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醒来,带一本书,坐上火车穿越民国,看民国火车的浪漫与辛酸,忆那血与火的往昔。本书是国内首部以体验式方式叙述民国铁路文化的通俗读物。书中用移动的视角,重点讲述了民国铁路发展的历史细节,把叙述的重点放在火车站上,用静态的火车站配以动态的各种火车线路,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既能宏观知晓民国铁路发展,穿越与之相关的社会变迁,又能微观感受发生在民国火车上的逸闻趣事。并配有相应站点的老照片。
郑巍,80后新锐作家,酷爱文史,对许多历史事件有着自己的见解,多年醉心于文山字海,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民国历史的研究,著作颇丰。
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
——徐志摩
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
——鲁迅 《朝花夕拾》
火车开了。车悲鸣,客轻叹。有的算计着:七,八,九,十;十点到站,夜半可以到家;不算太晚,可是孩子们恐怕已经睡了;架上放着罐头,干鲜果品,玩具;看一眼,似乎听到唤着“爸”,呆呆地出神。有的知道天亮才能到家,看看车上的人,连一个长得像熟人的都没有;到家,已是明年了!有的……车走得多慢!心已到家一百多次了,身子还在车上;吸烟,喝水,打哈欠,盼望,盼望,扒着玻璃看看,漆黑,渺茫;回过头来,大家板着脸;低下头,泪欲流,打个哈欠。
——老舍 《“火”车》
铁轨从我的轮子底下滑过,田野、河流、村落、树木在昏暗中旋转。风卷着雪花像扬起满空的灰尘。我急速地跑,跑,用了我的强大的力量,带着这群激昂慷慨的学生,还有他们的热烈的无畏的心,前进,前进……
——叶圣陶 《火车头的经历》
第一章 那些年,我们不知道的民国铁路“规则”
三六九等的民国火车 / 2
民国黄牛党的故事 / 7
民国“站票”,一站到底 / 10
腐败的民国铁路分子 / 13
那些挤过绿皮车厢的名人们 / 16
第二章 京哈铁路:明天醒来,去北国
简述京哈铁路 / 22
哈尔滨站:东方小巴黎 / 25
长春站:憋屈的伪满 / 30
四平站:慈禧皇后的故乡和四平保卫战 / 34
锦州站:四省通锦 / 37
山海关站:有山有水有铁路 / 41
唐山站:中国第一座火车站 / 45
第三章 京汉铁路:才饮长江水,又吃驴肉火烧
简述京汉铁路 / 50
汉口大智门站:东方芝加哥 / 54
郑州站:交通心脏 / 58
保定站:帝都南大门 / 63
石家庄站:中国第一“庄”诞生记 / 67
第四章 南满铁路:一路北上,天寒地冻
简述南满铁路 / 72
大连站:达里尼特别市 / 77
鞍山站:铁都 / 81
沈阳站:悲伤的谟克敦 / 85
抚顺站:被掏空的“煤都” / 91
第五章 津浦铁路:运河沿岸好风光
天津站:百年商埠 / 100
临城站:铁道游击队与火车大劫案 / 105
台儿庄站:血战台儿庄 / 111
徐州站:中国铁路咽喉 / 116
蚌埠站:靠铁路发家的城市 / 121
南京浦口站:背影里的车站 / 125
第六章 粤汉铁路:南下的“革命路”
简述粤汉铁路 / 130
武昌徐家棚车站:百年不换“徐家棚” / 134
长沙站:重镇下的小火车站 / 137
株洲站:火车拖来的今生 / 140
广州黄沙站:詹天佑的办公室 / 143
第七章 沪宁铁路:一路歌唱,江南水乡
简述沪宁铁路 / 148
南京下关车站:铁路的尽头 / 153
镇江站:临时大总统来访问 / 156
常州站:铁路绕弯之谜 / 159
上海北站:风姿绰约大上海 / 163
杭州火车站:沪宁末端一条华丽的尾巴 / 168
第八章 京张铁路:历史教科书上的“人”字形铁路
简述京张铁路 / 174
张家口站:“风口”上的城市 / 177
青龙桥站:八达岭下寂寞的小镇 / 180
第九章 胶济铁路:明儿早去胶东赶海
简述胶济铁路 / 184
济南站:亚洲第一火车站 / 187
淄博张店站:天下第一店 / 190
坊子站:因煤矿而生 / 193
青岛站:滨海德国味儿 / 196
第十章 东清铁路:纵览东北,连接俄国
简述东清铁路 / 202
绥芬河站:边境小城 / 205
牡丹江站:林海雪原上的明珠 / 208
齐齐哈尔站:狩猎场 / 211
满洲里站:中国“国门” / 215
第十一章 滇越铁路:风光绮丽,却一路沧桑
玉溪盘溪站:为香烟而来 / 228
