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民居记忆

消失的民居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永生 著
图书标签:
  • 民居
  • 传统建筑
  • 历史
  • 文化
  • 记忆
  • 乡愁
  • 中国传统文化
  • 建筑遗产
  • 地域文化
  • 老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2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543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七年考察中国将要消失的古民居的心得总结,涵盖贵州、河北、山东、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内蒙古八个省级行政区,涉及报京村、蔚县、乌镇、安化等三十余个县城、村寨,空间范围遍布中华大地,完整记录了这些地区古民居现状,展现了古建之美。写法专业且生动,并有情感流淌其中,宜于专业人士亦宜于非专业人士阅读。文路包含了建筑感情及技艺的两条主线,分别为明暗关系,互相交叉,以建筑外表能够感受到的情绪,加以抒发,两者相得益彰且互为添光。本书从古建追梦人的角度出发,游走于古民居的岁月山河间,书写了作者对于民居古建刻骨铭心的情谊和热爱。这些消逝的文化和记忆,都是所有感性之人的珍宝,希望这些回忆可以唤醒读者内心的铭记与坚守。

目录

目 录
自序
目 录
第一章黔东南:追寻远山的呼唤/ 001
一、远山记忆/ 002
二、 岭南垂花门/ 003
三、 刻在砖上的纪年/ 003
四、 悄然发白的木版/ 005
五、 三种建筑形式/ 006
六、 再也不见的报京村/ 010
七、 吊脚楼/ 014
八、 青瓦/ 020
九、 不完美中的完美/ 021
十、 盛装与仪式/ 021
十一、 层叠之美/ 029
第二章古蔚县:消失与坍塌的记忆/ 031
一、不曾消失的过去/ 032
二、土城印记/ 032
三、砖块之美/ 037
四、无法飘散的纸窗棂/ 044
五、废墟中的细节 / 045
六、雨中古戏楼/ 050
七、牌楼风韵/ 051
八、井与窖/ 052
九、灰调斗拱/ 053
十、曾经的设计、曾经的梁签/ 055
十一、小庙壁画/ 056
十二、时代变迁/ 057
十三、古刹檐铃/ 064
第三章山之东:面朝大海的石砌青史/ 067
一、古九州之青州/ 068
二、山区民居院落布局/ 069
三、堆叠的艺术/ 070
四、平整的石材与墙体/ 071
五、骨瘦嶙峋的屋架/ 073
六、简约的檐口与山墙/ 075
七、窗与门/ 078
八、基础与墙的分界/ 078
九、石头物件,不陌生的过去/ 082
十、倔强/ 084
十一、潍坊老砖房的草顶/ 086
十二、平凡的石砌/ 089
第四章粤北风云:客家大围蕴匠心/ 095
一、客家与围屋的由来/ 096
二、罕见的排水系统/ 098
三、坚固的外墙结构/ 099
四、用尽心思的围门/ 101
五、缺损之匠心/ 101
六、砌筑牌匾中的家风/ 107
七、“人造”的无梁结构/ 109
八、被改造的围屋/ 113
九、祠堂的青烟/ 115
十、岭南民居的细节/ 118
十一、春之结语/ 123
第五章水墨江南:绍兴不老的黄酒/ 127
一、无从下手的江南/ 128
二、饮食文化的深意/ 128
三、水墨江南/ 132
四、江南小巷/ 132
五、依水而建的格局/ 136
六、点缀/ 139
七、雨中行/ 141
八、扬州民居/ 144
九、建筑与环境的搭配/ 147
十、夜幕下的水墨丹青/ 149
十一、雨水香茗背后的建筑性格/ 151
十二、风雨后的阳光/ 152
第六章陕北:夕阳难解古城旧梦/ 155
一、民居与责任/ 156
二、不同视角的半边房/ 157
三、窑洞下的记忆/ 165
四、华砌攸宁/ 171
五、古城夕阳/ 173
六、黄土地上的希望小学/ 178
第七章潇湘旧雨:滴水屋檐晚翠沧桑/ 181
一、时光如昔/ 182
二、多情的徽派墙体/ 182
三、砖雕中的微笑/ 184
四、抬梁上的岁月/ 185
五、青砖黛瓦马头墙/ 186
六、屋檐下的雨丝/ 190
七、潇湘木构/ 192
八、星空下的树皮顶/ 196
九、灵动窗棂/ 198
十、木质生命的结束/ 200
十一、老掌柜的时光印记/ 203
十二、雕刻的历史/ 205
十三、温暖/ 207
第八章塞北:风中难诉醉离殇/ 209
一、干涸的湖泊与回忆/ 210
二、门头与家风/ 212
三、荒野中的长城/ 222
四、横亘石条的山墙/ 223
五、碎落一地的美/ 224
六、公社浴池/ 226
七、飞檐斗拱/ 227
八、剩下的骨骼/ 229
九、窗棂之美/ 231
十、屋檐下的旧时光阴/ 235
十一、损毁与裂痕/ 237
十二、木门与离别/ 237
后记/ 241
《遗落的光影:一座老宅的时光回响》 这座沉寂的老宅,坐落在远离尘嚣的山野之间,如同被岁月遗忘的孤岛。它曾是某个家族的荣耀象征,见证了数代人的悲欢离合,如今却只剩断壁残垣,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落寞。故事,便从这片被时光侵蚀的土地上悄然展开。 主人公李文博,一位对历史建筑怀有深深敬畏的建筑修复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到了修复这座古老宅邸的任务。他并非为商业利益,而是被宅邸本身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所吸引。宅邸的主人,一位年迈的遗嘱执行人,向李文博讲述了这座宅邸的斑驳过往。宅邸最初由一位颇有远见的商贾建造,起初只是一个简陋的院落,随着家族的兴旺,逐年扩建,直至形成如今这般规模宏大、格局精巧的模样。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仿佛刻满了主人的心血与智慧。 然而,随着家族的迁徙与时代的变迁,这座宅邸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新一代的继承人对这片承载着家族历史的土地失去了兴趣,宅邸也因此被遗弃,任由风雨侵蚀,野草疯长。李文博的到来,像是为这座沉睡的巨兽注入了新的生命。 在修复的过程中,李文博并非孤身一人。他遇到了宅邸的守望者——一位世代居住在宅邸附近的,名叫陈婆婆的老妇人。陈婆婆几乎承包了宅邸周围所有的修缮工作,她与宅邸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她用她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小心翼翼地清理着被藤蔓缠绕的石雕,用她那浑浊但充满故事的眼睛,为李文博讲述着宅邸的点滴往事。 陈婆婆讲述的,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史,而是鲜活的人间烟火。她讲述了宅邸中曾经的欢声笑语,年轻夫妇在院中嬉戏孩童的场景;她讲述了宅邸曾经的繁荣,热闹的节日庆典,宾客盈门的热闹景象;她也讲述了宅邸曾经的忧伤,病榻前的低语,离别时的泪水。那些故事,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被陈婆婆用她独特的叙事方式串联起来,让李文博看到了一个宅邸背后,一个家族的兴衰,一种文化的传承。 李文博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被隐藏的细节。