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

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蘊玉 著
圖書標籤:
  • 李煜
  • 南唐
  • 詞傳
  • 傳記
  • 文學史
  • 古代文學
  • 宋詞
  • 曆史
  • 文化
  • 詩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747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194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2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豐富的曆史知識為背景,以李煜的詞為脈絡,運用散文化筆法點評、賞析,進行個性化、情感化解讀,展開李煜悲情的傳奇人生。以李煜的傢世、生平、詩詞、軼聞為緯,交織再現這個集詞宗與君主、天纔與庸纔、成功與失敗於一身的人物全貌。

目錄

第一章

天教心願與身違

紅日已高三丈透

萬頃波中得自由

所思遠在彆離中

待月池颱空逝水

看花莫待花枝老

第二章

誰在鞦韆笑裏語

笑嚮檀郎唾紅茸

笙簫吹斷水雲間

偶緣猶未忘多情

盈盈相看無限情

桃柳依依春暗度

人間沒個安排處

柳枝不是無情物

第三章

南柯一夢訴離殤

綠窗冷靜芳音斷

夢迴芳草思依依

已是黃昏獨倚欄

離恨恰如春草生

寒雁高飛人未還

第四章

故國夢覺雙淚垂

櫻桃落處子規啼

明月斜侵獨倚樓

最是倉皇辭廟日

如今識盡愁滋味

第五章

流水落花春去也

醉鄉路穩宜頻到

韆裏江山寒色遠

春光鎮在人空老

朝來寒雨晚來風

夢裏不知身是客

終日且盼故人來

一江春水嚮東流


精彩書摘

盈盈相看無限情

蓬萊院閉天颱女,畫堂晝寢人無語。拋枕翠雲光,綉衣聞異香。潛來珠鎖動,驚覺銀屏夢。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菩薩蠻

每想起小周後,都讓人覺痛惜不已:她經曆瞭人間大喜大悲,曾集萬韆寵愛於一身,也曾為所愛的人受盡淩辱,在二十八歲的大好年華,像玉環、飛燕一般,化作塵土。然而,史書上卻

沒有她的名字。

她是南唐重臣周宗的女兒,大周後娥皇是她的姐姐。姐妹二人先後嫁給李煜,成為南唐國母,後人以此排序,稱她為“小周後”。終其一生,她都被拿來和纔貌無雙的姐姐比較。縱使新婚情濃時,也沒能攔住李煜對大周後的懷念,寫下一首又一首悼亡的詩詞。

另有人說,小周後字女英。傳說中,堯帝有一雙女兒分彆叫娥皇、女英,都嫁給舜帝為妻。後來舜帝死於蒼梧,娥皇、女英淚染青竹,竹上生斑,便為“湘妃竹”。小周後齣生時,娥皇已經十四歲,父親周宗應當不會料到,這兩個孩子會先後嫁給同一個男人,不大可能會給她起這樣充滿宿命意味的名字。“女英”之說,極可能是後人附會,便給李煜、娥皇與她之間的關係,罩上瞭一層難以逃脫的宿命之網。

小周後還有一個稱號:鄭國夫人,這是趙匡胤賜封的。

公元975 年,李煜成瞭趙匡胤的俘虜,被押到開封,小周後一路相陪。趙匡胤惱怒李煜幾次三番地違背命令,賜封“違命侯”,以作羞辱,同時封小周後為“鄭國夫人”。彼時李煜已自身難保,不能為她擎天劈地,甚至不能護她周全。

翻遍史書,不見她的閨名。想來她定不願被喚作鄭國夫人,便也隻能叫她小周後。



李煜迎娶娥皇時,小周後還是五歲幼女,爛漫天真,聰敏活潑。他們最早的相逢或許便是在那場盛大奢華的婚禮上。那時的李煜已是個挺拔風流的青年,所有心思和好奇都被嬌妻吸引,即使小周後偶然入得他的眼,也不過是頑童一個。

因是皇親,小周後從小就齣入南唐後宮,並得到瞭李煜的母親聖尊太後的喜愛。聖尊太後常常召她進宮,陪在自己左右。李煜嚮母親請安時,大概也曾見過她,隻是那時她尚未長成,姐姐娥皇卻風華正盛。

他們還沒碰撞齣任何情感上的牽絆,周宗便敏銳地感知到瞭南唐江河日下的國運,為避免禍及自身,他決然告老還鄉,帶著次女迴瞭杭州。如果不是因為大周後病重,李煜和小周後這一彆,或許就會從此山水不相逢。

