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了很多引人入胜的话题,比如,基因如何导致了遗传上的不平等?又如何同环境结合起来相互影响。每个人的智商、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教育水平、配偶选择上的差异到底源自哪里?又如何才能进行改变?
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对遗传学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先天与后天之争快要到了终结的时刻。在过去十年里,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共同掀起了一场基因组学革命,他们无所畏惧,力求勾勒出一幅人类社会的蓝图。
此书展示了在基因学、遗传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所发现的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因祖先血统不同而产生的遗传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不同于我们所称的黑人、白人之分;遗传基因从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社会地位高,而有些人社会地位低。
遗传基因并不总是为“基因统治”推波助澜,反而常常是社会流动的引擎,抵消了社会的一些弊病。越来越多的人如今选择与自身受教育程度相似的人结婚,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当下人们的择偶与繁衍后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混乱且复杂。这些例子只是这本兼具启发性与趣味性的书的冰山一角。此书还涉及诸多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譬如探讨基因个性化教育以及未来的生育方式。在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利用基因测序公司提供的廉价基因分型服务来了解自己和后代拥有哪些基因。
此书展现了基因组学如何改变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家如何试图从个体与社会层面结合先天与后天因素,融贯、全面地来理解人类行为。
道尔顿?康利(Dalton Conley)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亨利?普特南社会学讲席教授,著有《育儿经:你想要知道但无力追问的抚养之道》。
詹森?弗莱彻(Jason Fletcher)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公共事务学、社会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以及人口健康学教授。
两位作者掀开了社会科学前沿领域一个令人激动的新篇章,谱写了一卷精彩纷呈、洞悉万千、匠心独具的好书。
——史蒂文?平克 哈佛大学教授,著有《心智探奇》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研究基因的作用一直是阻挠重重又备受争议。此书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探索,是对贫困、不平等以及社会流动性感兴趣的人必读书目之一。
——格雷戈里?克拉克 著有《后代崛起:姓氏与社会流动史》
基因组学已经改变了很多科学领域,更可能带来全社会的进步。康利和弗莱彻出色地介绍了基因组学,并深入分析了它对于一系列重要话题的潜在影响,包括种族、智商、医学、社会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等。
——吉恩? E.鲁滨逊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卡尔?沃斯生物基因研究所主任
社会科学家需要基因组学,不过他们更加需要一种能尊重人类个体和文化活动的心理复杂性的基因组学。虽然目前尚未实现,但是此书为这条道路带来了曙光。
——艾瑞克?特克海默 弗吉尼亚大学
据我所知,这是一本把遗传学和社会学的交叉领域中浩如烟海的材料出色地整合在一起的著作。阐述精妙、富有想象力、知识含量很高。
——迈克?J.沙纳汉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这是一本视角新颖、恰逢其时的书。康利和弗莱彻利用全新的研究成果,辅以精选的逸闻趣事,将宏大的话题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是蓬勃发展的社会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一部著作。
——科尔特?米切尔 密歇根大学
第一章? 欢迎来到社会基因组革命的时代 / 001
第二章? 遗传力的稳定性:基因与不平等 / 015
遗传力估计哪里出错了 / 026
遗传力的第二春——为什么它对政策很重要 / 039
学习与遗传力共处 / 043
第三章? 既然遗传力这么高,为什么我们找不到? / 045
冲击一:候选基因研究 / 048
冲击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057
遗传力缺口处的碎片:需要时间去推敲的计算法则 / 069
第四章? 美国社会中的基因分拣和变动 / 075
你愿意嫁给我和我的基因吗? / 083
笨蛋进化论会成真吗? / 095
后乌托邦噩梦还未来到 / 099
第五章? 种族是否有遗传基础?用全新视角看待世界上最惹人非议、最荒谬的问题/ 103
从当今的美国看历史上的遗传进程 / 107
量化基因多样性 / 109
祖先差异是重要因素还是随机误差 / 112
各大洲祖先是真的,说明了什么? / 118
第六章? 基因国富论 / 129
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织 / 133
国家发展理论的新议题:遗传学因素 / 140
基因经济学的出现 / 141
向理论深处探索 / 144
遗传学和战争与和平 / 151
自然选择、突变和健康 / 152
第七章? ?环境的反击:个体化策略的机遇与挑战 / 159
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智商为例 / 164
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 174
另 一个挑战 / 177
利用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来改善生活 / 186
结 论? 走向“基因统治”? / 199
想想孩子 / 203
遗传学与择偶 / 207
迈向个体化环境与政策 / 209
敏感遗传信息的公开性 / 213
越匹配,越幸福 / 216
后? 记? 遗传统治的崛起——2117 / 221
附 录?? / 233
附录 1 什么是分子遗传学? / 235
附录 2 降低遗传力估算值的另一种尝试:采用全
基因组复杂性状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 / 240
附录 3 一种尚未实践的思路:主成分分析与家庭样本结合 / 244
附录4 表观遗传学及其在遗传力缺失中的潜在作用 / 249
附录 5 环境因素对种族间不平等的影响 / 260
附录 6 基因型填补 / 266
致? 谢?? / 275
注? 释?? / 281
索? 引?? / 353
你愿意嫁给我和我的基因吗?
