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藝術潮流相互激蕩的過程中,如何看待具中國特色和文化內涵的中國畫藝術?對於不論是藝術傢、學者,還是有文化情懷、藝術愛好的普通讀者而言,這都是一個無法避開的問題。呂鳳子先生是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國立藝專早期校長,他以畫傢、學者和美術教育傢的身份,以學貫中西的視野和飽含慧悟的筆調,在六七十年前迴答瞭中國畫的觀念、技術、特徵、本質和“技進乎道”的藝術旨趣。他的這些梳理與標榜,直接影響瞭此後幾十年中國畫的走嚮,對於今天和今後我們如何觀看與思考中國畫,依然具有十分可貴的啓示意義。
本書為20世紀書畫大傢呂鳳子先生的中國畫學著作,先生在中國畫傳統理論和自身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國畫的思想體係、本質內涵、技法要求、民族特性等作瞭深入全麵的分析與闡釋,對“中國畫究竟是如何一迴事”作齣瞭精闢而有創造性的論述,也厘清瞭中國畫發展中諸多有爭論的問題。呂鳳子先生是近現代著名書畫傢,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奠基人之一,曾任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校長。書中按時間順序將呂先生的畫學論著匯集成冊,其中如《中國畫特有的技術》《中國畫義釋》《中國畫的變》《中國畫法研究》等經典論述,對我們今天理解、學習、研究中國畫的基本特點、創作方法、哲學淵源、美學特質等,仍具有極好的參考價值。
呂鳳子(1886—1959),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傢、書法傢和美術教育傢。原名濬,字鳳癡,彆署鳳先生,江蘇丹陽人。曾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科教授、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中國美術學院)校長、正則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等職。著有《中國畫特有的技術》《中國畫義釋》《中國畫的變》《中國畫法研究》等經典論述。呂先生是中國文化、藝術、哲學的通悟者,也是勘破藝術高層境的智者和實踐者。他打通儒、釋、道三傢義理,並融匯貫通地作用於整個人生探索和藝術實踐。
劉元璽(編者),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係花鳥專業,獲碩士學位,青年國畫傢、學者,現供職於中國美術學院。曾編纂《天地繪心——中國畫學國美之路.繼學》《國美之路大典.總捲.上》等。
今展鳳子先生仕女畫冊,筆力圓勁,墨光滃鬱,能得古人六法兼備之旨。餘喜讀古畫,觀於斯作,不勝欽佩,因題數語歸之。
——黃賓虹
丹陽呂鳳子,海內揖清標,揮毫當舞劍,光焰乾雲霄。潑墨何淋灕,揮灑風雨颾,黃山鋪雲海,滄溟掀怒潮。鬆柏翳華嶽,蘭蕙映江皋,水墨所渲染,一一入冰綃。
——陳中凡
呂先生平生努力美術教育,影響至大,書畫創作品格境界極高,近讀先生宵中詞:“一念永懷人可愛,遂教苦絕世間心”,藝術傢深情至此,能不嘔齣心肝為人間乎?
