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修订版]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铸成 著
图书标签:
  • 张季鸾
  • 新闻史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报业
  • 中国近代史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1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43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字数:10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过去人们对《大公报》及张季鸾其人,往往以“小骂大帮忙”一语定谳。这本传记在恢复张氏及《大公报》的本来历史面目方面,做了大量澄清和辨伪工作。张氏以一介无拳无勇的书生,怀抱文人议政的理想,虽两度系狱,而志气未尝少歇,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节操。他的社论更是使《大公报》大放异彩的金字招牌,于新闻中见评论,在评论中有新闻,笔锋常带感情,功效辟易千军。对此,书中都有浓墨重彩的铺陈。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不少文坛掌故,报界秘辛,足广见闻。张氏之外,对包括吴鼎昌、胡政之在内的诸多大公报人,本传也多有旁及评述。综合来看,本书也不妨作《大公报》简史或《大公报》人列传看。

周恩来曾经说过,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优哉游哉的气概,如腾龙飞虎,游刃有余。此语正如“文坛巨擘,报界宗师”之悼词一样,实在可以生为考语,死作墓铭。

内容简介

本书为老报人徐铸成先生晚年撰写传记三种之一(另二种为《杜月笙正传》和《哈同外传》)。三联书店曾于1986年初版,此次即据以核实史料文献,改正错讹后修订重版。

本书传主张季鸾和吴鼎昌、胡政之合称新记《大公报》“三巨头”。自1926年接收湮没无闻的天津《大公报》后,他们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八字宗旨加以苦心改造和着力经营,使《大公报》逐渐成为其后二十多年间举足轻重的舆论重镇,而张季鸾也凭借其出神入化的一支笔,成为文名远播的报界骄子。

作者简介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亦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和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目录

引 言 ··· 1

风雪途中 ··· 8

衡老谈往 ··· 16

萍水相逢 ··· 23

留日五年 ··· 30

《民立》之花 ··· 41

两度系狱 ··· 49

生死之交 ··· 59

耳目一新 ··· 70

优哉游哉 ··· 84

拂袖去川 ··· 94

沪版创刊 ··· 104

西安事变 ··· 116

白圭之玷 ··· 127

“七君子”案 ··· 138

到处开花 ··· 147

毕生尽瘁 ··· 160

附 录

天津怀旧 ··· 169

精彩书摘

衡老谈往

时隔四十年,当年贫苦的孤儿,已成为一代报人的张季鸾先生,不幸于1941 年9 月6 日病逝于重庆。我闻耗匆促编写了一篇《张季鸾先生年表》,刊载在9 月8 日的香港《大公报》上。

关于他青年就学的经过,我是这样写的:

“1901 年,先生年十四,由鲁返陕,闻大儒刘古愚先生讲学于醴泉之味经书院,即负笈就学。

“1902 年,先生年十五,味经书院改为学堂,乃入宏道学堂肄业。

“1905 年,先生年十八,赴日本留学,入第一高等学堂 ……”

现在看来,太简略,还有些错误。季鸾先生1934 年所写的《归乡记》中,曾简述他扶柩还乡和又遭母丧的经过:“先母王太夫人是继配,是一位极慈祥平和的女性,母家住山东沂水县。先父去世后,一贫如洗,多劝她就住在山东;先母不肯,一定要扶柩归葬。领着我们小兄妹三人,到沂水拜别了先外祖父母。辛丑冬,带全家回榆林,一路的困难,不必说了。到家即发生生活问题,全家箱箧中,只有几只元宝。有一处合伙的商业,被人吞没,成了讼案。先母自己上堂,而命我早出游学,艰难家计,一身承当。又死了我一个妹妹,先母身心憔悴,遂以不寿。我最后见面,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正月,我又要到三原宏道学堂,临行拜别,先母倚窗相送,面有笑容,谁知即此成了永诀。到校两月,即接到讣闻;待我奔丧到家,只见到寺中停寄的薄棺一口!先母死年,才三十七岁。”这真是一位可敬的坚强女性。

青少年的季鸾先生,到家乡后刚草草过了春节,即奉母命进了当地的榆阳中学堂。主讲的田善堂老师,虽也是位宿儒,但对于这个新来的瘦小学生,颇有些束手无策。对“四书五经”乃至《国策》《国语》,已能对答如流,问一答十,而且好学好问,往往使他难以应付。勉强过了半年,他对这个学生说:“你天资聪明,家学渊博,老朽无能,不能再耽误你的学业了。醴泉味经书院的山长刘古愚老先生,是我们关东有名的大儒,我已写好介绍信,你禀明令堂,早去就教,前程无量。”1