那么,与传宗接代有关的命题二又如何呢?在婚姻市场上,我们真的已经开始更加倾向于按照基因型给自己定位了吗?毕竟,与任何时候相比,配偶间在教育、职业、收入等与社会阶级相关的表型指标上都更加相似。虽然追求者和被追求者依据表型成双结对——因为这是他们彼此观察了解后的结果——但其实他们是越来越依赖基因型来配对。这种看法很直观,特别是当表型能真正指示某些深层次信息的时候。例如,身高能显示遗传健康度,而学位能代表智力。因此,当人口统计学家观察到,当今大学毕业生相比1960年更有可能选择与另一名大学毕业生结婚时,这可能意味着配偶越来越重视智力水平的一致性而不是身体
素质、宗教信仰或种族的一致性。事实上,在1960年,有大学学位的男性中,只有32%的配偶同样拥有大学学位;在200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65%。
于是,我们可能会期望在基因配对上也发现这样的趋势。然而,我们已经惊讶地发现,教育方面的遗传效应总体上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基因型的婚配选择作用已经下降,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上述假定的理由。首先,在 2005 年,夫妇双方均拥有大学学位的数量是 1960 年的2 倍,这是由两个独立的动态变化导致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女性在这段时期内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迅速增多,因此有更多女性接受了大学教育。由于男女之间的教育分配平等化,与曾经接受大学教育的绝大多数为男性而女性寥寥无几的情形相比,男性当然有更多机会与相同学位的女性结婚。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选型婚配只是一个统计假象,不仅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任何男性都更有可能与拥有大学学位的女性结婚。换句话说,当男性和女性教育水平整体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两性差距缩小时,即便婚配是完全随机的(即择偶完全没有偏好),上述现象依然会出现。当然,夫妇相对教育水平的这一总体变化仍然值得关注,因为它会影响婚姻的质量和稳定(例如,如果某一性别教育程度迅速提高,而另一个性别却停滞不前)。但是就当前问题而言,与过去相比,现代人择偶时更加重视教育水平,我们想要做到的是排除两性相对教育程度的变化,然后在各个教育层次内分别考察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
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是,在男女教育水平分布不变的情况下,配偶之间的相对教育水平是否变得更加相似。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篇出色的研究文献检验了多个维度的配偶相关性。该文献认为,至少两种不同的动态变化可能导致配偶间教育层次趋近。第一种是某个个体出于各种原因想要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伴侣,例如,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性格,甚至同样仇外。第二种是如果所有追求者都根据某个维度去寻找伴侣,例如,收入高或长得漂亮,那么,我们就会按照这个维度从高到低对号入座,就像医学院毕业次序和居留权获取一样。如果第一种占主导地位,我们就会发现,在有明确高低之分的性状(如财富和智商)上,配偶间的相关性会较高;而在没有明确高低之分的性状(如宗教、种族、性格)上,相关性
会较低。事实上,问题并不是那么清晰。在生理性状如身高(0.23)、体重(0.15)以及个性性状(0.11~0.22)方面,配偶间相关性较低,而在认知能力(0.40)和教育(0.60)方面则高了不少。这可以表明,人们在择偶时会尽可能选择在这些有明确高低之分的性状上相关性较高的人。
