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建筑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深入了解日本文化,需要品鉴日本古建筑。
在住吉大社本殿,感受悬山屋顶的直线美;
在法隆寺伽蓝,欣赏承载佛陀教化的云栱;
在桂离宫御殿群,感受幽暗而整然的茶室之美;
在平等院凤凰堂,观赏将极乐净土具象化的建筑之美;
在曼殊院小书院,体会风雅的数寄屋精神,在品茶中获得新生……
书中以细腻的手绘插图,以14座经典古建为例,详细剖析了14种独特建筑样式的细部结构,同时向读者展示了各个时期的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跟随书中的建筑手绘走遍各个时期的经典古建筑,你会感受到日本古代工匠和设计者精雕细琢的用心,透过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古建筑,可以窥见各个时期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貌,让你如同身临其境。
本书将日本的古建筑分为神社、寺院、书院三部分,通过以图解文的形式介绍了春日大社、法隆寺、桂离宫、东大寺、西本愿寺书院等古建筑,书中对这些古建筑的特征、其中包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古建筑相关的专有名词都进行了详细解说。
本书将日本古建筑中的神社、寺院、书院三部分,按照建筑样式细分成住吉造、春日造、流造、日吉造、八坂造、飞鸟样式、和式、大佛样、禅宗样、折中样等14种建筑样式在住吉大社本殿,领略悬山屋顶的直线美
在春日大社本殿,从翼角起翘中窥见佛教建筑的影响
在兴福寺五重塔,欣赏典型的出三跳斗栱
在鹤林寺本堂,体味样式美丽的混搭风
......
手绘插图详细剖析14 种古建筑样式细部,带你领略日本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之美。
妻木靖延:1957年毕业于大阪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 1967年设立妻木建筑设计事务所。1986年开始投身于教育,现在担任大阪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摄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武库川女子大学生活环境专业等多所大学的特约讲师。
温静: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一职。著有学术论文《中国辽金代建筑的补间铺作形式》《中日寺庙建筑构架中世化过程的比较研究》等。
006 【神社1 住吉造】
住吉大社本殿:悬山屋顶的直线美
018 【神社2 春日造】
春日大社本殿:从翼角起翘中窥见佛教建筑的影响
030 【神社3 流造】
上贺茂神社本殿:单侧伸展的屋檐营造出人的空间
040【神社4 日吉造】
日吉大社本殿:三面向拜与神佛融合的影响
046【神社5 八坂造】
八坂神社本殿:神的空间和人的空间的一体化
053【寺院1 飞鸟样式】
法隆寺西院伽蓝:承载佛陀教化的云形斗栱
065【寺院2 和式】
兴福寺五重塔:典型的出三跳斗栱
076【寺院3 大佛样】
东大寺南大门和大佛殿:插栱彰显的力量感
088【寺院4 禅宗样】
大德寺三门、佛殿、法堂:随处可见的曲线与密集的斗栱
100【寺院5 折中样】
鹤林寺本堂:样式美丽的混搭
112【书院建筑】
西本愿寺书院:表现等级的天花、栏间、榻榻米房间装修
124【数寄屋风书院建筑】
桂离宫御殿群:摒弃了等级与规则自由创作的细部
134【茶室】
曼殊院小书院、八窗轩茶室:传承数寄屋精神的典型茶室建筑
144后记
前 言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游历古社寺,多数时候都出于宗教信仰的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因为对文物建筑感兴趣而来到古社寺进行参观。
然而,难得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些有名的建筑,尽管人们不由得赞叹它们的雄伟壮观,但究竟这些建筑为何出众,哪里才是不容错过的看点,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不经过一番学习是无法知晓的。有时,人们会求助于各种资料,例如社寺的导游册上会标明“×× 造”“××样”建筑,但究竟如何辨别这些样式,依然无从得知。导游或是负责接待的僧人也不会讲解许多关于建筑的知识。如果浏览古建筑爱好者的个人网页和博客,或是阅读专业书籍,连读音都不知道的各种专业词汇接连出现,令人应接不暇,甚至根本不清楚那些文字究竟在解说哪里。而大学教授的论文,大多以熟知日本建筑史基础知识为前提,普通读者难以涉足。
本书就是为了这样的读者而写的。我选取了对于日本传统建筑而言不得不提的几例重要社寺建筑,将它们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只针对其“看点”进行解说,帮助读者抓住日本建筑的要点,如此一来,今后再看到其他日本传统建筑时,读者就可以自己进行解读了。
本书选取的案例,一方面交通都较为便利,另一方面恰好体现了各个时代建筑样式的典型特征。理解这些案例的“看点”所需的相关知识,会及时地出现在对应的文中。专业名词也都注明了发音 ,读者大可放心朗读。
对于普通读者仅“大概知道”的日本建筑,本书如果能推进一些对其的了解,则幸甚。
妻木靖延
作为一名对建筑设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入门指南”。它以一种非常直观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将日本古建筑的魅力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介绍。那些关于木材的选择、榫卯结构的精巧、石材的雕琢,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充满了敬意。书中的插图,真的是让我爱不释手。那些线条流畅、结构清晰的图解,仿佛将我带入了古代的工坊,亲眼见证了这些宏伟建筑的诞生。我曾尝试着去想象,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凭借双手和智慧,建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建筑。这本书,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知识,更是一次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类创造力的感悟之旅。它让我明白,每一栋古建筑,都蕴含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历史信息,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建筑元素入手,逐渐深入。我曾经在网上搜集过一些关于日本古建筑的资料,但常常被庞杂的信息淹没,找不到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点。它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将日本古建筑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代表性建筑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都进行了梳理。书中的插图,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那些精美的线条和细致的色彩,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曾反复观看书中关于屋顶结构的图解,那些复杂的斗拱和梁柱,在图示的帮助下,变得清晰易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本身,更是一个文化载体,它让我了解了日本古代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它让我明白,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非常优美,仿佛带着淡淡的墨香,将我带入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我一直对日本的传统美学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将这种美学以建筑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间”(ma)的概念的阐述,以及这种空间留白的美学如何在建筑中得以体现。它让我明白,日本古建筑的美,并非是填充得满满当当,而是在虚与实之间,在有与无之间,创造出一种意境深远的美感。书中的插图,淡雅而富有诗意,不仅仅展示了建筑的结构,更描绘了建筑所营造出的氛围。我曾反复欣赏书中关于茶室的插图,那些简约的线条,朴素的材质,以及光影的巧妙运用,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禅意空间。它让我意识到,日本古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看”建筑,更是关于“感受”建筑。它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世界。我一直认为,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砖石木瓦,更是与人的情感、生活紧密相连的。这本书,恰恰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描述日本传统民居时,它不仅仅介绍了房间的布局和结构,更描绘了家庭成员的生活场景,以及建筑如何适应四季的变化,如何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空间。