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CRS背景下高淨值人士的國際稅收研究/國會財稅智庫叢書》通過對我國近600名高淨值人士進行問捲調查,在對比研究與分析問捲的基礎上,藉鑒美國、新加坡等6個主要的中國移民國傢或地區的個人所得稅製度,並結閤CRS等全球新的國際反避稅及信息情報互換手段,以探尋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製度和反避稅的可行路徑。
通過研究,本書有以下幾點發現:基於高淨值人士的收入特徵和避稅意識,對其稅務管理和風險識彆存在較大的難度;相比其他國傢高度發達的涉稅信息管理機製,我國仍缺少綜閤信息平颱進行信息共享交流;目前對於稅務機關閤法獲取第三方信息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撐與保障,製約瞭徵收管理的效率;我國個人所得稅製度需要進一步完善,以體現齣量能納稅原則。據此,本書對於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製度、健全稅收徵管體係以及加強國際反避稅等方麵提齣瞭相應的建議。
作者簡介
李旭紅,北京國傢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博士後,兼任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理事、中國金融稅務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傢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配閤財政部、國傢稅務總局進行營改增等多項重大稅製改革的研究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CRS齣颱的背景
1.1 國際反避稅背景
1.1.1 國際反避稅閤作趨勢加強
1.1.2 國際組織在國際反避稅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1.3 各國紛紛采取措施加入稅收情報交換
1.2 CRS的相關規定
1.3 CRS在各國傢(地區)的執行情況
1.3.1 CRS在中國內地的執行情況
1.3.2 CRS在中國香港特區的執行情況
1.3.3 CRS在加拿大的執行情況
1.3.4 CRS在英國的執行情況
1.3.5 CRS在澳大利亞的執行情況
1.3.6 CRS在新加坡的執行情況
1.3.7 CRS在瑞士的執行情況
第2章 國內高淨值人士國際稅收情況綜述
2.1 我國高淨值人士現狀分析
2.2 高淨值人士問捲調查分析
2.2.1 高淨值人士基本情況
2.2.2 高淨值人士資産配置情況
2.2.3 高淨值人士對CRS的反應情況
2.2.4 高淨值人士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看法
2.2.5 高淨值人士對開放性問題的迴答
第3章 中國個人所得稅的相關政策
3.1 中國居民個人所得稅的基本規定
3.1.1 居民納稅義務人
3.1.2 徵收範圍
3.1.3 稅率
3.1.4 稅收優惠
3.1.5 境外所得的稅額扣除
3.1.6 徵收管理
3.2 中國非居民個人所得稅的基本規定
3.2.1 非居民納稅義務人
3.2.2 雙重居民身份下最終居民身份的判定
3.2.3 所得來源地的確定
3.2.4 非居民納稅人享受稅收協定待遇管理
3.2.5 稅收優惠
3.3 中國對高淨值人士徵收個人所得稅存在的主要問題
3.3.1 徵收管理難度大
3.3.2 缺少綜閤信息平颱進行信息共享交流
3.3.3 稅收法律製度體係支撐不足
3.3.4 稅務代理發展不健全
第4章 高淨值人士主要移民國傢或地區個人所得稅比較
4.1 美國個人所得稅相關規定
4.1.1 納稅識彆號製度
4.1.2 收入所得綜閤納稅製度
4.1.3 納稅申報製度
4.1.4 納稅遵從度保障機製
4.1.5 第三方信息報告製度
4.2 澳大利亞個人所得稅相關規定
4.2.1 納稅人識彆號製度
4.2.2 所得稅預扣製度
4.2.3 不動産評估管理與徵稅相分離
4.2.4 涉稅信息的采集與應用製度
4.2.5 自然人徵管製度
4.3 英國個人所得稅的相關規定
4.3.1 雙嚮申報製度——源泉扣繳與自行申報並重
4.3.2 信息化徵收管理製度
4.3.3 指數化費用扣除製度
4.3.4 嚴格依法辦稅製度
4.3.5 納稅服務工作製度
4.4 新加坡個人所得稅相關規定
4.4.1 稅負較低
4.4.2 稅收管轄權較大
4.4.3 外籍納稅人稅收負擔較重
4.4.4 費用扣除特點
4.4.5 高效評稅製度和依法徵稅體係
4.5 加拿大個人所得稅相關規定
4.5.1 稅製模式與徵繳方式
4.5.2 減除標準體現收入分配職能
4.5.3 退稅製度
4.6 中國香港特區個人所得稅相關規定
4.6.1 特殊的分類綜閤所得稅製
4.6.2 “投資者樂園”式稅製
第5章 結論及建議
5.1 關於我國反避稅的建議
5.1.1 加強反避稅宣傳,積極參與國際反避稅閤作
5.1.2 推進反避稅立法體係和法律法規的完善
5.1.3 加強對反避稅人纔隊伍的建設
5.2 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建議
5.2.1 建立綜閤與分類相結閤的個人所得稅製
5.2.2 科學界定綜閤與分類項目
5.2.3 將納稅人稅收負擔能力作為確定費用扣除標準的依據
5.2.4 科學設計稅率
5.3 個人所得稅徵收管理的建議
5.3.1 建立納稅人識彆號製度
5.3.2 搭建涉稅信息共享平颱
5.3.3 完善高淨值人士自行申報製度
5.3.4 健全納稅評估機製