然而,一些性状虽然没有明确高低之分,但配偶间相关性反而更高,如政治倾向(0.65)和去教堂的频率(0.71),这似乎有悖于先前的假设。当然,由于配偶的交叉社会化效应(cross-socialization effect),在相处的过程中,婚姻双方可能会在一些维度上趋同,比如,上述的政治倾向和去教堂的频率。另一种可能是,我们在一些维度上追求最大化(不管自己智商有多高,都要找尽可能最聪明的配偶),在另一些维度上追求与伴侣一致(如宗教信仰),而对一些维度则要求不高(身高也许是一个例子)。
为了弄清楚以上哪种过程占主导地位,我们需要排除随时间推移产生的交叉社会化效应。为此,两名科学家在线上约会网站注册了一些账号,为它们随机分配了不同的政治倾向。实验人员发现,参与实验的被试者对和自己政治意识形态相同的人好感度更高。
研究还发现,一个全国性的实名在线约会社群数据显示,男性用户更有可能向拥有共同政治倾向的女性发送信息。同样地,女性用户也更倾向于回复政治倾向相同的男性的信息。 这项研究表明,自由主义者倾向于同其他自由主义者结婚生子,而保守主义者倾向于同其他保守主义者结婚生子。这样的正选型会导致全体人口的政治倾向更加分化,并将个人推向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极端。换句话说,正选型可能会推动政治走向极端化。
虽然婚姻市场可能会部分解释当代美国的政治对垒,但对阶层结构的变化似乎影响不大。然而,高学历、高收入男性日益倾向于迎娶高学历女性这一事实的确部分解释了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当然,相较于这种情况,收入不平等更多是由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度不及男性,因而也无法最大程度地兑现她们的受教育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解释美国加剧的家庭收入不平等方面,两性受教育回报的持续提高相比教育分选重要得多。事实上,从 1980—2007 年的配偶间教育层次或专业相似度来看,尽管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分选择偶的情况有所抬头(比如,本科以下人群在择偶时更加倾向于考虑对方的教育水平),但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如大学毕业生中),分选现象反而有所下降。
最终结果表明,几十年来配偶相关性几乎没有改变,根据一些估计,甚至可能有所下降。 在当前更加不平等的经济制度下,认为配偶相似性可能下降并不算是多么疯狂的想法。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提出了一个家庭模型,一方负责为家里带回培根,而另一方则专注于煎培根。配偶双方的职能区分会导致某些性状呈现出负选型。也就是说,如果教育水平、技能、初始能力的微小差异会导致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的经济回报存在巨大差别,
那么更好的婚配策略可能是两性各自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智力高、收入高的一方可能会选择一位家庭主妇(或主夫),为家庭做出其他方面的贡献,如理解和照顾家人。当然,无论我们发现配偶在教育层次,乃至测验成绩上有多大的相关性,我们都无法获知这些表象背后,在遗传层面上发生了什么。
我们如何知道配偶间的遗传相似性比路人之间更高呢?它不像测量表型那么直接(比如,豌豆的黄色/绿色、圆粒/皱粒),即使只是评估教育水平的选型婚配,评估方式和测量标准也取决于我们想要评估的内容。现在,我们决定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解决遗传水平的选型婚配(Genetic Assortative Mating,GAM)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总体遗传相似性,一般来说,相比在人群中随机配对的两个个体,配偶之间在遗传学上无疑更相似。平均而言,配偶与我们的遗传相似性不及第一代堂 / 表亲,但高于第二代堂 / 表亲。虽然目前只考虑了白种人,但是即便将白种人群体的历史婚姻模式的影响分离出去,我们仍然能观察到,配偶的遗传相关性相当于第二代堂 / 表亲(遗传相似性为2% ~3%)。事实上,高出一个标准差的遗传相似性能让你成功嫁娶心上人的机会提高 15%!
