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

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卫东 著
图书标签:
  • 运载火箭
  • 液氧煤油
  • 增压系统
  • 输送系统
  • 推进剂加注
  • 航天工程
  • 火箭技术
  • 流体输送
  • 低温工程
  • 煤油加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111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917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外现役主力火箭大都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氢液氧发动机作为主动力,如宇宙神系列、猎鹰、天顶号、联盟系列等。我国现役火箭中,只有CZ-3系列的三级使用液氢液氧推进剂,其他火箭或子级的主动力均使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为推进剂。近年来,随着液氧煤油动力系统研制关键技术的突破,液氧煤油也将成为我国后续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流推进剂。
  对于低温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及应用已有相应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对使用常规推进剂的增压输送系统也有相应专著,但对于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增压输送系统的相关专著未见,文献很少或比较分散。国外先后进行了大量低温推进剂的增压输送系统的研究与试验,但其报道资料也比较零散,相关文献也以总体设计为主。《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是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背景下,结合编写人员长期工程经验,系统而详尽地描述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增压输送系统的设计过程,对液氧煤油增压输送系统中的系统方案选择、氧箱低温增压计算、低温发动机预冷、低温推进剂纵向耦合振动(POGO)以及管路、低温阀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相应课题和成果进行了汇编,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液氧煤油增压输送系统设计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和主要产品等的系统论述。
  全书共9章,第1章绪论,对增压输送系统进行总的概述,介绍了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的一般分类、组成及发展历程和趋势;第2章液氧自生增压系统,介绍了液氧自生增压系统的特点、关键技术;第3章氦气增压系统,对运载火箭多种氦气增压方案进行了分析和建模;第4章液氧煤油发动机预冷系统,对液氧煤油发动机预冷系统的原理、预冷方案及预冷仿真模型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多种预冷方法;第5章增压输送系统总装设计,对动力系统布局及管路系统的设计进行了介绍;第6章增压输送系统仿真分析,对液氧贮箱内三维增压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全系统仿真建模;第7章低温推进剂POGO抑制设计,对低温推进剂的POGO振动原理、抑制方法和试验进行了分析;第8章阀门设计、分析与试验,对增压输送系统的阀门附件研制进行了描述;第9章增压输送系统可靠性设计,主要针对使用低温推进剂的运载火箭可靠性设计模型提出了新的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增压输送系统
1.3 增压系统概述
1.3.1 自生增压系统
1.3.2 惰性气体增压系统
1.3.3 预增压系统
1.4 输送系统概述
1.4.1 输送系统
1.4.2 防漩防塌装置
1.5 增压输送系统试验
1.6 液氧煤油火箭增压输送系统
1.6.1 液氧煤油发动机概述
1.6.2 液氧煤油火箭增压输送系统设计
1.6.3 发动机预冷系统
1.6.4 低温推进剂加注

第2章 液氧自生增压系统
2.1 引言
2.2 自生增压方案概述
2.2.1 国外火箭液氧自生增压方案
2.2.2 国内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增压方案
2.3 自生增压系统组成
2.4 自生增压系统设计
2.4.1 系统设计
2.4.2 氧系统自生增压模型
2.5 液氧自生增压系统试验
2.5.1 氧系统冷流试验
2.5.2 动力系统热试车

第3章 氦气增压系统
3.1 引言
3.2 氦气增压
3.2.1 常温氦增压方案
3.2.2 冷氦增压方案
3.2.3 超临界氦增压方案
3.3 氦气增压系统设计
3.3.1 “开式”氦气增压系统
3.3.2 “闭式”氦气增压系统
3.3.3 预增压系统及补压系统设计
3.4 氦气增压计算
3.4.1 气瓶放气过程计算
3.4.2 增压气路计算
3.4.3 输送管流阻计算
3.4.4 发动机入口压力计算
3.4.5 贮箱增压计算
3.4.6 算例
3.5 氦气增压系统试验与全系统冷流试验
3.5.1 氦气增压系统试验
3.5.2 全系统冷流试验

