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米爾頓·弗裏德曼,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經濟學原理》作者格裏高利·曼昆,《魔鬼經濟學》作者 史蒂芬·列維特推薦
2.本書推翻我們常見的思維錯誤,培養經濟學思維,洞悉事件動機與本質,過更聰明的生活
3.《魔鬼經濟學》係列*早成名就得益於本書作者的推薦。
4.逃齣認知囚籠,以經濟學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後的世界,打破慣性思維,解決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本書旨在用完美的數學、經濟學、物理學和哲學知識,**我們進行一次穿越時空且充滿刺激性和愉悅感的生活真相探秘之旅。
書中,蘭茲伯格將自己幽默風趣、筆鋒犀利和邏輯嚴密的寫作風格發揮得淋灕盡緻。他一一剖析瞭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關心的熱點問題,用淺顯易懂的案例和直觀生動的圖示為我們講解這些問題的答案:彩虹究竟有幾種顔色? UFO是否存在?世界上*大的數字是多少?榖歌的名字從何而來?奧運會運動員與馬戲團小醜的社會貢獻度,孰大孰小?收入上的大贏傢往往是幸福上的小贏傢嗎?為什麼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更公平?是否應該提倡環保和徵收碳排放稅?慈善捐款的數額多少為宜?我們應該為後代留下些什麼?
常識有可能是錯誤的,公理往往不證自明;很多看似荒誕的行為卻能找到閤乎邏輯的解答,而許多我們自以為深信不疑的卻完全站不住腳。這就是蘭茲伯格眼中的真實世界和生活。
史蒂夫?蘭茲伯格(Steven Landsburg),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現任羅切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蘭茲伯格在《石闆書》(Slate)網絡雜誌撰寫的“每日經濟學”專欄深受歡迎,他也應邀在《財富》《福布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刊物上發錶文章,著有《價格理論與應用》《反常識經濟學1:生活中的經濟遊戲》《反常識經濟學2:為什麼不嚮美麗徵稅》《反常識經濟學3:為什麼常識會撒謊》《反常識經濟學4:性越多越安全》。
列維特是這樣評價蘭茲伯格的:“他大膽、前衛地嚮我們揭示瞭一個道理,洞悉經濟學常識,會改變我們看待日常生活的視角。”這句話說明瞭一切。
寫作此類經濟學讀物需要褪去其高深莫測的麵紗,僅僅留下犀利的邏輯分析,當然或許還要加上點幽默和文采。
幸運的是,蘭茲伯格的文章三者兼具。
簡介:旅程的開端 // V
為何要寫這本書以及這本書涉及的內容
第一部分?現實與非現實
一?論萬物 // 004
世間為何存在萬物而不是空無一物?我給齣的最好答案是:數學的存在是必然的,萬物皆存在,因其皆由數學組成。這一部分會對人工智能有所涉獵。
二?經濟模型的本質和目的 // 025
三?理查德·道金斯弄錯瞭否認上帝的案例 // 033
為什麼說道金斯反對智慧設計論的論點不可能是正確的——關於對上帝存在與否的論證另附有一部分數學分析。
第二部分?信念
四?白日夢信徒 // 048
人類大多數的信念都是欠考慮的,這是因為堅持錯誤的信念並不需要付齣什麼代價。接下來的幾章,我們將會探討一下我的這一觀察所得齣的結論,然後我們再迴到這一話題:我們的信念和知識來自哪裏。
五?貿易保護主義的病狂 / 054
色覺是如何運行的、聲波和水波以及經濟貿易保護主義之瘋狂。
六?信徒信的是什麼? // 067
人們對於宗教不加考慮的信念。為什麼我相信沒有人是從內心深處信仰宗教的。
七?論顯而易見的事物 // 083
人類關於自由意誌、超感官知覺和來世的一些欠考慮的信念。
八?第歐根尼的噩夢 // 093
閤理的分歧可能存在嗎?如果你正與一個和你智商、見識不相上下的人爭論,難道你不應該對對方的論點給予如同自己的論點那樣同等程度的考量嗎?我們一直對這件事情爭執不下就錶明我們實際上並不在乎到底什麼是真的。
第三部分?知識
九?瞭解數學 // 110
我們的數學知識來自哪裏,為什麼邏輯和證據不足以說明問題。
十?未完的事情赫拉剋勒斯和九頭怪蛇(Hercules and the Hydra) // 122
赫拉剋勒斯和九頭蛇怪的寓言故事以及對大數字的探索。
十一?不完備的人類思維 // 133
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以及該理論對人類知識的界限並未涉及的部分。
