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科幻文学史

剑桥科幻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爱德华,詹姆斯,法拉,门德尔松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文学
  • 文学史
  • 剑桥
  • 西方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历史
  • 英国文学
  • 经典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744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2142
包装:平装
开本:1/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95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历史篇、批判方法及科幻分支流派和主题三部分。

第一部分在介绍了科幻的特点之后,主要追溯了从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直到现在的科幻发展历史,其中包括电影、电视等相关章节。

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科幻的四种主要批判方法,它们的理论基础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和酷儿理论。

第三部分是主体部分,介绍了科幻的各种主题及其分支流派,包括科幻与生命科学、硬科幻、太空歌剧、历史演义小说、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等。


作者简介

爱德华?詹姆斯:英国雷丁大学历史学教授,2001至2003年曾在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历史系任职,曾发表多篇关于中世纪法国和英国的研究文章,以及有关科幻小说史的文章。

法拉?门德尔松: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美国研究高级讲师,1997年至2003年担任科幻基地主席,2001年成为科幻基地杂志《基地》编辑,发表过多篇科幻论文和评论。


精彩书评

《剑桥科幻文学史》,名曰文学史,实为一本在国外享有盛名的科幻理论经典文集。文集的编者力图从当代科幻研究有成效的重点内容中,挑选值得阅读的文献进行汇编。于是,一本覆盖了科幻史、批评方法、内容主题的大文集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文集选文的作者来看,几乎都是该领域的学者,而内容涵盖的广泛性,也大致勾勒了当代科幻研究的热点主题……

——吴岩


目录

作者简介 1

前言 13

致谢 21

科幻作品年表 23

概论:科幻小说之阅读 37

第一部分 历史篇 55

第一章 早期科幻小说 57

科幻小说的起源 57

科幻方法的试验 63

科学浪漫故事的演化 70

多产化和多样化 77

第二章 杂志时代:一九二六至一九六〇年 87

科幻杂志的起源 88

纸浆杂志的小说准则 91

坎贝尔时代的思想变异 94

成年人的科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01

从杂志中崛起 110

第三章 新浪潮及其反拨效应:一九六〇至一九八〇年 114

新浪潮 117

内层空间 121

熵机器 129

新与旧的混合 133

学界发现科幻 136

第四章 一九八〇年至今的科幻 142

第五章 电影与电视 164

科幻电影:第一个五十年 164

五十年代热潮及以后 175

电视科幻的起源 180

从非主流到《星球大战》 184

改变的时候:《星球大战》及以后 188

第六章 科幻小说及其编辑 197

杂志 199

选集的编者 206

图书编辑 211

第二部分 批判方法 219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幻 221

马克思主义、科幻小说和乌托邦 221

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 227

杰姆逊:难以想象的未来 233

后现代主义和赛伯格社会主义 235

第八章 女权主义理论与科幻 239

女权主义阅读 239

乌托邦和陌生化 244

女权主义表现 249

第九章 后现代主义与科幻 258

定义 258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262

弗莱德里克·詹明信 264

让·鲍德里亚 267

后现代主义和科幻历史 270

第十章 科幻与酷儿理论 278

科幻与性观念 279

性科学 282

酷儿科幻 287

第三部分 科幻分支流派和主题 295

第十一章 科幻的符号 297

火箭、宇宙飞船、宇宙殖民地和虚拟环境 298

机器人、仿生人及女仿生人;半机器人和外星人 302

动物、蔬菜和矿物 306

疯狂的科学家和沮丧的少女 309

传统与挑战 311

第十二章 科幻与生命科学 314

智力和大脑 316

变异和演化 319

基因工程 324

性和生育 327

环境和生物圈 329

第十三章 硬科幻 333

眼见为实 333

在硬科幻中找寻科学 338

政治和硬科幻 343

第十四章 太空歌剧 351

第十五章 历史演义小说 371

第十六章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390

第十七章 政治与科幻 406

第十八章 科幻中的性别 422

第十九章 科幻中的种族和民族 440

第二十章 宗教与科幻 455

英文原版书参考文献 473

英文原版书索引 483

编后记 495


精彩书摘

《剑桥科幻文学史》旨在向读者介绍科幻文类及其相关研究,有鉴于此,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勾勒科幻历史,讨论主要作家、编辑以及形成科幻文学结构的人和市场力量;第二部分有关科幻批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是论文集,这些论文探讨了评论家和作家公认的科幻本质问题。本书作者的母语都是英语,因而,所涉皆为主导了二十世纪科幻的英语科幻小说。

我们之所以对本书结构作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我们相信读者非常了解科幻的内容,也清楚本书作者有着同样的研究水准,关于第二点大家可能会有些争议