第4章 液氧煤油发动机预冷系统
4.1 发动机预冷系统概述
4.2 间歇泉现象
4.2.1 间歇泉现象机理分析
4.2.2 解决间歇泉问题的措施
4.3 发动机预冷方案国内外发展概况
4.3.1 排放预冷方案
4.3.2 自然循环预冷方案
4.3.3 强制循环预冷方案
4.3.4 组合式预冷方案
4.4 预冷系统仿真分析
4.4.1 物理模型概述
4.4.2 基本方程
4.4.3 两相流动流型判别
4.4.4 沸腾传热特征点的判别
4.4.5 相间摩擦模型

第5章 增压输送系统总装设计
第6章 增压输送系统仿真分析
第7章 低温推进剂POGO抑制设计
第8章 阀门设计、分析与试验
第9章 增压输送系统可靠性设计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从20世纪开始,美国、欧洲等航天强国以采用无毒推进剂、提高火箭性能、降低成本等作为主要设计原则,成功研发了多种新型低温火箭。高比冲、高可靠性、模块化、通用化、系列化、低成本的大推力火箭是近些年运载火箭发展的方向。我国面向21世纪的航天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关于运载火箭的一条重要目标是“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火箭”。新一代运载火箭是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全新系列运载火箭产品,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主动力的新型动力系统是火箭研制的核心关键技术。
  国外现役主力火箭大都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氢液氧发动机作为主动力,如宇宙神系列、猎鹰、天顶号、联盟系列等。我国现役火箭中,只有CZ-3系列的三级使用液氢液氧推进剂,其他火箭或子级的主动力均使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为推进剂。近年来,随着液氧煤油动力系统研制关键技术的突破,液氧煤油也将成为我国后续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流推进剂。
  对于低温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及应用已有相应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对使用常规推进剂的增压输送系统也有相应专著,但对于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增压输送系统的相关专著未见,文献很少或比较分散。国外先后进行了大量低温推进剂的增压输送系统的研究与试验,但其报道资料也比较零散,相关文献也以总体设计为主。本书是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背景下,结合编写人员长期工程经验,系统而详尽地描述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增压输送系统的设计过程,对液氧煤油增压输送系统中的系统方案选择、氧箱低温增压计算、低温发动机预冷、低温推进剂纵向耦合振动(POGO)以及管路、低温阀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相应课题和成果进行了汇编,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液氧煤油增压输送系统设计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和主要产品等的系统论述。
  全书共9章,第1章绪论,对增压输送系统进行总的概述,介绍了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的一般分类、组成及发展历程和趋势;第2章液氧自生增压系统,介绍了液氧自生增压系统的特点、关键技术;第3章氦气增压系统,对运载火箭多种氦气增压方案进行了分析和建模;第4章液氧煤油发动机预冷系统,对液氧煤油发动机预冷系统的原理、预冷方案及预冷仿真模型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多种预冷方法;第5章增压输送系统总装设计,对动力系统布局及管路系统的设计进行了介绍;第6章增压输送系统仿真分析,对液氧贮箱内三维增压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全系统仿真建模;第7章低温推进剂POGO抑制设计,对低温推进剂的POGO振动原理、抑制方法和试验进行了分析;第8章阀门设计、分析与试验,对增压输送系统的阀门附件研制进行了描述;第9章增压输送系统可靠性设计,主要针对使用低温推进剂的运载火箭可靠性设计模型提出了新的方法。
  下列人员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第1章张亮;第2章张浩、胡峥;第3章张亮、姚娜、李会萍;第4章孙礼杰、张亮、耑锐;第5章张浩、张荣荣、缪五兵、王振剑;第6章赵栋梁、程光平、金鑫;第7章刘锦凡、吴雪蛟;第8章石玉鹏、滕浩、臧辉、王文彬;第9章吕箴、张华、李军、李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廖少英、顾仁年和上海交通大学王文教授等人的热心指导,成稿后得到了樊宏湍、洪刚、李程刚等的评阅,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经验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月球殖民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且避免AI痕迹,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书名:《静谧之地:月球殖民地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简介: 在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月球,作为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早已从一个遥远的传说,转变为我们拓展生存空间的现实可能。