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洛访碑日记(外五种)/艺文丛刊

嵩洛访碑日记(外五种)/艺文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黄易 著
图书标签:
  • 碑刻
  • 游记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清代
  • 地方文献
  • 艺文
  • 丛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630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98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文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

目录

嵩洛訪碑日記
嵩洛訪碑日記
伍崇曜跋
岱巖訪古日記
岱巖訪古日記
得碑十二圖題記
黄秋盒得碑十二圖序
得碑十二圖題記
三公山移碑圖
詩境軒賞碑圖
肥城孝堂山石室圖
濟寧翠宫升碑圖
紫雲山探碑圖
金鄉剔石室之圖
良友贈碑圖
晋陽山題壁圖
兩城山得碑圖
嘉祥洪福院揭碑圖
禱墓訪碑圖
小蓬萊閣賀碑圖
……
洛阳古碑的无声诉说:一部关于金石学与历史寻踪的深度探访 导语: 碑刻,是历史凝固的瞬间,是文字与石材的千年对话。它们沉默地矗立在风霜雨雪中,承载着往昔的荣光、制度的更迭,以及个体的悲欢离合。本书记述的,是一场深入中原腹地,特别是洛阳及周边地区,对历代碑刻进行系统性考察、拓片采集与深度解读的学术旅程。它不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时间维度上的穿越,旨在揭示隐藏在剥蚀字迹背后的历史真相与文化密码。 第一部分:中原腹地的史诗开端——洛阳寻踪 洛阳,十三朝古都,其历史厚重感,无需赘言。然而,许多宏伟的宫殿与典章制度早已湮没无闻,唯有那些镌刻于石板、石柱、石阙上的文字,得以幸存。本书开篇,即聚焦于洛阳城内外的标志性碑刻群。我们关注的并非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大碑”,例如宏大的帝王颂德碑,而是那些常被忽略、散落在乡野村落、寺院废墟中的地方志石碑。 一、河洛地区的佛教造像碑:信仰的流变与艺术的融合 洛阳及其周边地区,是佛教东传的重要门户。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至唐代开凿的数十方佛教造像碑的现场状况。我们采取了高精度数字成像技术与传统拓印相结合的方式,对那些模糊不清的造像铭文进行了二次辨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刻于北魏晚期、风格上已现出“褒衣博带”向唐代健硕风格过渡的造像碑,我们着重分析了其造像母题的变化——从早期的“一佛二弟子”到中晚期“三世佛”的布局演变,这直接反映了区域性佛教义理的演变趋势。 我们详细记录了某处山门遗址出土的数方残碑,其文字内容涉及开凿者(多为地方乡绅或僧侣)的布施意图、时间点以及对经文的引用。通过比对不同时期开凿碑文的书风,可以清晰勾勒出中原地区魏晋风度向隋唐楷书过渡的笔法特征,尤其关注了“波磔”的运用和结体的平稳性。 二、唐宋时期的墓志与墓阙考证:社会阶层的微观史 墓志铭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最直接的“文本”。本书投入大量篇幅分析了唐代洛阳城外郭地区出土的大量中下级官员、士族家庭的墓志。不同于为帝王所立的“国史体”碑文,这些墓志更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我们不仅收录了完整的铭文,还结合墓葬形制(如墓道长度、耳室设置)进行交叉验证。 例如,对几方唐代女性墓志的分析,揭示了中晚唐时期,部分士族女性在夫家地位的提升。铭文中对女性才华(如擅诗文、精书画)的强调,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对女性德行的定义正在拓宽。书中配有详细的墓志形制图和线描拓本,以供学者比对“行书”在碑刻应用中的具体形态——如何从日常手稿的书写习惯,转变为略带隶意的碑刻体。 第二部分:碑刻的地域性差异与技术考证 碑刻的“地域性”远超文字内容本身。石材的选取、工匠的技艺水平,乃至水土的侵蚀方式,都构成了地域史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黄土高原边缘的碑石材质研究 在走访豫西部分山区时,我们发现当地碑刻大量使用就地取材的砂岩或板岩。这种石材质地较软,易于雕刻,但也极易风化。本书对比了洛阳城区使用优质汉白玉或花岗岩的碑刻,在字口保存程度上的巨大差异。通过对数方北宋碑的局部细微观测,我们推测,因材料特性所限,当时工匠采用了更深、更圆润的凿刻方式,以求增强字体的立体感和耐久性,这是一种针对材料特性的“技术适应”。 二、碑刻的书法演变:隶书的“再生”与楷书的“定型” 金石学研究的核心在于书法史的印证。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重点放在了那些介于“官方标准体”与“民间俗体”之间的过渡性作品。我们记录了数方开凿于唐中宗至玄宗时期的“开元体”碑刻,探讨了颜真卿、柳公权风格尚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前,碑刻书风的多元面貌。 一个显著的发现是,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唐代小碑中,隶书的某些笔法元素(如蚕头燕尾的残余形态)依然存在于楷书中,特别是在横画起笔处。这说明了中央颁布的“标准书体”需要一个漫长的、自下而上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书中通过对数十个字的笔画细节进行量化分析,展示了这种地方性的“书法滞后性”或“创新性”。 第三部分:碑刻背后的社会经济信息 碑刻并非孤立的艺术品,它们是古代社会经济活动和法律条文的载体。 一、河堤与水利工程的碑记:地方治理的体现 在观察洛阳周边几处河流交汇地带时,我们发现了多方与水利工程相关的碑记。这些碑记详细记载了某次河堤修筑或水渠开挖的时间、耗费的工料(如石料、木材的数量,甚至参与劳动的民夫人数),以及工程完工后的管理者。这些数据为研究宋代地方政府的徭役制度和水利投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例如,某方元代碑记记载的“修浚故隋唐渠”的物料消耗,与同期的官方漕运记录进行比对,揭示了地方资源调配的实际效率。 二、寺庙碑记与田产纠纷 寺庙是古代重要的土地持有者,也是碑刻集中出没的场所。书中收录了多方记录寺庙田产买卖、僧众供养额度的碑文。这些内容极其琐碎,却对研究中古乃至近代的民间经济活动和契约精神极具价值。例如,一方明代万历年间的“立界碑”,清晰界定了寺庙与周边农户之间的土地分界线,其用词考究,体现了当时司法实践中对“物权”概念的初步形成。 结语:历史的回响 此次中原碑刻的探访与记录,旨在超越对“帝王将相”的传统关注,深入挖掘那些沉默于泥土与风沙中的“民间史料”。这些碑刻,以其坚硬的质地,顽强地对抗着时间的侵蚀,为我们勾勒出一部由石材书写的、更为立体和丰满的洛阳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变迁史。每一道划痕,每一次风化,都是对历史研究者提出的邀请:去倾听石头背后的喧嚣与低语。本书的完成,是金石学严谨考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成果,是向那些沉默的记录者致敬的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质感,配合着精心挑选的字体和排版,散发着一股穿越时空的古朴气息。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文化重量。我记得有一次在咖啡馆里翻阅,旁边一位老先生瞥了一眼,立刻驻足询问,言语间充满了对这种传统工艺的赞赏。书页的切口处理得非常讲究,边缘的微黄和细密的纹理,无声地诉说着编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杂着纸张特有的味道,简直就是一种嗅觉上的享受,让人立马就能沉浸到阅读的氛围中去。而且,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清晰可读性,又营造出一种疏朗雅致的阅读空间,不像有些现代出版物,恨不得把页面塞得满满当当,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本书的整体设计语言,透露出一种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与珍视,绝对是书架上的一个亮点,值得反复品味和收藏。