十二?邏輯規則和一頭肥豬的故事 // 140
邏輯思維的力量,以及對數學理論中最違反直覺的定理進行探索。
十三?證據的規則 // 155
我們從證據中能學到的和不能學到的東西,另有對學前教育的價值以及網絡色情對強奸犯的遏製作用進行探析。
十四?知識的界限 // 171
物理學告知或沒有告知我們的那些可知或不可知的東西,另有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
十五?未完成部分量子糾纏 // 179
量子世界的奇妙,以及它對博弈理論傢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對與錯
十六章?辨彆是非 // 193
一些事關生死、對錯的難題。
十七章?經濟學傢的黃金準則 // 208
養成好行為的經驗之談
十八?如何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經濟學傢黃金準則的使用指南 // 217
把經驗法則付諸實踐
十九?不要做一個無良的人 // 233
以古福斯和嘉倫特探討移民政策
二十?操場上的經濟學傢 // 244
我們關於市場和投票公平方麵那些欠考慮的信念,以及於此形成對照的我們在操場上經過縝密思考的關於公平的信念。
二十一?未完成部分——讓猶太法師來切分這塊大餅 // 260
古老的猶太法師如何預見到瞭現代的經濟學理論
第五部分?理性地生活
二十二?如何思考 // 275
讓思路清晰的一些基本原則,大多是經濟學方麵的,但也涉及算術、神經生物學、原罪以及如何避免鬍說八道。
二十三?學什麼給大學生的一些建議 // 300
給大學生的建議:遠離英語係,選擇哲學要慎重。順道岔開講瞭一下弗蘭剋·拉姆齊輝煌的一生。
附錄 // 301
緻謝 //315
操場上的經濟學傢
我需要學到的東西早在幼兒園時就都學到瞭。
——羅伯特·弗爾傑姆(Robert Fulghum)
如同道德一樣,我們會不自覺地去關注公平這個話題。於是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一下哪些屬於公平的範疇,哪些不屬於這個範疇。
每次當孩子哭喊著嚷嚷“這不公平”時,做父母的就得麵對一個有關經濟公正的問題。比如孩子會走過來問我們下棋的過程中改變遊戲規則可不可以,或者有個孩子躺在沙盒裏聲稱1/4的地盤都是他的,這時候該怎麼辦。作為父母,我們有很大一塊內容是教育孩子做事要講究公平公正。一旦談到操場上怎麼區分好行為和惡劣行為這個問題,每一位父母都成瞭專傢。
雖說這種專長不可能被硬生生套用到市場或投票站,你的孩子指著你給他指導,而國會議員對你的期待則隻是選票。因此,在思考對孩子行為的容忍程度時,你自然會想的更多更清楚些,而對於國會議員則不會如此。
我認為想要成為公平領域的專傢,通常最好的辦法就是密切觀察操場上那些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公平的東西。就此精神,我列瞭幾條每一位父母都應該明瞭的原則,我還會說下這些原則用在成年人世界中的一些看法。
1.不要拿不屬於你的東西。每當政治傢提議要改革稅法、使其更完善時,我們總能聽到有關富人擁有的太多、窮人擁有的太少,讓財富平均分配纔是唯一公平的做法等此類說辭。在我看來,這套說辭好玩的地方就在於沒有人會信這一套。關於這一點我非常確信,因為這麼多年來,我帶女兒去操場玩耍的時候,我還從來沒有聽到過有哪個父母會跟孩子說,如果誰的玩具比你的多,你就可以從他那拿走一些。我也從未聽說哪個父母跟孩子說,如果你發現有些人比另一些人的玩具多,你們就可以組成一個政府,然後投票決定從多的那個人那兒拿走一些玩具。
父母當然鼓勵孩子們相互分享,而且當他們錶現的非常自私時,父母會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羞愧自責。與此同時,我們也會跟他們講,如果碰到有的小孩比較自私,處理此類問題時要用某種閤理的方式,斷不可采用強製的辦法獲取。小孩子可以用甜言蜜語討好下對方,或者討價還價商量下,甚至孤立那個自私的孩子,但是絕不可以簡單粗暴地去搶或偷。同樣,對於任何一個閤法正當的政府來說也是如此,他們並沒有幫你從他人那裏竊取財富的權力。
對孩子來說這一點很簡單,但是成年人的世界就復雜多瞭。成人要麵對的問題並不會齣現在操場上。政府提供服務,而我們要為此交稅。這樣一來,關於“哪些人為哪些事情應該花多少錢閤適”這個問題就會有頗多爭議,需要商榷的空間不小,而從操場上得來的那些經驗都無法來指導我們。是不是富人在國防上就應該比窮人多交點錢呢?或許吧。那麼多齣多少呢?我不知道。
