碎片’时,能够且敢于驰骋想象,回到虚拟的历史现场,并作出精彩的阐释,对于做过‘编年史’的人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细读本文,你不仅会收获许多文学史知识,而且会由衷地敬佩作者的智慧。

小引

吃惯了北京的豆浆油条,何不尝尝广州的早茶点心?这里不涉及生死攸关的“立场”“观点”,也不属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只是换一种口味而已。选择“纪事”的体式来浏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不是归纳总结出十大(或十二大)特征,除了换口味以及适应报纸篇幅要求,更缘于对世纪末读者(专家)“居高临下”的阅读姿态的深刻怀疑。与其给出若干众所周知而又似是而非的“经验教训”,不如引导读者回到现场,亲手触摸那段刚刚逝去的历史。

至于以年系事,只是为了便于记忆与叙说,并无微言大义。

1917年,报刊与学校携手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京大学正式就任校长;九天后,教育部根据蔡校长的呈请,任命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杂志社因而由上海迁北京,与北大诸同仁精诚合作,共同致力于思想改造与文学革命。作为一代名刊,《新青年》与《申报》《东方杂志》的重要区别,首先在于其同仁性质。不必付主编费用及作者稿酬,也不用考虑刊物的销路与利润,更不屑于直接地讨好读者与当局,《新青年》方才有可能旗帜鲜明地宣传自己的主张。晚清执思想界牛耳的《新民丛报》《民报》等,也都属于同仁刊物,《新青年》的特异之处,在于其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因而获得丰厚的思想动力及学术资源。晚清的新学之士,提及开通民智,总是首推报馆与学校。二者虽同为“传播文明”之“利器”,却因体制及利益不同,很难珠联璧合。蔡元培之礼聘陈独秀以及《新青年》之进入北京大学,乃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正是这一校一刊的完美结合,使得新文化运动得以迅速展开。

1921年,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竞争

“五四”时期两大文学社团同年成立,自然形成紧张的对峙与激烈的竞争;令今人大感兴趣之处,在于二者到底是齐头并进,还是互相拆台?1月,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等十二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文学研究会;文研会因其相对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为人生而艺术”一派。6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在东京成立力主“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作为挑战者,加上强调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创造社在与文研会的争论中,时有过激的言辞,但总的来说,无伤大雅。值得庆幸的是,至今尚未发现任何一方有借助政治、军事力量来解决文学纷争的企图。“五四”时期社团林立,影响较大的,除了文研会和创造社,还有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众多文学及文化观点大相径庭的社团,均以自我发挥为主;即便发生论战,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如此百家争鸣、互相砥砺的局面,至今仍令人怀念不已。

1926年,旧派小说的新变

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大获成功,靠的是国民日益高涨的政治热情。辛亥革命后,阐发“政界之大势”与表彰“爱国之思”,不再成为小说的主要功能。“回雅向俗”的新小说家,为了满足已经变化的市场需求,转而追求娱乐性和趣味性。这一游戏文章、媚俗心态以及金钱主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扫荡的主要目标。经过一番自我选择和调整,由“小说界革命”发轫而来的“新小说”,演变成为以章回小说为外部特征(夹入不少西洋小说表现手法)、以适应市场要求为主旨的“通俗小说”潮流,与以“五四”文学革命为起点的“严肃小说”形成雅俗并存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促使作家和读者进一步分化,有利于各自特长的发挥和各自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完善,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基本面貌和运动轨迹影响甚大。而本年度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和张恨水的《春明外史》的出版,代表着民国旧派小说已经从最初的致命打击中恢复回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1928年,新诗的自我调整

