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女孩》是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少女自传系列,《女生贾梅》的姐妹篇。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普通女孩,她怀抱梦想,渴望独立、友情、爱情和长大,也经常做出让人哭笑不得的傻事……
作者用灵动优雅的笔触、机智诙谐的方式,讲述了成长期少女隐秘细微的心情故事。整部作品针脚绵密,结构舒展,生动地呈现出一幅弥漫着人间味、烟火气的现实生存图景,展现了坚韧而柔软的生活质地、丰饶的人性景观和平凡生命的尊严,给予经历着成长阵痛的少年读者一种令人信任的善与希望。
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首位入围世界儿童文学奖——“林格伦纪念奖”的作家,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创作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小香咕全传》《会跳舞的向日葵》等四十多部深受儿童喜爱的作品。其中,“男生贾里”系列、“女生贾梅”系列累计发行三百余万册。秦文君的探索精神和对儿童天性的深刻体察与细致关爱,使她的作品成为当代儿童文学经典。其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四十多个奖项。多部作品已被译为英文、德文、日文、韩文、荷兰文在全球出版发行。
第一章? 前世姻缘?……………?1
第二章? 父母之爱?……………?13
第三章? 同心人?……………?25
第四章? 师? 道?……………?37
第五章? 青春有悔?……………?51
第六章? 背? 景?……………?65
第七章? 梦醒时分?……………?79
第八章? 亲? 情?……………?93
第九章? 驿动的心?……………?103
第十章? 恐? 惧?……………?115
第十一章 快? 乐?……………?125
第十二章? 天真的丑陋?……………?137
第十三章? 亲戚盈门?……………?149
第十四章? 结拜姐妹?……………?163
第十五章? 一个女孩的悲哀?……………?177
亲情
有人说钢铁是最坚固的,但自从人类发明了轧钢机,这种说法便不攻自破。而不论何年何月,亲情总是一脉相承,难以切断。
我很小就盼望另立门户,至少成为家中的一个独立的房客,比如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哪怕按月用零花钱付房租我都心甘情愿。不用说,这种“先进”的设想很快就被母亲驳得体无完肤,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理想受挫,我却不怎么灰心,因为来日方长,最多到十八岁,一切就会水到渠成。父母上班时,我常常在家实习:或者是把弟弟赶出去玩,独自在屋子中央散步,想象自由的单身生活;或者是把桌子、椅子等摆设换到另一个位置,把家弄得像个新家,弟弟撞进来都惊得脸色发白。
进中学后,我的交际圈扩大了一倍,其中有个姓毛的孤女,她借居在婶婶家,不同别人搭伙,每月领十五元伙食费。我看她出手阔绰,经常在学校门口的店铺里买糕点,而且带着一种自负盈亏、死活由自己的豪气,这些都让我十分向往。
也许我述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疼了母亲,反正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抗议说为什么不让我试一个月。见母亲摇头,我就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也是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觉得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一直希望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她就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
我把那份钱分成三十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原则,我相信自己不会沦为挨饿者。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进餐时,我就坐在发硬的沙发上,独自享受自己的晚餐。有时是几片红肠和一块牛奶面包,有时则是糖糕和麻花。我慢慢地吃,让弟弟觉得可望而不可即,他连连挡不住诱惑朝我这边望过来,母亲干咳一声,制止了这小东西。我像吃西餐那样,进餐时我把手绢当餐巾,想象自己是个高贵的俄罗斯小姐,因为有蓬松的衣袖和曳地的长裙,这样,我进餐时就举止优雅,像演舞台戏似的。
有时我还能很奢侈地摆摆阔气,买一大块叉烧,这时弟弟望过来的眼光里便多了种愤恨,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而一旦饭桌上有大排骨之类的好菜,他也会骄傲地咂嘴。有了好菜,母亲也邀请我,但我一概拒绝,我怕一让步,就会前功尽弃。
这样当了十多天单身贵族之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干系了,只是个干净利落的寄宿者。一天我牙痛,买到的却是隔了几夜的面包,嚼几口我就恨不得扔了它,弟弟他们却在吃我最爱吃的肉蒸蛋!