本书《静谧之地:月球殖民地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正是聚焦于这一宏伟愿景中的关键——如何从零开始,在荒凉的月球表面,建造出能够支撑人类长期居住、繁衍以及科学探索的坚实基石。这并非科幻小说中的奇思妙想,而是基于当前工程技术、材料科学、能源系统以及生态模拟等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大胆设想的综合性论述。 本书的写作初衷,是为所有对月球未来充满憧憬,或正在为实现这一未来而努力的工程师、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爱好者们,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切实可行的参考框架。我们深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月球殖民地,绝非仅仅是将地球上的房屋直接搬运上去那般简单,它需要我们颠覆性的思维,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对月球独特环境的深刻理解。从最基础的生命维持系统,到复杂的能源供应网络,从坚固的栖息地结构,到高效的资源利用模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也孕育着无限的创新机遇。 第一部分:立足月表——栖息地的建造与防护 在月球上生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在哪里”和“如何不受侵害”的问题。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月球栖息地的选址策略,如何根据月球地形、光照条件、潜在资源分布以及地质稳定性来选择最佳建造地点。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建造材料的可能性,包括就地取材(Regolith-based construction)的可能性,如利用月壤烧结成砖、3D打印结构,以及从地球运输高强度、轻质的复合材料。 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解析月球栖息地的设计原则。这不仅仅是考虑空间布局,更重要的是应对月球极端环境的挑战: 辐射防护: 月球表面缺乏大气层和全球磁场的保护,宇宙射线和太阳高能粒子对人体和电子设备构成严重威胁。我们将介绍利用月壤覆盖、特殊防护材料屏蔽,以及地下洞穴改造等多种有效的辐射防护方案,并评估其成本效益和技术可行性。 温度控制: 月球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可高达127°C,夜晚则骤降至-173°C。栖息地必须具备高效的隔热和温控系统,本书将探讨先进的绝缘材料、主动式热交换系统以及利用月球固有的温度梯度进行被动式温度调节的技术。 结构稳定性与抗冲击: 月球地震(月震)和微流星体撞击是潜在的危险。我们将分析不同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如何设计能够承受微小撞击的外部防护层。 密封性与气压维持: 维持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压是关键。本书将详细阐述高可靠性密封技术,以及在极端温度和低压环境下保持舱体完整性的工程难题。 地下与半地下结构: 考虑到辐射和温度的优势,地下或半地下栖息地的建设将是重点。本书将探讨挖掘技术、岩石加固以及如何将现有月球熔岩管改造为天然的避难所。 第二部分:能源命脉——驱动月球文明的动力系统 任何先进的文明都离不开充足且可靠的能源供应。本书将全面审视月球殖民地所需的能源解决方案: 太阳能: 月球的昼夜周期(约29.5个地球日)以及漫长的月昼(约14个地球日)使其成为太阳能的理想场所。我们将深入探讨高效太阳能电池板的设计、安装策略,以及如何应对月尘附着问题。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聚焦于如何解决月夜能源短缺的问题,包括大型储能系统(如先进电池技术、飞轮储能)以及利用月球极地永久阴影区的冰(如果存在)来生产氢气的潜力。 核能: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被认为是月球长期能源供应的强大补充。本书将探讨月球环境下核反应堆的安全设计、辐射屏蔽,以及燃料供应和废物处理的挑战。 地热能(潜在): 虽然月球内部活动不如地球活跃,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地热能潜力,尤其是在月球内部的某些区域。本书将初步探讨相关的勘探和开发技术。 能源分配与管理: 建立高效的能源网络,确保电力能够稳定地输送到各个区域,并实现智能化管理,减少能源损耗,是保障殖民地正常运转的关键。 第三部分:生存之本——生命维持与资源利用 离开了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人类在月球上生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本部分将集中探讨如何构建自给自足的生命维持系统,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月球本地资源: 水资源: 月球上的水冰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可用于饮用、制造氧气和火箭燃料。本书将详细分析水冰的探测、开采、提纯和储存技术,以及对极地水冰资源的开发前景。 