——宗白華
目錄
弁 言.......................................................................1
國畫鑒彆書...............................................................1
《國畫一輯》序.......................................................10
中國畫與佛教之關係——但就六朝、唐說..................12
中國畫特有的技術................................................... 28
作《白鸚鵡圖》並題贈龔藥梅...................................36
中國畫義釋——釋自然主義宗宗義............................40
中國畫的變..............................................................70
中國繪畫史略(第一講)..........................................76
中國畫法研究.......................................................... 92
一 用 筆..................................................................92
二 構 圖(上).......................................................103
三 構 圖(下).......................................................114
附 錄
呂鳳子畫語錄..........................................................147
呂鳳子先生演辭.......................................................160
藝術欲與人生及東西繪畫上之同異
——高師部主任呂鳳子先生講演................................163
編後記 ..................................................................168
中國畫一定要以滲透作者情意的力為基質,這是中國畫的特點。所以中國畫最好要用能夠自由傳達肩、臂、腕力的有彈性的獸毫筆來製作,用手指或其他毛刷等作畫,隻能構成一種缺少變化的綫條,它不能用來代替獸毫筆。
錶現某種感情的畫,一定要用直接抒寫某種感情的綫條來構成,說錶現任何內容的中國畫都應用最美的沒有粗細變化的圓綫條來構成也是片麵的。
成畫一定要用熟練的勾綫技巧,但成畫以後一定要看不見勾綫技巧,要隻看見具有某種意義的整個形象。不然的話,畫便成為炫耀勾綫技巧的東西瞭。
“立意”“為象”是創作全過程中自為起訖和最關緊要的一迴事,過去工畫者多能不計時日,不辭辛苦,殫竭精力來完成它。大概創作較簡易的畫,多立“意象”;創作較復雜的畫,多用“稿本”。
“寫神”“緻用”的中國傳統繪畫,是以滲透作者情意的氣力為基質的。就因作者情意和氣力不盡相同,所以同一題材的畫會有多種不同的風格。這在“為象”時便已顯示其大概,不必等到成畫以後。
形神閤一論者一般把“神韻”“氣韻”當作同義詞看,但有時也作某些區彆,一指“骨氣”動而嚮內說,一指“骨氣”動而嚮外說。唐宋人物畫多講“神韻”,宋以後山水畫便專講“氣韻”,很少講“神韻”瞭。我意,“神韻”“氣韻”應該有彆,應該並講,——無論是人物畫、山水畫或其他畫。即有的畫應該以“氣韻”勝,有的畫應該以“神韻”勝。這也是在“為象”時便應該計劃到的。其詳待以後講“布勢”時再講。
上述“寫形”“貌色”“置陳布勢”法是中國畫傢自己造作的構圖法,省稱中國畫法,是構成任何一種“畫格”的中國畫都適用的基本法。
作者稟賦不同,修養不同,因而用同法構成的中國畫就會有多種“畫格”的不同,如所謂“逸格”“神格”“妙格”“能格”等。這閤“品格”“風格”為一的“畫格”,是止存於用滲透作者情意的筆力構成的能夠在錶現“實對”同時顯示作者自己的畫中——即用中國畫法構成的中國畫中,不是用中國畫法構成的非中國畫中固不貴有這樣的“畫格”,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畫格”。
這樣說,具有多種“畫格”的中國畫就隻能用中國畫法來構成,不能用非中國畫法來構成嗎?是的!不用中國畫法就不能構成具有多種“畫格”的中國畫!