请记住,该分析是基于美国的情况,而美国是一个高度变化的移民社会。也就是说,美国可能是世界上配偶间遗传相关系数最低的国家之一。以巴基斯坦这样的部落社会为例,表亲婚姻率超过 50%。缺少全球性人口长期迁徙也可能导致配偶之间相对较高的遗传相似性。直到不久前,也许就在一个世纪前,就有证据表明,许多家庭好几代人都生活在同一地区,男性的活动范围离家不超过5 英里——也就是走到干活的地方那么远。因此,历史上 80%的婚姻可能是在堂 / 表亲,乃至血缘关系更近的亲戚间缔结的。虽然在当代美国社会,人们不再明目张胆地与近亲结婚,但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实际结果并没有多大区别。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本书,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对“基因”这个词总是有一种既敬畏又畏惧的感觉,总觉得它背后隐藏着太多复杂的科学术语和可能令人不快的真相。而“不平等”更是社会学和政治学中屡屡出现,却又难以根治的顽疾。将两者结合,似乎预示着一本会充满压抑和挑战的读物。然而,真正打开书页,我便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他没有上来就用冷冰冰的科学公式和统计数据轰炸读者,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视角,娓娓道来。他从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社会现象入手,比如不同人群在健康、教育、乃至职业选择上的差异,然后巧妙地将这些现象引向了基因层面的解释。这种“由表及里”的叙述逻辑,让我能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开始理解那些原本可能抽象的科学原理。我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基因视为一种“决定论”,而是强调了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互动。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感到非常受用。它并没有将人简化为一个基因的集合体,而是承认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后天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对“不平等”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社会层面,而是看到了其更深层次的生物学根源。这种认识,虽然有时会带来一丝沉重,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尊重和对社会公平的更深思。
评分我是一个从小就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的爱好者,尤其对遗传学和进化论有着特别的偏爱。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基因的科普读物,很多时候要么过于浅显,让人觉得“不过如此”,要么过于专业,让我这样的非科班出身者望而却步。《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本书,在我看来,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回避基因科学的复杂性,却用一种极为生动、极富逻辑的语言将其拆解开来,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概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基因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基因视为决定命运的“宿命论”工具,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基因在群体差异、能力特质、乃至某些社会倾向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并且强调了环境因素与基因的互动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避免了基因决定论的陷阱,而是提供了一种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理解框架。书中引用的案例也十分丰富,既有宏观的人类群体比较,也有微观的个体经历分析,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落到了实处,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基因的“不平等”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留下印记。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观点与我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发现许多过去的困惑都有了新的解释,这种“顿悟”的感觉,正是阅读的巨大乐趣所在。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学著作,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甚至改变读者的认知。《基因:不平等的遗传》正是这样一本令人惊叹的书。它的书名——“不平等的遗传”——本身就充满了张力,立刻吸引了我这个对生命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极感兴趣的读者。我期待着它能够揭示隐藏在基因层面,我们可能并未察觉的“不平等”的根源。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选择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复杂的遗传学概念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之中。他并没有回避基因科学的严谨性,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可能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原理,变得清晰而有趣。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平等”的解读,它超越了简单的能力或天赋差异,而是深入到健康、疾病、甚至是我们潜意识中的一些行为倾向。作者并没有将基因描绘成一个简单的“命运判官”,而是强调了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互动,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并非是基因的完全奴隶,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环境的优化,来塑造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对人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社会结构中的某些不公平现象,有了更具科学依据的解释。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情不自禁地将书中的观点与我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对照,发现许多过去的疑惑都有了豁然开朗的答案。
评分当我拿起《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本书时,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夹杂着一丝丝对未知的好奇。我一直对生命科学的奥秘着迷,尤其是基因这个被誉为“生命密码”的存在。而“不平等”这个词,更是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是我们不断追求改变的目标。将两者结合,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作者在这本书中的表现,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他没有选择用枯燥乏味的学术理论来压倒读者,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故事化的方式,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基因的世界。他从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入手,比如在健康、教育、乃至职业发展上的差异,然后层层递进,揭示出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基因学根源。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待“不平等”这个概念的审慎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基因视为决定一切的“宿命”,而是强调了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互动。这种观点,让我感到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对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书中引用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案例,都非常有说服力,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基因的“不平等”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人类自身复杂性的一种全新认识。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理解基因的局限性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并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
评分《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思想的盛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基因科学的枯燥科普,但它带来的,却是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书名中的“不平等的遗传”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但这种独一无二,是否就意味着某种形式的“不平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探究这一问题的全新视角。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复杂深奥的基因科学概念,用一种引人入胜、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并没有回避基因科学的严谨性,但却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案例,让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平等”的定义和解读,它并没有局限于我们表面上看到的身体素质或智力差异,而是深入到了基因层面,解释了这些差异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体的健康、行为倾向,甚至是社会机会。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基因描绘成一种“宿命”,而是强调了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互动。