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2018)]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滨 尹振涛 郑联盛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监管
  • 中国金融
  • 金融报告
  • 监管报告
  • 2018年
  • 金融风险
  • 金融政策
  • 金融市场
  • 中国经济
  • 监管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4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8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金融监管蓝皮书
外文名称:ANNUAL REPORT ON CHINA’S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2018)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主要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研究”组成。“总报告”对2017年度中国金融监管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和评论,并对2018年中国金融监管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报告”为分行业监管年度报告,具体剖析了2017年度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以及外汇领域监管的进展,呈现给读者一幅中国金融监管全景路线图。“专题研究”深度分析了当前中国金融监管领域的重大问题,主要涉及网络互助计划、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区块链金融、资管产品增值税、系统性风险度量等。

内容简介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主要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研究”三部分组成。“总报告“对2017年度中国金融监管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和评论,并对2018年中国金融监管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报告”为分行业的监管年度报告,具体剖析了2017年度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以及外汇领域监管的年度进展,呈现给读者一幅中国金融监管全景路线图。“专题研究”部分是对当前中国金融监管领域重大问题的深度分析,主要涉及网络互助计划、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区块链金融、资管产品增值税、系统性风险度量等方面。

作者简介

胡滨,男,1971年出生,安徽六安人,法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监管、法与金融理论、结构金融(资产证券化)等。
尹振涛,男,1980年出生,山东青岛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监管、金融制度与金融史等。
郑联盛,男,1980年出生,福建泉州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等。

精彩书评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作为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的系列年度报告,秉承“记载事实”“客观评论”,以及“金融和法律交叉研究”的理念,系统、全面、集中、持续地反映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发展和改革历程,为金融机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为金融理论工作者提供素材,为金融监管当局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目录

Ⅰ 总报告
1 我国金融风险的类型、程度、比较与化解之策【胡 滨 郑联盛】/001
2 2017年中国金融监管重大事件述评【尹振涛 魏鸣昕】/046

Ⅱ 分报告
3 银行业监管年度报告【巴劲松 李育峰 白啸威】/067
4 证券业监管年度报告【星 焱 吴 亮】/100
5 保险业监管年度报告【孙才华 张 坤】/119
6 信托业监管年度报告【袁增霆】/141
7 外汇管理年度报告【林 楠】/155

Ⅲ 专题研究
8 资管产品增值税研究【王 刚 王斐然 胡予喆】/179
9 美国现金贷市场监管政策及经验借鉴【尹振涛 李 欢】/202
10 区块链金融及其监管【刘 亮 何 昕】/214
11 融资融券业务担保物法律性质的界定——以账户体系为视角【杨 光】/227
12 论网络互助计划的保险属性及完善监管建议【曹顺明】/251
13 更加主动、全面、深度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制定【王 刚 程梦凡 马羽思】/264
14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风险点探析【陈 旭 朱 鹤】/270
15 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与度量——基于风险仪表盘方法【王一涵】/288
16 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肖 节 尹振涛】/305
17 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分析与国际比较【杜晓宇 巴洁如】/322
18 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夏诗园】/350
19 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模式的新挑战【李泽广 钱若晨 马 楠】/362
20 保险偿二代的风险管控效果及制度完善【王向楠 周华林】/385
21 高频交易的市场影响——以中国为例【吴 亮】/400
22 私募投资基金的风险特征及其监管研究【杨 楷】/414

