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20个瞬间

马克思的20个瞬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鹏 等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
  • 历史
  • 哲学
  • 政治
  • 经济学
  • 思想
  • 传记
  • 社会
  • 理论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12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87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青年人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选取了马克思一生中的20个经典“瞬间”,细致刻画了他在某个特定时间点,所经历和思考的事务;同时,启人心智:马克思的经历和思考对当代中国的年轻人有哪些启示?

本书所呈现出的马克思,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深谙理论、学术渊博的伟人,而且更像是我们信得过的大朋友,他那平易近人、接地气的一面,仿佛给了普通人一股力量,让大家相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马克思能帮助我。

这是一部“青年人写给青年人看的青春版马克思传”。


作者简介

作者团队共8人,均是来自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青年教师,且皆为“80后”。8位作者中,5人来自哲学教研部、3人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他们都有着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在相关主题的宣讲方面也有不少成果。

目录

序 001

导语 001

第一章 最熟悉的陌生人——1818年,童年卡尔 001

第二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1835年,人生志向 011

第三章 文艺青年变学霸——1836年,大学生活 023

第四章 哲学博士炼成记——1841年,博士论文 035

第五章 初入职场遇苦恼——1842年,报社工作 047

第六章 幸福终于来敲门——1843年,新婚燕尔 059

第七章 穿越时空话手稿——1844年,哲学革命 070

第八章 撸起袖子加油干——1845年,新世界观 079

第九章 旷世宣言惊风雨——1848年,不朽宣言 094

第十章 贫穷不限制思想——1849年,流亡伦敦 105

第十一章 指点江山论中国——1853年,关注中国 116

第十二章 忠言逆耳利于行——1857年,批判事业 125

第十三章 观察历史的慧眼——1859年,唯物史观 136

第十四章 使命责任重于山——1862年,革命导师 148

第十五章 谁与我生死与共——1866年,伟大友谊 161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病危书——1867年,鸿篇巨著 172

第十七章 国际歌由此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 184

第十八章 活化石也有春天——1877年,转向东方 195

第十九章 他永远地睡着了——1883年,与世长辞 207

第二十章 马克思从未离开——2018年,名垂青史 220

参考书目 233

后记 236


精彩书摘

两百年前,在德国的西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它叫特里尔。清澈的摩塞尔河静静地穿过这座小城,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河谷里的桃树、樱桃树都会竞相开花,山丘上成片的葡萄树也冒出了蕾芽,点缀着美丽的原野。暖风拂过山坡,阳光亲吻河泽,这座静谧的小城在点点春光中焕发生机。

1818年5月5日凌晨时分,特里尔城布吕肯巷664号住宅的房间里,一个名叫亨利希的律师神情不安地踱来踱去,时不时趴在里屋房门上探听动静,焦虑万分。直到来自城里的助产大娘喘着气儿跑出来告诉他,你要做爸爸了,你们家多了一个男孩!他这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这个男孩,就是马克思。那一刻,可能谁也想不到,一个极其平常的夜晚,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家,诞生了一个在世界历史上掀起波澜的伟人。

19世纪初,特里尔城大约有一万五千人口,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曾经被命名为奥古斯塔特瑞沃洛姆,一度被称为北部罗马,并曾是罗马军队最大司令部所在地。据《马克思传》中考证,马克思实际上是在黑门(portanigra)附近长大的,那里有4世纪时期宏伟的教堂,永久纪念着特里尔的庄严与辉煌。在中世纪,这座城市作为大主教驻所,边界曾延伸至梅斯、土伦和瓦尔登;据说它所拥有的教堂数量比德国任何一个与它大小相当的城市所拥有的数量都要多。特里尔给马克思的一个终生烙印就是他一直都有着一口浓郁的莱茵河版特里尔味的口音。他对历史始终如一的热情也与出生的这座城市关系密切。

