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庭院里的西洋菜——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属于“中国的外来植物”系列彩色丛书。讲述餐桌上的蔬菜故事。黄瓜、茄子、菠菜、辣椒、番茄、胡萝卜……今天我们吃惯了的许多蔬菜,原本始自遥远的他乡。外来蔬菜改变了我们的口味,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这本书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传入中国的蔬菜,丰富有趣,图文并茂。
内容简介
《庭院里的西洋菜——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一书重点介绍了40种不同历史时期引进中国的常见外来蔬菜,探究它们传入中国的经过、中文名称的由来,以及被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的过程。比如汉代从西域引入了黄瓜、芫荽等,这些外来蔬菜部分原产于西亚,部分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印度,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唐代的中外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菠菜等蔬菜被当作贡品传入中国。明代,随着世界航海大发现,原产于美洲大陆的蔬菜也远渡重洋传播到了中国,番薯、马铃薯、番茄等正是在这个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至清末民初基本完成本土化。这些外来蔬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本书不仅探究外来蔬菜传入中国的过程、名称的由来,还着重介绍了它们在中国获得的文化涵义,如何一步步在中国扎根获得喜爱,以及中外蔬菜文化的异同。
作者简介
蒋逸征,女,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文学硕士,著有《舌尖上的上海》《看着看着就饿了》,译有《手绘餐桌上的小食光》等,编有《词综:——寻觅词语的足迹》。
内页插图
目录
001扁豆
004冰菜
007菠菜
012菜豆
015蚕豆
019大蒜
024豆瓣菜
027番茄
032番薯
036番杏
039荷兰豆
043胡萝卜
048黄瓜
052黄秋葵
056茴香
059豇豆
062菊苣
065卷心菜
068苦瓜
072辣椒
077芦笋
081落花生
085绿豆芽
088马铃薯
094苜蓿
098南瓜
103茄子
108芹菜
112青花菜
115双孢蘑菇
118丝瓜
122甜菜
125豌豆
130莴苣
134西葫芦
137芫荽
140洋葱
144洋蓟
148玉蜀黍
151芝麻菜
精彩书摘
黄瓜
黄瓜是葫芦科黄瓜属,我们食用的是其嫩瓠果,植物学上称作假浆果。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东北女作家萧红,在《后花园、爷爷和我》里有段著名的话:“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种植物原产于印度热带地区,史载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国,最初被称为“胡瓜”。《本草纲目》记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写道:“收胡瓜,候色黄则摘。”这也是我们今天称其为“黄瓜”的原因,因为它成熟后皮会变成黄色。不过,现在人们都不会等到黄瓜的皮色发黄后食用,而是喜欢皮色翠绿、吃起来脆生生的嫩黄瓜。
“胡瓜”是何时改名为“黄瓜”的呢?有种普遍的说法是后赵石勒讳称“胡”字,所以把“胡瓜”改称为“黄瓜”。但也有人认为,石勒改名之说乃牵强附会,认为是隋朝时期改名的。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记载:“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唐代杜宝《大业杂记》也记载:“(隋炀帝)自幕北还至东都,改胡床为交床,胡瓜为白露黄瓜,改茄子为昆仑紫瓜。”北宋苏轼《浣溪沙》词中写道:“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黄瓜还有个别称叫“王瓜”。明代小说《金瓶梅》的背景是万历中期,其中写道不少酒席菜肴,“案鲜”之一就有“曲湾湾的王瓜拌辽东金虾”。清代吴伟业《咏王瓜》写道:“同摘谁能待,离离早满车,弱藤牵碧蒂,曲项恋黄花。客醉尝应爽,儿凉枕易斜。齐民编月令,瓜路重王家。”老舍小说《正红旗下》也写道:“到十冬腊月,她要买两条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着一点黄花的王瓜。”“王”与“黄”读音相近,但笔画数少了很多,也是“王瓜”流行的原因吧。
黄瓜喜温,不耐寒,盛产于夏季。所以在过去,严冬里的新鲜黄瓜很稀有。古人很早就开始温室种植反季节黄瓜。唐代的王建《宫前早春》描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明代王世懋《学圃余疏》记载:“王瓜出燕京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
梁实秋在散文里写道:“在北平,和香椿拌豆腐可以相提并论的是黄瓜拌豆腐,这黄瓜若是冬天温室里长出来的,在没有黄瓜的季节吃黄瓜拌豆腐,其乐也何如?”在北方的都城里,冬天里的黄瓜价格不菲。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元旦进椿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钱。”谈迁《北游录》记载:“三月末,以王瓜不二寸辄千钱。”清代嘉庆年间的《京都竹枝词》写道:“黄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微物不能增寿命,万钱一食亦何心?”可见,作为反季节蔬菜的代表,冬天里的黄瓜可不是一般地贵。
既然在过去,黄瓜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那么腌渍黄瓜也别具风味。欧洲人喜欢酸黄瓜,中国人喜欢酱黄瓜,都脆嫩爽口、诱人食欲。
别名:胡瓜、刺瓜、王瓜、青瓜、吊瓜、唐瓜、勤瓜
拉丁名:Cucumis sativus Linn
科属:葫芦科黄瓜属
原产地:印度热带地区
传入时间:西汉
……
前言/序言
序
中国的蔬菜栽培历史非常长,韭菜、萝卜、莲藕、白菜等都是中国原产的。但今天,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各种蔬菜,许多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根据欧洲学者的早期研究,世界范围内有12个蔬菜作物起源中心。除了中国之外,印度、中亚地区、地中海沿岸、美洲南部都有不少当地特有的蔬菜品种。有篇文章想象今人穿越到先秦在客店里点菜,结果发现什么都吃不上,番茄炒蛋、拍黄瓜、凉拌菠菜、油焖茄子、青椒炒肉丝、洋葱炒牛肉,这些吃惯了的家常菜统统没有。因为,许多现在很寻常的蔬菜在那时的中华大地上压根还没出现。