例如,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他发现了一幅褪色的壁画,壁画描绘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人物的服饰、建筑的风格,都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他还在一处古老的书房中,发现了被尘封的家书,家书的内容,诉说着那个年代人们朴实的情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发现,让李文博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座宅邸的历史价值,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然而,修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拆除一处被毁坏的墙体时,李文博意外发现了一个被隐藏的暗格。暗格里,存放着一份泛黄的信件,信件的字迹娟秀,内容却充满了隐秘与不安。信件提到了一笔家族的巨款,以及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这让原本只是修复建筑的李文博,卷入了一场关于家族往事的谜团之中。 他开始深入调查,结合陈婆婆的讲述,以及从信件中获得的线索,他逐渐拼凑出一段被埋藏的家族秘密。原来,这座宅邸的辉煌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牺牲与隐忍。家族的某一代先人,为了保护家族的财富和声誉,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将一部分重要的东西隐藏起来,甚至牺牲了某些珍贵的情感。 李文博并没有被这个秘密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修复信念。他认为,一座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他修复的,不仅仅是砖石瓦木,更是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记忆。 在故事的尾声,宅邸的修复工作基本完成。它不再是那个破败不堪的废墟,而是重现了往日的风采,甚至在李文博的巧思下,融入了现代的居住理念,使其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也具备了现代的舒适性。 宅邸的主人,在看到修复后的宅邸时,深受感动。他决定将宅邸的一部分改造为博物馆,用于展示家族的历史和当地的文化。而陈婆婆,则在宅邸修复完成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欣慰笑容。她知道,这座她守护了一辈子的宅邸,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它的故事,也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流传下去。 李文博,这位建筑修复师,在完成任务后,并没有立刻离开。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院落中,感受着微风拂过,看着阳光在古老的木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知道,这座老宅,不仅仅是一堆建筑,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人生的画卷,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见证了生命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它用沉默诉说着那些早已消逝的,却又永不磨灭的,关于家的记忆,关于爱的传承,关于人性的光辉。 《遗落的光影:一座老宅的时光回响》所描绘的,是一段在古老建筑中挖掘历史,在历史中探寻人性的故事。它关注的是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痕迹,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情感,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的,不朽的光芒。它是一首关于建筑、关于家族、关于记忆的挽歌,也是一曲关于传承、关于守护、关于希望的赞歌。它试图告诉读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物质如何丰富,那些植根于土地深处的记忆,那些维系着血脉亲情的纽带,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消失的民居记忆》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让我对“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在这些变化中,总会伴随着一些失去。书中对民居的消失,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失去。它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更是某种生活方式,某种价值观的消亡。我读到书中关于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在参与城市改造项目时,看到了无数老宅的拆除,内心充满了挣扎。他一方面认同现代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对那些被毁掉的传统建筑感到惋惜。这种矛盾,也正是我们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写照。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保留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它不是让我们停滞不前,而是让我们在前进的同时,不忘初心,不忘来路。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进步,应该是包容和传承,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和遗忘。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民居的消失,表面上看是个体建筑的消亡,但背后却折射出整个社会变迁的宏观图景。书中通过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与老屋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些情感,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时代的集体记忆。我被书中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每次回家都坚持住在老宅的描述所打动。即使条件艰苦,他依然觉得,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家,那里才有他熟悉的味道和温暖。这种对“家”的执着,让我看到了个体情感的强大力量。而当这些承载着个体情感的民居,一个接一个地消失,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集体记忆,也随之变得 fragmented。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关注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理解他们与土地、与房屋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落,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藏。