20世紀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從“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到“落後就要挨打”,中國社會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民族危亡、價值迷失以及革命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博弈。“世界風潮至此忽大變,天地異色神鬼瞠”,無數的中國仁人誌士就是在這樣的天地色變中奮力搏擊齣今日之局麵,其人格偉力、其道心永恒正需我們承繼,而抱憾的是他們正在被曆史湮沒。
呂鳳子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先生曾謙虛誠懇地說:“我一生做瞭三件事:畫畫、教書、辦學校。”實際上,他用一生的時間將這三件事皆做到瞭極緻。於繪畫,他學貫中西,兼善素描與白描,寫意與工筆,熔詩、書、畫、印於一爐,畫材廣泛,筆墨沉雄。作仕女圖勾畫高簡,水墨流漾;作羅漢圖聲振寰宇,悲懷人間;作老農圖,銳意進取,精神矍鑠;作山水、花鳥畫,藉景言誌,桀驁不群。於教育,他自兩江師範學堂畢業後,一生先後在南京、長沙、北京、上海、重慶、蘇州等地的院校擔任重要教職,乃是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毀傢辦學,取愛國詩人屈原《離騷》中的“正則”之名,在傢鄉江蘇丹陽創辦正則女校,抗戰時期此校幾經輾轉改易,至正則藝專時達到極盛。1940年,他臨危受命齣任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校長,兼顧兩校,奔走籌謀,披肝瀝膽,砥礪前行。新中國成立後先生亦從未離開過教學崗位,他對事業的執著早已超越瞭生死之域:“生的意義,便是不息地勞動,不斷地創作,我一嚮是這樣說,就得這樣做,病不能奪我誌,死更非我所憂。”
先生初以傳統士人之身研西方之學,於佛學亦造詣精進,對世事變遷更洞若觀火,這讓他能既通達又謹嚴地梳理、鑒彆中國畫之問題。先生在《中國畫義釋》一文開篇即提問“中國畫究竟是如何一迴事”,此一問乃是中國畫的世紀之問。過去的一百年,中國畫被太多社會、政治、革命、現代等話語撕扯乃至扭麯,是以,先生不得不發齣此問一探究竟,要“類彆以往中國文藝學者對於畫的見解而評判之”,建立“純客觀的批判標準”,為時人辨識中國畫之本質,亦為後人懸鑒革新之途。
縱觀先生之中國畫論述,其皆欲將“如何”二字迴應為“如是”,冥冥中自有證慧。先生於中國畫之根本精神領悟深徹,乃有“三宗說”之創見,即按照畫傢的藝術主張與畫作風格的不同將中國畫分為教化主義宗、自然主義宗、無相主義宗,分彆對應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釋三傢。他不僅批判董其昌“南北宗”之不閤理處,更是對“宗”“派”製定明晰的標準,“宗”言思想觀念,“派”言技巧方法,這在中國繪畫史上是繼“南北宗”之後又一樁嶄新的分宗之舉。惜此文原稿散佚萬餘言,不能窺其全貌,但幸得先生自然主義宗宗論尚詳盡完備。先生以莊子“以天閤天”之說為自然主義宗的中國畫下最初定義,詮釋瞭“畫”與“道”之間的隱秘。所謂“以天閤天”,便是以心觀道,以畫證道,拋卻世事憂思、貧富得失、將生死置之度外,以“坐忘”的我“直接感想”,達到審美自由的至高境界。此後,這一宗的定義一直在被不斷湧現的新詞重新闡釋,從顧愷之之“寫神”“遷想”,到宗炳之“暢神”,到王微之“容勢”,到謝赫之“氣韻生動”,再到荊浩之“圖真”,都可以看作是“以天閤天”的注腳,是道傢藝術理想的延展。這一宗以顧愷之為開宗鼻祖,山水畫始自覺獨立,而後山水漸成自然主義宗的唯一畫材,旨趣在於“窮神變,測幽微”。而與之相對立的“教化主義宗”則力圖“成教化,助人倫”,畫材以人事為主,目的在於“鑒戒賢愚”。至於“無相主義宗”,則取釋迦牟尼“空無相說”,否認一切主觀客觀的存在,畫作多是作者去幻求真,靜悟所得,故此一宗獨具“逸”格,也是唐以來批評傢所崇尚之一宗,此宗宗義的發展演變情形或可藉先生早年所作《中國畫與佛教之關係》一文補憾。
此三宗分法大體就是先生所認為的“中國畫是什麼”,而先生又以道傢藝術精神為旨歸,故於創作方法而言,先生要求“中國畫一定要以滲透作者情意的力為基質”,不僅要知道筆與力怎樣相閤,還要懂得力與情怎樣相融,纔能創作齣飽含生力的作品,達到不知是你造就畫,還是畫成就你的道化境界。先生特彆強調中國畫特有的技術就是“每一有力的綫條都直接顯示某種感情的技巧”,因為中國畫的綫條必須以氣力之力與心力之力為一體的運筆方法造就,所以運筆法也即運力法,這樣的綫“饒有變化、饒有意義、永為錶白”,此“錶白”是作者窮究天理,體味宇宙之“道”的終極意義,而西畫的運筆方法不講究筆與力、力與情之間精妙的哲理關係,所成的綫“絕無變化、絕無意義、永為材料”。因此,先生於中國畫未來之途已然指明:畫材可變,運筆即運力法不可變;形態可變,錶白“道”之綫條不可變,否則中國畫便不復存在。
這一點在先生晚年所著《中國畫法研究》一書中得到係統的闡釋。先生藉宣講技法之名從“用筆”入手,再涉“構圖”之立意、為象、寫形、貌色、置陳布勢等說明中國畫法所蘊藏的美學特質與哲學淵源。由“技”言“道”,是先生麵對當時民族虛無主義和政治運動的錶態,也是他對中國畫根本精神一以貫之的持守,故先生篤定:“不用中國畫法就不能構成具有多種‘畫格’的中國畫!”
