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不知身是客 : 李煜词传

梦里不知身是客 : 李煜词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蕴玉 著
图书标签:
  • 李煜
  • 南唐
  • 词传
  • 传记
  • 文学史
  • 古代文学
  • 宋词
  • 历史
  • 文化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74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9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背景,以李煜的词为脉络,运用散文化笔法点评、赏析,进行个性化、情感化解读,展开李煜悲情的传奇人生。以李煜的家世、生平、诗词、轶闻为纬,交织再现这个集词宗与君主、天才与庸才、成功与失败于一身的人物全貌。

目录

第一章

天教心愿与身违

红日已高三丈透

万顷波中得自由

所思远在别离中

待月池台空逝水

看花莫待花枝老

第二章

谁在秋千笑里语

笑向檀郎唾红茸

笙箫吹断水云间

偶缘犹未忘多情

盈盈相看无限情

桃柳依依春暗度

人间没个安排处

柳枝不是无情物

第三章

南柯一梦诉离殇

绿窗冷静芳音断

梦回芳草思依依

已是黄昏独倚栏

离恨恰如春草生

寒雁高飞人未还

第四章

故国梦觉双泪垂

樱桃落处子规啼

明月斜侵独倚楼

最是仓皇辞庙日

如今识尽愁滋味

第五章

流水落花春去也

醉乡路稳宜频到

千里江山寒色远

春光镇在人空老

朝来寒雨晚来风

梦里不知身是客

终日且盼故人来

一江春水向东流


精彩书摘

盈盈相看无限情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菩萨蛮

每想起小周后,都让人觉痛惜不已:她经历了人间大喜大悲,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曾为所爱的人受尽凌辱,在二十八岁的大好年华,像玉环、飞燕一般,化作尘土。然而,史书上却

没有她的名字。

她是南唐重臣周宗的女儿,大周后娥皇是她的姐姐。姐妹二人先后嫁给李煜,成为南唐国母,后人以此排序,称她为“小周后”。终其一生,她都被拿来和才貌无双的姐姐比较。纵使新婚情浓时,也没能拦住李煜对大周后的怀念,写下一首又一首悼亡的诗词。

另有人说,小周后字女英。传说中,尧帝有一双女儿分别叫娥皇、女英,都嫁给舜帝为妻。后来舜帝死于苍梧,娥皇、女英泪染青竹,竹上生斑,便为“湘妃竹”。小周后出生时,娥皇已经十四岁,父亲周宗应当不会料到,这两个孩子会先后嫁给同一个男人,不大可能会给她起这样充满宿命意味的名字。“女英”之说,极可能是后人附会,便给李煜、娥皇与她之间的关系,罩上了一层难以逃脱的宿命之网。

小周后还有一个称号:郑国夫人,这是赵匡胤赐封的。

公元975 年,李煜成了赵匡胤的俘虏,被押到开封,小周后一路相陪。赵匡胤恼怒李煜几次三番地违背命令,赐封“违命侯”,以作羞辱,同时封小周后为“郑国夫人”。彼时李煜已自身难保,不能为她擎天劈地,甚至不能护她周全。

翻遍史书,不见她的闺名。想来她定不愿被唤作郑国夫人,便也只能叫她小周后。



李煜迎娶娥皇时,小周后还是五岁幼女,烂漫天真,聪敏活泼。他们最早的相逢或许便是在那场盛大奢华的婚礼上。那时的李煜已是个挺拔风流的青年,所有心思和好奇都被娇妻吸引,即使小周后偶然入得他的眼,也不过是顽童一个。

因是皇亲,小周后从小就出入南唐后宫,并得到了李煜的母亲圣尊太后的喜爱。圣尊太后常常召她进宫,陪在自己左右。李煜向母亲请安时,大概也曾见过她,只是那时她尚未长成,姐姐娥皇却风华正盛。

他们还没碰撞出任何情感上的牵绊,周宗便敏锐地感知到了南唐江河日下的国运,为避免祸及自身,他决然告老还乡,带着次女回了杭州。如果不是因为大周后病重,李煜和小周后这一别,或许就会从此山水不相逢。