正因為世間有太多不能成真的“如果”,纔有瞭更多的恩怨情仇、悲歡喜樂。娥皇病重時,小周後趕赴金陵,住進瞭南唐後宮。

當時大周後病臥多日,又因剛剛痛失愛子,形容枯槁,“國色”全無。李煜雖然百般安慰,但喪子之痛和亡妻之懼同樣摺磨著他。

這時候,小周後來瞭。

她十五歲,剛剛及笄,一枚金簪把她的頭發挽起。

剛剛成年的小周後,如含苞的花骨朵,散發齣一種蓄勢待發的美。她來自民間,給禮教森嚴的宮廷帶來一股獨特的熱情與活潑,像清新的風、清涼的雨、透亮的月光,猝不及防地,闖入彼時死氣沉沉的後宮,闖進李煜的心裏。

《南唐書昭惠後傳》形容小周後“警敏有纔思,神采端靜”,贊她“貌尤綺麗”。與大周後的天姿國色相比,小周後的美更多瞭小傢碧玉的澄淨。如果說大周後像雍容華貴的牡丹,那麼十五歲的小周後就如素雅清新的李花,潔白得如同一張等待落筆潑墨的宣紙。

……

前言/序言

李煜(937―978 年),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 年)繼位。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韆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 年)七月七日,經曆瞭亡國之君的囚徒生涯後,李煜死於汴京,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瞭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泛,含意深刻,在晚唐五代詞中彆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李煜因此被贊為“一代詞宗”。

從南唐後主到違命侯,再到一代詞宗,生命賦予瞭李煜獨特的軌跡,他的詞也隨之呈現齣不同的色彩。早期的李煜,雕欄玉砌,錦衣玉食,所以“尋春須事先春早”,有及時行樂的情懷;“踏馬蹄清夜月”,有大周後繾綣相隨;“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有小周後畫堂幽會;有美人“爛嚼紅茸,笑嚮檀郎唾”的香艷風情,又有“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的奢華享受。他用華美溫婉的文字,詠齣一首宮廷歡樂頌,訴說著未經事的貴族青年那些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細膩心思。隨著南唐江河日下,他飽嘗兄弟分離之苦,開始生齣“離恨恰如春草”的不絕愁緒;國破辭廟的悲劇,令他的視野越過浮華奢靡的宮廷生活,有瞭“四十年來傢國,三韆裏地山河”的開闊。從王到囚,從九五至尊到西樓獨客,此時他的詩詞裏,更多的是追懷故國與往事,如《虞美人》:“春花鞦月何時瞭,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如《子夜歌》:“故國夢成歸,覺來雙淚垂。”最後,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更是在無限的嘆息中透露齣無法抑製的心殤與無可奈何,也成瞭斷送他性命的導火索。

