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拥有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都对家寄予厚望,也希望建筑。设计师能像变魔法一样把自己的家变成一眼就惊艳的完美居住空间。本书汇集了16个真实的国内建筑师自宅案例,包括小平方米也要好好住、老房换新颜、建筑师的设计试验田、自在栖居四个部分,重点介绍建筑师自宅的空间设计、细部设计、装饰亮点,有平面图、轴测图、实景照片等帮助清楚认识房间的结构,同时融入了故事、设计理念、生活态度,是一本有人文色彩的家居设计图书。
邵梦实,建筑设计公众号“三开间”创始人。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院。
目录
第一部分小平方米也要好好住
1应朝君/吉浦路小公寓
37.8平方米多功能居住,不能委屈恋物癖的手工台和私人影院
2郭静宇/麻雀阁
43平方米四室一厅小复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黄里奇/四口之家
50平方米变形金刚,足足把自宅变大五倍
4武欣 曹子颉/SlidingAPT
57平方米被建筑师夫妇住得宽敞舒适,桌椅柜子都自己做
第二部分老房换新颜
5王斌/新旧间
老城区里住进年轻人,陈年花窗和榫卯有了新生命
6赵林方/医师的夯土房
对老房的热爱,让她把泥土住出了芬芳
7夏云 徐文凯/楼梯盒子乐园
建筑师妈妈给孩子打造的快乐童年
8李志颖/喜鹊
年轻的环艺毕业生用一年下工地摸索,在山野间重盖老房
第三部分建筑师的设计试验田
9隆文超/茶饮居
温柔冋应日光轨迹,它冋报以灿烂的空间
10阮晓舟/自宅小园
不做收纳控,小空间就要还原玲珑美
11王承龙 刘凌晨/WHouse
建筑师夫妇给自己盖了栋木屋,慢慢生活
第四部分自在栖居
12黄全/闹市伊甸园
带不走阳光沙滩,就在家里营造绿意
13龚丹云 汪兴贤/朴素之家
朴为专一,素为纯粹,我们要的就是简单生活
14姚奇炜/混搭LOFT
高级灰和旧红砖碰撞出的极简住宅
15马希买/爷爷的宅子
90后建筑师的第一件作品,是给爷爷盖的梯舍
16彭乐乐/宋庄临水园子
在北京盖起江南小筑
序
有一天在书店闲逛,看见《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这本书,一下子就被书中所描绘的生活吸引住了。津端修一先生和津端英子女士生活在乡间一幢原木小屋里,屋子大约为72平方米,没有玄关,整幢房子就只有一个房间。这间一居室由当过建筑师的修一先生亲手建造,仿照了他尊敬的建筑师安东尼?雷蒙德的自宅设计。屋子里顶棚很高,有坡度的横梁把屋顶缓缓撑起,优雅而稳固。
屋内也不像我们平常的做法,把客厅、卧室、厨房等不同功能的空间用墙隔开,而是一眼就能看出家中所有家具物品的布局。这种一体化的布置方式完全是因为主人修一觉得没有必要隔开。家中最显眼的物品是他们夫妇从荷兰购入的宽大的长条桌子。因为两位老人的生活都围绕一日三餐展开,这张桌子自然成了家里的大明星。
比小木屋更大的天地其实在屋外,一片600多平方米的田地被修一先生仔细地分割成20多个小块,按季节分别种上不同的谷物、蔬菜、果树和香料。收获的作物就是三餐来源,收获的水果被英子女士做成了诱人的下午茶点,再配上从各地收藏来的精致餐具,家里时时都能在美好的氛围中享用新鲜美味的食物。
也许你要说津端一家的田园生活得益于修一先生建筑学的背景,动手能力强,能够自己盖房铺砖,实现理想中的生活图景。但其实除了把房子搭起来,生活中的难题并不会更少,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需要主人的生活智慧。经营生活的能力比如猜扫、收纳、烹饪才是核心,而设计的能力可能只会锦上添花。
既然每个人的住宅如此不同,建筑师的生活智慧也许并不比其他人更高明,我们为什么还要收集这么多建筑师自宅呢?坦白地讲,三开间做建筑师自宅专辑的起因是出于我的好奇,我想知道他们带着甲方的要求设计了成百上千个项目之后,如何卸下重担坦诚地面对只属于自己和家人的空间。我们把建筑师当作设计的权威,我当然也很期待能在他们的自宅中看到对住宅最理性、最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不得不说,建筑师自宅确实很吸引人。被刷屏的北欧风、极简风和田园风其实只是万千家居风格中的一种。每个宅子呈现出的状态很真实地反映了主人的价值观和个性。比如你之后会看到,同样面对小平方米的空间,有的建筑师会玩出“变形金刚”,让家尽可能地满足各种生活需求,借助时间差争取更大的使用面积;有的建筑师则会安然地享受小空间的玲珑美。有的建筑师把老旧的公寓楼做得现代感十足,有的则透着古色古香。
仔细看每个作品,设计师的小心思其实都藏在细节之间,比如蕴藏很多童年记忆的旧物稍作改动就
这本书,真是让我一口气读完了,根本停不下来。刚拿到《造宅记:建筑师的理想家》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的专业书籍,充斥着各种我看不懂的图纸和术语,但事实完全不是。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又充满诗意的方式,娓娓道来他对“家”的理解。他不是在单纯地讲解建筑原理,而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居住空间的追求。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空间细节的部分,比如光线如何穿透窗户,如何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什么样的味道,甚至是不同材质的触感。他会让你不自觉地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个空间,感受那份宁静与舒适。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建筑设计一窍不通的普通读者来说,一开始拿到《造宅记:建筑师的理想家》确实有点忐忑,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文笔吸引住了。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讲述他对建筑的热爱和理解。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在咖啡馆里聊天,他会分享他遇到的挑战,他如何克服困难,以及最终如何将那些纸上的图纸变成现实中的温馨家园。我特别喜欢他讲述某个项目时,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是如何与空间产生互动的,这种细节的描绘,让冰冷的建筑瞬间有了温度。
