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 [Evolvement Trends of Chinese Film Thought(1978-2017)]

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 [Evolvement Trends of Chinese Film Thought(1978-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饶曙光,李国聪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电影
  • 电影思潮
  • 文化研究
  • 电影史
  • 改革开放
  • 意识形态
  • 中国文化
  • 媒介研究
  • 社会变迁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343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96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volvement Trends of Chinese Film Thought(1978-201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6
字数:556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到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再到21世纪以来的产业化浪潮,中国电影在政策、资本、技术等多元力量的博弈下显现出多重面相、多维侧面。
  《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从整体上呈现了国产电影在文化、艺术、产业、市场以及工业等层面的多重角色,系统化梳理、分析和阐释了近四十年来中国电影思潮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脉络,以期清晰洞见其生成动因、发展特征及内在规律,战略性前瞻其未来发展趋势。不仅将“电影思潮”作为把握电影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维度,也着重呈现了电影思潮与社会、观众、市场之间的互动互联,试图以论代史、史论结合描摹出一幅鲜活的、流动的电影思潮流变图景。
  如今,中国步入新时代,中国电影即将走向“创作的黄金十年”,肩负迈向“电影强国”的光荣使命,在砥砺前行中走向持续繁荣。在这一重要节点上,《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不仅为“重写电影史”的浩大工程添砖加瓦,拓宽电影研究的总体视野,也为当下的电影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规律和理论支撑,更为构建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饶曙光(1959-),重庆黔江人,土家族、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评委、评审。
  1985年开始从事电影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影视与大众文化等。出版专著和译著二十余部,包括《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等.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主编《中国电影分析》《新思维·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侯孝贤电影研究》等。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现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通史》发表论文四百多篇,共三百多万字。曾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特等奖等重要奖项、
  
  李国聪(1990-),山东滨州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研究生,电影产业与新媒体研究方向、、曾存《电影艺术》《当代电影》《艺术百家》《理论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曾获“第26届金鸡百花申,影节优秀学术论文”等重要奖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重要课题

目录

导论 寻找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
上编
第一章 伟大的转折一一思想解放与新时期电影
第一节 再焕新机:新时期文艺领域的思想解放
第二节 挣脱枷锁:现代文艺思潮渗透下的电影观念
第三节 乍暖还寒:中国电影业的复苏与觉醒
第四节 融化坚冰:新时期电影范式浮出水面
第二章 争鸣与反思:电影意识的觉醒与电影特性的初探
第一节 电影意识初论:电影与戏剧关系的理论争鸣
第二节 回归电影本体:电影的“文学性”论争
第三节 “人性”“人情”的讨论与伤痕电影的出场
第四节 纪实性电影美学论争及其创作实践
第三章 文化反思浪潮下的电影创作新气象
第一节 文化反思:电影通往现代化的先声
第二节 交相演绎的电影思潮与文学思潮
第三节 从“向后看”到“向前看”:新时期电影创作的转向
第四章 融通与对话: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
第一节 “谢晋模式”论争及谢晋电影再审视
第二节 西部电影理论的提出及当代意义
第三节 新时期观众:从“人民群众”到“观影群体”

中编
第五章 过渡与转型:融入市场化大潮的前奏
第一节 “先锋”电影的探索:电影意识走向真正的自觉
第二节 “娱乐片”讨论及其当下再反思
第三节 “王朔电影”:游走在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
第六章 喧哗与骚动:社会/文化转型语境下的电影走向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知识分子的时代抉择
第二节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中国电影的世俗化倾向
第三节 退让的姿态: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第七章 调整与选择:跃动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电影观念
第一节 国家文艺政策的调整与电影市场体制的跃迁
第二节 在守望与突围之间:电影创作观念的变革
第三节 多重桎梏下的艰难转型:在低潮中徘徊的大陆电影
第八章 分化与整合:市场化进程中的电影发展策略
第一节 创作的主流:走向多样化的主旋律电影
第二节 在博弈中调和:新人文艺术电影的喜剧精神
第三节 与市场对话:“民俗电影”的国际化策略
第四节 在突围中漂移:独立电影的艺术坚守与市场抉择
第九章 冲突与碰撞:以市场的逻辑和方式激活中国电影
第一节 市民文化的喜剧表达:冯小刚贺岁片的兴起
第二节 让人欢喜让人忧:进口分账大片的引进