由于特里尔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连同莱茵河畔的其他地区一起被划归为法国的领土,“特里尔选帝侯国、神圣罗马帝国、等级社会,以及犹太人在这种等级社会制度中的地位,这一切都突然消失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座城市都浸润在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的氛围中。1814年,莱茵地区成为了普鲁士的殖民地,特里尔也是其中之一。这里没有什么大工业,大多数人是官员、商人和手工业者,葡萄园种植是当地人的一项主业,但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外部的竞争,情景日渐萧条,导致了失业率的上涨,加上社会治安不稳定、外出移民加剧,整个特里尔出现了一部分人只能依靠公共救济而生活的状态,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特里尔是整个德国最早出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城市之一。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也不亚于家庭环境,在特里尔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似乎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用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的种子。

用今天流行的话说,马克思出生在5月,属于“金牛座”。曾经有人统计过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150位哲学家的出生日期,得出一个特别好玩的结论:金牛座盛产哲学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星座。金牛座的马克思,也许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自带“哲学之光”,注定要在这个世界上掀起波澜,名垂青史了。可是,难道马克思一出生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是上天的宠儿?注定只有他才能成为流芳百世的大师吗?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没有人生下来就能随随便便成功,也不是每个伟人出生的时候都含着金钥匙,长大后就能呼风唤雨。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可能付出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努力,也可能经历了常人不可承受的苦难。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信仰明确、意志坚定、绝不轻言放弃。

事实上,马克思出生的家庭在特里尔当地算得上是条件很好的中产阶级。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特里尔城的一名犹太律师,学识渊博,精通多种语言,对古典文学和哲学都颇有研究。亨利希是个思想开明的人,在特里尔城他也经常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与同样思想开明的人一起激扬文字、碰撞思想火花。就在马克思出生前后,他选择了皈依新教。要知道,在19世纪初的德国,新教一直是理性主义、启蒙思想支持者的宗教选择,这个决定无疑对马克思今后的成长也产生了影响。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属于自己的欢乐时光,对于小卡尔来说,最愉快的事情就是晚饭后听爸爸朗读睡前读物,那都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有法国启蒙运动的伏尔泰和卢梭的文章,也有德国古典主义的歌德和席勒的诗歌。每天晚上,在客厅华丽台灯的明亮光辉下,壁炉上的小小金钟滴答滴答地响,小卡尔就趴在父亲的身边,听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又一篇的启蒙读物,这无形中为马克思带来了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

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普雷斯堡则出身荷兰裔犹太贵族,带着丰厚的嫁妆来到特里尔,据说光现金就相当于特里尔一个普通手工业者工作三四十年的收入了,加上父亲靠谱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这些都无疑为马克思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创造了很好的生活环境。罕丽达一辈子规规矩矩、相夫教子,被人评价为“一个典型的荷兰主妇,为家庭贡献了一生”。马克思的姨妈索菲亚,也就是他母亲的妹妹,留在了荷兰,嫁给了商人里昂?飞利浦,他就是电器王国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看得出来,马克思虽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富二代”,但起码也算得上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马克思是家中第三个孩子,聪明伶俐,充满朝气。他尤其敬重自己的父亲,不但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的相片,在往后外出求学的过程中也经常与父亲来往书信,汇报思想动态,交流情感。

在马克思不到两岁的时候,全家从先前的住宅搬到了西梅翁街1070号,和亨利希的老朋友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一家成了邻居。这家不搬则已,一搬不得了,为马克思送来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那个人到底是谁,我们后面再说。

有人可能会问,马克思的家庭条件这么好,是不是从小就上贵族学校?不,马克思其实没上过小学,他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亲。亨利希除了教他德文、算术和图画课程之外,还经常带他去参观各种展览,游览名胜古迹,给他讲历史故事,分享世界各地的风俗和最新的要闻。每次爸爸讲课,小卡尔总是瞪圆双眼,认真听讲。隔壁好邻居威斯特华伦也是个博闻广识的民主人士,当马克思来家里做客时,就给他讲讲希腊故事,背诵几段莎士比亚的剧本。日复一日,小卡尔虽然没有进过学校,却在心里种下了很多智慧的种子,知识水平恐怕比同龄的许多孩子都要高一些。小卡尔特别爱思考,总是喜欢寻根问底,从小就显露出了对哲学的懵懂兴趣。有一次,他刨根问底地缠着母亲询问“抽象”和“具体”到底是什么,把罕丽达折腾得够呛,随后,他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早上起来,看见妈妈在做饭,我打开具体的窗户,吸了一口抽象的空气。”如果马克思生活在今天,一个孩童写出这样的名言金句应该也能上头条和热搜了吧!