评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以往对建筑书籍的认知。《造宅记:建筑师的理想家》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只供专业人士阅读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的信。作者以一个建筑师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家的思考,对居住的哲学。他会从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入手,比如一块石头的质感,一扇窗户的大小,然后将其放大,引申到整个空间的和谐与平衡。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去回忆自己曾经住过的每一个地方,思考它们带给我的感受。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居住空间有着莫名的情怀,总觉得一个好的家,不单单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承载我们情感、梦想和记忆的容器。《造宅记:建筑师的理想家》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家”的所有想象。作者不仅仅是分享他的设计理念,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样的空间才能真正让我们感到放松和快乐。他会从历史、文化、甚至是一些哲学层面去解读建筑,让原本严肃的设计变得生动有趣。读到他关于“留白”的章节时,我深受启发,原来一个家,不一定需要塞满一切,适当的留白,更能让心灵得到安宁。
评分坦白说,我曾经对建筑设计一直抱有一种距离感,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领域。《造宅记:建筑师的理想家》这本书,就像是一座桥梁,将我与那个世界连接了起来。作者用他充满智慧和温情的文字,分享了他对“理想家”的定义。他不是在炫耀他的设计技巧,而是在传递一种关于生活的美学。我尤其欣赏他对“自然”的融入,如何在建筑中引入自然光,如何将室外的景致巧妙地引入室内,让居住空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评分读《造宅记:建筑师的理想家》,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去探索建筑的本质,去感受空间的力量。他不仅仅关注建筑的美学,更注重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连接。他会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真正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回到家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那份归属感和安全感。他关于“光影”和“尺度”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原来这些看似微小的元素,却能够对我们的居住体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到过的最触动心灵的书籍之一。《造宅记:建筑师的理想家》不仅仅是一本建筑设计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感受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学指南。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建筑世界。他关于“连接”和“过渡”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让这些空间更加流畅和人性化。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家”有了全新的认识。《造宅记:建筑师的理想家》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作者以他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细腻的观察力,描绘了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居住空间。他会让你明白,一个好的家,不仅仅是结构的搭建,更是情感的栖息地。他关于“材料”和“空间流线”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原来这些看似冰冷的元素,也能如此巧妙地组合,营造出温馨舒适的生活氛围。
评分从《造宅记:建筑师的理想家》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居住的智慧。作者以一种非常耐心和细致的方式,解答了我心中关于“家”的许多疑问。他不仅仅是分享他的设计理念,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才能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和温度的空间。他关于“尺度”和“比例”的讲解,让我明白,原来建筑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学关系。
评分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居住空间,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造宅记:建筑师的理想家》这本书,更是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分享他一个个真实的建筑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不仅仅是在建造房屋,更是在为人们构建梦想的港湾。他关于“声音”和“气味”的描绘,更是让我惊叹,原来这些感官的体验,在建筑设计中也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女朋友喜欢的就是好东西
评分超级棒的书
评分不错,很喜欢…比预期的要好
评分很棒的书
评分正品很棒!
评分女朋友喜欢的就是好东西
评分书质量还不错 但是太贵 不值得
评分不错,很喜欢…比预期的要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