下编
第十章 摸着石头过河:世纪之交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趋势
第一节 以开放促改革:wTO效应下的冲击与震荡
第二节 调整与优化:文化体制改革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化之路
第三节 迈向资本市场时代:现代电影企业的发展思路
第十一章 多元化与差异化:国产电影创作新格局
第一节 产业化语境下电影观念的更新与新电影范式的探索
第二节 迈向主流:国产商业大片的市场运作与艺术诉求
第三节 是塔基也是开路先锋:走向差异化的中小成本电影
第四节 中国类型电影创作及其科学评价体系
第十二章 以资本为导向:多方博弈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策略
第一节 风险与机遇并存:中国电影与资本市场的联姻
第二节 新格局与新版图:走向整体性升级换代的中国电影
第三节 创意无限与工匠精神: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第四节 走人“法治化”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亟待市场规范
第十三章 东方好莱坞: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思潮流变与工业图景
第一节 本土意识的觉醒: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
第二节 困惑与抉择:“九七”前后的香港电影业
第三节 走向合拍:香港电影的“北上”与“留守”
第十四章 困境中的坚守:台湾电影的体制变迁、美学转向与观念突围
第一节 动荡局势下台湾电影政策的革新与体制的变迁
第二节 悲壮的坚守: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高歌”与“悲鸣”
第三节 在荒芜中播种生机:走向复苏的台湾电影
第十五章 阵地与载体:多元视角下的中国电影
第一节 在互动中共谋:电影期刊与电影思潮
第二节 现代性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几点反思
第三节 建构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