但是如果徵稅僅僅是為瞭重新分配收入的話,這就和我們在操場上一直訓導孩子不應該有的那些行為差不多。如果我們不能接受我們的孩子做齣那樣的行為,我懷疑我們為什麼要接受國會議員們這樣做。把更重的稅收負擔轉移給富人,或許理由充足,也可能毫無道理可言(在第22章中我會提到一些)。但是公平並不能成為這一行為的理由之一。
2. 做齣什麼選擇,就怎樣生活。有一次,我帶著兩個孩子齣去吃飯。他們都有一次選擇的機會:現在吃一份冰激淩或者飯後拿一份泡泡糖。艾利剋斯選擇吃冰激淩,凱萊選擇瞭泡泡糖。
艾利剋斯吃完冰激淩後,我們離開座位去拿凱萊的泡泡糖。凱萊拿到瞭自己的泡泡糖,而艾利剋斯手裏什麼都沒有。這時候艾利剋斯就開始不講理地哭鬧起來。對於任何一個局外的成年人來說,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艾利剋斯沒有理由這樣;因為當時她和凱萊有同樣的選擇權,而且她還先拿到瞭自己選擇的東西。
同樣的事情在成人的世界裏也會發生。早年的時候,彼得和保羅都麵臨相同的機遇。彼得選擇瞭一份工資有保障、每周40個小時的工作;保羅選擇瞭創業,日夜辛勞,而且迴報不確定。30年後,彼得窮睏潦倒,而保羅變得富有起來,彼得就譴責是社會體製造成瞭這種不平等。
我並不想在這裏討論對泡泡糖的喜愛比對冰激淩的喜愛更令人羨慕,同樣地,我也不想討論保羅的選擇是否在本質上比彼得的選擇更加令人嚮往。關於彼得抱怨的那個造成最終結果的理由,我確實想要討論一下。一個好的測驗方法就是去找幾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問問我們是否應該嚴肅對待這一爭論。測試結果是,彼得的理由均被否定。
3. 不要心懷嫉妒。如果你有過同時給幾個小孩分蛋糕的經曆,你肯定會不斷聽到有人嚷嚷“這不公平!我這塊蛋糕比較小!”如果你當時足夠有耐心的話,你可能會嚮他們解釋說那些心無旁騖、不在乎彆人盤裏蛋糕大小的孩子,會比那些常常分心、一心要和彆人比較的孩子在生活中要過得更幸福。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開心,於是我們會告訴他們如果有人給你一塊蛋糕,那麼這就值得開心。而如果彆的孩子分到的蛋糕比你的大,你得記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孩子比你得到的更少。下次如果你覺得某個同事不該提拔卻被提拔時,不妨想想這句話。
4. 錯錯不會得對。如果你居住在美國的普通階層社區裏,那麼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每年要從你的腰包裏拿走5塊錢來資助像美國公共國傢電颱這樣的節目。美國國傢公共電颱的辯護者們,都是成年人,他們習慣性地為這項收費辯解的理由就是其他項目會索取更多的錢;據他們的某些估計,政府在企業福利上索取的費用幾乎是這個數目的兩百多倍。也許這些辯護者的訴求目標是那些沒有小孩的選民吧,要不然有哪個父母會接受小孩這樣的說辭,例如“是的,我偷瞭麯奇餅,但是我知道彆的孩子偷瞭一輛自行車”?
5. 不要多管閑事。兩百多年前,亞當·斯密創立瞭新的經濟學理論,主要研究的是人類在進行交易、易貨貿易或兌換物品方麵的自然傾嚮。這種傾嚮在8歲左右的兒童身上就能完全錶現齣來,其錶現形式是在學校的跳蚤市場上交換貼畫、卡片和瓶蓋。
某個時候,有個孩子——我們叫她露西安——她想和班上的同學利茲進行交易,但是她發現利茲更願意和三年級的艾米麗進行交易。雖然有些失望,但是我們希望露西安能夠認識到她並不能強迫利茲和她進行交易——而且更重要的是,嘗試強迫利茲和她交易的做法是不對的。隻有那種對他人及其苛求的孩子纔會想要老師進行乾涉,阻止利茲和“外人”進行交易。
對那些持貿易保護主義觀點的政治傢來說,他們就是把國會當成一個偉大的國傢層麵的老師,要其來維持校園秩序,通過使所有的孩子都按照老師的特殊喜好或者某些特彆行業的要求來行動——以此確保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如此的話,任何一個八歲的小孩都會告訴你,這個做法糟透瞭。
6. 勇敢地對抗那些恃強淩弱的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艾倫·布林德(Alan Blinder)近期估計,大約會有3000萬—4000萬的美國人因為低工資競爭者的齣現而失去工作。而換句話來說,這3000萬—4000萬的外來勞工所帶來的低物價確是所有美國人要麵臨的一個前景。這樣的話結果很好,盡管那6000萬—8000萬人本應該有更好的工資待遇。
包括布林德教授本人在內,所有的經濟學傢都知道,當美國的工作機會被外包時,美國人整體上是最後的贏傢——低物價帶來的好處遠遠可以抵消低工資造成的損失。換句話來說,贏傢可以多負擔一些來補償失利的人。但這是否就意味著他們應該這樣做呢?比如,為失業人士開一門再培訓課程,是否就是一種道德要求,要由納稅人來買單?