我国历史上蔬菜品种的引入,反映出中外交通史与东西方物质交流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伟大传播。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这段时期引入了黄瓜、大蒜、芫荽等蔬菜。它们大多原产于西亚,部分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印度,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唐代的中外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菠菜等蔬菜是被当作贡品传入中国,《唐会要》记载尼泊尔“遣使献波薐菜、浑提葱”。明代之际,随着世界航海大发现,原产于美洲大陆的蔬菜也远渡重洋传播到了中国,番薯、马铃薯、番茄等正是在这个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至清末民初基本完成本土化。
蔬菜的舶来属性,从它们被命名的方式也能看出,凡是名字里冠以“胡、番、洋、西”等的,多半与外来出身有关。
有一些蔬菜,我们中国古代就有,但随着外来蔬菜的引进和命名,实际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比如芹。“芹”字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诗·鲁颂·泮水》中有“菜之美者,云梦之芹”,成语“美芹之献”出自《列子·杨朱》。但这些古籍里的“芹”指的是原产自中国的水芹,属于伞形科水芹菜属;而我们今天常吃的芹菜多是旱芹,属于伞形科芹属,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并非中国原产。现在我们经常吃到的“西芹”,是欧洲一些国家将旱芹改良后的宽叶柄品种,引入中国的历史并不长。至于“欧芹”,那是伞形科欧芹属的香草,别名法国香菜、洋芫荽。所以,同样称作“芹”,我们可不要搞混了。
蔬菜既包括可以吃的草本植物,也包括一些木本植物的叶、嫩茎,以及菌类等。例如原产于法国的“双孢蘑菇”,虽然不是植物,但却已经是许多中国人钟爱的常见蔬菜,故本书特别予以收入。
从初次登场到被广为接受,外来蔬菜来到中国后的命运,也是有起有伏的。不少蔬菜在我们餐桌上的历史,可能比想象中短得多。有不少我们今天常见常吃的蔬菜,实质被普及接受的时间不过才数十年甚至十数年。虽然番茄在明朝末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了,但全国范围大规模种植食用这种蔬菜,却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了。当代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五味》中写道:“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都很爱吃了么?”在世界越来越“平”的今天,人们接受外来蔬菜品种的速度就更快了,番杏、冰草、豆瓣菜(即西洋菜)等外来蔬菜登上市民普通餐桌的频率在加快。外来蔬菜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口味,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文化。
庭院里的西洋菜: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 第一章:餐桌上的新面孔——西洋菜的来华之旅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从南国湿润的梯田到北国清冽的山涧,一股清新微辣的绿色浪潮悄然蔓延,它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西洋菜。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中国家庭而言,并不陌生,它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的餐桌上,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征服了无数味蕾。然而,我们可曾想过,这道看似“土生土长”的蔬菜,其实是一位来自遥远国度的“外来客”? 西洋菜,学名水田芥(Nasturtium officinale),原产于欧洲和亚洲西部,是一种典型的水生或半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片肥厚,呈椭圆形或卵形,茎秆细长,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生长得格外旺盛。在它的故乡,西洋菜早已是备受欢迎的沙拉食材和烹饪配料,其辛辣而略带甜味的风味,以及其富含维生素C、铁、钙等多种营养元素的特性,使其备受推崇。 那么,这位“外来客”究竟是如何踏上中国的土地,又为何能够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此迅速地扎根并深受喜爱呢?这其中必然蕴含着一段跨越山海的传奇故事。虽然我们今天无法一一考证每一颗西洋菜种子漂洋过海的确切时间与路线,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交流与迁徙,在贸易、探险、甚至是战争的缝隙中,悄然改变着中国人民的饮食版图。 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对外开放的加深,许多来自异域的植物开始被引入中国。西洋菜凭借其极强的适应性和快速的生长周期,以及其独特的风味,很可能在这一时期被一些有识之士,或是远渡重洋的探险家、商人,甚至是传教士带入中国。起初,它可能只是作为一种新奇的园艺植物,被种植在少数的庭院或植物园中,供人观赏和少量食用。 然而,中国人民对新食材的接纳能力是惊人的。当西洋菜的鲜美口感和营养价值逐渐被发现后,它便开始了从“新奇物种”到“家常蔬菜”的转变。特别是在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水源充沛,为西洋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民们很快便掌握了它的种植技巧,将其推广到农田和水沟中。 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西洋菜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它可能在本土的土壤、气候和病虫害环境中,经过自然的筛选和适应,形成了一些与原产地略有不同的品种特征。