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青贮饲料是草产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优质饲草平衡供应和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国家“粮改饲”政策的推动下,饲草青贮越来越得到关注与重视。近些年来,青贮饲料种类繁多,营养价值良莠不齐,其质量安全已经引起广泛注意。科学评价饲草产品的营养价值、发酵品质及有毒有害物质对于动物性产品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娟娟、阿拉木斯、白春生编著的《青贮饲料质量检测实用手册》以青贮饲料质量品质安全检测为主线,全书分为样品制备、营养成分检测、发酵品质检测、微生物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等几部分。各位编者都是从事青贮饲料研究的科研一线人员,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及经验,集思广益,编写成书。该书对于青贮饲料检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非常实用的青贮饲料品质检测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科普系列丛书:青贮饲料质量检测实用手册》共9章,包括青贮饲料样品的采集与检测样品制备,青贮饲料营养品质测定,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测定,青贮饲料蛋白质降解成分测定,青贮饲料微生物菌数量测定,青贮饲料有毒有害成分测定,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一蛋白质体系中蛋白组分测定,近红外技术在青贮饲料检测中的应用以及青贮饲料评价与分级等内容。具体明了的写明了测定各项指标所需要的仪器、试剂、配制方法以及测定步骤等,具有系统、详细、具体、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可供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和生产技术人员在教学和工作中参考应用。
作者简介
孙娟娟,汉族,1982年3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人,博士。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从事牧草生产与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3部,参编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项。
阿拉木斯,蒙古族,1963年7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学士。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从事化学分析和科研工作,任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内蒙自然基金等项目5项,发表论文20余篇。
白春生,满族,1982年3月生,辽宁北镇人,博士,就职于沈阳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从事牧草饲料生产加工利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项目、重大科研专项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专(译)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3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青贮饲料样品采集与检测样品制备
第一节 青贮饲料样品采集
第二节 检测样品的制备
第二章 青贮饲料营养品质测定
第一节 干物质含量
第二节 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
第三节 粗脂肪
第四节 粗灰分
第五节 淀粉
第六节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第七节 能量
第三章 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测定
第一节 pH值
第二节 有机酸
第三节 氨态氮
第四章 青贮饲料蛋白降解测定
第一节 粗蛋白
第二节 非蛋白氮
第三节 游离氨基酸态氮
第四节 肽氮
第五章 青贮饲料微生物数量测定
第六章 青贮饲料有毒有害成分测定
第一节 硝酸盐
第二节 亚硝酸盐
第三节 真菌毒素
第四节 砷、汞、铅、镉、铬、铝、锑、钼
第七章 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一蛋白质体系蛋白质组分的测定
第一节 可溶性蛋白
第二节 中性洗涤不溶蛋白和酸性洗涤不溶蛋白
第八章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青贮饲料检测的应用
第九章 青贮饲料评价与分级
第一节 美国青贮饲料的评价与质量分级
第二节 日本青贮饲料品质评价与质量分级
第三节 中国青贮饲料品质评价与质量分级
附录
附录一 青贮饲料原料营养成分表
附录二 青贮饲料营养成分表
附录三 青贮饲料发酵品质
附录四 青贮饲料原料及青贮饲料微生物菌落数量
附录五 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
附录六 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17)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我国牧区半牧区面积广袤,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覆被以草原为主,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自古以来,牧区半牧区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草原畜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是边疆少数民族农牧民赖以繁衍生息的绿色家园,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繁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牧区半牧区人口增加、气候变化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大面积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2011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牧区半牧区“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全书同)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为牧区半牧区草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牧区半牧区草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着力点。