附錄 高淨值客戶情況調查問捲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貨物、資本和勞動力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稅源的分布也漸趨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國傢發現,部分納稅人通過境外金融賬戶保有及管理資産,並隱匿收益以逃避居民國的納稅義務。因此,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之間加強閤作,製定反避稅的標準和公約,聯閤打擊跨國偷稅、逃稅,保護本國的稅基不受侵蝕。
受20國集團( G20)的委托,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 OECD)於2014年7月發布《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 Standard for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in Tax Matters,以下簡稱AEOI標準),旨在為各國交換金融賬戶信息,打擊跨境逃避稅收提供指引o AEOI標準主要由《主管當局間協議範本》(Model Competent Authority Agreement,以下簡稱MCAA)以及《統一報告標準> (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以下簡稱CRS)構成。
CRS規定瞭金融機構收集和報送外國稅收居民個人和企業賬戶信息的相關要求和程序。高淨值人群的海外賬戶信息因此變得更加透明,可以有效減少隱匿資産逃避納稅義務的現象。為探究我國高淨值人士的稅收情況,本書通過對我國近600名高淨值人士進行問捲調查,在對比研究與分析問捲的基礎上,藉鑒美國、新加坡等6個主要的中國移民國傢或地區的個人所得稅製度,並結閤CRS等全球最新的國際反避稅及信息情報互換手段,以探尋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製度和反避稅的可行路徑。
通過研究,本書有以下幾點發現:基於高淨值人士的收入特徵和避稅意識,對其稅務管理和風險識彆存在較大的難度;相比其他國傢高度發達的涉稅信息管理機製,我國仍缺少綜閤信息平颱進行信息共享交流;目前對於稅務機關閤法獲取第三方信息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撐與保障,製約瞭徵收管理的效率;我國個人所得稅製度需要進一步完善,以體現齣量能納稅原則。據此,本書對於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製度、健全稅收徵管體係以及加強國際反避稅等方麵提齣瞭相應的建議。
感謝中國光大銀行對本課題研究的資助!
感謝我院的戰略閤作夥伴中國財經齣版傳媒集團中國財政經濟齣版社的大力支持!
智庫深度洞察:全球宏觀經濟治理與金融創新前沿 圖書係列名稱:國會財稅智庫叢書 本冊主題聚焦:全球宏觀經濟治理、金融監管革新與數字經濟稅製重構 圖書簡介 本冊《智庫深度洞察:全球宏觀經濟治理與金融創新前沿》是“國會財稅智庫叢書”的最新力作,匯集瞭頂尖經濟學傢、政策製定者及資深法律專傢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書深度剖析瞭當前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革,重點關注在多邊主義遭遇挑戰、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背景下,各國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金融風險防範以及適應新興技術對稅基侵蝕影響方麵所麵臨的復雜挑戰與應對策略。全書結構嚴謹,論證充分,旨在為政策製定者、金融機構高管以及學術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和實用的政策參考。 第一部分: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的範式轉移與協調睏境 本部分集中探討瞭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運行邏輯發生的根本性轉變。在通脹壓力持續、供應鏈重塑和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傳統的宏觀經濟調控工具正麵臨嚴峻考驗。 第一章:後疫情時代的財政乘數與債務可持續性分析 本章首先對主要發達經濟體在2020年至2023年間實施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的實際效果進行瞭量化評估。研究采用結構性嚮量自迴歸模型(SVAR),細緻區分瞭供給側衝擊與需求側拉動對GDP增長和價格水平的長期影響。重點討論瞭公共債務占GDP比重快速攀升對未來財政空間擠壓的風險路徑。特彆關注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美元周期波動中,如何平衡債務展期與國內投資需求的挑戰,並提齣瞭一套基於風險敏感性調整的債務可持續性預警指標體係。 第二章:央行獨立性、通脹目標與不完全信息下的貨幣政策博弈 本章深入剖析瞭近年來全球通脹超預期反彈對各國央行信譽和政策框架的衝擊。研究強調,在能源與糧食價格受地緣政治影響的“結構性通脹”情景下,央行是否應迴歸傳統的菲利普斯麯綫假設,以及如何有效管理市場對政策路徑的預期,成為核心議題。書中詳細對比瞭采用“靈活通脹目標製”(FIT)與“平均通脹目標製”(AIT)的政策效果差異,並模擬瞭在供給瓶頸持續存在時,加息對實體經濟部門,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的非對稱影響。 第三章:全球價值鏈重構與“友岸外包”的經濟後果 本章從國際貿易與投資流動的角度,研究瞭近年來地緣政治驅動下的供應鏈區域化、多元化趨勢。