然而,饭后,弟弟鬼鬼祟祟地来向我讨干面包。我差点也骂他“身在福中不知福”,想想这样骂等于往自己脸上抹黑,只好作罢。弟弟说他也想跟父母散伙,仿效我,我用眼睛瞪他,弄得他悻悻而去。
弟弟是个哮喘病患者。这种病时发时好。发病时,往往在夜晚,他简直喘不上气来,身体一抽一抽的,眼球白多黑少,胸腔内还发出一种古怪的金属音。他一发病,我就可怜他,总是卖力地帮他捶背。可白天他的病就无影无踪了。他是个很有心计的家伙,根本不把我当恩人看待,我常觉得上了当。
弟弟居然真的站出来打天下了,母亲不答应他分伙,他就也开始静坐示威。母亲的威信受到挑战,她不理睬他,说不吃拉倒,然后撤掉饭菜,不动声色地忙自己的事。
他瘪得很,眼睛望着我买的苔条梗,说:“饿死就饿死。”没办法,我只能匀了点东西给他充饥。这样,他就算入了我的伙。每天早上我去买大饼、油条,他总是跟在我后面,名正言顺地说:“我也来一份!”有天中午,我躲开他去店铺吃面,正在庆幸甩掉了混饭的人,突然见他从对面的食品店大摇大摆地走出来,正用手背抹着油光光的嘴巴。
我奔过去,质问他钱的来源,他交叠着手臂,响亮地回答道:“偷来的!”然后,他扬长而去。
这下轮到我发呆了,感觉世界末日就要到来般地绝望:家里竟然出了个贼!我搜他口袋,果然发现若干小钱!他见我急得口吃,这才说是以我的名义向一个邻居借的。我虽然感觉被捉弄了,但想想他未沦为窃贼,还有些欣赏他的灵活,立刻摸出钱让他去还人家。
这样,弟弟找到了养活自己的捷径,他在借钱方面很有天赋,总能让人毫不犹豫地掏出钱来。他的油嘴滑舌和厚脸皮让我从心底鄙夷他,他让我不得不为他还债,还以我的支持者自居,动不动就说:“再坚持几天,我们就赢了。”
母亲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她每天照例炒菜,将菜橱放得满满的。但母亲看我的目光十分冷淡,仿佛我是这场闹剧的主谋。终于,我身上分文没有了,但离一个月还有三天。我向母亲提出预支下月经费,她冷峻地看着我,说:“不行。”
记得被母亲拒绝那天是星期六,早晨我喝了杯水,中午时,我已感觉走路时双膝发软。但我清楚,只要有水喝,饿个十天八天也死不了。星期六下午没课,我没有理由不在中午回家。推开房门,我不由得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在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房内香气四溢,仿佛要请什么贵宾。
弟弟涎着脸蹭在桌边,悄悄地察言观色,见母亲盛了饭吃,他赶紧也为自己盛一碗,狼吞虎咽起来,全然不顾及气节。我没动,怕那独立的成果毁于一旦。我假意翻一本书,把书竖起来挡住他们的视线。在我低头往下看时,忽然发现墙角那儿有一根苔条梗,这意外的发现使我惊喜若狂,感觉更加饥肠辘辘了。等母亲一撤桌面,我就悄悄过去捡起它,可没等我把它往嘴里送,眼尖的弟弟立刻大叫:“你是活受罪!”一下子将我树立起的形象弄塌了。
母亲悄悄地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吃饭桌上的饭,那就吃这个。”
我掰开那面包,我的手在无力地颤抖,从心中流淌出一种酸楚感,那种感觉刻骨铭心,永世难以忘记。
自然,那面包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美味的佳肴。后来,每当我产生饥饿感时,我都会不可遏制地渴望得到这样一个软绵绵的面包。
事后我才知道,那天母亲了解到我囊中空空后,再也没心思干别的了,她请了假,想在家中将她的孩子拉出困境。此刻,母亲那句平平淡淡的话——我们是一家人,才引起我情感上的共鸣。
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的小餐桌上共聚,平常的热腾腾的饭菜在灯光下陡添光彩,还有桌边坐满人的那种热闹而又松弛的氛围,都给我一种失而复得的欣慰。
三天后,一个月期满了,母亲没再询问我的打算,而我也确实没有新设想,那件闹分伙的事就算是这么轻而易举地了结了。再见到那位毛姓孤女时,我总在心里体恤这个尝不到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滋味的人。
然而,弟弟那个爱开口借钱的习惯从那时起就落下了病根,他后来几乎向所有的熟人开过口,让他们成为他的债主。我为此同他大吵过,也宣布过与其决裂。可一旦他的哮喘病复发,我就会不顾一切地为他捶背,全然忘记他曾伤过我的心。
我怕他死、怕他吃苦,怨恨他的习气,又不由自主地想伸过手去帮他。我一面恨自己矛盾重重有悖于逻辑,一面又盼望他活得比我好。到我成年后,我才意识到,这就是亲情——我们是一家人。
如今我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挤公交车回娘家,没有别的事,只求一家人围在灯下的桌边吃一顿饭。饭菜虽然普通,可是心中充满温情。当我从家里走出来,即使走在冬夜萧瑟的冻路上,我也仍感觉毫无寒意,仿佛心中正透出阵阵春风。
我对文学作品的选择标准一直很挑剔,尤其看重作者的“真诚度”。我不太喜欢那些被过度包装,旨在迎合市场热点的内容。我期待的,是那种能沉淀下来的文字力量,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如果这本书能够触及到一些关于“自我接纳”和“独立思考”的核心议题,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鼓励年轻读者去拥抱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盲目地去追逐某种社会期待的“模板”。这种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激发读者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探索之旅。