谈论中国新诗的成长,一般习惯于从胡适的《尝试集》(1920)和郭沫若的《女神》(1921)入手。之所以将话题推后几年,乃是有感于学界对早期白话诗的评价过于热情奔放,颇有将“文学史意义”与“文学价值”混为一谈的偏向。胡适的“清楚明白”,郭沫若的“激情燃烧”,在我看来,并非新诗的最佳状态。经历过最初的精神亢奋与狂飙突进狂飙突进: 本指18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早期,由歌德、席勒等领导的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这里用来形容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狂热状态。,诗人们开始冷静下来,思考新诗的出路。郭沫若、成仿吾等创造社诗人反省早期白话诗的过分理性化,重提“诗的本质专在抒情”;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则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批评此前诗坛的感伤与滥情,并开始“新诗格律化”的尝试;再加上王独清之突出“感觉”,穆木天之主张“纯诗”,以及象征派诗人李金发、戴望舒的浮出海面,种种迹象表明,二十年代末,新诗开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觉”。

1930年,左联的话题

对于左联的评价,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1929年底开始筹备并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只直接影响了三十年代的一系列文学论争,并促成了文学创作的新潮流与新趋势。其精神遗产,起码笼罩了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坛。而且,很长时间里,左联的意义及其阐发,影响到整个思想文化界的建设。考虑到左联诸君是在国民党政治高压之下,以理想主义情怀从事艰险的探索,其功绩固然值得表彰,其缺失与遗憾,也“应具了解之同情”。

1932年,小品文的生机与危机

1932年9月,林语堂在上海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闲适、性灵与幽默,由此引发了“小品文热”。左翼作家对此很不以为然,另办《太白》《芒种》与之对抗。鲁迅更发表《小品文的危机》,反对将小品文做成“小摆设”。三十年代关于小品文的论争,可以看作“散文”的重新自我定位。一主“闲适”与“性灵”,一讲“挣扎”与“战斗”,表面上水火不相容。可论争的结果,双方互有妥协: 即所谓“寄沉痛于悠闲”、所谓战斗之前的“愉快和休息”。就对“宇宙”与“苍蝇”的把握方式而言,杂感与小品始终无法协调;但强调自我,张扬“个人的笔调”,鄙视“赋得”的文章,以及文体上“不为格套所拘,不为章法所役”,又都是对于正统文章“载道”功能的消解。很不一样而又可以互相补充,这其实正是现代散文发达的奥秘。

1933年,走向成熟的中、长篇小说

经由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人的努力,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在二十年代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至于中、长篇小说的成熟,则是三十年代的故事。就在1933年,几部极有分量的长篇小说几乎同时面世,给时人、也给后世的文学史家一个意外的惊喜。1月,开明书店出版茅盾的《子夜》;5月,开明书店又推出巴金的《激流》(即《家》);8月,良友图书公司发行老舍的《离婚》。这三部长篇小说题材、风格迥异,但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时至今日,仍被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沈从文呢?稍为慢了半拍,本年度出版的四部中、短篇小说集均非上乘之作,但很快地,沈便迎头赶上。第二年10月,生活书店出版了《边城》一书,证明了沈与上述三位一样,完全有资格跻身本世纪中国最好的小说家行列。

1935年,话剧的“日出”与“回春”

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样式,话剧的发展道路显得格外崎岖。从世纪初的“文明戏”,到二十年代的“爱美剧”和“小剧场运动”,再到三十年代的“职业剧团的建立,长期公演话剧的固定剧场的出现”,借用茅盾的话,此乃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进入成熟期的标志”。1935年春天,年仅二十五岁的曹禺继《雷雨》之后,创作了更具独创性的《日出》;而长期从事戏剧运动的田汉,也在这一年的5月出版了其代表作之一《回春之曲》。与此同时,原先主要从事电影工作的夏衍,完成了第一部多幕剧《赛金花》的写作。