评分

近期我一直在研究宋代士人阶层对于“隐逸”概念的重新诠释。不同于魏晋时期那种彻底的避世与放浪形骸,宋代的“隐”似乎带上了一种更具操作性的、入世的意味。他们可能身居高位,却在私下里保持着对田园生活和艺术审美的坚守。我阅读了一些宋代笔记和私家文集,发现许多名臣在被贬谪或退休后,反而迎来了他们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他们笔下的山水田园,不再是逃避现实的遁词,而是一种主动构建的精神家园,是抵抗官场倾轧和世俗纷扰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种“在尘世中保持心灵的洁净”的理想,深刻影响了宋瓷、宋画的清雅格调。我尤其欣赏那些描述他们在家中修葺书斋、品茗论画的片段,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淡泊与从容。

评分

我对于晚清时期外交文书的语言风格变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那段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儒家叙事体系与西方近代国际法话语体系发生了剧烈的冲撞和融合。早期的照会和奏折,那种“恭请圣安”、“毋庸赘言”的陈腐辞藻,与后来为了应对列强交涉而生硬套用的、带有翻译腔的法律术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正在整理一系列关于某一不平等条约谈判的往来电报,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官员在措辞上的挣扎与无奈——既要维护“天朝上国”的体面,又要努力理解和回应对方的“主权平等”概念,这种语言上的张力,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悲剧性的缩影。分析他们如何被迫学习和使用新的政治词汇,比单纯研究条约内容本身,更能揭示那个时代的精神困境。

评分

最近读了一部关于明代园林营造与文人雅集活动的学术专著,对其中关于“借景”艺术的论述深感着迷。作者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图录和地方志的交叉比对,重建了当时士大夫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精妙的布局和视线引导,实现与周边山水环境的对话。书中细致分析了一处著名园林中,一道月洞门后所“借”入的远山黛色的层次感,以及如何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下,这种“借景”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这种将建筑艺术、哲学思考与自然观察融为一体的创作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园林平面图和当代的航拍照片,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人那种步移景异、处处是画的匠心独运,那种对空间节奏的精准把控,是现代设计难以企及的。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十九世纪末期欧洲文人士大夫的私人信件往来,尤其是那些关于艺术思潮碰撞的片段。这方面的文献,往往隐藏在一些不太起眼的旧版文集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和辨识。我特别关注那些边缘化的、非主流的观点是如何在沙龙和私人聚会中发酵、传播,并最终对主流艺术运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信札里,没有官方文件的刻板,充满了鲜活的个人情绪、尖锐的批评和偶发的灵感火花。比如,某位画家在给友人信中对新印象派光影理论的嘲讽,那种文字的锋芒毕露,比任何后世的学术评论都要来得真实和震撼。挖掘这些被时间略微模糊的文字,就像是进行一场考古,每一次成功破译或发现一封重要的信件,都伴随着一种无以言喻的成就感。

评分

不错的书。 “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

评分

很好,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

不错的书。 “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

评分

好书不错

评分

艺术欣赏欣赏的书,有空看看,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一系列。。。。。。。。。。

评分

一不小心又买多了,又疯了,光纸箱子就堆满了客厅,送货的摩肩接踵,买的时候挺痛快,现在一算账就肉疼了,花钱如流水呀,

评分

京东真给力,又快,又安全。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