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兴衰:白银供应的角度

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兴衰:白银供应的角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俊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广州十三行
  • 白银
  • 对外贸易
  • 经济史
  • 近代史
  • 岭南史
  • 商业史
  • 货币史
  • 中西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54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45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3
字数: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兴衰:白银供应的角度》将广州十三行的兴衰放在1757至1842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大视野中,从白银的视角切入进行研究,从“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历程”“清代白银概况和广州十三行税负缴纳”“清代广州十三行兴繁期进出口货物及其白银流量”“清代广州十三行衰落期进出口货物及其白银流量”“关于清代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史的思考”五个部分内容出发,考察了18和19世纪广州十三行的兴衰与国际上经济起伏之间的关联,在世界经济史的范围内探究了广州十三行及清代的货币政策与国际贸易经济生活、国际上的货币环境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并从白银货币的角度研究了货币制度对商业经济的作用。

作者简介

  魏俊,女,出生于1981年10月,博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广西师范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清代对外贸易史、粤商史。现已公开发表与贸易、经济和商业史相关的核心期刊个人独撰论文5篇,会议论文1篇,主持白银与清代一口通商时期对外贸易课题一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历程
第一节 广州十三行成立的背景
第二节 广州十三行的设立
第三节 广州十三行的繁盛
第四节 广州十三行垄断地位的丧失

第二章 清代白银概况和广州十三行税负缴纳
第一节 清代国内白银概况和银两制度
第二节 国际上流入清代的白银之概况
第三节 广州十三行税负缴纳

第三章 广州十三行兴繁期进出口货物及其白银流量
第一节 广州十三行兴繁期出口货物及其白银流量
第二节 广州十三行兴繁期进口货物及其白银流量

第四章 广州十三行衰落期进出口货物及其白银流量
第一节 19世纪国际上白银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丧失
第三节 广州十三行衰落期进出口货物及其白银流量

第五章 关于清代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史的一些思考

附录
1644-1850年与广州十三行相关的大事年表
本书表格索引
参考文献
跨越藩篱:明清之际海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变迁的史学考察 本书深入探究了明末清初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浙江两省在应对全球化早期浪潮中的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面貌演变。它超越了单纯的物产交换记录,致力于解析区域经济体如何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寻找新的定位,以及这种定位如何重塑了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阶层关系和文化认同。 第一章:海禁的松弛与“前沿地带”的形成 本章首先梳理了明代中后期至清初,中央政府对海洋活动管控政策的微妙转变。我们考察了“海禁”并非铁板一块的现实,以及在东南沿海如何催生出具有半独立性和高度商业化的“前沿地带”。这些区域,如月港、厦门等地的腹地,成为连接内陆资源与海外需求的枢纽。重点分析了地方士绅、武装团体与海上贸易精英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他们如何利用政策的灰色地带,构建起一套自我维持的商业秩序。 特别关注了在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商品结构变化。从早期的丝绸、瓷器等传统出口品,转向了与东南亚、日本乃至更远地区联系日益紧密的粮食、木材和人力资源(如契约劳工的输出)。这种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内陆省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 第二章:区域生态与资源重组:以茶、蔗与烟草的扩散为中心 全球贸易需求的增加,对中国内陆的农业地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聚焦于几种新兴或得到极大扩展的经济作物——茶、甘蔗和烟草——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的种植扩散。 我们详细分析了茶叶商业化种植如何从传统药用和地方饮用到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战略物资。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技术的革新(如炒青工艺的标准化),更关键的是对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组织形式的冲击。原有的宗族土地结构在商业资本的驱动下,开始向更精细化、更专业化的种植园模式倾斜。 同时,甘蔗种植在福建和广东的扩张,揭示了区域水利资源分配的紧张性。随着蔗糖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对灌溉系统的争夺加剧,引发了地方层面的水权冲突。我们通过碑刻和地方志的记载,重构了这些冲突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族群动员。烟草的引入和普及,则从消费习惯和社会风气的角度,展示了跨文化交流对地方经济的渗透力。 第三章:内陆腹地的“溢出效应”:商业资本的渗透与社会分化 海外贸易带来的利润并非均匀分布于沿海地带。本章探讨了商业资本如何通过汇兑网络、借贷关系,渗透到相对封闭的内陆腹地,并由此引发的社会分化。 我们考察了晋商、徽商等传统商帮在清初重塑其商业版图的努力,他们如何利用新型的金融工具和信息网络,将内陆的生丝、矿产等初级产品纳入其全球供应链。这种渗透,往往以牺牲传统自耕农的利益为代价。通过分析地方赋税记录和佃农契约,我们揭示了“富商大贾”与“边际农民”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此外,资本的积累也催生了对教育和文化消费的新需求。本章探讨了在这些贸易中积累财富的新兴商人阶层,如何通过资助科举、捐助书院等方式,试图提升其社会地位,以及这种“新贵”对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冲击与融合。 第四章:海防与口岸:国家权力在经济前沿的重塑 清朝政府在稳定统治后,对海洋的控制采取了实用主义策略。本章分析了国家权力如何与区域经济活动相互角力、相互塑造。 我们详细考察了厦门、宁波等通商口岸的设立与管理体制。这些口岸并非简单的税收征管点,而是国家权力介入商品流通、价格调控以及外交事务的前沿试验场。清廷通过派遣特定官员(如海关监督),试图在地方精英的商业利益与中央的财政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同时,海防建设与贸易的关联性也十分显著。军事需要如何驱动了特定物资(如军械、紧缺战略物资)的生产和调拨,以及商业网络如何被动员来服务于军事运输和情报获取。这一时期的海防,与其说是单纯的防御体系,不如说是一个与外部世界进行有限互动的半开放经济管理区。 结语:区域整合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在应对全球化初期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巨大适应性和韧性。这种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朝的边疆稳定,但也埋下了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即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与地方微观商业活力的长期张力。这种张力,为理解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系,并暗示了区域经济发展轨迹的未来不确定性。 全书材料广泛,力求在宏观趋势分析与微观个案考察之间取得平衡,旨在为研究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史提供一个细致且有力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一本题为《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兴衰:白银供应的角度》的书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画面。十三行,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信息,它是我们窥探那个时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窗口,也是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节点。而“白银供应”这样一个具体而微的切入点,则让我倍感新鲜和好奇。通常,我们谈论十三行,会关注其商业运作、政治影响、文化交流,甚至是一些传奇人物的故事。但白银,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国际贸易媒介,其供需状况无疑是影响整个贸易体系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清朝政府在白银货币政策上的演变,以及这些政策如何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广州十三行的贸易活动?它是否会分析白银的来源,是来自美洲的矿产,还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出白银在十三行商人手中如何被转化为商品,又如何通过贸易流转出去,最终形成一种怎样的供需平衡,又为何这种平衡会被打破?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跳出对十三行表象的描绘,深入到经济的底层逻辑,用白银这个关键变量,为我们解析十三行兴衰的真正原因。