这些变化,使得西洋菜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存能力更强,也更符合中国人的种植习惯和口味偏好。 如今,西洋菜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中。它不再仅仅是一道“外来菜”,而更像是中国本土蔬菜园中的一员。无论是清淡的汤品,还是爽口的凉拌,抑或是热炒,西洋菜都能以其独特的姿态,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和一份清新的口感。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异域旅人,最终成为了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这段旅程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奥秘。 第二章:舌尖上的绿色革命——西洋菜的中国化之路 西洋菜的中国之旅,不仅仅是一次植物的迁徙,更是一场悄无声息的“绿色革命”,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当这位“外来客”落地生根,便开始了一场精彩的“中国化”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适应、创新与融合。 首先,从种植上而言,中国的农民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迅速掌握了西洋菜的生长规律。与许多中国传统的叶菜不同,西洋菜喜欢湿润的环境,尤其是在水田、溪流边或潮湿的沟渠中生长得尤为茂盛。这与中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传统以及丰富的河网地貌不谋而合。因此,西洋菜很快便在中国南方地区普及开来,成为了一种易于种植、产量可观的蔬菜。 农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种植,还开始根据中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摸索出最适合西洋菜生长的育种和管理方法。他们可能会选择在特定的季节播种,利用当地的灌溉系统来保持土壤的湿润,甚至会结合当地的传统耕作技术,来提高西洋菜的产量和品质。例如,一些地区可能会在水稻收割后的稻田里种植西洋菜,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为西洋菜提供了湿润的生长环境。 其次,在烹饪方式上,西洋菜也经历了惊人的“中国化”过程。在它的故乡,西洋菜常被用于制作沙拉,或作为西式菜肴的点缀。然而,在中国,它的烹饪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和本土化。 最经典的莫过于“西洋菜排骨汤”。这道汤品几乎成为了西洋菜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食用方式。鲜甜的排骨与西洋菜独特的微辣风味相结合,汤汁清澈,营养丰富,既能滋补身体,又能消暑解腻。这道汤品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将食材的天然风味与中式烹饪技法完美结合的能力。排骨的醇厚,搭配上西洋菜的清爽,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味觉平衡,深受喜爱。 除了煲汤,西洋菜也被广泛用于清炒。简单的蒜蓉清炒,就能激发出西洋菜本身的清香和微辣。它的嫩叶和茎秆在高温下迅速成熟,口感脆嫩,既可以作为一道独立的家常菜,也可以与其他食材一同炒制,如炒肉丝、炒鸡蛋等,为菜肴增添一份清新和层次感。 凉拌也是西洋菜的一种常见食用方式,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焯水后的西洋菜,拌以醋、酱油、辣椒油、蒜末等调料,口感清爽,能够有效开胃解腻。这种烹饪方式保留了西洋菜最原始的风味,同时也符合中国人民对清淡、健康的饮食追求。 更具创意的做法还包括将西洋菜制作成饺子、包子、甚至是面条的馅料。将西洋菜剁碎,与猪肉、鸡蛋等一同调味,包入饺子或包子中,既保证了馅料的鲜美,又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蔬菜清香。将西洋菜的汁液加入面粉中制作绿色面条,更是将这种植物的天然色彩和营养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章:庭院里的绿色宝藏——西洋菜的营养与健康价值 “庭院里的西洋菜”,不仅仅是一种蔬菜的归属感,更象征着它与寻常百姓家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它所蕴含的丰富营养和健康价值。在中国的许多庭院、阳台甚至屋顶花园中,都能看到西洋菜的身影。它易于种植,生长周期短,为家庭提供了一份新鲜、触手可及的绿色食源。这种“自给自足”的种植模式,不仅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更让我们能够享受到最新鲜、最健康的西洋菜。 西洋菜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风味和易于种植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丰富的营养成分。这位“外来客”,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并没有削弱它固有的健康光环,反而因为其广泛的食用,为中国人民的健康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首先,西洋菜是维生素C的“维生素之王”。与其他常见蔬菜相比,西洋菜的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维生素C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能够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并对皮肤健康、伤口愈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来说,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尤为重要。 其次,西洋菜富含铁元素。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制造血红蛋白至关重要,能够帮助预防和改善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对于女性和儿童来说,摄入足够的铁质,能够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提升活力。 