马克思的童年可以说过得无忧无虑,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没有上不完的外文补习班和奥数竞赛班,他大部分时间都与自己的姐妹、邻居一起玩耍,尽享童年的欢乐。他从小就机智过人,鬼点子很多,成了左邻右舍公认的“孩子王”,小伙伴们都愿意跟他玩,听他调遣。小卡尔总有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本事,他的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总能在做游戏时玩出新花样,给大家讲各种美妙动听的故事。

当然,和大多数人一样,马克思的父母也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大法官、大律师。可小卡尔年纪轻轻就想法独特,他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与众不同的择业观,你猜得到是什么吗?


前言/序言

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多是从思想政治课堂上初识马克思的。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似乎显得有点“高冷”:表情严肃、思想庞大,只可“远观”而难以“亲近”。诸如此类的马克思的形象还有许多,有作为政治家的马克思,有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有作为神话或被神化的马克思……

马克思到底是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展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马克思,更要通过这些事迹及其紧密关联的思想,重新认识整体、全面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体认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下意义。

这部《马克思的20 个瞬间》就是试图解答这一问题的书。作者团队别开生面地从马克思200 年间选取了20 个具有代表性的瞬间,以点彩画法的方式,勾勒出一个生动的马克思形象。

他出身优渥,却选择站在穷苦人民的身旁呐喊发声,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优越生活而四处流亡,甚至饱受贫穷和疾病之苦;

他17 岁时就树立了“为人类而谋福利”的思想境界,并以这样的工作和职业为人生志向,为此他不惜抛弃那些资本家和政客给他的“铁饭碗”,大半生都在书斋里埋头研究和写作;

他是一个高智商的哲学博士,精通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学与意识形态,却用毕生时间和精力批判资本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领导工人运动而四处奔走;

他的结发妻子曾是一位高贵美丽的贵族小姐,他的忠实朋友曾是一位聪明睿智的工厂管理者,他们却愿意陪伴马克思完成他的事业和使命,与他共同经受人世间的所有冷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恰恰是马克思波澜起伏的一生,塑造了他的光辉人格,产生了他的科学思想,铸就了他的伟大事业。

对于多数人而言,自第一次接触马克思开始,还有这种感受:马克思的理论,特别是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太好理解,学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究其原因,我们在学习这些理论时,脱离了马克思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因此这些思想往往看起来非常深奥乃至枯燥。

正因为如此,这部书的作者希望尽可能还原马克思在思考、创立这些思想时的现实环境,带来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以帮助大家进入马克思生活和思想的“现场”。这样一来,当我们再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学说”等问题时,也就相对省力、轻松一些。

更为难得的是,在“回到过去”的同时,本书的作者团队时刻不忘“关照当下”,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能够冲破时空的局限,将马克思“摆在眼前”来思考当前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面对争抢头条的热点与评论、微信转发的传闻与杂谈,我们必须具备马克思的“批判方法”;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掌握马克思的“实践品格”;甚至对于当前在青少年中间流行的“佛系生活”来说,我们都要一起看看马克思在种种困境面前始终斗志昂扬地拥抱生活的态度。