我們可以看到,自由貿易幾乎不會讓任何人變成最終失利的人。[這一觀察應該要歸功於喬治梅森大學的教授唐·布德羅(Don Boudreaux)]。如果可以和鄰居自由交易,我懷疑世上居然還有人沒有從中獲益。想象一下,如果沒有交易,你還得自己種植食物、自己縫製衣服、靠奶奶的傢庭食療法治病的話,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找到一位訓練有素的醫生,也許你就不用那麼依賴奶奶的雞湯瞭,但是——尤其是考慮到她的高齡,你還得為此心存感激。
即便你因為自由貿易丟瞭工作,滿心抱怨這種現象實在是有點無理取鬧,正是因為有瞭自由貿易,你纔能從齣生那天起就過上一種高水準的生活。如果你覺得在自由貿易中遭受瞭負麵影響,世界應該對你有所補償,那麼之前享受貿易帶來的好處時,你又為世界做齣過什麼貢獻呢?
不過,讓我們暫且把這一觀察結果放到一邊,現在我們把一次新的貿易機會或自由貿易協定所産生的影響孤立起來看,我們姑且假定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意義的。很顯然,我們的某些同胞會因為這些協定而受損,至少從狹義上講,在貿易更加蓬勃發展的世界,他們原本可以過得更好,不過在這個例子中他們確實遭受瞭損失。那麼我們虧欠這些同胞什麼呢?
思考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捫心自問:如果有類似的情景,你的道德直覺會做齣什麼判斷?假設多年以來你一直在當地的藥店買洗發水,而有一天你發現在網上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同樣的洗發水。你選擇從網上買洗發水是否就意味著你有義務嚮藥店的藥劑師做齣補償呢?如果你搬到瞭租金較低的公寓,你是否應該嚮原來的房東做齣補償呢?如果你選擇瞭在麥當勞吃飯,你是否應該嚮隔壁餐館的老闆做齣補償呢?
或許會有些神秘莫測的道德哲學理論認為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你應該做齣補償,但是我個人認為人們很難接受這個理論。公共政策總不會為瞭推廣那些我們一輩子都不會接受的道德觀而製定吧?
那麼,從道義上講,失業的工人和被消費者拋棄的藥劑師或者租客放棄的房東相比有什麼不同呢?你也許會說藥劑師和房東一直就麵臨著激烈的競爭,他們知道將要麵對的狀況,然而,舉個例子來說,幾十年來的關稅保護和貿易配額政策使得製造業的工人們看到被保護的希望微乎其微。於是工人們會學習一些彆的技能,現在如果抽走政府層麵的保護,他們會覺得不公平。
這次還是一樣,我們還得問自己,如果碰到類似的情景,他們的這種直覺和我們日常産生的直覺如何關聯起來?幾十年來,校園欺淩現象成為一種謀利的方式而風靡整個美國,而這些惡霸們積纍瞭一些技能使他們可以利用各種機會從中獲得好處。如果我們嚴加治理,使得校園欺淩不再有利可圖,那麼我們還必須嚮惡霸們作齣補償嗎?
恃強淩弱和貿易保護主義有很多共同之處。他們都使用瞭強製的手段(不管是直接使用還是通過法律的手段)讓一方作齣非自願的犧牲而另一方得到財富。比如說,你本來可以從一個時薪5美元的墨西哥人那買東西,而貿易保護主義者卻強迫你花超過三倍的價錢從一個時薪20美元的美國人那裏買,這樣你是被敲詐瞭。如果自由貿易協定可以讓你自由地決定去哪裏買東西,你應該為這種自由感到慶幸。而補償之前那些剝削你的人就跟患上瞭斯德哥爾摩綜閤徵無異。
7. 對不寬容迴饋以寬容。我相信每個小孩都經曆過被排斥的痛苦,而他們最終會明白這樣的痛苦正是獲得自由所要付齣代價的一部分。不是所有的生日聚會都會對你發齣邀請。如果有人完全是齣於一種惡意不邀請你,那麼你有權利去為此傷心,但是你沒有權利擅自闖入會場搗亂。
大人們總是試圖牢記這一原則,卻又總是忘記。舉一個程式化的例子:瑪麗有一間空置的公寓,而喬正好在找住的地方。如果喬因為看不慣瑪麗的種族、宗教或生活方式——甚至完全是齣於惡意——他都可以自由地另尋他處。但是如果瑪麗看不慣喬的種族、宗教信仰或是生活方式,法律要求她必須忍下這些疑慮把房子齣租給喬。
或者:伯特想要雇一名辦公室經理,而厄尼正好想要管理一間辦公室。法律賦予瞭厄尼可以用任何理由拒絕一份工作的權利。如果他不喜歡阿爾巴尼亞人,他就可以選擇不給其打工。法律對伯特的要求標準要更高一點:如果他公開錶示這個職位不招阿爾巴尼亞人的話,那麼他最好請個超厲害的律師。
這些不對等的要求違背瞭公平的最基本準則——即人人都應該被公平地對待,不能因為不相乾的外界因素而改變他們的權利和義務。瑪麗和喬——或者是伯特和厄尼——都有意成為一段商業關係的其中一方。那麼為何在以反對歧視為宗旨的法律下卻要承擔不對等的責任呢?
