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麥積山石窟從1953年正式建立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已經有六十餘年的曆史;從馮國瑞先生1941年調查麥積山石窟起算,已經有七十餘年的曆史,《麥積山石窟文物工作七十年》是圖文並茂的對這七十年來麥積山文物工作進行瞭一個完整的迴顧,作為麥積山文物工作前進道路上的指引。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一 披荊斬棘古窟燃燈
(一)馮國瑞先生與麥積山石窟
(二)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考察麥積山
(三)閻文儒、李浴及其他學者對麥積山石窟的考察
(四)西北考察團和中央考察團對麥積山石窟考察
二 篳路藍縷櫛風沐雨
(一)成立麥積山文物保管所
(二)建所初期的重要工作
三 荊棘載途砥礪前行
(一)管理體製轉變
(二)麥積山石窟第一次建檔工作
(三)文物環境監測工作
(四)架通未通棧道和翻修已通棧道
(五)整頓環境、安裝防護門窗
(六)對瀕危塑像、壁畫采取應急措施
(七)建立圖書資料室
(八)瑞應寺清理和修繕工作
(九)開展考古研究
(十)其他方麵的工作
四 工程發軔奮創偉績
(一)工程前期的準備工作
(二)麥積山加固工程
(三)麥積山加固工程後期影響及評價
(四)支援嘉峪關夯土城牆噴錨加固試驗和水簾洞保護工程
(五)成立麥積山藝術研究會和組織美術人員臨摹壁畫
(六)廣泛收集整理有關麥積山石窟資料
(七)工程期間的文物修復工作
五 潛心探索秉燭而行
(一)文物修復工作
(二)雕塑復製和壁畫臨摹
(三)古文書整理
(四)對外展覽
(五)圖書齣版
(六)四十周年大慶
(七)對外人員交流
(八)基礎設施建設
六 傳統立基科技兼容
(一)文物保護
(二)退耕還林工作
(三)安防工程
(四)考古調查
(五)檔案建設
(六)館藏文物數據采集
(七)召開麥積山石窟與絲綢之路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八)其他方麵工作
七 保護閤縱研究連橫
(一)絲綢之路文化遺産申報
(二)文物保護工作
(三)考古調查
(四)圖書齣版丁作
(五)文物數字化工作
(六)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丁作
(七)美術臨摹工作
附錄 麥積山石窟大事記
後記
前言/序言
從1941年馮國瑞先生撥開麥積山石窟洞窟前的荒草荊棘,至今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曆史;從1953年建立麥積山文物保管所,至今也有六十餘年的曆史。七十年艱苦跋涉,七十年風雨曆程;每一次道路坎坷都是發展進步的颱階,每一個前進的足跡都凝結著前輩工作人員的心血和汗水。我們站在這個曆史節點迴望麥積山石窟所走過的道路,那些道路上的足跡和汗水我們必須銘記,作為一種精神必須傳承,使我們以後的道路走得更穩健,步伐更快。
1941年農曆四月初八,馮國瑞先生以個人名義考察麥積山,稍後編寫瞭《麥積山石窟誌》一書刊印發行,撥開瞭遮蓋在麥積山上空韆年的晨霧,麥積山石窟迎來瞭曙光,並且在其後數年之間多次考察麥積山石窟,積極籌備建立“麥積山修建委員會”,多方呼籲籌集資金對石窟文物進行保護,是麥積山石窟保護研究的開拓者。
1952年9月,西北文化部組織瞭炳靈寺考察團,馮國瑞先生參加瞭此次考察。此次考察結束後,馮先生提議對麥積山石窟進行考察,遂於10月對麥積山石窟進行考察,考察團以常書鴻先生為團長,曆時一個月。1953年9月,中央文化部組成瞭“麥積山石窟勘察團”,吳作人為團長。采用文字記錄、臨摹、攝影等手段全麵地調查麥積山石窟。迴京之後,發錶瞭大量關於麥積山石窟的文章,為後來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1953年10月,在甘肅省文化局、天水地區行署等單位的協調下,麥積山文物保管所正式成立,歸屬天水行署文教科管理。初期的十年可以稱為是簡單看護時期,限於當時資金、人力、技術等方麵的原因,主要工作任務是對棧道、寺院等進行局部的維護性修補。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名列其中。各種管理任務隨之加重,經協調將麥積山文物保管所劃歸到甘肅省文化局管理,並請敦煌文物研究所調派專業人員任所長。自此,麥積山石窟進入專業管理時期。
20世紀60年代的工作主要是大規模地整理棧道,至1966年,除個彆艱險位置外,大部分位置包括最高處的5窟至135窟的棧道(俗稱天橋)已經架通。並且在國傢文物局王冶鞦局長的支持下建立起瞭圖書資料室,其他方麵的工作也得益於國傢文物局的大力協助,成績斐然。
麥積山石窟文物工作七十年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麥積山石窟文物工作七十年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