1941年,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

本世纪的中国小说界,女作家的迅速崛起,绝对是个标志性事件。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歌赋乃至弹词文章,均有历代才女驰骋笔墨。唯独日渐辉煌的小说界,基本上未见女作家的倩影。这一令人尴尬的局面,本世纪初方才有所改变。“五四”文学革命尚未谢幕,冰心、庐隐、冯沅君、凌淑华等已经跃上文坛,初步展现女性从事小说创作的巨大潜能。进入四十年代,对于女小说家的创作,批评家们逐渐从不敢漠视,转为大力推崇,尤其对基于独特的人生体验、女性敏感以及鲜明的文体意识所营造的《呼兰河传》(萧红,1941)、《在医院中》(丁玲,1941)和《倾城之恋》(张爱玲,1943)等,更是拍案叫绝。

1945年,《讲话》的巨大回响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四十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正式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此后,无论在解放区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讲话》均是中共中央制定文艺政策、指导文艺运动的根本方针。

◎ 我思我在

1. 作者在回顾现代文学发展历程时,尽量保持着客观的叙述,但他的欣喜与遗憾还是会流露于笔端。你能找出几处,并说说其中蕴含的感情吗?

2.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个社团,他们都有各自的文学主张。如果回到那个时代,你更赞同哪一方的文学主张?谈谈你的理由。

3. 选文概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0个年份、不同领域的发展与变化。在你看来,哪一个年份、哪一个领域的发展变化,相对而言是最具突破意义的,为什么?


