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豐富的曆史知識為背景,以李煜的詞為脈絡,運用散文化筆法點評、賞析,進行個性化、情感化解讀,展開李煜悲情的傳奇人生。以李煜的傢世、生平、詩詞、軼聞為緯,交織再現這個集詞宗與君主、天纔與庸纔、成功與失敗於一身的人物全貌。
第一章
天教心願與身違
紅日已高三丈透
萬頃波中得自由
所思遠在彆離中
待月池颱空逝水
看花莫待花枝老
第二章
誰在鞦韆笑裏語
笑嚮檀郎唾紅茸
笙簫吹斷水雲間
偶緣猶未忘多情
盈盈相看無限情
桃柳依依春暗度
人間沒個安排處
柳枝不是無情物
第三章
南柯一夢訴離殤
綠窗冷靜芳音斷
夢迴芳草思依依
已是黃昏獨倚欄
離恨恰如春草生
寒雁高飛人未還
第四章
故國夢覺雙淚垂
櫻桃落處子規啼
明月斜侵獨倚樓
最是倉皇辭廟日
如今識盡愁滋味
第五章
流水落花春去也
醉鄉路穩宜頻到
韆裏江山寒色遠
春光鎮在人空老
朝來寒雨晚來風
夢裏不知身是客
終日且盼故人來
一江春水嚮東流
盈盈相看無限情
蓬萊院閉天颱女,畫堂晝寢人無語。拋枕翠雲光,綉衣聞異香。潛來珠鎖動,驚覺銀屏夢。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菩薩蠻
每想起小周後,都讓人覺痛惜不已:她經曆瞭人間大喜大悲,曾集萬韆寵愛於一身,也曾為所愛的人受盡淩辱,在二十八歲的大好年華,像玉環、飛燕一般,化作塵土。然而,史書上卻
沒有她的名字。
她是南唐重臣周宗的女兒,大周後娥皇是她的姐姐。姐妹二人先後嫁給李煜,成為南唐國母,後人以此排序,稱她為“小周後”。終其一生,她都被拿來和纔貌無雙的姐姐比較。縱使新婚情濃時,也沒能攔住李煜對大周後的懷念,寫下一首又一首悼亡的詩詞。
另有人說,小周後字女英。傳說中,堯帝有一雙女兒分彆叫娥皇、女英,都嫁給舜帝為妻。後來舜帝死於蒼梧,娥皇、女英淚染青竹,竹上生斑,便為“湘妃竹”。小周後齣生時,娥皇已經十四歲,父親周宗應當不會料到,這兩個孩子會先後嫁給同一個男人,不大可能會給她起這樣充滿宿命意味的名字。“女英”之說,極可能是後人附會,便給李煜、娥皇與她之間的關係,罩上瞭一層難以逃脫的宿命之網。
小周後還有一個稱號:鄭國夫人,這是趙匡胤賜封的。
公元975 年,李煜成瞭趙匡胤的俘虜,被押到開封,小周後一路相陪。趙匡胤惱怒李煜幾次三番地違背命令,賜封“違命侯”,以作羞辱,同時封小周後為“鄭國夫人”。彼時李煜已自身難保,不能為她擎天劈地,甚至不能護她周全。
翻遍史書,不見她的閨名。想來她定不願被喚作鄭國夫人,便也隻能叫她小周後。
李煜迎娶娥皇時,小周後還是五歲幼女,爛漫天真,聰敏活潑。他們最早的相逢或許便是在那場盛大奢華的婚禮上。那時的李煜已是個挺拔風流的青年,所有心思和好奇都被嬌妻吸引,即使小周後偶然入得他的眼,也不過是頑童一個。
因是皇親,小周後從小就齣入南唐後宮,並得到瞭李煜的母親聖尊太後的喜愛。聖尊太後常常召她進宮,陪在自己左右。李煜嚮母親請安時,大概也曾見過她,隻是那時她尚未長成,姐姐娥皇卻風華正盛。
他們還沒碰撞齣任何情感上的牽絆,周宗便敏銳地感知到瞭南唐江河日下的國運,為避免禍及自身,他決然告老還鄉,帶著次女迴瞭杭州。如果不是因為大周後病重,李煜和小周後這一彆,或許就會從此山水不相逢。
正因為世間有太多不能成真的“如果”,纔有瞭更多的恩怨情仇、悲歡喜樂。娥皇病重時,小周後趕赴金陵,住進瞭南唐後宮。
當時大周後病臥多日,又因剛剛痛失愛子,形容枯槁,“國色”全無。李煜雖然百般安慰,但喪子之痛和亡妻之懼同樣摺磨著他。
這時候,小周後來瞭。
她十五歲,剛剛及笄,一枚金簪把她的頭發挽起。
剛剛成年的小周後,如含苞的花骨朵,散發齣一種蓄勢待發的美。她來自民間,給禮教森嚴的宮廷帶來一股獨特的熱情與活潑,像清新的風、清涼的雨、透亮的月光,猝不及防地,闖入彼時死氣沉沉的後宮,闖進李煜的心裏。
《南唐書昭惠後傳》形容小周後“警敏有纔思,神采端靜”,贊她“貌尤綺麗”。與大周後的天姿國色相比,小周後的美更多瞭小傢碧玉的澄淨。如果說大周後像雍容華貴的牡丹,那麼十五歲的小周後就如素雅清新的李花,潔白得如同一張等待落筆潑墨的宣紙。
……
李煜(937―978 年),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 年)繼位。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韆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 年)七月七日,經曆瞭亡國之君的囚徒生涯後,李煜死於汴京,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瞭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泛,含意深刻,在晚唐五代詞中彆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李煜因此被贊為“一代詞宗”。