韆年之後,繁華落盡,隻餘他的詩詞,綻放著獨有的美麗。現在,就讓我們以詞為媒,去探尋被曆史塵封的過往,感受君王之命、詞人之愁、情種之癡。


蘭亭序:書聖風骨與翰墨流觴 作者: 王羲之 (代筆整理,基於曆代文人對王羲之書學思想的匯編與闡釋) 齣版社: 翰墨軒 裝幀: 仿古綫裝,錦緞封麵,內頁采用宣紙特製,配有曆代拓本高清摹寫圖。 內容概要: 《蘭亭序:書聖風骨與翰墨流觴》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曆史人物的生平軼事或特定朝代的政治風雲,而是深入探討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典範——“書聖”王羲之的藝術哲學、技法精髓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本書旨在通過對王羲之存世墨跡的細緻剖析、對其書學理論的係統梳理,以及對他所處時代文化背景的考察,構建起一座理解魏晉風度的書法聖殿。 全書共分七捲,層層遞進,力求全麵而深入地展現“書聖”的藝術成就。 --- 第一捲:魏晉風度與書風的嬗變 本捲著重於鋪陳王羲之所處的曆史環境——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玄學清談盛行,士人精神追求超脫,對個體生命與藝術錶達的自由度給予瞭前所未有的重視。書法的地位在此時期得到瞭質的飛躍,從單純的書寫工具,升格為錶達個體情誌和文化品位的“心畫”。 本書詳細分析瞭自漢隸到鍾張、二王之前的書法發展脈絡。重點討論瞭蔡邕“隸入楷”的過渡,以及鍾繇如何以“隸之骨,楷之形”奠定楷書基礎。在此基礎上,清晰地勾勒齣王羲之的齣現並非偶然,而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他集前人之大成,將魏晉士人追求的“自然天成”、“不激不厲”的精神氣質,完美融入筆墨之中,形成瞭獨樹一幟的“雅正”書風。本捲通過對當時文人交往、遊宴活動(如著名的蘭亭集會)的描述,展現瞭書法在士大夫階層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捲:神韻探微:集王聖教序的結構解析 本捲是全書的技術核心,專注於對《集王聖教序》(作為王羲之書風最完整的展現形式之一)的精微剖析。我們摒棄瞭傳統臨摹教學的簡單模仿,而是著眼於“結構、筆勢、氣韻”三位一體的審美構建。 結構方麵, 探討瞭王羲之如何運用“俯仰顧盼”的字內關係,實現字形的疏密得當與欹側有緻。特彆分析瞭點畫間的“牽絲連帶”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氣韻流轉的自然體現。書中配有大量局部放大圖,解析瞭特定筆畫(如橫畫的起筆與收筆,竪畫的懸針與垂露)所蘊含的內在張力。 筆勢方麵, 闡述瞭“提按頓挫”中的節奏感。王羲之的綫條不再是僵硬的刻畫,而是富有彈性的音樂。我們詳細辨析瞭“飛白”的運用,指齣其並非失誤,而是增強墨色層次感和速度感的必要手段。 氣韻方麵, 引入中國傳統美學中“韻”的概念,探討“二王”書法中追求的“中和之美”,即不偏不倚,陰陽調和,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第三捲:草書的革命:從章草到今草的演進 王羲之在行書和楷書上的成就已臻化境,但其對草書的貢獻,更是具有顛覆性的意義。本捲聚焦於其對章草嚮今草轉化的關鍵性作用。 書中對比瞭漢魏時期的章草(如《急就篇》)的古樸與王羲之草書的流暢。重點解析瞭王羲之如何將章草的“隸意”剝離,注入“飛動”的筆意,使草書成為一種可以完全脫離實用、純粹抒發個人情感的書體。我們深入研究瞭《十七帖》與王羲之草書的異同,強調王羲之的草書在狂放不羈的外錶下,依然保持著清晰可辨的結構和韻律,體現齣“不失法度”的深刻內涵。 第四捲:書簡裏的生活哲學:尺牘的藝術價值 王羲之的偉大,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其數量龐大的尺牘流傳下來的。本書將尺牘視為魏晉士人最真實的“朋友圈記錄”和“生活日記”。 這一捲選取瞭如《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等經典尺牘進行解讀。這些書信內容多為問候、緻歉或簡短迴復,筆觸自然,情感真摯。通過分析這些“不經意”寫就的作品,讀者可以直觀感受到王羲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筆墨,以及他如何將審美融入最平凡的交流之中。本書認為,尺牘之美,在於其“真情流露”,是理解王羲之藝術源泉的鑰匙。 第五捲:對後世的影響:從智永到“顔筋柳骨” 王羲之的影響力貫穿瞭整個中國書法史。本捲係統梳理瞭“二王”書學對唐代書傢的繼承與發展。 首先分析瞭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如何通過《真草韆字文》將“二王”法度固化並係統化,為唐代書法教育打下堅實基礎。隨後,重點考察瞭唐代書法“尚法”的趨勢,包括歐陽詢的險勁、虞世南的溫潤、褚遂良的靈動,這些風格的根基無一不指嚮王羲之。 尤其深入對比瞭唐代兩大高峰——顔真卿與柳公權如何“師法”王羲之。顔真卿的渾厚博大是在繼承王羲之骨力基礎上融入瞭盛唐氣象;而柳公權的勁峭方正,則是在對王羲之法度的提純和強化。本書指齣,後世所有學習書法者,皆繞不開對“二王”正宗的取法與藉鑒。 第六捲:墨韻流傳:拓本與摹本的辨析 由於王羲之的原跡早已不存,我們對他的認知主要依賴於後世的摹本和拓本。本捲成為一門“辨僞與存真”的學問。 書中詳細介紹瞭唐代精妙的摹本(如神龍本、馮承素本)的特點,以及它們在傳達原貌上的差異與貢獻。同時,針對宋元以來的曆代刻帖,如《淳化閣帖》,分析瞭其在流傳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刻失原貌”的問題,引導讀者建立起審慎的鑒賞態度。本捲特彆討論瞭如何通過對比不同摹本中的細微筆觸差異,來推測王羲之在不同心境下的用筆變化。 第七捲:書聖的境界:道法自然與藝術的終極追求 全書最後迴歸到對王羲之藝術哲學的高度概括。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成為“聖”,不僅在於技藝的高超,更在於他所達到的“道法自然”的境界。 本書認為,王羲之的最高成就,是將個體生命情感融入到最為規範、最為中正的筆墨結構之中,使之達到一種“天人閤一”的審美高度。他的書法不再是簡單的“寫字”,而是“性情流淌”,是魏晉士人對生命自由與藝術完美的終極追求的物化體現。最終,本書倡導讀者在學習技法之後,應追求如同王羲之一般,達到“不期然而然”的藝術自由境界。 --- 本書特點: 史料紮實: 整閤瞭曆代碑帖研究、名人筆記及唐代墨跡考證的最新成果。 圖文並茂: 包含大量高精度拓本對照圖與結構分析圖錶。 理論深入: 避免流於錶麵的技巧羅列,著重於對魏晉美學與書體演進的哲學探討。 適讀人群: 中國書法愛好者、曆史文化研究者、藝術院校師生及對魏晉風度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作者以李煜的生平為主綫,串聯起他創作的詞作,這種將人物傳記與作品鑒賞相結閤的方式,讓我讀起來既不枯燥,又能深入理解詞背後的情感和故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李煜詞作中情感的挖掘,那些看似簡單的詞句,在作者的解讀下,卻蘊含著深沉的傢國之思、離愁彆緒以及對生命的感悟。比如,當讀到《破陣子》時,我能感受到他曾經的雄心壯誌,而當讀到《相見歡》時,那“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的意境,則將他亡國後的孤獨與淒涼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敘述流暢,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李煜的故事,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感受那個時代,去體會一個帝王如何在命運的轉摺中,用文字來訴說內心的悲傷與無奈。這本書讓我明白,李煜的詞,之所以能打動人心,是因為其中飽含著他對生命最真切的體驗和感悟。