前言/序言



百年歌阙: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引言:回望百年,寻觅时代的回响 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民族心灵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无数杰出的作家以他们的才情与笔触,勾勒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起伏、人性的幽微,以及民族精神的演进。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之声,到革命岁月的烽火硝烟,再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涌,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激荡着未来的方向。“百年歌阙: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正是一次对这宏大叙事的深入回溯与细致探寻,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歌阙”,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精神世界的伟大灵魂。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作家名录或作品年表,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研习框架,引导读者走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心脏地带。我们不满足于对表面文字的解读,更着眼于发掘作品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语境、作家独特的创作心态、以及文学语言的创新与演变。通过对一系列代表性作家及其核心作品的精读与析辨,本书力图呈现一个更加立体、 nuanced 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景图,帮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启迪,在思考中深化理解。 第一章:启蒙的火种与新声的呐喊——五四前后的文学浪潮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开启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纪元。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具有先锋意识和启蒙精神的作家,他们以白话文为武器,批判旧文化、旧道德,呼唤民族解放与个性张扬。 鲁迅:时代的挽歌与民族的先知。 鲁迅先生以其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和不屈的斗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书将重点研习其《呐喊》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彷徨》中的《祝福》、《伤逝》等经典短篇小说。我们将深入分析鲁迅如何通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调,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点,以及他在黑暗中为民族寻找出路的痛苦与挣扎。对鲁迅的解读,将不仅仅停留在文本本身,更会考察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与同时代思想家、革命家的互动,从而理解其思想的复杂性与超越性。 胡适:科学与民主的倡导者。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其文学创作与思想倡导紧密相连。本书将关注胡适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如提倡“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的通俗化、白话化。通过分析他的一些散文和论述,理解他对理性、科学、民主的推崇,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改造的理想。 冰心:爱的哲思与母性的光辉。 冰心以其柔美细腻的笔触,抒发对母爱、童真、自然的赞美,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文学世界。本书将重点研习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中的部分篇章。我们将探讨冰心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以“爱”作为精神的寄托,以“母亲”的视角观照世界,以及她对人道主义情感的独特表达。 沈从文:乡土的温情与美学的探索。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沈从文风格”,描绘了中国湘西地区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性的纯真与自然的美。本书将选取其《边城》、《长河》等作品进行深入研习。我们将分析沈从文如何通过对湘西风物的细致描摹,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略带忧伤的意境,以及他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的思考。 第二章:革命的洪流与现实的映照——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兴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革命的洪流席卷大地,文学也成为承载时代使命、呼唤社会变革的重要载体。左翼文学的兴起,更是将文学与政治、阶级斗争紧密联系起来。 郭沫若:浪漫的激情与政治的宣言。 郭沫若以其奔放的诗歌和戏剧,成为早期革命文学的代表。本书将分析其早期诗集《女神》中的作品,理解其“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以及他如何将个人的浪漫激情与革命的时代主题相结合,抒发对旧世界的愤慨和对新世界的憧憬。 茅盾:现实的深度与社会的剖析。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描绘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将重点研习他的代表作《子夜》。我们将剖析《子夜》如何通过对上海民族资本家及其家族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危机与矛盾,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巴金:激流中的呐喊与人道的关怀。 巴金以其“爱情三部曲”和“激流三部曲”而闻名,他关注青年一代的命运,呼唤人性的解放。本书将研习《家》、《春》、《秋》等作品,分析巴金如何通过对封建大家族的描写,揭示其腐朽与罪恶,以及他对反抗与自由的坚定追求。我们将探讨巴金作品中蕴含的博爱精神和人道主义关怀。 丁玲:女性的觉醒与独立的探索。 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女性在时代变革中的命运与挣扎。本书将重点研习其《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我们将分析丁玲如何塑造新时代女性形象,展现她们的觉醒、追求独立与解放的历程,以及她在革命斗争中的角色与思考。 第三章:新中国的曙光与文学的繁荣——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的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政治主导的语境下,文学承担起教育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得到大力提倡,涌现出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讴歌劳动人民的作品。 赵树理:乡土中国的写实与农民的智慧。 赵树理以其“小人物”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本书将研习其《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分析其“泥土味”的语言风格,以及他对中国农民的淳朴、智慧和朴素情感的赞美。 刘绍棠:北方的风情与乡土的叙事。 刘绍棠以其对北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地域色彩。本书将选取其早期作品,探讨他对北方乡土风情的描绘,以及他对农民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浩然:时代的讴歌与人民的英雄。 浩然的作品以其朴实、真挚的语言,描绘了新中国建设时期普通劳动者的形象,讴歌了他们的奉献与奋斗。本书将研习其《艳阳天》等作品,分析其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展现时代精神,以及他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观察。 第四章:反思与复苏——改革开放后的文学新潮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作家们开始反思历史,探索新的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涌现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多种文学思潮。 张贤亮:生存的困境与人性的拷问。 张贤亮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的生存困境和扭曲的人性。本书将重点研习其《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我们将分析张贤亮如何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刻画,揭示极“左”路线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他对生命顽强力的赞美。 莫言:魔幻现实与乡土的史诗。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本书将重点研习其《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作品。我们将深入分析莫言如何将中国乡土文化与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构建宏大的叙事,以及他对历史、权力、人性以及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 余华:冷静的残酷与生命的韧性。 余华以其冷峻的笔调,描绘了人性的残酷与生命的坚韧。本书将研习其《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我们将探讨余华如何以一种看似疏离的叙事,展现个体在极端困境中的生存状态,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苏童:怀旧的氛围与人性的隐喻。 苏童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怀旧情调和细腻的人性刻画而著称。本书将选取其《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等作品进行研习。我们将分析苏童如何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略带忧伤的氛围,以及他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流变与人性的隐喻。 王安忆:城市的脉动与女性的细腻。 王安忆以其对城市生活和女性情感的敏锐捕捉,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本书将研习其《长恨歌》、《上海故事》等作品。我们将分析王安忆如何描绘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以及她如何刻画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细腻情感和内心世界。 贾平凹:土地的乡愁与文化的根脉。 贾平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展现了人与土地、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本书将研习其《浮躁》、《秦腔》等作品。我们将分析贾平凹如何以一种深沉的笔触,描绘乡村的变迁与农民的命运,以及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思考。 结语:薪火相传,文学的未来 “百年歌阙: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旅程,是对中国文学精神的一次深度对话。我们通过回溯历史,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照亮当下,展望未来。从五四的启蒙之声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涌,每一次文学的创新与突破,都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和对人性终极意义的不断追问。 本书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深入的研习路径,引导大家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温度,在思考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座宝藏,等待着每一个有心人去发掘,去品味。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这座宝藏的指南,让您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共鸣,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与启示。这部作品的存在,正是为了激发更多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热情,去感受那些曾经激荡人心的“歌阙”,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精神世界的伟大作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典雅的感觉,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个人对现当代文学中那些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尤为着迷,尤其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作者对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深刻洞察。比如,我一直对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风情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描摹很感兴趣,不知道书中会如何解读他作品中的乡土情结与现代意识的冲突?再有,对于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作品中带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家,比如老舍先生,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他作品中对普通民众生活苦难的同情与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比较性的分析,将不同作家、不同流派的作品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从而揭示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文学世界,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性与魅力。