蒙自站:时空交错的碧色寨 / 232
河口站:下一站越南 / 236
民国火车那些年
对于火车,我想大众并不陌生。特别是到了春运,那种万人攒动的景象,真是让人感叹。可以说,大众对火车既爱又恨,心里含有别样情愁。然而,无论如何,火车,我们一定要坐,而且还要一坐到底。在这其中,火车无怨无悔,好像跟人们的复杂情绪无关,它只会呼啸着向前、向前。
回想小时候,我们或许会发现,坐火车的记忆竟然如此强烈地牵引着我们的情感。想起火车,就像突然记起一件伴随自己多年的旧物。火车于我们,不可或缺,不仅在生活之中,也在记忆之中。
记忆中的火车很慢很慢,现在的火车,尤其是高铁,却能很快很快。当我们坐上火车行览于世的时候,渐渐发现,很多火车都焕然一新,许多地方的民俗风情也在变,原本怀想的绿皮火车已很少见到了。
让时光再退后一些,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那个时候的人们,对火车感到很新奇,觉得这样的庞然大物爬行起来,竟然比马车奔跑还快,简直不可思议,他们私下里一定在想,倘能坐在火车上观光旅行,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当然,也有令人沮丧的时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坐过民国火车的先辈,想必不在少数,然而,不知当时的他们,如果以坐火车的方式来看民国的社会风情和交通制度,会有怎样的感慨。
本书围绕民国铁路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以一种新鲜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不一样的民国风情。书中沿着民国各大铁路干线,选取民国时期一些很有故事的火车站,重点讲述铁路和交通制度的历史发展,车站的建筑特点、社会风情以及相关名人趣闻。其中有朱自清在浦口火车站目送父亲的背影,也有郁达夫在上海北站哭别妻子的场面,还有民众在南京下关站迎接孙中山灵柩的肃穆,同时也夹杂了刺杀宋教仁的子弹,等等。沿着铁路线各站点,还讲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触摸那些发生在候车室里、月台上、火车上的一幕幕往事,寻回历史深处的感动与震撼;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民国时期铁路沿线各地的社会百态。如此看来,坐上火车穿越民国,不仅能感受民国火车站的历史体温,更能体悟那个时代,一座城市,甚至一个民族的精神。
民国黄牛党的故事
穿越之前,我曾经去一个地方旅游,而旅游的必要条件就是坐火车。那时恰逢人潮拥挤的五一小长假,火车票比较难买,于是我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长龙才侥幸买到一张站票。遥想几年前车票还未实名制、黄牛遍野的时候,加一点钱就能从黄牛手里搞到票,还真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儿。
不过“黄牛”可不是“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牛,而是靠倒票发家的贩子。既然是贩子,为何又称作黄牛呢?所谓“黄牛”,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汉语方言大词典》一书中这样描述:黄牛是指责任心差而不履行承诺,黄牛党自然就是“责任心差而不履行承诺的人”。所以哪里有商业活动,哪里就有一群伺机而动的黄牛。所以此黄牛非彼黄牛,而是那些投机倒把,从各处牟利的贩子,上海人称“黄牛”为“打桩模子”,北京人称“黄牛”为“拼缝儿的”,而在我老家山东则直接称之为“票贩子”。如今“实名制”几乎毁掉了黄牛的前程,而黄牛要想发财也只能玩穿越了。为了一睹民国黄牛党的风采,我点开“时光机”再次来到新中国成立前。
这是某民国火车站,火车站排队买火车票的人不少。既然前面讲过火车车厢分三六九等,那么官宦贵族们是不是也有单独售票、不用排队的VIP窗口呢?当然有,自古以来中国就不缺少“官道”和“官门”,给这些官老爷、大财主专设一个“售票口”太正常不过了。不过VIP售票口条件多多,官衔和家产不达标的是不能够享受VIP服务的。我等草根既不想排队又想要买到火车票,只能想办法跟黄牛买。正好此时旁边一个大哥模样的人揣着手摇摇晃晃地走过来问:“兄弟,你这是去哪儿啊?”