正因为世间有太多不能成真的“如果”,才有了更多的恩怨情仇、悲欢喜乐。娥皇病重时,小周后赶赴金陵,住进了南唐后宫。

当时大周后病卧多日,又因刚刚痛失爱子,形容枯槁,“国色”全无。李煜虽然百般安慰,但丧子之痛和亡妻之惧同样折磨着他。

这时候,小周后来了。

她十五岁,刚刚及笄,一枚金簪把她的头发挽起。

刚刚成年的小周后,如含苞的花骨朵,散发出一种蓄势待发的美。她来自民间,给礼教森严的宫廷带来一股独特的热情与活泼,像清新的风、清凉的雨、透亮的月光,猝不及防地,闯入彼时死气沉沉的后宫,闯进李煜的心里。

《南唐书昭惠后传》形容小周后“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赞她“貌尤绮丽”。与大周后的天姿国色相比,小周后的美更多了小家碧玉的澄净。如果说大周后像雍容华贵的牡丹,那么十五岁的小周后就如素雅清新的李花,洁白得如同一张等待落笔泼墨的宣纸。

……

前言/序言

李煜(937―978 年),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 年)继位。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七月七日,经历了亡国之君的囚徒生涯后,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泛,含意深刻,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李煜因此被赞为“一代词宗”。

从南唐后主到违命侯,再到一代词宗,生命赋予了李煜独特的轨迹,他的词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早期的李煜,雕栏玉砌,锦衣玉食,所以“寻春须事先春早”,有及时行乐的情怀;“踏马蹄清夜月”,有大周后缱绻相随;“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有小周后画堂幽会;有美人“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香艳风情,又有“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奢华享受。他用华美温婉的文字,咏出一首宫廷欢乐颂,诉说着未经事的贵族青年那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细腻心思。随着南唐江河日下,他饱尝兄弟分离之苦,开始生出“离恨恰如春草”的不绝愁绪;国破辞庙的悲剧,令他的视野越过浮华奢靡的宫廷生活,有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开阔。从王到囚,从九五至尊到西楼独客,此时他的诗词里,更多的是追怀故国与往事,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如《子夜歌》:“故国梦成归,觉来双泪垂。”最后,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在无限的叹息中透露出无法抑制的心殇与无可奈何,也成了断送他性命的导火索。