此外,先生也傾注瞭大量心力在繪畫史寫作中。早在1920年,先生就在《美育》雜誌上發錶瞭介紹印象派的文章《鳳子述印象派畫》,詳述其得名由來,注重光色以及性靈錶現,並以樹狀圖排列印象派畫傢,對國人接受西方繪畫流派産生一定影響。此後,先生便轉而投入中國畫理論的寫作。先生晚年所著的《中國繪畫史略》雖隻有從上古原始繪畫到戰國時期繪畫的內容,但已見先生以科學之論證方法,采用當時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講史證史的嚴謹考證功夫,融通中西,視野開闊。
新文化運動爆發後,青年學生在西學浪潮的裹挾下,往往無法理性地對待中西藝術問題。20世紀20年代初,先生在南京美術專門學校做瞭兩次演講,其中深入淺齣地分析瞭中西繪畫於物象描繪的態度和對技術追求的旨趣之迥異,錶明中國畫寫意的藝術價值以及最終目標是“技進乎道”的實現,正呼應瞭先生後來在《中國畫的變》一文中所作的時代呐喊:“至現在一班大師、小師、太師、少師所爭的中西閤璧、中日分傢,都是些不成問題的廢話,適足錶示他們不知道中國畫是如何一迴事。”先生在演講中還語重心長地告誡學生不可讓“生活欲”“生殖欲”壓倒“藝術欲”,且否認一味“發錶個性”的做法,於今而言仍可視為名言警句,不啻為一劑為學做人之良方。
呂鳳子先生一生行事低調、磊落,有士人風骨,亦有佛傢智慧,每每當他人爭相競流,躍嚮時代潮流之頂端時,他卻“一念永懷人可愛,遂教苦絕世間心”。美學傢宗白華先生曾引此詩道:“藝術傢深情至此,能不嘔齣心肝為人間乎?”先生是如此地蘊含著民族復興之力,開掘未來之勇,更難得那顆常懷悲憫之心,於寂靜之中覓得沉潛自我、觀照眾生的大無畏。正如美術教育傢薑丹書先生所評:“他老是這樣的定,這樣的靜,這樣的誠,這樣的勇,這樣的自適,這就是‘亂世的人格’,人格在我,識不識由他,重不重更隨他。”反觀自己,這樣的人格,如今的我們還能檢視齣多少呢?
劉元璽
2017 年10 月於中國美術學院
後記
呂鳳子先生於1940年至1942年任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校長之職,此時國立藝專因戰亂“西遷”入蜀,時局之動蕩,條件之艱苦,非現今所能想象,全賴先生嘔心瀝血,竭力維持,方得穩定之局麵,全校各專業教學亦得以有序展開。兩年前,我在考證國立藝專“西遷”時期國畫專業的教學曆史時發現瞭一則不為人知的史料——先生在此期間竟還兼任瞭國立藝專的國畫組主任,驚喜之餘自覺與先生有著莫大的淵源。2015年我因負責編撰《天地繪心——中國畫學國美之路·繼學》,再次細緻探究瞭呂鳳子先生的生平、畫作及其畫學思想。看先生畫作,感懷其心,欲喜而悲,欲悲而喜,常常不能自已;讀先生畫學,更覺其立論高深,針砭時弊,發人深省。但讓人扼腕的是先生的中國畫論述至今都未經係統的整理,故我決心為先生編這樣一本文集,意在展現先生中國畫學思想之全貌。
先生一枝禿筆盡訴人生浮沉。他總是默默行動,不尚空談,其學問廣博而幽深,行文智性而艱澀,極少人能卒讀其論,以至於先生之名難以遠播。其實,先生在理論著作之餘,教學生活之間也金句頻齣,故在此書中輯錄瞭先生的畫語錄以及20 世紀20年代初的兩篇十分珍貴的演辭,可以從字裏行間看到先生或懇切、或詼諧、或深沉的真摯教誨,藉此望拉近呂鳳子先生與因感文字艱深而卻步的讀者之間的距離。
本書始終堅持以文章最初發錶或齣版時的原文為準,除對原文明顯有誤的標點和字詞進行改正,對個彆漢字按規範用法做瞭適當調整外,其他方麵包括先生習慣的用詞造句等皆保留原貌。文中配圖盡量做到與文義密切相關,圖注信息(作者、名稱、尺寸、年代)亦力求完備與準確。但限於筆者纔疏學淺,百密終難免有疏,若有不當之處,請讀者給予體諒與指正。
文集在編輯的過程中,得到眾多老師與朋友的幫助,最為感謝的是國立藝專1940級國畫專業的唐獻瑞老先生,給予我很大的支持。除此之外,還有呂奇先生、壽猛生先生、趙啓斌先生、範建華先生、殷顯春先生,我的老師韓璐教授、高士明教授、孔令偉教授、楊樺林教授、王霖教授、陳永怡教授,我的好友張書彬、羅方華、張鬆林、唐華宇、田野、薑帥,以及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的好友郭哲淵、霍西勝、羅仕通、張金輝等,在此一並緻以誠摯的感謝。
值此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周年校慶之際,謹以本書的齣版獻上我對呂鳳子老校長深切的景仰之情。
編 者
2018 年3 月16 日於孤山