然而,长期以来,牧区半牧区农牧民接受科技信息渠道不畅、科技成果应用和普及率不高、草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态和生产不能很好兼顾等因素,制约着草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加强草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引领支撑牧区半牧区草牧业现代化。
在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组织一批中青年专家,编写了《牧区半牧区草牧业科普系列丛书》。该丛书贯彻“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以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主线,面向广大农牧民和基层农技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深入地介绍我国草原科技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帮助大家认识和解决牧区半牧区生态、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该丛书编写人员长期扎根牧区半牧区科研一线,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普及草原科学知识,推广草原科技成果,提升牧区半牧区草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和科技贡献率,推动草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青贮饲料质量检测实用手册:提升畜牧效益的科学指南 在现代畜牧业的精细化管理中,饲料质量的控制是保障动物健康、提高生产性能、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其中,青贮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和营养来源,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场的整体运营水平。然而,传统的对青贮饲料的评估往往依赖于经验,缺乏系统性的科学方法,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潜在的风险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规避。《青贮饲料质量检测实用手册》正是基于这样的行业痛点,为广大畜牧从业者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青贮饲料质量检测方案。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种检测指标,而是从青贮饲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对青贮饲料进行科学的采收、加工、储存及最终的质量评估。其核心目标是让读者能够掌握一套可操作的检测技术,从而精准判断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卫生安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明智的饲喂决策。 第一部分:青贮饲料的科学基础与质量影响因素 在深入检测方法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会详细阐述青贮饲料的本质,包括其主要的营养成分、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微生物活动,以及不同种类的青贮饲料(如玉米青贮、苜蓿青贮、全株燕麦青贮等)在营养组成上的差异。 紧接着,我们将全面剖析影响青贮饲料质量的各项关键因素。这包括: 原料选择与质量: 饲料作物在最佳的成熟度和水分含量下采收是获得优质青贮的先决条件。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价值变化,以及病虫害、杂草对原料质量的潜在影响。 采收与加工技术: 采收时的切割长度、破碎程度、水分含量控制,以及机械设备的性能,都会直接影响发酵的效率和青贮的最终质量。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采收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要点,强调精细化加工的重要性。 压实与密封: 压实不足是导致青贮饲料好氧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将阐述压实的目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检测压实密度来评估操作效果。同时,对密封材料的选择、铺设技术及日常维护进行详尽指导,强调防止空气进入是抑制霉变和腐败的关键。 发酵过程控制: 微生物发酵是青贮的核心过程。本书将解释在厌氧环境下,有益菌(如乳酸菌)如何将糖分转化为乳酸,从而降低pH值,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我们将讨论温度、水分、pH值等关键发酵指标的变化规律,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观察和检测来判断发酵是否正常进行。 储存管理: 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以及取用时的操作方式,都对青贮饲料的后期质量有显著影响。我们将提供实用的储存建议,包括防雨、防晒、防鼠、防鸟等措施,并强调规范化的取用流程,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第二部分:青贮饲料质量检测的实用方法与技术 在掌握了理论基础后,本书将重点落实在具体的检测方法上。我们将引导读者从宏观到微观,从感官判断到仪器测量,建立一套全面的质量检测体系。 2.1 感官评估:第一道质量防线 在进行仪器检测之前,经验丰富的畜牧技术人员往往能通过感官对青贮饲料的质量做出初步判断。