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个体和社会的能动性,也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传递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人类自身复杂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元素,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宇宙的浩瀚,上面跃动着复杂的DNA双螺旋结构,散发出一种神秘而又科学的光芒。我第一次拿起它,就被它独特的名字所吸引——《基因:不平等的遗传》。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了一种张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基因这个被科学界奉为生命密码的东西,是如何与“不平等”这个充满社会学和哲学意味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我是一名对生物学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总觉得科学的进步应当服务于人类的福祉,但同时我也深知,现实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复杂性,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想为我揭示隐藏在基因层面的那种更深层次的“不平等”,它不仅仅是关于基因的科学知识,更可能是一次对人类社会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我期待着它能够打开我的视野,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去理解那些看不见的、根植于我们生物本源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着个体的命运和社会的长远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娓娓道来,同时又不失其严谨性,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科学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启发。我已经准备好,将自己的思绪沉浸在这场关于基因与不平等的探索之中。
评分读完《基因:不平等的遗传》,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仿佛被极大地拓展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本非常“有料”的书,但这种“有料”并非是陈词滥调的复述,而是充满了新颖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将看似冰冷的基因科学与充满社会学意味的“不平等”联系起来,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科学论证,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基因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平等”的解析,它不仅仅局限于身体能力的差异,更是深入到了智力、性格、甚至是一些更容易被忽视的潜能和易感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基因视为一种“宿命”,而是强调了基因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这为我们理解人类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多样性,提供了一个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许多社会现象,比如贫富差距、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是否在基因层面就埋下了伏笔?这种思考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本质和命运的深刻探讨,让我对接下来的生活和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基因:不平等的遗传》听起来似乎有点沉重,甚至带有一点宿命论的色彩,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些试图用生物学来解释社会等级和阶层固化的论调,这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先例。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并没有将基因描绘成一个简单的“命运判官”,而是将它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科学和社会语境中进行探讨。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隐藏在生命密码中的那些微妙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又被放大、被解读,最终形成了我们所感知到的“不平等”。我喜欢书中对“不平等”这个概念的多层次解读,它不仅仅局限于能力上的差异,更涉及到机遇、资源分配,甚至是社会认知。作者通过大量严谨的科学研究和翔实的数据支撑,展示了基因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体的健康、学习能力、甚至是行为倾向,而这些看似微小的生物学差异,在经过社会放大镜的观察后,就可能演变成显著的社会不平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关于“公平竞争”、“天赋决定论”等长期以来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物学视角,去理解这些现象的根源。我感觉作者的写作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并没有简单地揭示基因的“残酷”,而是希望通过科学的解释,引导读者去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社会。
评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找到一本真正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实属不易。而《基因:不平等的遗传》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佳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基因这一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生物学特征,与“不平等”这样一个极具社会现实意义的话题巧妙地结合起来。我最初是被这个名字吸引的,它勾起我对生命本质的好奇,同时也让我对社会现象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语言生动,即使是对于基因科学完全没有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作者并没有堆砌那些枯燥的学术词汇,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将复杂的基因科学概念具象化,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基因在个体发展和社会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平等”概念的拓展性解读,它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能力差异,更是深入到了健康、疾病易感性、甚至是一些更复杂的行为特征。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基因视为决定命运的“宿命”,而是强调了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对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弥合和缓解不平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深刻的人文思考录,它让我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以及“社会为什么是这样”这些古老的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坦白讲,当我翻开《基因:不平等的遗传》的序章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会不会又是一本堆砌学术术语、让人读了云里雾里的大部头?” 我是一个普通上班族,每天的工作已经够消耗脑力了,对于阅读,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带来愉悦感和启发性的体验。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吸引了我。作者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基因序列或者复杂的遗传模型,而是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切入,勾勒出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然后巧妙地将这些现象引向了基因层面的解释。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没有一开始就将读者置于一个需要高度专业知识的门槛之上,而是循序渐进,让读者在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基因可能扮演的角色。我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思维的盛宴,作者像是我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层层迷雾,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生命本质中的答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将这些问题摆出来,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生物学根源,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一直以来认为是由社会、环境、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差异,是否也受到了基因的深刻影响。这种视角是如此新颖,让我对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产生了动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接下来会如何展开论述,如何将这些看似遥远的基因科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评分正品 满意 辛苦快递员
评分正品 满意 辛苦快递员
评分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评分京东618买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个都评论好痛苦,复制粘贴这段话,证明这书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京东618买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个都评论好痛苦,复制粘贴这段话,证明这书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评分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评分京东618买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个都评论好痛苦,复制粘贴这段话,证明这书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