這本書的名字《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聽起來就像是一個老朋友在拍著胸脯跟你保證,要把一件你一直有點模糊,甚至覺得有點遙遠的事情,掰開瞭揉碎瞭,一股腦兒地跟你說清楚。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其實是帶著點小小的期待,又有點兒小小的忐忑。畢竟,“中國畫”這三個字,總能讓人聯想到那些掛在博物館裏,被精心保護起來的古老捲軸,畫麵上寥寥幾筆,卻勾勒齣山川、人物、花鳥,那種意境,那種留白,總讓人覺得高深莫測,仿佛隔著一層紗,看不真切。這本書會不會就像那些專傢講座一樣,上來就拋齣一堆術語,什麼“筆墨”、“皴法”、“渲染”,聽得人雲裏霧裏,最後還是覺得“是怎麼迴事”這個問題,並沒有真正得到解答?我希望它不是這樣。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親切,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帶我走進中國畫的世界。比如,它能不能像講故事一樣,從中國的曆史長河中,去挖掘那些與繪畫有關的片段?那些古代文人雅士,在揮毫潑墨的時候,心中想的是什麼?是壯誌未酬的感慨,還是對自然景色的贊嘆?抑或是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中國畫不僅僅是綫條和色彩的組閤,更是古代中國人情感、思想、審美觀念的載體。它會不會從最基礎的工具說起?比如,那支毛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有各種各樣的毛?墨又是怎麼研磨齣來的?宣紙又有什麼特彆之處?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或許恰恰是中國畫獨特魅力的起點。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為什麼中國人畫山水,不是簡單地復製眼前所見,而是要“以形寫神”,把自然的靈魂捕捉下來。同樣,畫花鳥,也不是對著活生生的鳥兒寫生,而是要抓住它們的神韻。還有人物畫,那些曆史人物,在畫師的手中,又被賦予瞭怎樣的生命?這本書,如果能把我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一個能夠欣賞,甚至能夠品味中國畫的人,那它就已經成功瞭。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不再對中國畫望而卻步,而是能真正地走進它,感受它,愛上它。
評分《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這本書名,就像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問號,勾起瞭我想要探尋中國畫真相的欲望。我一直對中國畫抱有好感,但總覺得它和我的生活有點距離,理解起來也比較睏難。我希望這本書能用一種非常親切、非常生活化的方式,來告訴我中國畫到底是怎麼迴事。我特彆想知道,中國畫的“用筆”和“用墨”是怎麼講究的?為什麼有些畫看起來很簡單,但卻很有力量?它是不是和筆墨的粗細、乾濕、濃淡有關?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中國畫的“筆”和“墨”,就像中國人的性格一樣,既有剛毅的一麵,也有溫潤的一麵,而正是這些變化,賦予瞭畫麵生命力。而且,我一直對中國畫的“構圖”感到好奇。為什麼很多中國畫,看起來元素不多,但卻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它是不是有什麼特彆的構圖原則,能夠讓畫麵産生一種延伸感和縱深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中國畫的構圖,是如何通過“留白”和“對比”,來營造齣一種“虛實相生”的意境,讓觀者産生無限的遐想。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不再隻是“看熱鬧”,而是能“看門道”,能夠真正地欣賞到中國畫中蘊含的東方美學和文化底蘊,從而對“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評分《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我一直對中國畫抱有敬意,但又總覺得它有點“高冷”,不那麼容易親近。我想這本書能夠放下身段,用一種更貼近普通讀者的方式,來解讀中國畫的魅力。我特彆想瞭解,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到底是怎麼體現在畫麵上的?是說可以隨意地畫,不用畫得非常逼真嗎?那它和“寫實”又有什麼區彆?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讓我看到“寫意”的妙處,是如何在不拘泥於形似的情況下,捕捉到事物的神韻和生命力。比如,一幅畫瞭三兩筆的梅花,為什麼就能讓人感受到它的清高孤傲?我期待它能讓我理解,中國畫的“形”是為瞭“意”服務的,而“意”纔是中國畫的靈魂。而且,我對中國畫中的“留白”一直很著迷。為什麼畫麵的空白部分,反而能讓作品更具感染力?它是不是一種“呼吸感”,給觀者留下瞭想象的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解釋清楚,這種“不著一筆,而意已盡”的藝術手法,是如何巧妙地運用,從而達到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打開中國畫大門的鑰匙,讓我能夠不再是“霧裏看花”,而是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畫背後所蘊含的東方哲學、文化審美和民族精神,從而真正地理解,“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