从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来看,我感觉它很有潜力达到这样的深度。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那种厚重感和质感吸引住了。装帧非常精美,纸张的触感也很好,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让我对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好的内容值得用最好的方式呈现。我通常比较注重作者的叙事风格,一个好的故事需要一个能抓住人心的“嗓音”。从一些零星的介绍中,我能推测出这位作者的笔触是极其细腻且富有关怀的,她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将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兴奋、不安,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非常真实、接地气的故事,而不是那些脱离现实的“完美人生剧本”。我更喜欢那些有瑕疵、有挣扎,但最终走向成熟和理解的叙事,那才真正能触动一个正在经历这些的读者的心弦。
评分这本书的宣传语中提到了“9-15岁”这个非常关键的年龄段,这让我对它的内容适配性非常关注。这个阶段的女孩正处于从童年向少女过渡的“变身期”,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剧烈的变化。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描绘这些变化时的客观性与引导性。我希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蹲下来,用平等的姿态与读者对话。我个人对那些探讨“成长中的困惑”的书籍情有独钟,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未知和试错的旅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出口,让读者知道“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那它就已经非常成功了。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被理解的温暖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那种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灵动的插画,让人一看就觉得充满了青春期的好奇与活力。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那些精美的章节标题,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注入的那种细腻的情感和对成长的独特洞察力。我尤其喜欢那种文学作品里特有的韵味,它不仅仅是记录故事,更像是在和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那些标题似乎都在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给年轻女孩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关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成长指南。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那些迷茫又闪光的日子里,给我一些温暖又实在的建议。我感觉这本书的文字会很有节奏感,读起来应该会非常流畅,不会有那种枯燥的说教感,而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画面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合上书本,若有所思地回味良久。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太多了,大多都有些流于表面,只停留在“穿搭”、“交友技巧”这种浅层层面。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深入探讨内心世界的作品。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框架,帮助读者去理解“做女孩”这个身份背后的复杂性——比如如何处理友谊中的嫉妒与和解,如何面对学业压力和自我期望的冲突,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那种能让人在读完后,能够更清晰地看待自己所处环境和内心感受的力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能会非常富有哲思,但绝不晦涩,而是用最贴近年轻人的方式,把那些宏大的主题讲得清晰透彻。
评分好
评分不错,送货快书质量还不错。
评分书很好,孩子喜欢,愿孩子能从中学会成长
评分给孩子买的暑假书,还可以吧!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京东购物放心方便快速…好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京东购物放心方便快速…好评…
评分不错,送货快书质量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