评分

阅读《消失的民居记忆》,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让你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书中对“空间”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老民居中的院落,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情感的发生地。在那里,家庭成员之间有了交流的场所,邻里之间有了休憩的营地,孩子有了玩耍的天地。当这些空间消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也随之拉远。我读到书中关于一位老奶奶,每天都会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浇花,即使后来搬进了楼房,她仍然习惯性地望着窗外,仿佛还能看到曾经的院子。这种对空间的依恋,让我深深体会到,民居对于人的情感寄托是多么的重要。它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房子,更是承载着我们生命痕迹,是我们心灵归属的地方。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珍惜那些看似普通的老建筑,开始思考,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以更温和的方式,去对待这些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建筑。

评分

《消失的民居记忆》是一本让我沉思的书。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对“告别”的描绘,让我深有体会。每一次民居的消失,都是一次与过去的告别,一次与记忆的告别。这种告别,往往伴随着不舍、惋惜,甚至是一种无力感。我读到书中,一位老人在拆迁前,将自己亲手栽种的几棵老树,一一进行了标记,希望它们能够被妥善地移栽。这种对生命,对过往的尊重,让我感动。这本书,让我学会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变化,去理解失去,但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去守护那些值得被珍藏的记忆和情感。它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细语诉说着过往,在引导着我们,如何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不忘来路。