Ⅳ 附录
23 2017年度金融监管大事记【吕志成】/429

Abstract/446
Contents/447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 概述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年度工作总结与展望的权威性报告。本报告全面梳理了2018年度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在宏观审慎管理、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市场深化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报告以翔实的数据、专业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述,客观展现了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核心内容与亮点 一、 宏观审慎管理与风险防范化解 报告重点阐述了2018年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如何深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系统性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处置。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报告详述了针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金融风险等重点领域的整治工作。通过加强监管穿透、规范业务行为、压实各方责任,有效遏制了风险的蔓延势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例如,在影子银行领域,报告介绍了对理财产品、信托、委托贷款等业务的规范,以及推动部分高风险业务的有序退出。 金融稳定工作: 报告回顾了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运行情况,强调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监管对于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同时,也分析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包括支付清算体系、征信体系等的安全运行。 偿付能力监管与市场纪律: 报告详细阐述了针对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等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执行情况。通过强化市场纪律,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二、 金融市场深化改革与服务实体经济 报告强调了金融监管在推动金融市场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报告介绍了2018年在推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改革发展方面的举措。例如,提及了科创板的筹备工作,以及创业板、新三板等市场的优化。债券市场方面,报告关注了信用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等的发行与交易管理,以及公司债券市场的风险防控。 普惠金融发展: 报告展示了金融监管机构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提升对小微企业、“三农”、贫困地区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水平。包括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普惠金融方面的应用,以及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差异化、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营商环境优化: 报告分析了金融监管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所做的努力。通过减少审批事项、提高监管效率,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便捷、更公平的金融服务。 三、 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创新 报告充分肯定了金融科技(FinTech)在提升金融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促进普惠金融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监管机构在应对金融科技风险、推动健康发展方面的思路与实践。 拥抱与规范金融科技: 报告分析了2018年在数字支付、移动支付、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情况。同时,也详细阐述了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整治工作,特别是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出清、现金贷的规范管理等。 监管科技(RegTech)的应用: 报告介绍了金融监管机构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实现风险的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 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 报告强调了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 四、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报告总结了2018年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在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进展。 扩大金融业开放: 报告详细介绍了2018年中国在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扩大业务范围、简化准入程序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例如,对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设立和运营的限制取消或大幅放宽。 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报告回顾了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 G20、 FSB等平台上的积极作用,以及在推动全球金融监管规则协调、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方面的贡献。 跨境监管合作: 报告强调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跨境金融犯罪,防范跨境金融风险。 五、 挑战与未来展望 报告在总结成就的同时,也客观分析了当前中国金融监管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但不限于: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地缘政治风险等对中国金融稳定带来的潜在影响。 新业态、新风险的出现: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监管难题,如数据垄断、算法偏见等。 监管能力与手段的提升: 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和风险,需要不断提升监管的专业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报告最后对未来中国金融监管工作进行了展望,强调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稳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金融监管体系,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中国金融市场“年度大戏”的“导演手记”。我对其的期待,在于它能否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揭示出2018年中国金融监管政策的“幕后故事”和“决策逻辑”。我非常好奇报告中对于“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这一核心主线的具体阐释。在这一主线下,各项具体的监管措施,例如对资管新规的落地、对信托、基金、保险等行业的监管细化,以及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风险排查,其背后的考量和权衡是什么?报告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监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数据支撑和模型分析?我期待它能够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审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状况,并阐述监管机构是如何通过跨部门、跨市场的协同,构建起一张风险“防火墙”。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面临的监管挑战,以及监管机构如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规范,也是我非常关注的内容。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金融科技发展及其监管动态的观察者,我对《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抱有非常高的期待。2018年,无疑是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中国作为金融科技的重镇,其监管政策的走向,对行业发展具有风向标式的意义。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深入剖析2018年中国在发展和规范金融科技方面的具体举措。例如,对于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智能投顾等新兴业态,监管部门是如何制定并调整相关政策的?报告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金融科技公司合规经营的案例分析,以及监管机构在防范金融科技风险方面的具体策略?我尤其关注监管机构如何在鼓励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此外,随着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希望报告中能就数据监管、信息安全等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并阐述相关的监管要求和发展方向。我相信,这份报告将为我理解中国金融科技监管的复杂性提供一个重要的窗口。

评分

我把《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视作一份“诊断书”,它将帮助我深刻理解中国金融体系在2018年所面临的“健康状况”以及监管部门所采取的“治疗方案”。我期待报告能够以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对2018年中国金融风险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演变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报告是否能够深入剖析影子银行、高杠杆、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并详细介绍监管部门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来加以化解的?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关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论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自身的稳健运营。此外,在应对外部风险冲击方面,报告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汇率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的分析?一份客观、全面、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报告,不仅能够帮助我理解过去的挑战,更能为我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演进及其背后的政策逻辑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极具吸引力的读物。我把它看作是一份“操作手册”,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是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导航”的。我希望报告能够细致地阐述2018年各项监管政策的出台背景、核心内容以及预期达成的效果。例如,在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监管层是如何兼顾金融稳定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对于一些新兴金融业态,如区块链、数字货币等,监管的态度和应对措施是怎样的?报告中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监管科技(RegTech)应用的实践案例?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此外,考虑到金融监管的国际化趋势,报告中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等方面的论述,也同样吸引我。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金融监管的“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并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