氧气生产: 除了从水中分解,本书还将探讨从月壤中提取氧气(如利用氧化物电解)以及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生成氧气的技术。 食物生产: 在密闭环境中进行高效的植物种植和畜牧业是保障食物供应的关键。我们将深入研究月球环境下的人工光照、营养液配比、土壤替代物(如月壤改良)以及垂直农业等技术。 废物处理与循环利用: 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封闭式循环系统,是月球殖民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书将探讨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包括有机废物转化为肥料,无机废物回收利用,以及“灰水”和“黑水”的净化再利用。 月壤的应用: 月壤(Regolith)不仅仅是建筑材料,还可以从中提取氧气、金属(如钛、铝、铁)以及稀土元素。本书将分析月壤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其在多个领域的利用潜力,包括土壤改良、3D打印介质、以及作为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 第四部分:连接未来——通信、交通与科学探索 一旦基本的生活和能源系统建立起来,月球殖民地将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其进一步的发展和与其他世界的连接: 通信系统: 建立稳定、高速的月地通信网络,以及月球内部区域的通信覆盖。本书将探讨包括无线电、激光通信等技术,以及如何应对月球地形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月球交通系统: 包括在月球表面移动的载具(月球车)、货物运输系统,以及未来可能的月球轨道交通。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月球车的技术需求,以及为长距离运输设计的解决方案。 科学研究设施: 月球是进行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等领域研究的独特平台。本书将探讨为科学探测器、天文望远镜、以及其他科研设施提供必要的场地、能源和通信支持。 空间对接与货物运输: 规划月球与其他太空设施(如空间站)的对接流程,以及高效的货物运输方案,是维持殖民地运转和发展的关键。 第五部分:可持续的彼岸——经济、社会与长远规划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视角从工程技术转向更宏观的层面。我们不仅仅是在建造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在孕育一个全新的社会。 月球经济模式: 探讨月球殖民地的经济可行性,包括资源开发、科学研究、旅游业,以及未来可能的新兴产业。 社会结构与管理: 思考在月球环境下,人类社会将如何组织,以及需要建立怎样的管理体系。 伦理与法律框架: 讨论在新的 frontier 上,需要提前考虑的伦理准则和法律法规。 长期发展与火星联动: 将月球殖民地视为人类迈向更远深空(如火星)的重要跳板,探讨月球基地在深空探索中的战略意义。 《静谧之地:月球殖民地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本致力于将人类的太空梦想转化为可执行工程路线图的著作。它旨在激发创新,解决现实挑战,并为下一代太空探索者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本书中的每一项技术设想,都建立在对现有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审慎预测之上,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既充满想象,又脚踏实地的月球殖民地建设蓝图。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人类终将在这片寂静的土地上,播下文明的种子,迎来属于自己的“静谧之地”。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这本书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对于“增压”这一核心技术的深入挖掘。我一直对火箭的动力系统感到好奇,特别是液氧煤油这种经典且高效的推进剂组合,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高的压力被输送到燃烧室,这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增压输送的原理、技术路线以及关键设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涡轮泵的设计和工作原理的解读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而是深入到叶轮、导流器等核心部件的设计思路,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高效率、降低功耗。同时,我也从书中了解到,为了实现安全可靠的增压输送,整个管路系统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包括管材的选择、连接方式、以及如何有效抑制流体振动和热应力。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压力波传播和冲击的讨论,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合理的管路布置和阻尼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航天工程的伟大,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物理规律的精准运用。