千年之后,繁华落尽,只余他的诗词,绽放着独有的美丽。现在,就让我们以词为媒,去探寻被历史尘封的过往,感受君王之命、词人之愁、情种之痴。


兰亭序:书圣风骨与翰墨流觞 作者: 王羲之 (代笔整理,基于历代文人对王羲之书学思想的汇编与阐释) 出版社: 翰墨轩 装帧: 仿古线装,锦缎封面,内页采用宣纸特制,配有历代拓本高清摹写图。 内容概要: 《兰亭序:书圣风骨与翰墨流觞》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平轶事或特定朝代的政治风云,而是深入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书圣”王羲之的艺术哲学、技法精髓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旨在通过对王羲之存世墨迹的细致剖析、对其书学理论的系统梳理,以及对他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的考察,构建起一座理解魏晋风度的书法圣殿。 全书共分七卷,层层递进,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书圣”的艺术成就。 --- 第一卷:魏晋风度与书风的嬗变 本卷着重于铺陈王羲之所处的历史环境——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玄学清谈盛行,士人精神追求超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表达的自由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书法的地位在此时期得到了质的飞跃,从单纯的书写工具,升格为表达个体情志和文化品位的“心画”。 本书详细分析了自汉隶到钟张、二王之前的书法发展脉络。重点讨论了蔡邕“隶入楷”的过渡,以及钟繇如何以“隶之骨,楷之形”奠定楷书基础。在此基础上,清晰地勾勒出王羲之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集前人之大成,将魏晋士人追求的“自然天成”、“不激不厉”的精神气质,完美融入笔墨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雅正”书风。本卷通过对当时文人交往、游宴活动(如著名的兰亭集会)的描述,展现了书法在士大夫阶层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卷:神韵探微:集王圣教序的结构解析 本卷是全书的技术核心,专注于对《集王圣教序》(作为王羲之书风最完整的展现形式之一)的精微剖析。我们摒弃了传统临摹教学的简单模仿,而是着眼于“结构、笔势、气韵”三位一体的审美构建。 结构方面, 探讨了王羲之如何运用“俯仰顾盼”的字内关系,实现字形的疏密得当与欹侧有致。特别分析了点画间的“牵丝连带”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气韵流转的自然体现。书中配有大量局部放大图,解析了特定笔画(如横画的起笔与收笔,竖画的悬针与垂露)所蕴含的内在张力。 笔势方面, 阐述了“提按顿挫”中的节奏感。王羲之的线条不再是僵硬的刻画,而是富有弹性的音乐。我们详细辨析了“飞白”的运用,指出其并非失误,而是增强墨色层次感和速度感的必要手段。 气韵方面, 引入中国传统美学中“韵”的概念,探讨“二王”书法中追求的“中和之美”,即不偏不倚,阴阳调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第三卷:草书的革命:从章草到今草的演进 王羲之在行书和楷书上的成就已臻化境,但其对草书的贡献,更是具有颠覆性的意义。本卷聚焦于其对章草向今草转化的关键性作用。 书中对比了汉魏时期的章草(如《急就篇》)的古朴与王羲之草书的流畅。重点解析了王羲之如何将章草的“隶意”剥离,注入“飞动”的笔意,使草书成为一种可以完全脱离实用、纯粹抒发个人情感的书体。我们深入研究了《十七帖》与王羲之草书的异同,强调王羲之的草书在狂放不羁的外表下,依然保持着清晰可辨的结构和韵律,体现出“不失法度”的深刻内涵。 第四卷:书简里的生活哲学:尺牍的艺术价值 王羲之的伟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数量庞大的尺牍流传下来的。本书将尺牍视为魏晋士人最真实的“朋友圈记录”和“生活日记”。 这一卷选取了如《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等经典尺牍进行解读。这些书信内容多为问候、致歉或简短回复,笔触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分析这些“不经意”写就的作品,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王羲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笔墨,以及他如何将审美融入最平凡的交流之中。本书认为,尺牍之美,在于其“真情流露”,是理解王羲之艺术源泉的钥匙。 第五卷:对后世的影响:从智永到“颜筋柳骨” 王羲之的影响力贯穿了整个中国书法史。本卷系统梳理了“二王”书学对唐代书家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分析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如何通过《真草千字文》将“二王”法度固化并系统化,为唐代书法教育打下坚实基础。随后,重点考察了唐代书法“尚法”的趋势,包括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灵动,这些风格的根基无一不指向王羲之。 尤其深入对比了唐代两大高峰——颜真卿与柳公权如何“师法”王羲之。颜真卿的浑厚博大是在继承王羲之骨力基础上融入了盛唐气象;而柳公权的劲峭方正,则是在对王羲之法度的提纯和强化。本书指出,后世所有学习书法者,皆绕不开对“二王”正宗的取法与借鉴。 第六卷:墨韵流传:拓本与摹本的辨析 由于王羲之的原迹早已不存,我们对他的认知主要依赖于后世的摹本和拓本。本卷成为一门“辨伪与存真”的学问。 书中详细介绍了唐代精妙的摹本(如神龙本、冯承素本)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传达原貌上的差异与贡献。同时,针对宋元以来的历代刻帖,如《淳化阁帖》,分析了其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刻失原貌”的问题,引导读者建立起审慎的鉴赏态度。本卷特别讨论了如何通过对比不同摹本中的细微笔触差异,来推测王羲之在不同心境下的用笔变化。 第七卷:书圣的境界:道法自然与艺术的终极追求 全书最后回归到对王羲之艺术哲学的高度概括。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成为“圣”,不仅在于技艺的高超,更在于他所达到的“道法自然”的境界。 本书认为,王羲之的最高成就,是将个体生命情感融入到最为规范、最为中正的笔墨结构之中,使之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高度。他的书法不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性情流淌”,是魏晋士人对生命自由与艺术完美的终极追求的物化体现。最终,本书倡导读者在学习技法之后,应追求如同王羲之一般,达到“不期然而然”的艺术自由境界。 --- 本书特点: 史料扎实: 整合了历代碑帖研究、名人笔记及唐代墨迹考证的最新成果。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高精度拓本对照图与结构分析图表。 理论深入: 避免流于表面的技巧罗列,着重于对魏晋美学与书体演进的哲学探讨。 适读人群: 中国书法爱好者、历史文化研究者、艺术院校师生及对魏晋风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梦里不知身是客 : 李煜词传》,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李煜这位历史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此立体和真实。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亡国之君”的标签,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作者对李煜的童年、青年、中年,以及最后的晚年,都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我能感受到他年少时的天真烂漫,登基后的犹豫不决,以及亡国后的痛苦煎熬。书中对李煜与周娥皇、小周后之间情感纠葛的描绘,更是增添了几分人间的烟火气,让这位词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个体。通过对史实的严谨梳理,结合对李煜词作的深入解读,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李煜形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李煜词作中意象的分析,例如“阶前梧桐”、“雕栏玉砌”等,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是他内心孤独、凄凉、怀念的写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灵魂,他的词,就是他生命最真实的记录。