有兩個很好的理由可以來闡釋下這種僞善的情況。一個是原則性的:不對等的責任是不公平的。另一個是經驗性的:一個體製今天可以限製你鄰居的自由,明天它的權限就有可能擴展到你身上。今天政府要求瑪麗去怎樣選擇租戶,明日就可能要求喬去怎樣選擇齣租公寓。今天他們要求伯特怎麼去選一個辦公室經理,明天就可能會要求厄尼怎樣去選一份工作。如果厄尼拒絕瞭一個厄爾巴尼亞雇主的工作邀請,那麼他是不是還得齣具證明,說明他拒絕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地域歧視呢?
然而為什麼就此打住瞭呢?如果反優先雇傭行動的原則一貫執行下去的話,它們最終會把控製的觸角伸到房地産市場、就業市場,或者甚至於婚姻市場的方方麵麵。在那樣一種超現實的未來世界裏,如果你在選擇愛人的時候還考慮種族因素的話就是一種違法行為。司法部的統計人員會詳細檢查你的約會模式,以確保你正在社會的各階層進行閤理的抽樣選擇。當你要定下終身大事的時候,你還得要證明你所選擇的配偶客觀上比其他任何候選項更有資格成為你的另一半。一旦這種係統進入應用,它就會被擴展(就如同反優先雇傭行動那樣)到性彆和種族方麵。那麼就會齣現這樣的情況:瑪麗可能會被傳喚到法庭受審,原因隻是因為她嫁給瞭一個男人,而此時有一個經驗更為豐富的女性更適閤做配偶。
如果說這個設想聽起來有點難以置信的話,你彆忘瞭今日的反優先雇傭行動在幾年前也是同樣令人難以置信。如果這聽起來就像一場噩夢,那麼請記住瑪麗和伯特的噩夢已經成瞭現實。
對白人男性求職者來說,反優先雇傭行動已經被認為不公平,對那些無辜的被認定為犯瞭種族歧視罪的企業老闆們不公平,甚至對他的目標收益人群來說也不公平。這一行動的部分或全部可能正確也可能不正確,但是這些內容都和我正討論的議題不相乾。我認為反優先雇傭行動對偏執的人不公平,就算是偏執狂也有權受到公平對待。就算一個孩子純粹是齣於惡意排斥你,他也有權拒絕你參加他的生日聚會。
你我都不贊成偏執的行為。但是主張寬容的個人美德和多元化的公眾美德要求我們支持那些我們並不贊成的東西。讓人們對不寬容的行為報以寬容的想法有點自相矛盾,但其他有些不錯的想法也都是這樣,比如那些支持政府審查製度的人享有言論自由。事實上,言論自由和寬容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對於我們拍手稱快的事情和那些打心底裏冒犯我們的事情不能一視同仁的話,那麼他們就毫無意義。
8. 不要懲罰無辜的人。種族性的規定和反優先雇傭行動自有人為其辯護,部分原因是:這是對奴隸製遺留問題的一種公平的補償。不幸的是,這些項目的成本費用大部分是由白人子孫來承擔,而他們的祖先是在奴隸製被廢除很久之後纔來到瞭美國。種族優先權並不是消除奴隸製殘餘影響的辦法;它隻是簡單地把影響從一群無辜者身上轉移到瞭另一群無辜者的身上。
當我在杜剋大學那間擠滿瞭本科生的屋子裏發錶這樣的論點時,一個學生經過沉思,提齣美國黑人所受的壓迫並沒有因為奴隸製的廢除而結束。他認為即使是一個二十世紀纔來美國的移民傢庭也有可能受益(以犧牲黑人為代價),因為後來有長達數十年的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法規《吉姆剋勞法》。
但是話說迴來,《吉姆剋勞法》(和其他種隔離措施一樣)是種族間進行貿易的障礙,而經濟學傢都知道貿易障礙從總體上來說對雙方都不利。白人被勸阻不要去服務黑人顧客、光顧黑人商店、雇用黑人員工或者為黑人老闆打工,這些白人也都是《吉姆剋勞法》的受害者,就和黑人是一樣的。
換一種方式來討論可能是一種糟糕的經濟學理論,也可能被認為是種族歧視。《吉姆剋勞法》阻止黑人去和白人做生意,同樣也阻止白人去和黑人做生意。剝奪和白人做生意的權利就是一種壓迫,而剝奪和黑人做生意的權利就不是什麼大事瞭嗎,有誰會這樣想?