本书的写作“初心”是“给90 后讲讲马克思”,如今的“90 后”群体正是20 多岁青春韶华的年龄,而马克思正是在不到30 岁时写下了《共产党宣言》,这不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且他也由此确定了为人类解放而工作的志向。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90 后”是真正的“同龄人”。因此,针对“90后”群体的特点,这部书进行了写法上的创新,用青春化的语言和青年人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马克思。书中穿插运用“小贴士”“哲人说”“提问角”“观天下”四个板块,将若干必要知识背景、名家哲言、聚焦问题、当代发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活泼明快的叙事节奏。对于读者而言,不啻为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作者团队全部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80 后”青年教师,他们体现出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宣讲者的风采,他们身上有着严谨与深刻、热情与活泼、生动与幽默,因此由这些青年人书写具有新时代面貌的马克思主义,再为合适不过。当然,这部书仍然存在着一些可以进一步改进、充实和完善的地方,但如果它确实能够把马克思生平和思想中的关键问题启发和提示出来,它就有了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让“90 后”以及更年轻的一代了解马克思的目的,在于认识马克思思想的真理性,确立起信仰的坐标。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从马克思身上汲取人生智慧、人格力量,像马克思那样活得充实而精彩。

伟大的人物都是相似的,伟大的精神也是相通的。让我们从马克思那里领略伟大,让我们在新时代向着马克思指引的目标继续前行。

是为序。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曾峻

2018年4月12日



《马克思的20个瞬间》 一份跨越时空的思想肖像 这是一本试图捕捉卡尔·马克思一生中那些至关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瞬间”的书。它并非一部严谨的学术传记,也不是对马克思庞杂思想体系的系统梳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片段,勾勒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经济学家、革命家的人生轨迹与精神世界。作者旨在通过这些“瞬间”,让读者得以窥见马克思思想形成、发展以及最终影响世界的复杂而迷人的过程。 这本书的野心在于,它不是要一次性地呈现一个完整的、被静态化的马克思,而是要通过动态的、富有张力的“瞬间”来展现一个鲜活的、不断演进的思想巨人。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是一个事件、一个决定、一次会面、一篇著作的诞生,甚至是某个深刻的顿悟或激烈的争辩。这些瞬间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作者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拾起,串联起来,试图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由此产生的巨大涟漪。 探索思想的起源与嬗变 《马克思的20个瞬间》首先关注的是马克思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孕育。从他在特里尔(Trier)度过的少年时代,到在波恩(Bonn)和柏林(Berlin)大学的求学经历,每一个阶段都可能蕴藏着影响他未来走向的关键节点。例如,他与青年黑格尔派(Young Hegelians)的接触,对古希腊哲学和罗马法的深入研究,以及他在莱茵省(Rhineland)作为记者初涉政治现实的经历,这些早期的思想碰撞与现实观察,为他日后颠覆性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书中的某些“瞬间”或许会聚焦于他如何从激进的自由主义者转向更为激进的共产主义者,这一转变过程中的思想斗争与自我超越,是理解其核心理论的关键。 接着,本书将深入探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伟大友谊与合作,无疑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瞬间”之一。这段 partnership 不仅在情感上给予了彼此支持,更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他们共同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The German Ideology),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确立,而《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的诞生,更是将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本书将力图还原这些著作诞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交流,以及他们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严酷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现实的熔炉与理论的锻造 《马克思的20个瞬间》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斋里的思想探索,它将更多地关注马克思是如何在现实的熔炉中锻造其理论的。在巴黎(Paris)的流亡岁月,他与法国工人运动的接触,对空想社会主义(Utopian Socialism)的批判性吸收,都为他的思想注入了更强的实践色彩。而作为《新莱茵报》(Neue Rheinische Zeitung)的编辑,他在1848年欧洲革命(1848 Revolutions)期间的战斗经历,更是将他的理论与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可能会描绘他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如何以笔为剑,为革命呐喊,如何在革命失败后,依然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剖析。 本书的重点之一,无疑是《资本论》(Das Kapital)的创作过程。这是一个耗费了马克思一生心血的伟大工程。本书将尝试呈现他如何在伦敦(London)的卑微房间里,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日复一日地钻研统计数据、经济学文献,与病痛搏斗,与贫困抗争。每一个章节的完成,每一次理论上的突破,都可能被视为一个值得被记录的“瞬间”。读者将有机会了解他如何从对政治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一步步地构建出其关于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资本积累(Capital Accumulation)等核心概念的深刻洞见。这些“瞬间”将帮助我们理解《资本论》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残酷剥削机制的深入观察与科学分析之上。 跨越时代的思想回响 《马克思的20个瞬间》也将目光投向马克思思想对后世的持续影响。