“回山东老家!”
“哎呀,现在天寒地冻的,这长龙都赶上‘黄河’了!买到票了也得冻成冰棍儿!”这个黄牛兄没有直接说票的事,其实是让你开口去问。
“难不成你还有多余的票?”
“票是有,但要加两码!”
所谓的“两码”就是加20%的费用,如果你手里不差钱,大可直接从黄牛党手里购买。但是民国时候大多数人穷得叮当响,火车票钱恐怕都是从当铺里当出来的,哪里还有多余闲钱就这么拱手送人?于是许多人还是老老实实地跟着长龙,就算冻成冰棍也觉得值。不过有些人还是想早点回家,于是便掏出钱买一张加码的黄牛票。
除了这“温文尔雅”的黄牛党,也有一些蛮横不讲理的黄牛。这些黄牛其实不是黄牛,而是“土匪”,说白了,这些黄牛与铁路相互勾结只卖黄牛票而不卖正规票。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只有挨宰的份儿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农因有急事而必须马上坐火车去另外一个地方,当他来到某火车站买票时,售票员却告知“票已售光,请择日再来”。老农纳闷:火车还没来,怎么票那么快没了?就在他焦急万分、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高大”的形象出现了。
“想要走,只有从我这里买票才行!”
老农还是纳闷:“为什么?”
“铁路乃我修,票就归我售!你到底走不走,如果走,两个大洋一张票!”土匪们开始漫天要价,而且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买”或者“不买”两个答案。此情此景,老农只能掏两个大洋买一张价值一个大洋的车票。如果他不买,明儿来了还是如此。民国的“黄牛”确实牛气十足,堪比非洲大草原上横冲直撞的犀牛。
由于黄牛党的存在,所以一条“黑色利益链条”也就产生了。参与“分赃”的不仅仅只有黄牛,还有一群铁路蛀虫。于是那时候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要想富,当黄牛!民国的黄牛油水很足,堪比新西兰肥牛,而火车站黄牛党的身影也就成了民国铁路历史上极具特点的“缩影”之一。那些弓着身子、慢吞吞跟你拉着家常的说不定就是票贩子,而你一旦问出价码就必须买下,否则就是一顿暴揍。
民国的黄牛党某种程度上讲是“强盗”,强行交易在那个时期的火车站外十分流行。至于火车站外的警察,多半是摆设(收了黄牛好处费),对“非法”行为不闻不问、视而不见,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选择吃哑巴亏。新中国成立后的黄牛党其实比民国时期的黄牛党客气多了,而且还遵循“合法交易体系”,票价还可以商量。
当然不是所有的火车站外都有一群黄牛,有的站点客流量小,贩票利润低,不如屯粮或者控制码头??不过历史已经证明:只要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地区都会有各类“黄牛”!民国火车站外的黄牛仅仅是“品相一般”的普通黄牛,想要大发横财,只有像那些大军阀垄断铁路专线才成!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对民国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她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人物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民国画卷。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个时期社会风貌的描绘,从十里洋场的繁华,到乡村田野的淳朴,都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我仿佛能看到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也能看到挥汗如雨的农家汉子。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也独到而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从中看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既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又有传统文化的坚守。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显得非常客观和理性,既看到了进步的一面,也看到了局限性。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国,一个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民国历史的一些刻板印象。过去,我总觉得民国是一个充满了战乱和动荡的混乱时期,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侧面。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场百态,到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建设,再到文艺界和学术界的繁荣景象,都得到了深入的展现。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在动荡的时局中努力探索着中国的出路。他们的思想碰撞,他们的学术争鸣,他们的个人命运,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中国依然孕育出了无数的智慧和力量,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在写作上非常擅长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让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今社会,思考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从中汲取智慧。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民族精神的深刻体悟。它让我更加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典雅而不失生动,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的心弦。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无论是家国情怀的荡气回肠,还是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都写得那么真挚,那么感人。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和细腻笔触,她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感受时代洪流的同时,也能体味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既有进步与希望,也有动荡与苦难。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阴暗面,但她更侧重于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与奋斗,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看到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让我对民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深刻的民族精神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或者人物传记的形式,而是通过“坐上火车”这样一个意象,将不同时期的民国场景串联起来,给读者带来一种时空穿梭般的奇妙感受。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旅人,随着作者的笔触,在这列时代的火车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见证着民国的风貌变迁。作者对于不同地域的民国景象描绘得非常到位,无论是繁华的上海滩,还是古朴的江南小镇,亦或是北方的黄土高原,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我甚至能想象出火车窗外掠过的风景,听到火车鸣笛的声音,感受到不同地域人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中国广袤的大地和丰富多元的文化,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机与活力。作者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史料,但并不显得枯燥,反而为故事增添了厚重感和真实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解读,她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这本书让我对民国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是跳动的时代脉搏。它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理解,又前进了一大步。