評分《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這本書名,就像一個溫暖的邀請,邀請我去探尋中國畫的奧秘。我一直以來都覺得中國畫有點“遠”,它似乎屬於博物館,屬於那些需要“靜下心來”纔能欣賞的藝術。但我更希望它能走進我的生活,讓我能感受到它的溫度和魅力。我特彆想瞭解,為什麼中國畫會如此注重“意境”?“意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它是不是就像一首詩,讀起來讓你有畫麵感,有情感共鳴?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理解,中國畫師是如何通過寥寥幾筆,就能營造齣一種“境”,一種能夠打動人心的情境。比如說,畫一幅山水,是怎麼做到讓人感受到山的高遠,水的靈動,以及其中蘊含的寜靜緻遠的文人情懷?而且,我一直對中國畫的“水墨”技法非常好奇。為什麼中國畫偏偏選擇瞭水墨,而不是像西方繪畫那樣使用豐富的色彩?水墨的“濃淡乾濕”是如何錶現齣事物的質感和生命力的?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水墨的魅力不在於色彩的絢麗,而在於它能夠通過墨色的變化,錶現齣無窮的層次感和微妙的情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遊,帶我穿梭於中國畫的曆史長河,瞭解不同時代畫傢的風格,以及他們是如何用畫筆記錄時代、錶達情感的。我希望它能讓我不再對中國畫感到陌生,而是能像認識一位老朋友一樣,去理解它,去欣賞它,從而真正地領悟,“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
評分拿到《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一本書願意用我能聽懂的話來解釋中國畫瞭!我一直覺得中國畫是一種非常內斂、非常東方審美的藝術形式,它不像西方油畫那樣直觀地展現色彩和形體,而是更注重綫條的韻律、墨色的變化以及畫麵的意境。但正是因為它的“東方”和“內斂”,有時候反而讓我覺得它有點難以接近,就像一個穿著旗袍的大傢閨秀,你遠遠看著她很美,但總覺得有點距離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這種距離感,讓我能走進中國畫的世界,去感受它的溫度和情感。我尤其想瞭解那些關於“氣韻生動”的說法。這是中國畫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但對普通讀者來說,可能就有點抽象瞭。這本書會不會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或者是一些非常具體的例子,來解釋“氣韻”到底是如何體現在畫麵中的?比如說,一棵鬆樹,畫齣來的“氣韻”和一般的樹有什麼不同?一隻老虎,怎麼纔能畫齣它威猛的“氣韻”?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中國畫不僅僅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而這個“神”就是“氣韻”。另外,我一直對中國畫中的“留白”現象感到好奇。為什麼留那麼多的白,反而能讓畫麵更有張力,更有想象空間?它是不是就像音樂中的休止符,給觀者留下瞭思考的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解釋清楚,這種“不著一筆,而意已盡”的藝術手法,是如何被巧妙運用,從而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一個“引路人”,帶領我穿越那些繁復的術語,去發現中國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讓我真正地理解“中國畫”這三個字背後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聽著就帶著一種接地氣的探索精神,仿佛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陳述,而是像一個循循善誘的長輩,在跟你分享他畢生所學。我拿到這本書,最想知道的,就是它能不能把那些看似神秘的中國畫技法,用一種我能理解的方式講明白。比如說,那些“寫意”和“工筆”的區彆,我總是覺得有點模糊。是寫意就隨意,工筆就精細嗎?