评分

读罢《梦里不知身是客 : 李煜词传》,我仿佛穿越了千年,亲历了南唐后主的传奇一生。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词作,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李煜从九五之尊到阶下囚的巨大转变。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令人惊叹,对人物情感的揣摩更是入木三分。那些曾经在宫廷中吟咏的旖旎词章,在作者的解读下,被赋予了更深沉的悲凉意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李煜心境变化的描绘,从盛世的繁华与自负,到国破家亡后的无尽悔恨与思念,每一个转折都写得丝丝入扣,让人感同身受。读《虞美人》时,我仿佛能看到他独自一人,在暗夜里,望着残月,泪眼婆娑,那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呐喊,不再仅仅是文字,而是他内心最深处的哀嚎。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对李煜词作的赏析,角度新颖,见解独到,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李煜的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语言的优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刻的生命体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一位词人的传记,它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命运、爱情与失落的宏大史诗。

评分

不得不说,《梦里不知身是客 : 李煜词传》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李煜爱好者量身打造的。作者以一种非常贴近读者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这位南唐后主的传奇一生。书中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李煜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命运,描绘得栩栩如生。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李煜诗词创作背景的详细阐述。每一次读到他的词,都能从书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生平片段,这种联系感极强,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人生起伏。读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时,我能感受到他当年在宫廷中的风流,而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我则能体会到他国破家亡后的无尽悲痛。作者对于词句的解读,充满了人情味,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直击人心。这本书让我对李煜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他的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王,如何用他短暂而又悲情的生命,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绝唱。

评分

这本《梦里不知身是客 : 李煜词传》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文学的灵动性。作者在叙述李煜生平时,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史料与想象力相结合,将一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李煜作为一位帝王的失职、作为一位词人的才情,以及作为一位普通男人的无奈,都有着深入浅出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李煜后期词作的解读,那些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与李煜跌宕起伏的人生紧密相连。读到《浪淘沙》时,那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凄凉,不仅仅是对昔日繁华的追忆,更是对现实的绝望。作者对于词句背后所承载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的梳理,让我对李煜的创作心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帝王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一个文人如何用文字来安抚自己破碎的心灵。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生无常的真相,以及文学所能给予的慰藉。

评分

《梦里不知身是客 : 李煜词传》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者以李煜的生平为主线,串联起他创作的词作,这种将人物传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方式,让我读起来既不枯燥,又能深入理解词背后的情感和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李煜词作中情感的挖掘,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在作者的解读下,却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离愁别绪以及对生命的感悟。比如,当读到《破阵子》时,我能感受到他曾经的雄心壮志,而当读到《相见欢》时,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意境,则将他亡国后的孤独与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流畅,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李煜的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个时代,去体会一个帝王如何在命运的转折中,用文字来诉说内心的悲伤与无奈。这本书让我明白,李煜的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其中饱含着他对生命最真切的体验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