评分

一本关于清代广州十三行的书,书名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兴衰:白银供应的角度》,这不仅点明了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研究视角。十三行,作为清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枢纽,其兴衰过程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然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贸易额的增减、外国势力的渗透、或是制度层面的变化。而“白银供应”这个角度,则将我们引向了更深层次的经济动力机制。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将白银的流动与十三行的贸易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的?是否会梳理出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以及这些渠道的变动如何影响了十三行的国际收支?书中是否会分析,在十三行商业活动最繁荣的时期,白银的充裕是如何支撑起庞大的贸易量?而在其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白银供应的紧缩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展现出白银这个“货币之王”是如何在幕后操纵着十三行的命运,为我呈现一个更全面、更具经济分析深度的十三行兴衰史。

评分

一本关于清代广州十三行的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兴衰”二字,预示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而“白银供应的角度”,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让我对书中将要探讨的经济运作和深层原因充满了好奇。十三行,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传奇色彩,是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独特场所。它承载了多少繁华,又经历了多少风雨?书名暗示着,作者将不仅仅描绘其表面的热闹景象,更要深入肌理,去探究支撑这一切繁荣与最终衰落的物质基础——白银。白银,在那个时代,无疑是衡量财富、维系贸易的硬通货。它的流入与流出,必然与十三行的兴盛息息相关。那么,白银的供应量变化是如何影响十三行贸易规模的?它是如何塑造了十三行商人的财富积累与经营模式?又是什么样的白银流通困境,最终导致了这个辉煌时代的黯然落幕?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这一脉络,用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我揭示白银在清代对外贸易和十三行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具经济学视角的十三行。

评分

读到一本关于清代广州十三行的著作,真是令人振奋。书名“兴衰”二字,已经挑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极大兴趣。十三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既是封建王朝对外开放的象征,也是西方商品倾销的桥头堡。然而,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对十三行的了解多停留在其商业活动的宏观层面,例如其独特的行商制度、贸易的商品种类、与外国人的交往等等。这次,作者将视角聚焦于“白银供应”,这无疑为我对十三行兴衰的理解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白银,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如何流入中国的,又如何在中国流转,最终影响到十三行的贸易格局?白银的短缺或是过剩,会对十三行的经营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出白银在清代对外贸易中的具体流转路径,以及这种流转如何与十三行的兴衰进程相契合?我迫切地想要了解,那些构成十三行繁荣基石的白银,究竟是如何被获取、被支配,又最终如何影响了这个重要的贸易体系的命运。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深度的解读视角,帮助我理解十三行兴衰背后更根本的经济动因。

评分

当我看到《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兴衰:白银供应的角度》这个书名时,内心涌起一股探索的冲动。十三行,这两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古老桥梁。而“兴衰”二字,则预示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变迁史。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本书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白银供应”这一独特的角度。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贸易体系的兴衰,离不开对其经济基础的深入探究,而白银,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和财富载体。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出,在清代,白银是如何成为十三行对外贸易的“血液”?它是否会追溯白银的来源,分析其流入中国的具体路径和规模,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十三行的贸易活动?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白银充裕时期,十三行是如何在繁荣中走向巅峰;又是在怎样的白银短缺或流通不畅的情况下,使得这个曾经辉煌的贸易体系逐渐走向衰落。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十三行,一个在白银潮涨潮落中演绎着命运的十三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