评分

刚收到这本《百年歌阙: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从封面设计到排版印刷,都透着一股厚重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气息。封面以一种古典的写意手法,将中国画的留白与现代设计的简洁线条相结合,仿佛在诉说着百年来中国文坛的跌宕起伏与文脉的传承。书脊的设计也很有讲究,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瞬间感觉到了它所承载的知识分量。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细腻而不失韧性,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大小适中,疏密有度,阅读起来十分舒适。目录的编排也显得条理清晰,每一章节的标题都引人入胜,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度探索即将展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聆听那些“歌阙”,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去触摸历史的脉络,去理解时代的变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带领读者穿越时光,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总是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籍。从书名《百年歌阙》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对作家作品的简单介绍,更包含了一种对时代的回响与歌咏。我猜想,书中对每一位作家的解读,都可能触及到他们所处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抗日战争的烽火,建国初期的激情,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反思等等。这些历史的印记,无疑会深刻地影响着作家们的创作。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作家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记录下时代的变迁,抒发民族的情感,表达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思考。同时,“歌阙”二字也暗示着一种悲壮与壮丽,或许书中会对那些在历史巨变中,仍然坚持文学理想,发出时代强音的作家们给予特别的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熟悉的作家和作品,发现它们身上被忽略的光芒,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那份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点亮了一盏灯塔。它并非只是罗列名家名作,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位作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思想渊源以及艺术创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在选择作家和作品时的独到眼光,以及他们是如何将复杂的文学理论与生动的作品分析融为一体的。譬如,对于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书中是否会从其创作的历史背景、思想动机,乃至艺术手法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又例如,对于张爱玲笔下那些缠绵悱恻的上海故事,作者将如何剖析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作家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又如何影响和塑造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一定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图谱,理解文学是如何与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

评分

这本《百年歌阙》光是听名字就感觉非常大气,让人联想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宏伟画卷。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情有独钟,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不同作家在创作时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困境。例如,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些作家可能经历了思想上的转变,他们的作品风格和主题也会随之变化,这本书是否会详细梳理这些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我特别想看到,书中能否对一些被低估或被忽视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重新评价,发掘出它们被隐藏的光芒。同时,“歌阙”二字也给我一种感受,即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虽然经历坎坷,却依然发出时代最强音的文学作品。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这些“歌阙”是如何跨越时代,触动人心,并且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成为我深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评分

可以,不错的书籍。下次又遇到

评分

这本书还可以吧,刚好搞活动

评分

京东的宝贝好,物流扛扛的超快

评分

正版图书,优惠力度很大,打本购买必买整套划算,值得购买。

评分

学习了,挺好的书籍

评分

本书以专题活动的方式,深入研讨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若干专题,思考丰富多元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增进文化理解力。书中设有“案例描述、专题问道、锦心绣口”等主要栏目,使读者借助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来自主完成专题研讨的学习。

评分

值得拥有的一本好书,物流快,不错

评分

打折买的,物美价廉,很划算

评分

正版图书,买了一整套,优惠力度很大,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