誠然,《吉姆剋勞法》是白人選民製定的,因此人們會傾嚮於得齣結論認為該法律總體上是對白人有利。但是這種邏輯需要建立在這樣一種民主理論上,它與所有的經驗都不一緻。白糖補貼、煙草補貼和石油補貼是由所有的美國選民製定的,而且理智的人們沒有一個會認為這些法案對所有的美國人有利。相反,這些法案隻對一小部分有特殊利益的集團有利,他們利用一定的政治影響力去利用大眾來獲利。
《吉姆剋勞法》造成瞭貿易壁壘,的確如此。不過這一法規造成的影響遠不止如此;它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侮辱性的規定,從種族隔離製度下的飲用水隔離到不平等的公立學校的隔離等。因此,這套法規給黑人造成的傷害要遠遠大於給白人造成的傷害,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事實遠不緻於說白人就是這一法規的受益人,享有特權,因此他們就該承擔起賠償黑人因《吉姆剋勞法》而過上悲慘生活的責任。
這裏似乎要引發一場政治爭議,但是如果我們把操場上的那一套標準用到這裏的話,爭議點會迎刃而解。在那裏,如果約翰尼偷走瞭瑪麗的沙桶,沒有人會想到強製無辜的博比嚮瑪麗做齣賠償。
9. 對自願者不要得寸進尺。當食品雜貨店裏的萵苣價格賣得高時,顧客就會咒罵雜貨店老闆,但是這些人並不會咒罵自己的朋友和鄰居,因為朋友和鄰居根本不會賣萵苣給他們。我們也不會看到這些滿腹牢騷的顧客去自己開個雜貨店,然後齣售低價食品。那些一步路都不願意多走的傢夥卻要求雜貨店老闆再多走一英裏去給他們采購更便宜的食品。
同樣地,工人們對於付給他們低工資的老闆總是怨聲載道,卻不會去詛咒其他那些根本就不會給他們工資的老闆(或者不是老闆的人)。這一點不僅在道義上毫無意義,在經濟學上也不劃算。一個老闆要雇用工人——而且是低薪雇用——從市場上帶走瞭幾個工人,這就會迫使其他雇主之間相互競爭去搶奪剩下的那些工人——由此工資就會漲上去,而不是下降。如果你要找一份高薪的工作,那麼開齣低工資的老闆是提供瞭解決辦法,而不是製造瞭麻煩。
我們再來考慮下房東瑪麗,她不願意把房子租給那些她不喜歡的人。也許你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然而,當瑪麗修建瞭一棟公寓樓而不願意齣租給你時,她仍給你帶來瞭一點點好處:通過招攬租客,從而彆的公寓樓會産生閑置的房間,這樣住房市場的壓力會減少那麼一點點。拿這點和我可能給你帶來的好處進行對比。我並沒有計劃要進入房地産市場。就像瑪麗不會把房子齣租給你一樣,我也不會把房間齣租給你;我甚至都沒有可供齣租給你的房産。但是從法律的角度來講,瑪麗拒絕租房給你,這已經給你造成瞭一定的傷害,但我卻是完全無辜的。這樣聽起來實在令人抓狂。
一方麵怨恨雜貨店老闆、雇主老闆或是房東,然而另一方麵卻無視世界上其他那些不能給你提供更便宜的萵苣、一份高薪工作的人,這其實至少可以說是一種相對沒什麼害處、但卻有多重道德標準的做法。但是,人們道德矛盾的傾嚮在彆處也有體現,而且有時候還會很激烈。每6個月左右,在自然災害導緻受災區常用資源匱乏時,你就會看到很多新聞報道,抨擊那些把一加侖水賣到7美元或者肆意哄抬某些重要生活必需品價格的無良商傢。通常,對於此類事件,新聞主播和政治傢們總是義正言辭,非常憤慨,但是我從來沒見他們去運水到災區來,以每加侖7美元或者其他任何價格提供給災民。如果那些不道德的奸商有責任把水價降到每加侖7美元以下,那麼新聞主播為什麼不來承擔這個責任呢?
同樣地,小企業的老闆被要求必須給殘障人士工作機會。如果這是基於一種道德上的責任的話——換句話來說,如果存在一種必須聘請殘障人士的道義責任——那麼其他人也應該被要求去開辦小企業來招聘殘障人士。畢竟,當道德責任存在時,它一定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要麼它對所有人都有要求,要麼不對任何人有要求。
有時候——也不會過於頻繁,隻是偶爾——操場上會有孩子自願去清掃垃圾。我們通常的迴應是不會要求這個孩子去清理整個操場。雜貨店老闆賣給你萵苣,隻是價格略高;房東把房子租給瞭彆人,隻是租客不是你;一個公司的老闆沒有直接聘用你而是雇瞭你的鄰居,但是卻改善瞭你的就業前景——所有這些人都給你帶來瞭一點小小的益處,就像那個在操場上撿起幾張糖果包裝紙的小孩。你可以希望他們為你做的更多,但是要求他們這樣去做卻是極其無禮取鬧。
旅程的開端
我非常喜歡人們嚮我講述他們的童年時光,但是他們得說快點兒,要不然我就耐不住嚮他們講我的童年瞭。
——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
入幼兒園的第一天,羅森伯格太太就跟我們交代瞭一天的日程安排:午休時間、遊戲時間和點心時間,並且每天下午兩點,要集體“穿過大廳”。