书中的插图,色彩淡雅,意境深远,让我仿佛能闻到木头和榻榻米混合的淡淡香气,听到微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它让我明白,日本古建筑的美,并非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宏大,而更多地体现在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它让我对“家”的理解,以及对居住空间的思考,都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立体的方式,将日本古建筑展现在我的面前。它不仅仅提供了关于建筑形态的描绘,更深入地探讨了建筑背后的文化根源和时代背景。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建筑,就是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能够“读懂”日本古建筑的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演变的梳理。从早期受中国影响的寺庙建筑,到平安时代的贵族宅邸,再到武士时代的城郭和町屋,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书中的插图,不仅有精美的线描,还有一些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建筑模型图,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期建筑的形态和规模。它让我明白,日本古建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建筑体系。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角度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惊喜的邂逅。我原本对日本古建筑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印象,比如金阁寺的璀璨,或是京都古街的韵味。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并非高高在上,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设计理念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侘寂”美学的探讨,以及这种美学如何在建筑中得以体现。它让我明白,日本古建筑的美,并非一味追求华丽与繁复,而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内敛、朴实,甚至是带有岁月痕迹的韵味之中。书中的插图,不仅仅是静态的描绘,更像是动态的演示,将建筑的比例、空间的划分、光线的运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曾尝试着对照着书中的图示,去想象那些建筑在真实世界中的样子,结果发现,书中的描绘与我脑海中的想象出奇地契合,甚至比我想象得更加生动。它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陈述,而是将历史故事、文化传说与建筑的讲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曾有过一些接触日本古建筑的经历,但总是觉得隔靴搔痒,不得其精髓。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为我一一揭开了这些古老建筑的神秘面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建筑类型的功能性分析。例如,它会详细解释为什么寺庙的屋顶会如此高耸,为什么神社的入口处会有鸟居,这些设计背后的文化和宗教意义是什么。书中的插图,构图精巧,色彩雅致,不仅仅展示了建筑的结构,更描绘了建筑所处的环境,以及建筑与周围景致的融合。我曾仔细端详书中关于“枯山水”庭院的插图,那些留白与留白之间的禅意,让我对东方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日本古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居住或宗教需求,更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吸引力,采用了一种素雅的水墨风格,隐约勾勒出几处经典的日本古建筑的轮廓,仿佛穿越时空,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东方建筑,尤其是日本古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碍于专业知识的匮乏,只能浅尝辄止。这本书的出现,恰如其分地填补了我的空白。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其精美的插图深深吸引。那些描绘飞檐斗拱、庭院景致的线条,细腻而富有生命力,仿佛能听到古老的风声在耳畔低语。它并没有生硬地堆砌历史数据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亲切、更具故事性的方式来讲述。例如,书中关于寺庙建筑的部分,并没有直接介绍其结构,而是通过描绘僧侣们每日的作息,将建筑与人文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古老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的文化意义。书中的讲解也很有条理,从最基础的建筑构成元素,比如屋顶的形状、墙体的材料,再到整体的布局,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都做了详尽而生动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建筑风格差异的对比分析,让我了解到日本古建筑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这种细致的梳理,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让我能够系统地认识和理解日本古建筑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的形态,更深入地挖掘了建筑与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一直认为,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应该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一点。在讲述日本庭院与建筑的结合时,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借景、叠石、水景等手法,将自然景致巧妙地引入建筑内部,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我曾去过一些日本的庭院,虽然也感受到了其宁静致远的美,但始终不得其精髓。这本书就像一位点拨者,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书中的插图,不仅展示了建筑的结构,更描绘了光影在庭院中的流转,以及四季变换带来的不同景致。这些画面,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让我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和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分类和介绍,无论是宏伟的寺庙、朴素的民居,还是精致的茶室,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每一种建筑都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这本书将这些都一一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缩影。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带领我在日本古建筑的迷宫中自由穿梭。它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灵动与诗意。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对细节的关注。例如,在讲述神社建筑时,它不仅仅是罗列出鸟居、拜殿、本殿这些基本结构,而是深入地解释了它们各自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书中的插图更是点睛之笔,那些细致入微的线描,将木质结构的纹理、石砌墙体的质感,甚至是屋檐下悬挂的灯笼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曾尝试着自己去寻找一些日本古建筑的资料,但常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图示而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仿佛将我带到了现场,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些伟大的建筑杰作。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建筑师、工匠的故事,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共同塑造了这些流传千古的建筑。读到这些故事,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也对这些默默付出的建造者们充满了敬意。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知识,更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与人类创造力的深度探索,让我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