评分

每次读《消失的民居记忆》,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朝圣。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旧物”,并发现其中蕴含的无限价值。书中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反思。我尤其被书中对“记忆”的探讨所吸引。民居的消失,意味着许多故事、许多情感的尘封。那些老屋的墙壁上,可能留下了孩子们的涂鸦,年轻人的誓言,老人的叹息。当房屋不在,这些印记也随之消逝。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无形损失的巨大。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讲的是一位城市规划者,在负责拆除一片老街区时,偶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面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他内心的触动,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文脉”和“根”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发展不应是以牺牲历史和文化为代价的。那些古老的民居,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我们民族情感的纽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老建筑,去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去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根”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民居,是人们在土地上扎根的具象体现。它们承载着家庭的延续,社会的稳定,以及文化的认同。当这些承载着“根”的民居消失,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可能随之动摇。我读到书中关于一位在外打拼多年的游子,回到故乡,却发现曾经熟悉的家园早已面目全非,他感到一种强烈的失落和迷茫。这种感觉,正是因为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根”,在那片土地上已经不再。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那些能够安顿心灵的地方,更加理解那些对故土怀有深厚情感的人们。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也要关注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关注那些能够维系我们文化认同的载体。

评分

翻开《消失的民居记忆》,仿佛跌入了一条时光的河流,那些曾经鲜活的砖瓦,那些承载着烟火气息的院落,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无声的叹息。我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这本书,任由思绪在文字间游荡。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读物那样,陈述着冰冷的事实和宏大的叙事,而是用一种极为细腻、充满温度的笔触,勾勒出普通人家的生活图景。我仿佛能听到老屋瓦上雨滴敲打的节奏,闻到柴火燃烧时特有的烟火味,甚至能感受到那些在院子里嬉戏的孩子们的笑声。书中那些关于邻里之间的温情,关于节庆时家庭的团聚,关于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耕耘、收获的辛劳,都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描写,讲的是一位老人,在拆迁前的最后一天,坐在老屋的门槛上,默默地看着夕阳洒在斑驳的墙壁上,仿佛在与过去告别,又仿佛在将那些美好的记忆永远珍藏。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消失,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的流逝,关于一种集体记忆的消亡。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故乡的关系,与童年的联系。我开始怀念那些曾经熟悉的街巷,那些已经被高楼大厦取代的低矮房屋,那些淳朴的笑脸。这本书,像一剂良药,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过往的眷恋,让我明白了,即便物质文明再发达,也不能轻易丢弃那些精神上的根。

评分

《消失的民居记忆》是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时地想起它。书中关于“失去”的描绘,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带着一种对过往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时间”的刻画。民居的变迁,是时间流逝的具象化。每一道裂缝,每一块褪色的油漆,都讲述着岁月的痕迹。而当这些承载着历史的建筑被推倒,仿佛时间本身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道难以弥补的伤口。我曾几何时,也生活在一些老房子里,那些狭窄的巷道,那些吱呀作响的木门,如今想来,竟是如此的亲切。书中的描写,让我回忆起童年时和小伙伴们在老宅里捉迷藏的情景,回忆起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热闹。这些片段,随着老屋的消失,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而这本书,仿佛给我打开了一个时光的宝盒,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些失落的碎片。它让我明白,人是需要根的,而这些老民居,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

评分

《消失的民居记忆》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作品。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了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书中对“传承”的探讨,让我感触良多。民居的传承,不仅仅是建筑技艺的传承,更是生活方式,是文化理念的传承。当老宅被拆除,那些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那些充满智慧的建造经验,也可能随之失传。我读到书中关于一位老工艺人,在拆迁现场,默默地收集着被拆毁的木材,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可用的部分,继续制作一些小物件。他的这份执着,让我看到了传统技艺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和坚守。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去传承那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人士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不能让这些珍贵的财富,在时代的洪流中悄无声息地消失。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抱着一丝好奇心翻阅《消失的民居记忆》的。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建筑学论文,或者是一份冷冰冰的拆迁报告。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才意识到,我错得离谱。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温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并没有堆砌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了民居的变迁。我特别被书中描绘的一位老木匠的故事所打动。他一生都在与木头打交道,亲手建造了无数的房屋,为无数家庭遮风挡雨。当他的老宅被拆除时,他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反而默默地捡起一块被遗落的雕花木板,眼神中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技艺传承的忧虑。这种不动声色的情感流露,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能触动人心。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民居都有细致的描绘,从北方的窑洞,到南方的水乡民居,再到城市里的老街巷,每一处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看到,民居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是情感的寄托。它让我意识到,当我们匆忙向前,追求现代化和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将那些承载着民族根脉的物质和精神一同遗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