1 刘光蕡(古愚)于1898 年底辞去醴泉味经书院山长职务,1899 年初在醴泉主持“复豳学社”,即烟霞草堂。1902 年秋,张季鸾与陈燮同往烟霞草堂学习。据牛济编《张季鸾年谱》,榆林市政协编《张季鸾先生纪念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8 月第一版;《刘古愚年表》,编委会编《刘古愚教育论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1 月第一版。(编者注)

这样,那年秋季,季鸾先生就首次离开母亲的怀抱,负笈醴泉。刘古愚先生很博学,能满足这位年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对地理、历史,也造诣很深,课余常给学生谈长城内外的山川形势以及历史上的各次重大边患。还鼓励这位学生,假期中多去口外和三边实地考察。季鸾先生对这位老师十分敬佩。第二年,刘先生转就三原宏道书院之聘。三原离榆林更远,但母亲还是忍受母子远离的痛苦,为儿子添备行装,让他去三原进入宏道书院。1

在那里,季鸾先生首次结识了比他大几岁的于右任先生以及后来在辛亥之役、护国之役崭露头角的其他三陕精英。

1903 年秋,宏道书院改名宏道学堂。

季鸾先生从宏道学堂到东渡留学,中间还有一段过程,那是四十几年后——季鸾先生已逝世五年,沈衡山(钧儒)先生详细对我谈的。

从1946 年5 月到1947 年初,是《文汇报》跟反动势力斗争最激烈的阶段。它得到各方进步力量和广大读者的支持。我和各派民主人士都有所接触。那时我住在愚园路七四九弄十五号,很多民主人士到我家来过。比如,李济深将军辞去南京政府的军事参议院院长后,在沪寄寓愚园路一○一五号(原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总经理钱大櫆的豪华住宅,抗战胜利后,经接收改为“军委会上海招待所”),地近江苏路口,和我家只有一箭之遥。我应邀去访问过几次,他也不止一次到我家来吃便饭。有一次,除陈铭枢先生外,还带来了薛岳。记得薛那时也颇有牢骚,说:“当年从广东出发北伐,一路打到上海,沿路老百姓送茶送毛巾,还主动报告敌情,并代扛行李和抬担架,军民真像鱼水一样。现在,我们的部队开到哪里,老百姓全躲起来了,给养完全要自己解决,不仅得不到确实的情报,我们刚住下来,当晚就会受到共军的袭击和包围,老百姓向着他们。这个仗怎么打法!”

1 1903 年初,刘光蕡前往兰州任甘肃省大学堂总教习,张季鸾没有随往。后转入三原宏道书院学习。据《张季鸾年谱》《刘古愚年表》。(编者注)

到我家来过的,还有邓初民、施复亮、郭春涛、王绍鳌、傅雷、郑振铎等先生。

那时,沈衡山先生住在他的当医生的大儿子家里,恰在愚园路七四九弄对面弄堂里,我先去拜访,他也来回访,来往相当频繁,有时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他简朴的会客室里,布满了大大小小各色的石头。他说,他生平最爱石头,爱它的品格好,成形了就不好变。他还指着这些石头说:“这全是我多年亲自从各地拣选来的,也有些是朋友知我爱好送给我的。”

有一次,我们谈起张季鸾先生,话大概是这样开头的,我说:“您和张季鸾先生的政治主张,很不一样。而在1935年发生‘七君子’事件,你们被关禁在苏州监狱期间,他曾几度赴宁营救,我当时在《大公报》工作,知道经过,但一直不了解他怎么这样见义勇为?”

“他这是主要为了营救我。当然,他对蒋介石这样对待爱国者,也是不赞成的。”衡老接着说,“论私交,我们是三十多年的老交情,季鸾这个人,非常念旧。即使政治见解有时不同,他对我总很尊重,很关心。”

我说:“听说你们在北洋时代,曾一起战斗、同事过,是吗?”