此外,西洋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维生素K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骨骼健康也具有积极影响。它能够帮助钙质更好地沉积在骨骼中,增强骨骼的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除了上述提及的营养素,西洋菜还含有维生素A、钙、钾、叶酸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素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西洋菜强大的健康功效。 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西洋菜也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在中国传统的药膳中,西洋菜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例如,用西洋菜煮水,饮用后能够缓解咳嗽和喉咙不适;将其与其他具有清热功效的食材一同烹制,如梨、罗汉果等,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洋菜的这些健康价值,与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的饮食理念不谋而合。它既是一种美味的蔬菜,又是一种天然的健康食品,能够满足人们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追求身体健康的需求。 庭院里的西洋菜,不仅仅是一抹绿色,它更是一座移动的“营养宝库”。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平凡的植物,便能发现它们身上蕴藏着的,足以令人惊叹的健康奥秘。它们提醒着我们,最简单、最自然的食物,往往蕴含着最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章:从“外来客”到“文化符号”——西洋菜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 西洋菜的中国之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食物范畴,它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展现出更加多元的可能性。从最初的“外来客”,到如今深入人心的“中国菜”,西洋菜的身份转变,本身就讲述了一个关于融合与创新的精彩故事。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以及对饮食多样化的追求,西洋菜的市场需求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中国的农业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为西洋菜的规模化种植和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温室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西洋菜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也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市场需求。 同时,西洋菜的“中国化”过程仍在继续。除了经典的排骨汤、清炒等做法,中国厨师们也在不断创新,将西洋菜融入更多新颖的菜肴中。例如,将其制作成意面酱的配料,或是在披萨上作为一种特殊的配菜,亦或是与其他亚洲风味食材进行混搭,创造出全新的味觉体验。这种跨文化的烹饪融合,不仅让西洋菜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为中国美食文化增添了新的维度。 更重要的是,西洋菜在中国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餐饮行业。它在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一些企业开始利用西洋菜的提取物,开发具有特定健康功效的保健品或功能性饮品。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使其成为天然健康食品开发的优良素材。 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西洋菜的种植也为一些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农村地区,将西洋菜作为特色农产品进行推广,通过发展绿色种植、生态采摘等模式,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庭院里的西洋菜,也逐渐从家庭的自给自足,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然而,在肯定西洋菜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其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其种植的标准化和可持续性,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都是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从“庭院里的西洋菜”到“餐桌上的国际蔬菜”,西洋菜在中国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适应、融合与创新的鲜活样本。它证明了,即使是来自异域的植物,只要能够在中国这片沃土上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并被中国人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就能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并为这片土地的文化与生活,带来新的活力。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西洋菜在中国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和深入。它将继续以其清新的姿态,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风味,丰富着中国人民的餐桌,并为中国的饮食文化,贡献更多的精彩篇章。从庭院到餐桌,从餐桌到世界,西洋菜的旅程,仍在继续,而它在中国的故事,还将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