那它們各自的魅力又在哪裏?為什麼有些畫用瞭大量的留白,卻顯得意境深遠,而有些畫則滿滿當當,卻讓人覺得空洞?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中國畫的“意”,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作者想錶達的情感,還是畫麵本身所傳達的某種哲理?它會不會通過一些具體的畫作來講解?比如說,選取幾幅大傢耳熟能詳的中國畫,然後一點點地剖析,為什麼這幅畫好,好在哪裏,作者當時又是怎麼想的。我會特彆關注它如何講解“筆墨”的概念。我總覺得“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但具體是怎麼運用的,我實在是捉摸不透。是筆觸的粗細、乾濕、濃淡,還是墨色的深淺、層次,它們組閤在一起,究竟能産生多少變化?我希望它能讓我領略到,一支毛筆,在畫傢的手中,可以創造齣多少種不同的生命力。而且,我很好奇,中國畫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發展和演變?比如,唐朝的畫和宋朝的畫,又有什麼不一樣?是時代的審美變化,還是社會背景的影響?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對中國畫有一個更宏觀的認識,瞭解它在曆史長河中的脈絡?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教我“怎麼看”中國畫,更能讓我“怎麼去感受”中國畫,讓我在欣賞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心跳,感受到畫麵背後的那個時代的氣息。
評分《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這個書名,直擊人心,仿佛直接點破瞭我長久以來對中國畫的迷思。每次看到那些古樸的捲軸,總覺得它們背後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秘密,而我,作為一個現代人,似乎總也抓不住那個核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耐心細緻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揭開中國畫的麵紗。我最想知道的,就是中國畫的“綫條”到底是怎麼一迴事。我看到很多中國畫,似乎都是用綫條來勾勒物體的輪廓,但這些綫條又似乎有生命力,有的剛勁有力,有的婉轉流暢。它們是如何做到既能錶現形體,又能傳遞情感的?是不是每一種綫條都有它特定的含義?比如,用來畫山石的綫條和用來畫柳枝的綫條,是不是就完全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中國畫的綫條不僅僅是“畫綫”,更是“寫”,是在用綫來“書寫”物體的形態和精神。還有“皴法”,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學問,但具體是什麼,我一直是一知半解。它是如何讓紙上的墨點,變成立體感的山石紋理的?是靠不同的筆觸,還是靠墨色的變化?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中國畫師是如何運用各種“皴法”,來錶現齣山巒的巍峨、岩石的堅硬、樹木的蒼勁。而且,我一直對中國畫中的“留白”感到著迷。為什麼那麼多的空白,反而能給畫麵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它是不是一種“減法美學”,通過“減”,來達到“增”的效果?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從“看圖”到“悟道”,不僅僅是欣賞中國畫的錶麵,更能體會到它背後所蘊含的東方哲學和文化意蘊,真正地明白“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
評分這本書名《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讓我眼前一亮,感覺它抓住瞭我一直以來對中國畫的睏惑。我總覺得中國畫有一種獨特的東方韻味,但又說不清楚這種韻味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中國畫是如何通過獨特的技法和審美,來錶達對自然和人生的理解的。我尤其想知道,“筆墨”在中國畫中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為什麼我們常常聽到“筆墨情趣”、“筆墨精神”這樣的說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中國畫的“筆墨”不僅僅是繪畫的工具,更是畫傢情感、思想和人格的載體。它如何通過綫條的粗細、墨色的濃淡、筆觸的疾徐,來傳達齣畫傢內心的感受,以及對描繪對象的理解?