评分

阅读《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的过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工程实验室。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份详细的工程设计手册,它一步步地引导我理解了液氧煤油增压输送系统的方方面面。我原以为,所谓的“增压”无非就是用一个大功率的泵把燃料往里送,但实际上,书中所描述的增压方式,涉及到更加复杂的涡轮泵技术,通过利用发动机的一部分燃气来驱动泵,实现燃料的快速、高效输送。这其中涉及到的能量转换、热力学循环,以及对材料的高要求,都让我感到惊叹。书中对管路系统的设计也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包括管材的选择、连接方式、以及如何应对低温和高压带来的热应力和结构载荷。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振动分析和结构强度计算的内容,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管子”,在火箭这种高负荷、高风险的环境下,也需要经过极其严谨的设计和计算。这本书让我对“工程”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一种对细节极致追求的精神。

评分

我刚拿到《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这本书,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封底的简介,就足以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深度和内容广度产生由衷的敬意。书名中的“液氧煤油”这两种推进剂,在航天领域可谓是经典的组合,它们的性能优势和使用广泛性不言而喻,但正是这些看似熟悉的元素,在“增压输送”这个环节,却蕴含着无数的奥秘。我猜测,本书会详细剖析增压输送方式相较于其他输送方式(比如压力式输送)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不同类型的运载火箭上,增压输送系统是如何被具体设计的。它可能会涉及涡轮泵、增压泵等核心部件的原理、结构和性能参数,以及它们与储箱、管路、阀门等组成的整个输送管路系统的集成。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极端工况下,比如发动机启动初期和关机时刻,增压输送系统如何快速响应,保证发动机稳定工作?同时,安全问题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液氧和煤油都是易燃易爆物质,如何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泄漏、爆炸等风险?这本书会否探讨一些失效模式分析和安全冗余设计方面的知识,让我看到工程师们是如何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罗列,更希望从中能感受到一种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对细节一丝不苟的追求。

评分

我对《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深入浅出”来形容。虽然书名听起来很专业,但作者在内容组织上,似乎努力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可能会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实际上,在描述液氧煤油的物理化学特性时,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在低温、高压环境下的特殊表现。更重要的是,在讲解增压输送的原理时,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层层递进,先从宏观的系统结构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各个子系统的细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增压”方式的讨论,它详细分析了增压泵在整个输送流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控制来匹配发动机的需求。我还注意到,书中不仅讲解了“怎么做”,还涉及了“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讨论材料选择时,它会解释为什么某些材料更适合用于制造与液氧煤油接触的部件,以及它们在极端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表现。这种“追根溯源”式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整个增压输送系统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仿佛能听到工程师们在讨论设计方案时的争鸣与思考。

评分

最近在阅读《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一直对航天事业充满了好奇,但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火箭发射的壮观景象,对于其背后精密的工程细节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运载火箭“心脏”的运作奥秘。它不仅仅是对“液氧煤油”这两种燃料特性的介绍,更是深入到“增压输送”这一关键环节。我发现,原来要将液氧和煤油以极高的压力和流量输送到发动机燃烧室,需要克服的技术挑战是如此巨大。书中的很多章节,都详细地阐述了增压输送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准则以及性能分析。我特别对其中关于涡轮泵的设计部分印象深刻,那种高速旋转、将巨大能量传递给燃料的精密机械,其设计和制造的难度可想而知。同时,书中对管路系统、阀门、传感器等环节的描述也十分细致,每一个组件的选择和布局,都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甚至能想象到,工程师们为了优化这些管路,防止流体振动、热应力等问题,付出了多少心血。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航天工程的伟大,不仅在于宏大的目标,更在于对每一个细微环节的精益求精。