她並沒有說我們要到哪裏,也沒有解釋為什麼,我也不記得我對此産生過好奇。事實上,不會對事物産生好奇這一點在我的整個小學時代一直睏擾著我:六年級的時候,我已經掌握瞭關於紡織業一切能夠瞭解到的知識,而我卻從來沒問過紡織到底是什麼,而且也從來沒有想過紡織必須得是點什麼。如果有人非得讓我猜的話,我很有可能會說紡織就是一種類似油氈的東西,但我還從來沒有猜過這個地步,或者想都沒想過還有什麼東西需要猜想。
反正一到下午兩點,我們就會繞著教室外麵排好隊跟著羅森伯格太太穿過大廳。一開始我還高高興興地讓自己跟上大傢的步伐,直到我們轉瞭個彎,我見到瞭我在這個地球上生活的五年中最不祥的東西:牆上的一個標誌——這個標誌很閃亮,你絕對不會懷疑它的重要性——上麵有一排字:安全齣口(FIRE EXIT),還有一個大大的紅色箭頭指嚮我們正在走的那個方嚮。
那會兒我還完全不知道“齣口”(EXIT)是什麼意思,但是我確定知道火(FIRE)是什麼,要想讓我跟著羅森伯格太太或者任何人再往前走,門兒都沒有。我掉頭迴瞭教室,坐在教室裏安靜地等待大批焚燒人體消息的到來。
我不認為我曾嚮他人提齣過警告。大概我那時候覺得他們來幼兒園之前沒有學會認字是他們自己的錯。或許我那時候想最好還是不要引起他人對我的注意,以免那股控製住羅森伯格太太的力量會來找我,把我也扔到大火裏。我不記得當時我有多焦慮不安。我隻是平靜地坐在教室裏,即便他們都安全返迴時,我也不認為我當時感到特彆驚詫或好奇,我並不好奇他們是如何躲過瞭這場災難。
從那一天起,兩點鍾,其他人照舊排隊穿過大廳,而我則安靜地坐在課桌旁等待。羅森伯格太太對此從來沒說過什麼。她和班上的其他同學照例穿過那個大廳,一會又迴到教室。我一直堅信遲早有一天他們會被燒成灰燼。從那時起,我確實開始好奇他們都去瞭哪裏。
這是我在幼兒園的大謎團之一。第二個大謎團是:每天下午兩點半左右,羅森伯格太太就會派一個同學帶我去上廁所。我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我會被單獨挑齣來帶著上廁所;可以肯定的是,班上的其他孩子都和我一樣傢境貧寒。也許他們都是金屬製造的機器人,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他們能穿過火海還能活著迴來。
有一天,羅森伯格太太走過來問我:“為什麼你從來都不跟我們一起穿過那個大廳呢?”如果跟她說是因為我害怕火,我會覺得非常難為情,於是我就說“隻是不喜歡而已”。就像其他偉大的幼兒園老師慣常的做法那樣,她用飽含溫柔和堅定的語氣跟我說:“那麼,以後你必須得去。”然後我迴答:“好的。”
那晚我並沒有翻來覆去睡不著,我沒有感到驚慌,也沒有計劃逃跑。帶著一種禪意的寜靜,我接受瞭這一事實,我將和班上的同學一起穿過那個大廳,然後彼此就再也杳無音信;其他人已經成功地來來迴迴走瞭十幾遭這件事從來沒有進入到我的意識,不能作為相關的數據說明什麼。明天我們將一同穿過那個大廳,然後我們再也不會迴來。我準備順其自然瞭。
但是第二天快到下午兩點的時候,我內心的平靜開始消散。我得提起勇氣站進隊列裏,因為羅森伯格太太說瞭我必須得這樣做,所以我就這麼做瞭。
我們穿過瞭大廳,走過瞭那個清晰的標誌,它直指我們的死亡之路。但是——你應該預料到瞭——旅程結束時,並沒有齣現大火。那裏有個衛生間!
就是在那個衛生間裏,我得到瞭一生中最為驚人的知識上的啓發。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謎團:同學們每天排隊去的是哪裏?還有為什麼是我,而且隻有我每天被護送去上廁所?最後證明兩個謎團有著恰好一模一樣的答案。就在那一刻,我瞭解到整個世界是一個復雜交織的地方,每一個事物都會觸動其他事物,復雜中透露著美麗,我還知道瞭真正的瞭解得靠親眼看見萬物是怎麼整閤為一體的纔行。
當我跟羅森伯格太太說“我隻是不喜歡”穿過那個大廳時,我相信她感覺到瞭我的尷尬,而且我還相信她以為讓我不好意思的是衛生間本身。可憐的羅森伯格太太不會像我一樣,她絕對瞭解不到真理。
那天之後,我再也不為那個齣口標誌擔憂瞭。生命太過豐富精彩,我們沒有時間浪費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瑣事上麵,比如為什麼有人把這個誤導人的標誌貼到牆上,或者紡織是什麼。在我五歲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
雖然我下定決心要把注意力放在整體上麵,著眼大局,但十歲的時候我就非常肯定將會投身於哲學研究。對我來說,其他道路仿佛都是險境叢生。是的,你可以選擇去建造橋梁、寫詩或治療癌癥救死扶傷,但是如果不把生命浸潤在哲學的海洋中,你又怎麼能夠知道哪些橋梁、詩作或者醫學突破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呢?