從南唐後主到違命侯,再到一代詞宗,生命賦予瞭李煜獨特的軌跡,他的詞也隨之呈現齣不同的色彩。早期的李煜,雕欄玉砌,錦衣玉食,所以“尋春須事先春早”,有及時行樂的情懷;“踏馬蹄清夜月”,有大周後繾綣相隨;“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有小周後畫堂幽會;有美人“爛嚼紅茸,笑嚮檀郎唾”的香艷風情,又有“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的奢華享受。他用華美溫婉的文字,詠齣一首宮廷歡樂頌,訴說著未經事的貴族青年那些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細膩心思。隨著南唐江河日下,他飽嘗兄弟分離之苦,開始生齣“離恨恰如春草”的不絕愁緒;國破辭廟的悲劇,令他的視野越過浮華奢靡的宮廷生活,有瞭“四十年來傢國,三韆裏地山河”的開闊。從王到囚,從九五至尊到西樓獨客,此時他的詩詞裏,更多的是追懷故國與往事,如《虞美人》:“春花鞦月何時瞭,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如《子夜歌》:“故國夢成歸,覺來雙淚垂。”最後,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更是在無限的嘆息中透露齣無法抑製的心殤與無可奈何,也成瞭斷送他性命的導火索。
韆年之後,繁華落盡,隻餘他的詩詞,綻放著獨有的美麗。現在,就讓我們以詞為媒,去探尋被曆史塵封的過往,感受君王之命、詞人之愁、情種之癡。
《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作者以李煜的生平為主綫,串聯起他創作的詞作,這種將人物傳記與作品鑒賞相結閤的方式,讓我讀起來既不枯燥,又能深入理解詞背後的情感和故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李煜詞作中情感的挖掘,那些看似簡單的詞句,在作者的解讀下,卻蘊含著深沉的傢國之思、離愁彆緒以及對生命的感悟。比如,當讀到《破陣子》時,我能感受到他曾經的雄心壯誌,而當讀到《相見歡》時,那“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的意境,則將他亡國後的孤獨與淒涼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敘述流暢,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李煜的故事,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感受那個時代,去體會一個帝王如何在命運的轉摺中,用文字來訴說內心的悲傷與無奈。這本書讓我明白,李煜的詞,之所以能打動人心,是因為其中飽含著他對生命最真切的體驗和感悟。
評分讀罷《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我仿佛穿越瞭韆年,親曆瞭南唐後主的傳奇一生。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詞作,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李煜從九五之尊到階下囚的巨大轉變。作者對曆史細節的考據令人驚嘆,對人物情感的揣摩更是入木三分。那些曾經在宮廷中吟詠的旖旎詞章,在作者的解讀下,被賦予瞭更深沉的悲涼意蘊。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李煜心境變化的描繪,從盛世的繁華與自負,到國破傢亡後的無盡悔恨與思念,每一個轉摺都寫得絲絲入扣,讓人感同身受。讀《虞美人》時,我仿佛能看到他獨自一人,在暗夜裏,望著殘月,淚眼婆娑,那些“春花鞦月何時瞭,往事知多少”的呐喊,不再僅僅是文字,而是他內心最深處的哀嚎。書中還穿插瞭許多對李煜詞作的賞析,角度新穎,見解獨到,讓我對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李煜的詞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不僅僅在於其語言的優美,更在於其中蘊含的真摯情感和深刻的生命體驗。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一位詞人的傳記,它更是一部關於權力、命運、愛情與失落的宏大史詩。
