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西北线1
走,找款冬去 // 2
田宋营的意外收获 // 7
神奇的大自然——松山之旅 // 10
特有植物丁香叶忍冬 // 20
探访延庆金牛湖 // 24
西北线2
可遇而不可求的紫花杯冠藤 // 34
走进野鸭湖 // 38
官厅边上的植物们 // 46
西北线3
城里的植物殿堂——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 // 52
探访药用植物研究所 // 55
没有爱错的独角莲 // 64
九月的翠湖湿地公园 // 67
西线
花开小龙门 // 76
百花之巅百花山的兰花们 // 84
东灵山不得不看的几种植物 // 88
集美丽与药性于一身的草麻黄 // 92
寄生灌木北桑寄生 // 98
北线
翻山越岭来寻你——侧金盏花 // 104
怀柔杏树台村看泡囊草 // 108
北京的小黄山——云蒙山 // 114
寻找入侵植物——印加孔雀草 // 118
东北线
雾灵山的花草精灵 // 122
瓜果庄园——黄家山 // 132
坡头林场——收获的季节到了 // 140
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密云云岫谷 // 144
走进汉石桥湿地公园 // 148
西南线
千灵山,意外收获多物种 // 158
北京的小西藏——房山蒲洼 // 172
十渡植物等你来 // 178
十渡植物等你来 // 178
周边
探访天津的匙荠花海 // 198
美丽俏佳人天女花 // 204
六月,与小五台山的美丽约会 // 208
崇礼—沽源—木兰围场的一路采集 // 220
后记
植物名称对照表
前言
一直怀着一颗敬畏自然的心和朋友们追逐着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自然世界,尤其是植物。我们以相机为载体记录着自己的所遇所见,将追逐过程中的每次出发和返回,都封存在心底。旅途和人生一样,一方面在经历,另一方面也是沉淀和积累。直到有一天,出版社的李岩松老师找到我们,建议把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线写出来,以便让更多的人关注并爱上自然观察。
在李老师的鼓励下,同时受北大刘华杰老师《檀岛花事》的启发,我们将过去的积累展现出来,于是便有了这本书。在这里,我们选择以路线为框架进行叙述。这样的路线与北京周边自驾游的线路有一定的重合,以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自然观察的队伍中来。
每条路线上并不是事无巨细地描述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物种,而是关注于某个时间、某条线路上所看到的怎样的状态。书中提到的植物,是北京及周边地区比较有特色的物种。希望可以帮助感兴趣的读者找到目标植物。另外,也希望通过这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示北京地区部分野生植物资源。
这本书,是自然观察的结晶。它不是一般的植物图谱,文中出现的物种并未按照分类法排列;它不是科考报告,不单单写了考察北京某一个地方的所见所感;它不是专业书籍,文中提到的物种名称,配了相应物种的照片,但并没有用专业的词汇,死板地对物种进行描述。这本书,仅仅是作者在与自然接触时最直接的观察和记录;是多年来观察的真情流露;是经意与不经意间对自然及发生在植物身上的故事的讲述。
需要说明的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将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实际上,在生态方面,京津冀更是较为统一的整体。因此书名虽用北京,但我们的目光并没有局限于行政区划上的北京地区。此外,限于所学的专业,本书的目光主要聚集于植物,涉及的动物较少。同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在文字描述、物种鉴定等方面,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欢迎广大读者及老师批评指正。
肖翠
2017年11月2日于北京房山
我一直认为,写“自然笔记”需要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自然的深情。而这本书,恰恰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作者的文字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没有知识的堆砌,只有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去倾听和记录大自然的声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声音”的描写,风声、鸟鸣、虫叫,每一个声音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我脑海中回荡。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并非只有人类的喧嚣,还有着如此丰富而和谐的自然之声。
评分我必须承认,读完这本书,我对“北京”这个词的理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以前总是把北京看作一个纯粹的人类文明的产物,却忽略了它本身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从宏大的历史层面去解读北京,而是从最微观、最接地气的角度,去展现这座城市的自然肌理。我开始注意到,原来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角落里,隐藏着如此多鲜活的生命。一棵不起眼的野草,一只默默爬行的蜗牛,都能成为故事的主角。这种观察世界的方式,让我觉得自己以前的生活,仿佛错过了太多美好的风景。
评分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书能够触动人心,而有些却只是过眼云烟。这本书,无疑属于前者。它的力量,不在于它写了多少“大道理”,而在于它用真挚的情感,去描绘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命。我读到关于一只鸟儿筑巢的细节,关于一种植物在严寒中顽强生长的故事,这些微小的生命,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生命力。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生命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这种韧性,足以让我们每个人反思。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被它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深深吸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种近乎白描的叙述,却自有无穷的韵味。仿佛作者就站在我身边,指着窗外的一棵树,或者草丛里的一只蚂蚁,轻声告诉我它们的故事。我常常在读到某一段时,不自觉地停下来,抬头望向窗外,想象着作者笔下的景象,然后又低头继续沉醉其中。书中的许多细节,都像是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折射出大自然的智慧和生命的奇迹。我尤其喜欢关于昆虫的章节,那些渺小的生灵,在作者的笔下,竟拥有如此复杂而精彩的世界。它们如何感知,如何交流,如何繁衍,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惊奇。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莫过于它对“时间”的理解。作者在记录自然万物的过程中,无意间流露出的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让我深深触动。那些植物的生长周期,动物的繁殖季节,都如同巨大的钟摆,在城市的喧嚣中,固执地、有节奏地摆动着。我过去习惯于用日历和时钟来衡量时间,却很少去体会大自然本身的律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时间并不仅仅是数字的堆叠,更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一种循环往复的诗篇。我开始尝试去放慢脚步,去感受季节的更迭,去倾听风吹草动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缠身,忽略了内心的宁静。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我开始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这种改变,是内在的,却又是深刻的。我感谢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更美好的世界的大门。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应该能够在你合上书页后,依然在你脑海中回响,甚至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绝对做到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弃的读物,而是会成为你生活中一个温柔的提醒,让你重新审视身边的世界。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散步时,主动去观察路边的花草树木,甚至会蹲下身子,去看看地面上有什么有趣的小生命。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却又真实而深刻。它让我摆脱了过去那种“看山不是山”的麻木状态,重新找回了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敬畏心。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自然笔记”这个题材并没有太高的期待,觉得可能会比较晦涩。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把最平凡的自然现象,描绘得如同神话故事般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四季”的描写,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声音,作者都能捕捉到最细微之处,并将其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仿佛能闻到春天的泥土气息,听到夏天的蝉鸣,感受到秋天的落叶,触摸到冬天的寒风。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北京的自然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观察”的艺术。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北京这座城市里,那些我们平时视而不见的角落。从一朵花的绽放到一只虫子的蜕变,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意义。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充满了如此多的故事,只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本书就像一堂生动的观察课,教会我如何去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如何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下的不平凡。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半个月,终于合上了书页。刚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坦白说,我的心情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自然笔记”这四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枯燥乏味的教科书,或者充斥着专业术语、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著作。我担心这会是一本堆砌知识点、缺少温度的读物。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极其温柔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真正留意过的北京。我一直以为,北京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是车水马龙的喧嚣,是历史古迹的厚重。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一切之下的,那份生生不息的、脆弱而又顽强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