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一支毛筆,在畫傢的手中,可以創造齣怎樣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而且,我一直對中國畫中的“寫意”與“工筆”的區彆感到好奇。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錶現方式嗎?各自的藝術價值又在哪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對比和分析,讓我能夠清晰地辨彆這兩種風格,並欣賞它們各自的獨特之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從一個“看客”變成一個“懂者”,能夠欣賞到中國畫中那些看似簡單卻意味深長的筆觸,理解它們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智慧,從而真正地弄明白,“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精準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疑問。我一直覺得中國畫是一種非常“含蓄”的藝術,它不像西方繪畫那樣直白地展現色彩和形體,而是更注重綫條的韻律、墨色的變化以及畫麵的意境。但正是這種“含蓄”,有時候反而讓我覺得它有點難以理解,就像一個穿著古裝的女子,美麗卻帶著一絲神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睿智的長者,耐心而細緻地為我解讀中國畫的奧秘。我最想瞭解的,是中國畫的“意境”究竟是如何産生的?它是不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傳達齣一種超越形體的情感和哲學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中國畫的“意境”並不僅僅是畫麵上的風景,更是畫傢內心世界的投射,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錶達。而且,我一直對中國畫中的“留白”現象感到非常好奇。為什麼畫麵上大量的空白,反而能夠營造齣一種遼闊、深遠的感覺?它是不是一種“減法美學”,通過“減”去不必要的元素,來達到“增”強畫麵的感染力和想象空間的效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生動的例子和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能夠真正地領略到中國畫獨特的審美價值,理解它背後所蘊含的東方哲學和文化精髓,從而對“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這個問題,有一個豁然開朗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聽起來就是一本可以讓我卸下心理負擔,輕鬆走進中國畫世界的指南。我之前嘗試過看一些關於中國畫的書,但很多都充斥著各種術語,比如“勾勒”、“皴擦”、“點染”,還有什麼“設色”和“水墨”的區分,看得我眼花繚亂,感覺像是要參加一場古代繪畫的考試。我希望這本《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能夠像一個老友聊天一樣,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跟我講講中國畫到底是怎麼畫齣來的,以及它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我特彆想知道,中國畫的“筆墨”到底是怎麼迴事?為什麼中國畫講究“筆墨”?是說用毛筆和墨水就能畫齣一切嗎?還是說,筆墨本身就蘊含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理解,為什麼中國畫強調“寫意”,而不是“寫實”。“寫意”是不是意味著可以不畫得像,但要畫齣感覺?這種“感覺”又是什麼?是一種情緒,一種神態,還是對事物本質的把握?我期待它能讓我明白,為什麼在中國畫裏,一棵竹子可以畫齣風骨,一朵梅花可以畫齣傲骨,一隻鳥可以畫齣靈動。而且,我一直對中國畫的構圖很感興趣。為什麼有些中國畫,看起來畫麵元素不多,但卻給人一種遼闊、深遠的感覺?它會不會講解一些構圖的原則,比如“虛實相生”、“藏露結閤”之類的,讓我能看懂畫麵的空間感是怎麼來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不再是“看熱鬧”,而是能“看門道”,讓我能夠欣賞到中國畫中蘊含的東方美學和哲學智慧,從而真正地理解,中國畫究竟是怎麼一迴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