前言/序言

科幻小说研究会的第一次会议是1971年在多伦多皇家约克旅馆的一个房间召开的,这之前在纽约曾开过一次组织会议,我大约记得当时黛娜·布朗(Dena Brown)在会上发言说“让科幻走出象牙塔,回到该去的地方”。当时的她与查理·布朗(Charles Brown)是新婚燕尔,查理也才开始经营《轨迹》,这本杂志现在仍然是科幻界最重要的信息和评论杂志。那个年代,一些科幻迷甚至认为科幻靠近学术无异于死亡之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一、 奇点来临前的地球:一个低调的文明 在宇宙的浩瀚篇章中,地球文明一度显得微不足道。我们沉溺于琐碎的日常,忙碌于生存与繁衍,对头顶那片深邃的星空,少有真正深入的探索和宏大的想象。直至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也就是那个被记录在案的“地球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者说是一次宇宙级规模的“拆迁”,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认知。 那一天,我们星球的命运,被一个庞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种族——沃贡人,以一种极其官僚和效率至上的方式,画上了句号。他们的理由简单而粗暴:为了修建一条连接遥远星系的超空间快速通道,地球,这个居住着“低级”生物的星球,被无情地夷为平地。所有关于我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在宇宙法则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可有可无。 然而,就在这灭顶之灾降临的最后关头,一个名叫亚瑟·邓特的普通地球人,却意外地逃出生天。他并不是什么伟大的英雄,也不是什么身怀绝技的探险家。他只是一个在某个周四早晨,发现自家房屋即将被推土机摧毁而奋力抗争的普通人。正是这份对于“家园”的执着,或是某种命中注定的巧合,让他从灭顶之灾中被解救出来。 解救他的,是他的“朋友”福特·斯图尔特。然而,这个福特,并非他过去所认识的那个普通地球人。他来自另一个遥远的星系,是一个古怪的,但极具阅历的星际旅行者,更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之一。这位“朋友”的真实身份,以及他带亚瑟逃离地球的真正原因,构成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又心生警醒的冒险的开端。 二、 《银河系漫游指南》:一本宇宙生存必备手册 《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本在地球上默默无闻的电子书,却是全宇宙范围内流传最广、销量最高、也是最不靠谱的旅行指南。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讽刺与幽默的故事。一群最聪明、最有智慧的宇宙生物,投入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试图编写一本能够帮助所有智慧生命在浩瀚宇宙中生存下去的百科全书。然而,当这本“百科全书”终于问世时,它却充满了各种奇异的、荒诞的、甚至有时候是危险的信息。 它的编写原则,或许是“信息不一定有用,但一定很有趣”。它会告诉你,如何在一个行星爆炸前一秒钟逃离;它会告诉你,不同文明之间交流时,需要注意的那些细枝末节;它甚至会告诉你,如何用毛巾擦干自己——这是宇宙中最有用的东西。 福特,作为这本书的作者之一,他将亚瑟带上了宇宙的旅程,不仅仅是为了救他一命,更是为了让他见识到,这个宇宙究竟有多么的广阔、多么的奇妙,以及,多么的不可理喻。亚瑟,这个刚刚失去了家园的地球人,将在这本充满奇思妙想的指南的指引下,开启一场穿越星系的漫游,而他所经历的一切,也将成为这本指南中不断更新的章节。 三、 宇宙中的奇遇:智慧、荒诞与存在 亚瑟的旅程,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种族,经历各种匪夷所思的事件。 宇宙漫游者: 除了福特,他还会遇到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机器人——马文。马文拥有超级智能,但他的聪明却让他对一切都感到绝望。他的存在,是对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荒诞的解读,也是亚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总统: 宇宙的总统,一个名叫扎福德·毕勃乐布鲁斯的人物,他是一个三条胳膊、两个脑袋的古怪家伙,并且总是能够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将自己置于各种麻烦的中心。他的出现,更是将整个故事推向了更加荒诞的境地。 宇宙的终极问题: 在他们漫长的旅途中,亚瑟一行人还曾试图寻找“生命、宇宙以及万事万物的终极答案”。而当他们最终得到了这个答案——“42”——时,却陷入了更加深的困惑。这个数字,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理解宇宙奥秘的人来说,都充满了莫名的嘲讽。这究竟是一个数字的玩笑,还是宇宙本身的一种哲学暗示? 他们的冒险,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他们会为了寻找一本伟大的百科全书而冒险;他们会误闯各种星球,遭遇各种奇特的生物;他们甚至会因为一句无心的玩笑,而卷入一场星际争端。 四、 荒诞中的哲学:对存在与理性的审视 《银河系漫游指南》所展现的宇宙,并非是一个冰冷、理性的机械装置。相反,它充满了各种巧合、矛盾和荒诞。在这个宇宙中,智慧并不总是带来秩序,理性也并非是解决一切的良药。 理性的失灵: 沃贡人的高效拆迁,总统的胡作非为,马文的绝望智能,都显示出,在这个宇宙中,纯粹的逻辑和理性,往往会导向荒谬的结果。我们所认为的“合理”,在更宏大的宇宙图景中,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厢情愿。 存在的意义: 亚瑟,作为一名普通人类,他的旅程,是对“存在”这一永恒命题的探索。在被剥夺了家园,又被抛入一个充满未知的宇宙后,他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遭遇,都在叩问着,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一个渺小的个体,究竟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幽默与希望: 尽管故事充满了荒诞和讽刺,但《银河系漫游指南》始终贯穿着一种独特的幽默感。这种幽默,并非是简单的笑话,而是对宇宙的嘲弄,对人类自身的审视,更是对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希望的鼓励。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亚瑟和他的伙伴们,也总能找到一丝乐趣,一丝坚持下去的理由。 五、 结语:一次关于宇宙与自身的思考 《银河系漫游指南》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更像是一面哈哈镜,映照出我们对宇宙的种种想象,对自身存在的疑问,以及我们处理未知与困难的方式。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跳出地球的视角,去感受宇宙的宏大与渺小,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亚瑟的旅程,或许是每一个渴望探索未知,但又害怕失去已知的人的心灵写照。而福特,则代表着一种突破常规,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马文,则是对过度理性化带来的痛苦的极致体现。扎福德,则是一个关于领导力与混乱的讽刺性注脚。 在这场横跨星系的冒险中,读者将跟随亚瑟,一起经历令人捧腹的误会,惊心动魄的逃亡,以及那些在平静表面下隐藏着的,关于宇宙最深刻的秘密。这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智慧与无限可能性的宇宙,让你在一次次笑声和思考中,重新审视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奇妙而荒诞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大部头”式的学术著作有点望而却步,担心会枯燥乏味,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叙事节奏感极佳,即便是讨论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也处理得如同精彩的叙事一样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经典作品时所采取的批判性视角,避免了简单的好恶评判,而是深入挖掘文本与特定历史环境的相互作用。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论证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完之后,我重新审视了好几部我自以为已经了如指掌的经典小说,发现了不少此前错失的文化代码和潜台词。它不是一本让人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但它绝对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收获满满。