评分

《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探索之旅,带领我深入了解了运载火箭的心脏地带。我一直以来都对火箭的推进系统充满好奇,而液氧煤油组合的增压输送方式,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书中所阐述的增压输送原理,让我对“精密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如何将燃料输送到位,更关键的是如何在不同的飞行阶段,以不同的流量和压力输送,以保证发动机的最佳性能。我被书中关于涡轮泵的设计和运行机制深深吸引,那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传递给流体,以实现高效增压的过程,简直是工程学的奇迹。同时,我也从书中了解到,在如此苛刻的环境下,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是多么重要。无论是耐低温、耐腐蚀的合金,还是精密加工的密封件,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故障诊断和容错设计的讨论,这让我感受到,在航天工程领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评分

我是一名对航天工程充满热情但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一直对火箭的动力系统非常感兴趣,而液氧煤油作为一种经典的推进剂组合,其输送过程更是其中的关键。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相对复杂的工程原理,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增压输送系统的基本构成时,它会先介绍各个主要部件的功能,比如储箱、管路、泵、阀门等,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它们的具体设计和工作机制。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如何精确控制液氧和煤油的输送量和压力以满足发动机不同工作状态的需求的部分很感兴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开开关”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反馈控制系统和精密的传感器。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工程师们为了设计出这样一个能够响应迅速、精度极高的系统,经历了多少次的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在航天领域,每一个微小的参数都至关重要,而对这些参数的精准把控,是实现安全高效飞行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充满了硬核的科技感和工业的美学。我作为一个对航天领域略有涉猎的爱好者,一开始是被这个名字吸引的,它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内容,而且“增压输送”这个词,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高压、精密、安全,以及背后庞大的工程体系。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发射塔架上巍峨矗立的火箭,以及它们在点火瞬间喷涌而出的炽热火焰,这一切的背后,必然有着一套极其复杂和可靠的液氧煤油输送系统在默默工作。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了解液氧煤油是如何被输送到火箭发动机的,更想知道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技术难题需要被攻克?比如,如何保证液氧和煤油在极低温度和极高压力下保持稳定?如何精确控制流量和压力,以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的需求?又或者,在整个输送链条中,有哪些安全冗余和故障检测机制?我甚至会好奇,这个系统是如何被设计、制造、测试和维护的?它可能涉及哪些材料科学、流体力学、控制工程、甚至结构动力学方面的知识?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神秘的面纱,让我对火箭的“心脏”工作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能讲述一些工程师们为了实现这些技术而付出的努力、经历的挑战,以及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入探究航空航天工程核心技术的旅程。我一直对火箭的燃料供应系统充满好奇,尤其是液氧和煤油这种广泛应用的推进剂,它们是如何被高效、安全地输送到发动机的?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它详细地阐述了“增压输送”这一关键技术。我被书中关于涡轮泵的介绍深深吸引,这种能够将液氧和煤油在极低温度和极高压力下进行加压的设备,其设计和制造难度可想而知。书中对泵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的分析,让我对工程师们高超的技艺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也从书中了解到,一个完整的增压输送系统,不仅仅包含泵,还涉及到了储箱、管路、阀门、传感器等一系列组件,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保证燃料的稳定、精确供应,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流体动力学、热力学以及材料科学在系统设计中的综合应用,这让我对航天工程的跨学科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增压输送》这本书,可以说是彻底刷新了我对火箭燃料输送系统的认知。我原本以为,火箭发射时,燃料就是被简单地“灌”进去,然后燃烧。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背后是多么复杂和精密的工程。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书中所阐述的“增压输送”这一概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压,而是一个涉及到多级泵、精密控制、以及对流体动力学深刻理解的系统工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涡轮泵的设计和性能分析部分感到震撼。想象一下,一个在极高转速下运转的装置,能够将液体的压力和流量提升到惊人的地步,这背后需要多少次的迭代设计和实验验证?书中对管路系统的设计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材料的选择、管径的计算、支架的固定方式等等,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考量,以确保在剧烈的振动和温度变化下,整个系统都能安全可靠地工作。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可能产生的各种现象的讨论,比如空化、闪蒸等,以及工程师们如何通过设计来规避这些问题。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航天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物理规律的极致运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