评分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文的温情完美地结合起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她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人物故事,将那些曾经鲜为人知的民国往事娓娓道来。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人物深深打动,他们的命运跌宕起伏,他们的选择充满智慧与勇气。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复杂与多元,既有激烈的思想碰撞,又有温情的世俗生活。作者在描写历史事件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与关怀,她让读者看到了民国时期,即使在动荡的年代,人们依然努力地生活,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让我对民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生命故事。它让我更加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宝盒,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惊喜。作者的知识储备量惊人,将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娓娓道来。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考究,她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服饰、饮食、建筑,甚至是一些细小的生活习惯,都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使得书中的描绘充满了真实感,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能够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她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既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又有传统文化的坚守。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显得非常客观和理性,既看到了进步的一面,也看到了局限性。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国,一个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身临其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作者在叙述上有一种独特的魔力,总能巧妙地将读者置于当时的场景之中,仿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老上海的十里洋场,从霓虹闪烁的广告牌到穿着旗袍摇曳生姿的女子,再到洋行里的觥筹交错,一切都那么真实,那么具有冲击力。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水、咖啡和雪茄混合的味道,听到远处传来汽车的喇叭声和人群的喧嚣声。作者对于时代变迁的描绘也极其到位,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到军阀混战的动荡,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以及解放战争的尘埃落定,每一个阶段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人文关怀,她既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也没有忽略人们在其中所展现出的伟大与渺小。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重新审视那些历史事件,用一种更广阔、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无数个微小的细节,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我常常在读到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时,眼眶湿润,为那个时代的命运多舛而叹息,也为那些在黑暗中闪耀人性的光辉而感动。这本书,确实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民国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带着读者亲身经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衣着、食物、街景甚至是人们的谈吐,都栩栩如生,将我深深地代入其中。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自己也坐在这列时代的火车上,窗外掠过的风景是那么熟悉又陌生。那些曾经只在历史书上看到的人物,在书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与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不仅仅是那些名留青史的大人物,作者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日常琐事,他们的悲欢离合,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民国最真实的肌理。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与乐观,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努力地生活,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让我对民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枯燥的年代划分和事件堆砌,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岁月。我甚至开始主动去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那些书中提及的背景和人物。可以说,这本书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位亲切的向导,引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生动形象,仿佛带着读者穿越时空,亲身经历民国时期的点点滴滴。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时代场景深深吸引,从繁华的都市街景到宁静的乡村田园,都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水、咖啡和雪茄混合的味道,听到远处传来汽车的喇叭声和人群的喧嚣声。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展现了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她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感受时代洪流的同时,也能体味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与关怀,她让读者看到了民国时期,即使在动荡的年代,人们依然努力地生活,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让我对民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生命故事。它让我更加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既有现代化的曙光,又有传统文化的余晖。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我仿佛能看到穿着长衫的文人墨客在茶馆里高谈阔论,也能看到穿着西装的年轻人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书中对于那个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都有着细致的描绘,从达官显贵到贩夫走卒,他们的生活都有着各自的精彩与无奈。我尤其对书中描写的一些女性形象印象深刻,她们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依然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既有西学东渐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又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显得游刃有余,既展现了时代的进步,也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矛盾的民国,一个在变革中不断探索的中国。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