总论 迈向电影强国:新时代的中国电影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
  第一节 再焕新机:新时期文艺领域的思想解放
  众所周知,举凡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与创新,虽各有其迥异的特定时代主题和革新任务,但大都以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它们与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相呼应,竭力摆脱陈旧势力、封闭观念及传统认知的束缚,打破它们对大众精神和思想层面的钳制与桎梏,勉力寻觅新的思维观念、价值认知与思想理论,试图从思想枷锁与禁区中奋力突围。事实上,每个时代都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文化品格,即在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观念系统及其象征形式上透显出的特定气质、精神状态和文化生态,而每个时代里“如何处理革命与改革的关系”则是文化品格极为重要的外在表征。
  众所周知,“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变革的两种主要类型。所谓“革命”,多以群众运动或暴力等激烈行为为手段,以推翻、颠覆现有社会制度(体制)以及阶级权威为目标,彻底地摧毁旧事物、旧思想及旧文化。“改革”则是采取一种谨慎、合理、合法、缓和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改善和更新,在既有社会制度的规范和约制下,自上而下地通过具体制度的实施来更新原有体系或旧有机制。在有些学者看来,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重新探索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道路,即“革命与改革(或改良)形成一种独特的相互交融,呈现出革命式改革的新特点。而正是这条新道路影响到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道路及其特殊品质的养成”①。改革开放以后,在文化领域展开的“改革”,虽是立足于以往的革命文化传统,然而这种变革并没有与以往的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既有摒弃也有传承、既有决裂也有承继,是一种改革与改良相交融的状态,呈现出一种“革命式改革”的时代品格。
  在中国,继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42年的延安整风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浪潮之后,为清除“文革十年”余毒,在思想上、理论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明确“中国往哪里走,今后的路如何走”的根本问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掀起了第三次深刻的、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揭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幕。为了推动思想解放、发扬理论民主,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在写给中共中央的信函中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①。开解放思想之先声。此后,胡耀邦等人又以《理论动态》为前沿思想阵地,精心扶持、组织和鼓励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编辑部合作,撰写了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时把握住了撬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支点。
  ……
影史回响: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探索与实践(1978-2017)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978年至2017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在创作理念、美学风格以及与社会文化语境互动等多个维度上所展现出的复杂图景与关键转折。这段时期,恰逢中国社会经历深刻的现代化转型,艺术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了知识分子群体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与艺术表达的迫切需求。 本书并非对既有电影理论的简单梳理,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文本分析和历史语境,力求构建一套理解彼时中国艺术电影复杂性的分析框架。我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那些在主流叙事之外,勇于探索电影语言边界、挑战传统审美范式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思想脉络。 第一部分:觉醒的年代——新时期初期(1978-1989)的先锋尝试 1978年后的“思想解放”浪潮为中国电影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艺术电影的萌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对历史创伤的反思和对个体经验的重新确认。 1. 伤痕与反思的“电影自觉” 在这一阶段的早期,许多导演开始将镜头对准文革的阴影,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伤痕文学”的影像转化。我们深入考察了如谢晋等导演如何在新旧观念的交锋中,试图重塑历史记忆的复杂性。重点分析了影片中“非主流”叙事方式的初次闪现,例如对潜意识的运用、非线性叙事的尝试,这些都标志着创作者对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自觉超越。 2. 第六代导演群体的崛起与地域美学 随着1980年代中后期,一批具有强烈个人风格和批判精神的年轻导演(后被称为“第六代”)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创作活动往往游离于官方体制的边缘,对都市化进程、边缘群体生存状态以及个体心理困境进行了尖锐的捕捉。 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些导演在特定地理空间——如北京的地下空间、西北的荒芜地带——所形成的独特“地域美学”。他们的镜头语言开始趋向粗粝、写实,强调运动的长镜头和纪实性的表演风格,这与当时西方先锋电影思潮的引入不无关系,但更深层地植根于对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失落感的体认。例如,对“游荡”的青年群体的关注,体现了对既有社会秩序的质疑和对个体自由的呼唤。 第二部分:身份的重构与全球视野的拓展(1990-2000)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电影真正开始在全球艺术领域获得关注,但这背后是国内电影生态的进一步剧变。 1. 边缘的视觉化与符号的消解 九十年代的艺术电影创作者,其关注点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了更微观、更内在的生存状态。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量使用象征性、寓言性的手法,探讨身份的断裂感和传统价值观的瓦解。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些影片中对“乡土”意象的解构过程,它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存在,而是被异化、被符号化的空间。 我们对一些关键导演的蒙太奇手法进行了细致梳理,指出他们如何通过极端的视觉对比和声音设计,营造出一种疏离感和存在主义的焦虑。这种焦虑并非仅仅是个体的,而是与全球化冲击下文化身份焦虑紧密相连。 2. 纪录性与虚构性的张力 在这一时期,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开始模糊。一些艺术片导演倾向于“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试图捕捉未经雕琢的“真实”。本书探讨了这种创作倾向背后的哲学基础:即认为任何精确的艺术重构都可能是一种虚假,唯有接近纪实状态的影像,才能承载时代真相的重量。