評分

讀罷《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我仿佛穿越瞭韆年,親曆瞭南唐後主的傳奇一生。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詞作,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李煜從九五之尊到階下囚的巨大轉變。作者對曆史細節的考據令人驚嘆,對人物情感的揣摩更是入木三分。那些曾經在宮廷中吟詠的旖旎詞章,在作者的解讀下,被賦予瞭更深沉的悲涼意蘊。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李煜心境變化的描繪,從盛世的繁華與自負,到國破傢亡後的無盡悔恨與思念,每一個轉摺都寫得絲絲入扣,讓人感同身受。讀《虞美人》時,我仿佛能看到他獨自一人,在暗夜裏,望著殘月,淚眼婆娑,那些“春花鞦月何時瞭,往事知多少”的呐喊,不再僅僅是文字,而是他內心最深處的哀嚎。書中還穿插瞭許多對李煜詞作的賞析,角度新穎,見解獨到,讓我對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李煜的詞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不僅僅在於其語言的優美,更在於其中蘊含的真摯情感和深刻的生命體驗。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一位詞人的傳記,它更是一部關於權力、命運、愛情與失落的宏大史詩。

評分

讀完《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李煜這位曆史人物,在作者的筆下,變得如此立體和真實。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亡國之君”的標簽,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個體。作者對李煜的童年、青年、中年,以及最後的晚年,都有著細緻入微的刻畫。我能感受到他年少時的天真爛漫,登基後的猶豫不決,以及亡國後的痛苦煎熬。書中對李煜與周娥皇、小周後之間情感糾葛的描繪,更是增添瞭幾分人間的煙火氣,讓這位詞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符號,而是鮮活的生命個體。通過對史實的嚴謹梳理,結閤對李煜詞作的深入解讀,作者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李煜形象。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李煜詞作中意象的分析,例如“階前梧桐”、“雕欄玉砌”等,這些意象不僅僅是簡單的景物描寫,更是他內心孤獨、淒涼、懷念的寫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復雜而又充滿悲劇色彩的靈魂,他的詞,就是他生命最真實的記錄。

評分

不得不說,《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樣的李煜愛好者量身打造的。作者以一種非常貼近讀者的視角,為我們講述瞭這位南唐後主的傳奇一生。書中並非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李煜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悲慘命運,描繪得栩栩如生。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對於李煜詩詞創作背景的詳細闡述。每一次讀到他的詞,都能從書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生平片段,這種聯係感極強,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他的人生起伏。讀到“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時,我能感受到他當年在宮廷中的風流,而讀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時,我則能體會到他國破傢亡後的無盡悲痛。作者對於詞句的解讀,充滿瞭人情味,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直擊人心。這本書讓我對李煜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他的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曾經輝煌的帝王,如何用他短暫而又悲情的生命,譜寫齣瞭流傳韆古的絕唱。

評分

這本《夢裏不知身是客 : 李煜詞傳》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文學的靈動性。作者在敘述李煜生平時,並沒有拘泥於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史料與想象力相結閤,將一個鮮活的人物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李煜作為一位帝王的失職、作為一位詞人的纔情,以及作為一位普通男人的無奈,都有著深入淺齣的剖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李煜後期詞作的解讀,那些充滿瞭個人情感的文字,在作者的筆下,仿佛有瞭生命,與李煜跌宕起伏的人生緊密相連。讀到《浪淘沙》時,那種“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的淒涼,不僅僅是對昔日繁華的追憶,更是對現實的絕望。作者對於詞句背後所承載的時代背景、個人際遇的梳理,讓我對李煜的創作心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帝王如何在命運的洪流中掙紮,一個文人如何用文字來安撫自己破碎的心靈。它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人生無常的真相,以及文學所能給予的慰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