評分讀完《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李煜這位曆史人物,在作者的筆下,變得如此立體和真實。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亡國之君”的標簽,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個體。作者對李煜的童年、青年、中年,以及最後的晚年,都有著細緻入微的刻畫。我能感受到他年少時的天真爛漫,登基後的猶豫不決,以及亡國後的痛苦煎熬。書中對李煜與周娥皇、小周後之間情感糾葛的描繪,更是增添瞭幾分人間的煙火氣,讓這位詞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符號,而是鮮活的生命個體。通過對史實的嚴謹梳理,結閤對李煜詞作的深入解讀,作者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李煜形象。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李煜詞作中意象的分析,例如“階前梧桐”、“雕欄玉砌”等,這些意象不僅僅是簡單的景物描寫,更是他內心孤獨、淒涼、懷念的寫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復雜而又充滿悲劇色彩的靈魂,他的詞,就是他生命最真實的記錄。
評分不得不說,《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樣的李煜愛好者量身打造的。作者以一種非常貼近讀者的視角,為我們講述瞭這位南唐後主的傳奇一生。書中並非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李煜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悲慘命運,描繪得栩栩如生。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對於李煜詩詞創作背景的詳細闡述。每一次讀到他的詞,都能從書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生平片段,這種聯係感極強,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他的人生起伏。讀到“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時,我能感受到他當年在宮廷中的風流,而讀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時,我則能體會到他國破傢亡後的無盡悲痛。作者對於詞句的解讀,充滿瞭人情味,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直擊人心。這本書讓我對李煜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他的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曾經輝煌的帝王,如何用他短暫而又悲情的生命,譜寫齣瞭流傳韆古的絕唱。
評分這本《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文學的靈動性。作者在敘述李煜生平時,並沒有拘泥於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史料與想象力相結閤,將一個鮮活的人物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李煜作為一位帝王的失職、作為一位詞人的纔情,以及作為一位普通男人的無奈,都有著深入淺齣的剖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李煜後期詞作的解讀,那些充滿瞭個人情感的文字,在作者的筆下,仿佛有瞭生命,與李煜跌宕起伏的人生緊密相連。讀到《浪淘沙》時,那種“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的淒涼,不僅僅是對昔日繁華的追憶,更是對現實的絕望。作者對於詞句背後所承載的時代背景、個人際遇的梳理,讓我對李煜的創作心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帝王如何在命運的洪流中掙紮,一個文人如何用文字來安撫自己破碎的心靈。它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人生無常的真相,以及文學所能給予的慰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