“是的,我当时是国会议员,他办报,在反对袁世凯、反对段祺瑞政府的卖国阴谋中,我们彼此呼应,他斗争得很英勇。‘九一八’以后,我们的政见越来越有距离,但我们的私交从未受到影响。比如,1933 年长城抗战时,我曾赴平津呼吁全国团结抗战,曾赴《大公报》馆去看他。刚寒暄几句话,他就说:‘目前有些人,不权衡中日两国实力的悬殊,轻率提出要立即全国抗战,多么危险!’我立即说:‘我就是反对唯武器论,主张早日抗战救国的。我们可能辩论一天,但还是不谈这个,叙叙我们的私交吧。’因为我相信他的本意是爱国的。”

“你们两位是哪一年订交的?”我好奇地追问。

“那真是说来话长了。清末,我的叔父兼巢公(沈卫)在陕西任学台(相当于后来的教育厅长),我当时新点了进士,在他幕里佐理文牍。大约在1904 年,陕西考试全省士子,入闱的炮声已经响过了,忽然有一个年轻的童生,提着考篮匆匆赶来,要求入闱应试。监考的说他已误了‘卯’,不放进去;童生则一再说为家务耽误,昼夜兼程赶到西安,要求格外通融,放他进去。

“我叔父很爱才,听到这件事,忙叫把这位童生找来,说:‘你年纪还幼,何必急在这一科。好好攻读三年,再来应试吧。’‘不,童生已十七岁了,要求格外通融,即使落选,也甘心了。’

“我叔父看他口齿伶俐,很有自信的样子,就温言问他:‘你看来身体不大结实,戴的是谁的孝?你自己觉得哪一方面造诣最深?’

“‘童生幼年丧父,今春,先母又见背了,在家服丧,敝业师刘古愚连函督促,说不要耽误这次考期,童生连夜兼程来,还是延误了。对一般的经史,我已经熟读,特别对边关的形势和历史沿革,曾下过功夫。’我叔父听了很高兴,说:‘你是刘先生的高足,经史学业一定有根底了。这样吧,你把长城各口的形势,马上写出一个大概的情况和你个人的认识,如果写得好,我就破例让你入闱参加考试。’

“桌上放好了文房四宝,季鸾坐下去,不假思索,一口气写了好几张纸。我现在还印象很深,他坐在条凳上,脚还着不到地,一双白鞋,离地有好几寸。大约不到一小时就交卷。我叔父看了一直点头,递给我。我看他把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以及内长城各险要关口的形势,按次序写得很清楚,特别对三边到榆林一带的形势,设防沿革,叙述得很扼要,还说了自己的意见。

“我叔父命人立即带他入闱,考的成绩也很好。考后,即留他在西安的书院学习,定期考核,叔父叫我帮同看卷子,他对季鸾的考卷特别注意。

“翌年,清政府命令各省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叔父也把季鸾列入官费留学生之列。1

“我比季鸾大十三岁,从此成了忘年之交。”

我看过美国人编写的《中国近代名人传记》,对张季鸾的生平记述很详,评价极高。关于张赴日的年月,说他为了补习日文,1905 年没有跟同伴同行,迟一年于1906 年夏才东渡。时间可能是经过反复考证的。所以迟一年去的原因,我判断一定是为了守孝,等了一年,距母丧已历三个年头,向例可算是服阕期满了。那个时候,各省留日学生很多,大都是连日文字母都不认识就出去的。日本那时专为中国留学生设了不少预备和补习学校,季鸾先生不会独独为此推迟一年,在国内学好了日文、日语再去。