从第一国际(First International)的成立与发展,到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的悲壮尝试,再到20世纪一系列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的思想始终是革命者与改革者们重要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源泉。本书的某些“瞬间”或许会聚焦于马克思如何参与组织国际工人运动,如何为革命者提供理论指导,或者如何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进行预判与思考。 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演变,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马克思的思想依然没有被遗忘。本书的最后一批“瞬间”可能会探讨,在当代语境下,马克思的某些理论(如对金融资本的批判,对全球化下剥削模式的分析)如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或许会触及,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解读、被发展,以及其思想遗产如何影响着当今世界对社会不公、阶级固化等问题的讨论。 一份邀请,一场思想的漫游 《马克思的20个瞬间》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思想的漫游。它不是要强加某种观点,而是希望通过呈现马克思人生中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这些瞬间或许包含着他的困惑、他的挣扎、他的激情,以及他那永不熄灭的对真理的追求。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生动、引人入胜,避免枯燥的说教。作者将借助历史细节、人物访谈(即使是想象中的)、甚至是马克思自己的书信与回忆,来还原那些历史场景,让那些“瞬间”活起来。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马克思本人及其思想的兴趣,让他们看到一个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人性和思想深度的伟大灵魂。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马克思个人,更是关于思想的力量,关于个体如何在一个变动的时代中,以其思想回应现实的挑战,并最终改变世界。每一个“瞬间”,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思考,一种可能。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瞬间”,读者将得以对这位影响了两个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形成一个更为立体、更为鲜活的认知。它是一份思想的肖像,也是一份跨越时空的邀约,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马克思的思想世界,去感受那份深刻的洞察与永恒的启迪。 这本书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星图,每一个“瞬间”都是一颗闪耀的星辰。我们通过观察这些星辰的位置、亮度与连线,来理解整个星系的格局。读者可以从中看到,马克思是如何从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激进分子,一步步蜕变为一位深刻的社会批判者和革命导师。这其中,有他的学术探索,有他的政治实践,有他的革命热情,也有他的个人生活中的点滴。 例如,某个“瞬间”可能描绘了马克思在巴黎的贫困生活中,却依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Dialectics)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并尝试将其与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的唯物主义(Materialism)相结合。另一个“瞬间”或许聚焦于他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Brussels)的公寓里,彻夜讨论如何撰写一份能够清晰阐述共产主义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最终诞生了《共产党宣言》。再比如,某个“瞬间”可能描绘了他在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阅览室里,伏案研究,搜集海量的统计数据,为《资本论》的写作积累素材。 本书还将关注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例如,他如何从对政治自由的追求,转向对经济解放的关注。他如何从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温和批评,走向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如何在中国等非欧洲国家社会转型中,留下了复杂而持久的影响。 《马克思的20个瞬间》的每一个章节,都将努力做到自成一体,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马克思思想与人生的一幅宏大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他的理论,更是关于理论的诞生过程,关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于理论在历史中的演进。这本书试图让读者感受到,马克思并非生活在一个真空的象牙塔里,他的思想是与他所处的时代、他所经历的苦难、他所见的社会不公紧密相连的。 最终,这本书希望能够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视角,去呈现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它将展现他的智慧,他的勇气,他的坚持,也可能包括他的脆弱与无奈。通过这20个精选的“瞬间”,读者将有机会与一个鲜活的马克思进行对话,去理解他的思想,去体会他所处的时代,去思考他留给我们的深刻遗产。这是一次思想的探险,也是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一本叫做《马克思的20个瞬间》的书,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初步感受。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一本传统的传记,而是将马克思的人生浓缩成二十个精心挑选的“瞬间”。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去感受他生命中的那些关键时刻,那些塑造了他思想,也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瞬间”。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无疑是在为读者搭建一座通往马克思思想世界的桥梁。我非常好奇,这二十个“瞬间”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是他在柏林大学的求学生涯?还是与恩格斯并肩作战的革命岁月?亦或是他在伦敦的孤独写作时光?我期待着,在这些“瞬间”的串联下,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马克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不仅仅是了解他的理论,更能体会他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勇气和坚持。