我们对比分析了数部代表作中,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及其对叙事结构产生的颠覆性效果。 第三部分:新世纪的多元化与内向性探索(2001-2017)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文化市场的变化,艺术电影的生态也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内向的阶段。 1. 影像的“内观”转向与“私人化”表达 千禧年后,部分艺术电影创作者明显减少了对宏大社会议题的直接介入,转而将镜头更深地转向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个体的情感困境,乃至对电影媒介本身的元叙事反思。这种“内观”反映了社会环境的稳定化,使得表达的焦点从外部批判转向了内部挖掘。 我们考察了独立电影制作群体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出一种高度个人化和诗意化的电影语言,以期在高度商业化的文化洪流中,保留一方进行纯粹艺术探索的空间。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极强的私密性和晦涩感,挑战着观众的接受习惯。 2. 媒介迭代与艺术表达的新可能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了数字技术普及对艺术电影创作形态的影响。从早期对胶片质感的执着,到后来对数字影像的灵活运用,艺术电影的语汇库得到了极大丰富。我们分析了新一代导演如何利用低成本数字设备,在影像颗粒、色彩调性上进行实验,以期捕捉到新时代特有的视觉体验。这种技术层面的变革,也促使了叙事节奏的调整和对传统电影场面调度(Mise-en-scène)的重新思考。 通过对这近四十年间中国艺术电影思潮的梳理与分析,本书试图描绘出一幅充满矛盾、张力与不懈探索的艺术图景,它既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忠实记录者,也是对电影本体语言进行不懈实验的先锋阵地。本书旨在为研究者、创作者和所有关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脉络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而细致的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触及了我心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疑惑:在市场经济深度介入后,中国电影的“思想性”是否被稀释了?1978年之后,电影不再仅仅是宣传的工具,它开始承载更多的个人情感、社会批判乃至哲思探索。那么,到了2017年前后,随着资本的涌入和技术迭代的加速,那种早年间强烈的“使命感”或“反思精神”是否被更扁平化的叙事所取代了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审慎的、非批判性的观察视角,去梳理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复杂性。它不应该简单地把“商业化”等同于“思想的堕落”,而是要展示电影人在新的生态下,是如何挣扎着、创造性地去表达他们的新思考的。这种对时代困境的精准捕捉和细致入微的描绘,才是衡量一本优秀思潮研究著作的关键标准。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似乎非常注重阅读的舒适度,这对于一本涉及复杂思想史梳理的学术性著作而言非常重要。我猜想,书中必然涵盖了许多关于文化身份构建、民族叙事重塑等宏大议题。这些议题往往需要清晰的层级划分和恰当的引文标注。我特别关注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主导性话语”时,如何避免陷入单一线性发展的论述陷阱。思潮的演变往往是螺旋上升的,有时看似退步的观点,可能恰恰是为了积蓄下一次飞跃的力量。因此,我希望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观,而不是一个被简化和整理好的“标准答案”。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更精细的分析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看过的老电影,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1978-2017”这个时间跨度,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开启我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思想变迁的理解。我猜想,作者一定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梳理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内,电影界对于艺术、社会责任以及观众需求的复杂思考过程。这类研究,往往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重要的是挖掘深层逻辑——比如,在国家政策的松动与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电影人是如何调整他们的创作哲学和价值取向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群体的思想内核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反映在他们的影像语言和叙事策略上的。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从早期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过渡到后来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再到最后对商业化与艺术性的拉扯与平衡,那将是一次非常过瘾的阅读体验。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类著作的阅读体验通常是挑战与收获并存。挑战在于,思潮的研究往往容易陷入概念化的泥潭,脱离了鲜活的电影作品。因此,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够找到理论阐释与具体影片分析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想象一下,当我们讨论某个思潮的兴起时,书中能否立刻穿插对某一标志性影片(比如某个在戛纳获奖的作品,或者某个引发社会巨大反响的商业大片)的深入解读,用影像本身来印证思潮的实际落地效果。这种结合了“思想脉络图”与“影片剖析图”的写作手法,能让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如果作者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的受众将远远超出纯粹的理论研究者,它将吸引那些真正热爱用电影观察世界的普通读者。

评分

拿到书后,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学术严谨性。从目录结构来看,似乎采取了一种宏观叙事与微观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路径。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旁观者,更像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考古学家,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电影理论文本、重要访谈记录乃至评论文章都进行了细致的爬梳。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如何处理“思潮”的“流变”这一核心命题。思潮的变动,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观念的碰撞。我希望书中能生动再现那些关键性的学术争鸣场景,比如关于“文化属性”与“娱乐属性”的辩论,或者关于如何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议题。如果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佐证,并构建起一条清晰的、有因果关系的逻辑链条,那么这本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中国现当代电影史的学者或资深影迷来说,都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