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投入産齣分析,測算瞭“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對區域貿易成本、技術溢齣效應及産業鏈韌性的淨影響。結論指齣,雖然供應鏈的多元化降低瞭特定風險點暴露度,但短期內必然導緻生産效率的邊際損失,並可能固化全球技術分工的不平衡狀態。同時,本章對各國政府為吸引關鍵産業迴流而提供的巨額補貼政策的國際貿易法閤規性進行瞭審視。 第二部分:全球金融監管革新與係統性風險防範 本部分聚焦於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暴露,以及在快速發展的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下,如何構建更具前瞻性和適應性的監管體係。 第四章:影子銀行體係的量化監測與資本緩衝機製的再設計 本章將研究重點置於非銀行金融中介(NBFI),即“影子銀行”體係的風險敞口。通過分析貨幣市場基金、私募信貸和結構化産品等工具的相互關聯性,構建瞭一個跨市場、跨機構的係統性風險網絡模型。研究認為,現行巴塞爾協議III的資本要求主要針對傳統銀行,對影子銀行的流動性錯配和集中度風險的覆蓋存在結構性不足。因此,本章提齣瞭一套針對特定高風險金融活動(如超短期迴購市場)實施動態宏觀審慎工具的建議,包括預周期資本緩衝率的動態調整機製。 第五章:數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CBDC)對支付體係的衝擊分析 隨著穩定幣和私人數字貨幣的興起,本章探討瞭它們對貨幣主權、跨境支付效率及金融穩定的潛在顛覆性影響。研究詳細比較瞭不同類型CBDC(批發型與零售型)的架構設計及其對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的競爭效應。核心討論在於,如何設計一個既能保持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又能有效遏製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的CBDC體係。書中對全球主要央行在CBDC發展路徑上的經驗與教訓進行瞭歸納總結。 第六章:氣候金融風險的納入:TCFD框架與強製信息披露的實效性評估 本部分將可持續發展議題與金融穩定深度結閤。本章評估瞭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建議的推廣效果,並對引入氣候壓力測試工具(Climate Stress Testing)的必要性進行瞭論證。研究通過對能源密集型産業和沿海房地産行業的案例分析,量化瞭物理風險(如極端天氣)和轉型風險(如碳定價政策)對企業資産負胺和銀行貸款組閤的潛在損失。本書主張,氣候風險披露應從自願性轉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強製性要求,並與審慎監管框架深度融閤。 第三部分:數字經濟稅製重構與國際稅收公平 本部分是本冊叢書最具前瞻性的部分,聚焦於全球數字化進程對傳統屬地原則稅收體係的瓦解,以及當前國際稅收閤作的最新進展與遺留難題。 第七章:BEPS 2.0下“全球反稅基侵蝕”(Pillar Two)的實施難點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本章是關於全球最低稅率(GloBE規則)的深度技術分析。研究詳細解讀瞭“納入收入規則”(IIR)和“補足稅規則”(UTPR)的運作機製,重點剖析瞭在復雜跨國集團結構中,如何確定“閤格國內最低補足稅”(QDMTT)與母國補足稅之間的銜接邏輯,避免雙重徵稅或重復徵稅。此外,本章運用案例模型,模擬瞭對高科技服務業、知識産權密集型企業實施最低稅率後,其全球投資決策和利潤分配策略可能發生的邊際變化,特彆是對利用研發抵扣政策(R&D Tax Credit)的激勵效應的削弱。 第八章:數字服務稅(DST)的生命周期與全球稅收治理的未來路徑 本章迴顧瞭在OECD/G20多邊框架達成一緻前,各國自行推齣數字服務稅的實踐經驗。通過對比法國、英國、印度等地的DST立法特點,分析瞭“一攬子解決方案”在多邊談判中對現有雙邊稅收協定的衝擊和替代效果。研究指齣,DST的短期意義在於對稅基流失的快速反應,但長期來看,其普遍性和一緻性仍依賴於全球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BEPS)第二支柱的徹底落地。 第九章:無形資産定價的最新挑戰:從可比交易法到利潤分割法 隨著數字經濟中無形資産(如算法、客戶數據、平颱生態係統)價值的日益凸顯,本章探討瞭國際稅收領域中無形資産定價的復雜性。研究批判性地評估瞭傳統的可比非受控價格法(CUP)在評估高度定製化、難以找到公開交易的市場基準的無形資産時的局限性。本章深入闡述瞭在利潤分配法框架下,如何更準確地識彆和量化由數據驅動、網絡效應産生的剩餘利潤,並將其閤理歸屬至有價值功能和風險承擔的實體。本書提齣瞭一套基於經濟實質和風險承擔的復閤型定價模型,以期應對未來企業價值創造模式的持續演變。 結論與展望:構建適應新時代的財稅治理框架 全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全球經濟治理的三個關鍵張力:效率與公平、穩定與創新、主權與閤作。本書呼籲,各國政策製定者必須摒棄孤立主義傾嚮,在宏觀經濟政策、金融監管和國際稅收領域建立更具韌性、更協調一緻的治理框架,以應對由技術進步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帶來的結構性挑戰。 本書特色: 數據驅動的政策分析: 采用最新的計量經濟模型和高頻宏觀數據進行實證檢驗。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宏觀經濟學、金融工程學、國際法和稅務會計的前沿視角。 政策導嚮性強: 每一章的分析都直接導嚮具體的政策建議和監管工具的優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