评分

我一直对马克思这个名字充满了好奇,但却很少有机会真正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市面上关于他的书籍很多,但往往过于学术化,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发现了这本《马克思的20个瞬间》,它的视角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没有试图去全盘梳理马克思庞杂的思想体系,而是选择了他生命中的二十个“瞬间”,这让我感觉一下子拉近了与马克思的距离。每一个“瞬间”,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他思想的萌芽,他与世界的碰撞,以及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我猜想,这些“瞬间”可能会包括他在求学时期的深刻思考,与资产阶级社会的激烈交锋,甚至是他在创作《资本论》时的艰辛岁月。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他希望读者能从这些“瞬间”中,感受到马克思思想的“温度”和“韧性”。这让我非常期待,我渴望通过这些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魅力所在,去感受他作为一位革命家、思想家和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非常有趣的图书,名字叫做《马克思的20个瞬间》。从这个书名就能感受到,它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说教式读物,而是试图通过聚焦一些关键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瞬间”,来展现马克思这位历史巨人的一生。我一直觉得,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往往离不开那些决定性的时刻,那些充满挑战、孕育希望、或是带来深刻领悟的瞬间。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面面俱到地叙述,而是选取了二十个“点”,然后将这些点连成线,最终勾勒出马克思的整个生命轨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我未曾了解过的“瞬间”,或许是他在某个困境中的顿悟,或许是他与家人、朋友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亦或是他思想在某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萌芽。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生动、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在这些具体的“瞬间”中得到锤炼和升华,并最终对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马克思的20个瞬间》,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散发着一种沉静的思想气息。我翻开看了几页,作者的文笔非常吸引人,他不是那种枯燥的学究式叙述,而是用一种更具故事性和画面感的方式来呈现马克思的人生。读到其中一段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友谊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咖啡馆里,唇枪舌战,又互相激励的场景。这种“瞬间”的选取,恰恰是历史最生动、最真实的切面。它避免了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是抓住了那些足以塑造一个人,甚至改变历史的关键节点。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人的思想,离不开对他人生经历的体悟。而这本书,正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从这些具体的“瞬间”出发,去感受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影响世界的。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那些关于马克思在困境中的挣扎,以及他在学术研究中的突破瞬间。我相信,这本书会带给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他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另辟蹊径,将马克思这位思想巨匠的人生浓缩在二十个“瞬间”里。这让我想起那些精彩的历史纪录片,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深邃的情感。我特别好奇那些被选中的“瞬间”,它们是如何被作者解读,又将如何串联起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是那些改变世界的革命时刻?还是那些足以撼动思想根基的辩论瞬间?亦或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充满了人情味的平凡瞬间?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他希望通过这些“瞬间”,让读者“重新认识”马克思。这激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期待着能在这个过程中,看见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马克思,一个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思想家。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瞬间”的精髓,又是如何用文字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还没看书,不足的是刷卡交易后几个小时了,电子发票还没开出来。不能同步说明京东的效率还是太低了。

评分

还没看,不知道怎么样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

评分

该书质量很好,内容丰富,值得一阅。

评分

还没看书,不足的是刷卡交易后几个小时了,电子发票还没开出来。不能同步说明京东的效率还是太低了。

评分

好?

评分

该书质量很好,内容丰富,值得一阅。

评分

还没看书,不足的是刷卡交易后几个小时了,电子发票还没开出来。不能同步说明京东的效率还是太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