1 张季鸾入选陕西当局派遣赴日官费留学生的时间是1905 年9 月;刘光蕡于1903 年10 月逝世;张季鸾之母王氏于1904 年春逝世。据《张季鸾年谱》《刘古愚年表》。(编者注)__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修订版] 一部洞察近代中国报业变迁与知识分子命运的史诗 本书是一部详尽而深入的传记,聚焦于近代中国杰出的新闻巨子、文化名士——张季鸾先生的传奇一生。它并非仅仅勾勒一位报人的个人轨迹,而是通过张季鸾的视角与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思想风云变幻的独特窗口。 超越个人传记的时代侧影 张季鸾(1884—1951)的一生,几乎与近代中国最动荡、最富于变革的时期重叠。他从早期的留学日本,到投身革命思潮,再到成为中国近代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深的报纸《大公报》的灵魂人物,其职业生涯的每一步,都紧密地镶嵌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张季鸾所处的复杂环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我们看到,在军阀混战、民族危亡、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坚守自己的职业伦理和民族气节。张季鸾领导下的《大公报》,力求在列强环伺的夹缝中,发出独立、理性、不依附于任何特定政治势力的声音。这种“为人生、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办报宗旨,在当时的舆论场中,堪称一股清流。 深耕“大公精神”的内核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深入剖析了张季鸾对《大公报》乃至整个中国新闻思想的深远影响。他所倡导的“独立精神”和“不党不私”的原则,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贯穿于每一次重大事件报道中的实践。 例如,书中详述了“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如何在国民政府压力下,坚持揭露真相、唤醒民智的艰难抉择;以及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天津、重庆、香港三地报馆如何艰难维系,保持编辑的连续性和精神的统一性。通过查阅大量档案、信函和当事人的回忆录,作者重建了张季鸾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展现了其作为报业领袖的远见卓识和历史担当。他如何在各方势力的拉拢与打压中,为报社争取生存空间,确保新闻报道的相对客观性,是全书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 思想的碰撞与知识分子的抉择 张季鸾不仅是报人,更是一位思想的载体和传播者。他与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一代文化精英保持着密切的交往。本书细腻地描绘了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前途的焦虑与探索。 传记并未回避张季鸾思想的复杂性。他既深受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情怀的影响,又积极吸收西方自由主义的理念。这种融汇使得他的观点既有中国式的温和与韧性,又不失对现代性变革的呼唤。特别是他对“三三制”政府构想的关注,以及在抗战后期对未来政治格局的思考,都体现了他对超越党派纷争、实现民族和解的深切渴望。 从天津到香港:一张报纸的迁徙史 张季鸾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近代中国的迁徙史。从天津的“平民的良心”,到战时的重庆孤岛,再到抗战胜利后的香港复刊,每一次转移,都伴随着巨大的物力、财力乃至精神上的考验。 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些迁徙背后的运作逻辑:如何物色人才、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应对地方权力干预。特别是对张季鸾晚年在香港时期,面对新旧交替、政权更迭时的心态变化,有着深刻的捕捉。他如何平衡对“旧中国”的怀念与对“新未来”的审视,如何处理与“新”政权的微妙关系,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心系报业的未来走向,这些都为读者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最终归宿的深层思考。 修订版的增益与价值 本次修订版在原有扎实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新近解密的史料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它不仅充实了张季鸾早年与日本政界、留学生群体的互动细节,更在分析其办报思想时,引入了比较新闻史的视角,使其理论深度和史料广度更胜从前。 结语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修订版]》是一部严肃的学术力作,同时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叙事史诗。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报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群知识分子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试图用笔墨守住良知、发出理性的声音的动人篇章。阅读此书,仿佛与张季鸾先生一同走过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感受那种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挤压下,依然坚持理想主义的重量与温度。它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舆论生态、新闻职业的建立与坚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语言非常有张力,它的句式结构变化多端,时而如山洪般倾泻,时而又如溪流般潺潺。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政治斗争和复杂的思想内核转化为读者可以感知的画面。特别是那些描写人物在重大历史关头心境的段落,那种诗意的表达,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像某些严肃历史读物那样生涩难懂,反而充满了阅读的乐趣。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彩的论述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这种在信息密度和文学美感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平衡感,是很多传记望尘莫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历史人物生平的记录上,它更像是一面透镜,折射出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精英阶层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通过观察这位“报人”的职业生涯,我们实际上是在考察一种知识分子参与公共事务的模式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艰难成型的。它引发了我对于“知识分子的责任边界”的深思——当个人信念与体制要求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取舍?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翔实的材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无解的张力。这本书的格局由此拔高,不再局限于个人史,而是延展到了对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深刻剖析,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工作量之庞大,光是看注释部分就能略窥一斑。它绝非是基于二手资料的简单拼凑,而是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各个档案馆、图书馆里耗费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在考证某些关键的政策细节或私下会面场景时,那种严谨的求证态度,让人读起来非常踏实。我个人比较关注那个时期社会思潮的变迁,而作者在介绍人物思想演变时,总能精准地将其置于当时的学术争鸣和舆论环境中去分析,这使得人物的决策逻辑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清晰的时代背景支撑。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底层框架,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心态和个人选择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配合着内页的排版,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让人在翻开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初读时,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非常到位。他懂得如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个体命运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比如,在描述某个重要历史事件时,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当时人物的私人信件和日记片段,这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人物内心的挣扎。这种细节的挖掘和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让我这个身处现代的读者也能真切地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传记类书籍一直抱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传记写到最后都容易沦为歌功颂德的流水账,缺乏真正的批判性审视。然而,这部作品在处理人物的局限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没有将那位历史人物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的矛盾性、他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做出的艰难抉择,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挫折与失意。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可信。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他职业生涯中期遭遇的几次重大挫折的描写,那种从巅峰跌落的无力感,被作者用极其克制的笔触描绘出来,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它告诉我们,即便是站在历史的舞台中央,个体依然受制于时代的洪流,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远超了一般传记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