评分

对于资深科幻迷来说,这本书像是一本“寻根问祖”的指南。我一直好奇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究竟源自何处,这本书就用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给出了答案。它不仅仅记录了“谁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写”。特别是对那些文学思潮如何影响科幻题材的选择与风格的转变,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在科幻文学中交锋的章节,那简直是思想的碰撞现场。这本书的排版和引用也做得非常规范专业,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极高要求。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下书中提到的那些早期作品,每一次“回溯”都加深了我对当代科幻文学的理解,感觉自己的阅读视野瞬间开阔了许多。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更偏爱“太空歌剧”和“硬科幻”的读者,对那些过于注重社会寓言的作品兴趣稍逊。但即便是从这个相对狭窄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广博性也令人叹服。它没有偏袒任何一种风格,而是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态度,对整个流派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我发现自己以前错过了很多值得一读的早期作品,仅仅是因为它们在当时没有像后来的巨著那样声名鹊起。作者的文字极具煽动性,让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想要立刻去寻找那些被重新发掘出来的“遗珠”。它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通往科幻文学丰富内在世界的大门,让读者可以带着更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工具去欣赏未来的故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我们理解科幻文学的现在与未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评分

这本《剑桥科幻文学史》简直是科幻迷的福音,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筑的无垠宇宙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科幻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清晰可见,从早期那些充满乌托邦色彩的设想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重塑,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被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边缘”流派,比如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进行了深入而精辟的剖析。它不仅仅罗列了作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这些文学形式背后的社会思潮与技术焦虑,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文学评论。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星图绘制者,带领我们穿越了无数个文学星系,领略了不同文明的光辉与阴影。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小小探险,对科幻文学的理解也因此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部科幻文学的“编年史”。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层面的跨界表现。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科幻传统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它如何细致地描绘了冷战背景下美苏科幻文学在主题和想象力上的分野与共通之处,这对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输出与接受非常有启发性。作者的语言风格老辣而又不失灵动,没有陷入纯粹的学院派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老友讲述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学批评理论融入其中。每次读到那些对特定作家创作动机的精彩解读时,我都会忍不住拍案叫绝。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与广大的科幻爱好者群体,让专业知识变得平易近人,却又不失深度。

评分

翻译的很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内容不错的科幻史,价格很优惠

评分

内容不错的科幻史,价格很优惠

评分

翻译的很不错

评分

书相不错,慢慢的读吧。

评分

翻译的很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