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视觉、嗅觉和触觉来进行评估: 外观: 优质青贮饲料应呈现出典型的颜色,如玉米青贮的黄绿色或黄褐色,苜蓿青贮的深绿色。我们将详细描述不同类型的青贮在发生不良变化时(如霉变、腐败)所呈现的异常颜色,例如发黑、发白、出现霉点等。同时,会指导读者观察青贮的质地,判断是否过于干硬或过于湿软。 气味: 正常发酵的青贮饲料应散发出一种特有的、令人愉悦的酸香味。本书将指导读者辨别不同类型的异常气味,如刺鼻的氨味(蛋白质分解)、醋味(醋酸发酵过度)、酒精味(酵母菌过度繁殖)、腐臭味(腐败菌大量繁殖)等,这些气味都是青贮质量下降的重要信号。 质地与结构: 优质青贮饲料应具有良好的紧实度和适宜的湿度。我们将指导读者通过触摸和捏挤来感受其湿度,并观察其纤维结构的完整性。 2.2 基础检测指标与方法 在感官评估的基础上,本书将系统介绍几种简单易行但至关重要的基础检测指标: pH值测定: pH值是衡量青贮饲料酸度、判断发酵程度的关键指标。我们将介绍不同pH测量方法,包括pH试纸法(简便易行,适合现场初步判断)和pH计法(结果更精确)。同时,详细说明不同类型青贮饲料的最佳pH范围,以及pH值异常可能的原因。 水分含量测定: 水分是影响青贮稳定性、微生物活动和营养物质保存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介绍两种常用的水分测定方法:烘箱干燥法(精确,适合实验室)和快速水分测定仪法(效率高,适合现场)。我们将强调不同类型青贮饲料的适宜水分范围。 挥发性脂肪酸(VFA)分析: VFA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其中乳酸、醋酸、丙酸的比例能够反映发酵的类型和效率。我们将介绍VFA分析的基本原理,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简单的试剂盒或更专业的仪器进行分析。通过VFA的组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青贮的品质,例如高乳酸含量通常表明发酵良好。 2.3 营养成分分析:量化青贮的价值 为了更精确地评估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并为饲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本书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 粗蛋白(CP)测定: 粗蛋白是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我们将介绍凯氏定氮法等常用的测定方法,并解释粗蛋白含量下降的原因。 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测定: NDF和ADF是评估饲料的消化率和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尤其对于反刍动物。我们将解释NDF和ADF的组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动物的采食量和营养吸收。 可消化能(DE)、代谢能(ME)、净能(NE)估算: 基于以上基础成分的分析结果,本书将提供常用的估算公式,帮助读者计算青贮饲料的可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从而更精准地评估其能量供应能力。 宏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分析: 钙、磷、镁、钠、钾等宏量矿物质,以及锌、铜、铁、锰等微量元素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至关重要。本书将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分析方法,并强调这些元素在青贮饲料中可能存在的缺乏或过量情况。 2.4 微生物与毒素检测:保障饲料安全 除了营养价值,青贮饲料的卫生安全同样不容忽视。霉菌毒素和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可能严重损害动物健康。 霉菌毒素检测: 我们将重点介绍常见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以及它们可能对动物造成的危害。本书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霉菌毒素快速检测试剂盒,并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样本采集和结果判读。 有害菌检测: 某些细菌(如沙门氏菌、李斯特氏菌)和酵母菌在青贮饲料中过度繁殖,可能引起动物疾病。我们将介绍相关的检测方法,并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青贮饲料质量检测的实际应用与决策支持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将检测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我们将引导读者如何利用检测结果来指导生产实践。 建立质量档案: 鼓励读者为每一批次青贮饲料建立详细的质量档案,记录采收时间、原料情况、加工过程、检测结果等信息。这有助于追踪质量变化,总结经验教训。 优化饲料配方: 根据青贮饲料的实际营养成分分析结果,结合其他饲料原料的营养信息,精准调整日粮配方,避免营养不均,最大化饲料的利用率。 制定饲喂方案: 针对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动物,根据青贮饲料的质量差异,制定科学的饲喂方案,确保动物获得最适宜的营养。 风险预警与应对: 一旦检测结果显示青贮饲料存在质量问题,本书将提供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并指导读者如何采取补救措施,如调整饲喂比例、使用添加剂,或在必要时淘汰不合格饲料。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本书将包含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分析,从实际的检测数据出发,分析问题成因,并给出解决方案。同时,提供详细的步骤指导,方便读者在实际操作中参考。 《青贮饲料质量检测实用手册》旨在成为畜牧行业专业人士的得力助手。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本书提供的知识和方法,从业者将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管理青贮饲料,从而显著提升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书的编写力求语言清晰、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希望能为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