对我而言,金融监管不仅仅是限制,更是引导和规范。因此,《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在我眼中,是一份指引未来发展方向的“航海图”。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详细阐述2018年中国金融监管政策在优化金融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的具体实践。例如,在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监管部门是如何通过创新监管工具或优化信贷政策来发挥作用的?报告中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最新监管进展和发展规划?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我希望报告中能够深入探讨2018年中国在加强投资者教育、规范信息披露、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所取得的成效。一份能够兼顾发展与风险、创新与稳定的监管报告,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金融行业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中国金融市场运作机制的权威读物。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时,眼前一亮。尽管我尚未仔细研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我对这份报告的预期是极高的。首先,它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出现,这本身就意味着它会对过去一年中国金融监管领域的重要事件、政策变动、风险挑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这种年度性的回顾,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紧跟政策导向、理解宏观经济动向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尤其关注的是,报告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2018年中国金融监管政策的演进脉络,例如,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一核心任务下,各项监管措施是如何协同推进的?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基金等不同细分领域的监管重点又有哪些变化?我期待报告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而不仅仅是政策条文的罗列。此外,鉴于2018年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的一年,报告中对引入外资、扩大金融业开放的监管考量和配套措施的论述,对我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能否揭示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在平衡开放与风险控制之间所做的努力和权衡?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报告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相信这份报告的出版,将为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复杂生态提供一个坚实的起点。

评分

这份《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在我眼中,不单单是一份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中国金融体系在过去一年中所经历的风雨与变革。我之所以对其抱有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深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健康而言,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其基石。2018年,在全球经济格局动荡、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监管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这些挑战,比如,在影子银行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等关键领域,监管部门是如何采取措施的?报告中对这些“硬骨头”的啃食过程,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监管智慧,是我非常渴望了解的。同时,我也关注到,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监管机构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技术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支付、借贷、征信等领域的创新,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想知道报告是否能够对这些新业态的监管框架进行前瞻性的探讨,并提供相关的政策解读。一份详实且具有前瞻性的报告,能够帮助我们这些身处市场前沿的从业者,更好地把握风险,抓住机遇,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有长期关注的研究者,我对《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的出现感到由衷的兴奋。我认为,金融监管的成效,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标志。2018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其监管的有效性对经济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审视2018年中国金融监管政策的总方向和主要目标。它是否清晰地阐述了“一行两会”(尽管已合并为“一行两部”)在这一年内的主要职责和协同机制?在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的总基调下,各项监管措施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一个稳健的金融生态系统的?报告中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监管手段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此外,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是如何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我期待报告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和案例,帮助我理解中国金融监管的韧性和应对能力。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年度报告,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风向标。《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权威性和专业性,预示着它将为我们提供一份关于中国金融监管领域最前沿、最深刻的解读。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详细描绘2018年中国金融监管的“全景图”。它是否能清晰地展现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联动?例如,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在面对同一类金融风险时,是如何进行分工与协作的?我特别关注报告中对“一行两会”改革(即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整合)进程的披露。这次改革无疑是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我希望报告能够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动因、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预期的成效。此外,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我非常期待报告能够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提升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以及如何应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监管套利问题。

评分

当我在书店注意到《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过去一年中国金融领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作为一名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我深知信息对投资决策的重要性,而一份权威的监管报告,无疑能为我提供最直接、最翔实的信息来源。我尤其好奇报告中对2018年资本市场监管重点的阐述。例如,在科创板尚未推出、但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现有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是如何应对的?对IPO审核、退市制度、并购重组的监管思路有何变化?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权益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另外,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报告是否会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整治、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我期待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未来监管方向的信号,例如,是否会有新的监管工具或科技手段被引入?对于监管政策的透明度、可预见性,以及其对市场预期的影响,报告能否给出一些深刻的见解?我相信,这份报告将成为我分析市场趋势、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