幾年後,有兩個令我驚詫的發現使我偏離瞭既定的生涯:其一,所有的道路其實都是險境叢生,充滿風險。要是你把一生都投入到哲學研究,而在九十二歲高齡時突然發現你本應該去上醫學院怎麼辦?其二,為什麼要窮盡五十多年深入研究,就為瞭看看某個癌癥療法是否可行?
受著這兩個發現的影響,我之前立下的誌嚮受到瞭不小的衝撞,之後我混沌瞭幾年,直到有一天,大概是十幾歲的時候,我無意中發現瞭一本小書,名字叫作《狹義相對論中的時空》(Space and Time in Special Relativity),作者是康奈爾大學的大衛·默民教授(N. David Mermin),然後我發現我有可能進行思考。我指的是真正的思考。默民教授的闡述非常清晰,而且行文齣彩,正是他嚮我展示瞭如何以一兩個簡單清晰的假設開始,然後梳理齣它們對應的邏輯結論,進而建立起關於時空本質的看法,這些看法往往都非常壯觀,齣人意料。物理學專業的大一新生上課都會用到這本教材,但是對於一個準大學生來說,這些內容還是相當令我驚奇的。
許多年後,我開始思考人口問題,更確切地說是思考“對整個世界來說,擁有‘適量數目’的人口意味著什麼?”,例如,“居住著十億非常幸福的人的世界”和“承載著一百億不那麼幸福的人類的世界”哪一個更好,我們是否應該力求幸福總數的最大化(暫且不論這個幸福意味著什麼),或者幸福平均值最大化,又或者某個彆的值的最大化。
我先找瞭幾個簡單清晰的假設作為開端,這幾個假設我猜想每個人應該都沒有異議,然後我梳理齣它們的邏輯結論。盡管這個問題我隻解決瞭一小部分,但是我特彆高興,因為我發現我推理齣的那套方程式恰好和默民教授在他另一篇有關相對論的論文中推導齣的方程式一模一樣。也就是說,我和他研究的問題在結構上存在驚人的相似性。我把我的論文復印瞭一份給默民教授送去,還附上瞭一封說明信,感謝他一直以來給我的啓發,直到現在我還珍藏著他那封親切的迴復。
盡管默民教授的書對我的思想衝擊很大,我還從來沒有想到過去研究物理學;我一直懷疑,我不是那種能在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前坐得住的人。因此我上瞭大學,在幾個專業(英語、曆史、政治學)間來迴躊躇,直到有一天,一個在數學方麵極有天賦的朋友鮑勃·海曼(Bob Hyman)來找我,他說無窮集有無限種形式,規模各有不同,有一些比另一些要大得多。這話聽起來特彆奇怪也特彆有趣,於是我還得去瞭解好多相關知識。在鮑勃的推薦下,我修瞭一門集閤論的課,並因此愛上瞭數學。
我熱愛數學和熱愛那本相對論的書的理由是一樣的——結構優美,邏輯清晰,包含的真理深奧而又無可爭議。從那時候起,我修瞭好多數學課程,以至於最後疏忽瞭大學對於課程分布的要求,最後沒能拿到學位。
所幸的是,當我認清我不可能拿到大學畢業證書時,我已經被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院錄取;同樣幸運的是,在芝加哥大學沒有人曾問起我是否真的讀完瞭大學。
在芝加哥大學學習數學期間,我偶然結識瞭一幫活力滿滿的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他們邀請我加入他們每日的午餐自由知識競賽。這不免讓人想起瞭阿爾岡昆圓桌午餐會,不僅有智慧的火花,還有令人醍醐灌頂的觀點。我瞭解到,經濟學傢也是一樣的,他們也會從簡單的假設開始,然後通過邏輯手段步步推進,最後得到齣人意料的結論。我也想要學一下這些手段,這些朋友就很有耐心地教我,他們都是很好的老師。
令我又高興又吃驚的是,那些一起午餐的同伴不僅精力充沛,大腦聰明,風趣幽默,而且都對真理有一股強烈的熱情,所有這些特點和我剛來到研究生院時産生的感覺一模一樣。這30年來,我一直把這些同伴看作我幸福生活中最大的福分。
後來我繼續從事數學和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偶爾也會涉獵一點點物理學,即便如此,我從來沒有忽略過對於那些大的哲學問題的癡迷:宇宙從何而來?世上為何存在萬物而不是空無一物?知識如何能被人類觸及?用什麼可以來證明人的信念?我們如何辨彆是非和善惡?我們應該怎樣生活?
關於這些問題,哲學傢有一套很有用的思維方法,但是即便不是哲學傢,人們也自有辦法。物理學傢也能知道一些關於宇宙起源的東西;數學傢能夠瞭解到一些現實中運行著的模式;經濟學傢能夠知曉我們的選擇如何會對他人的生活産生影響,這和辨彆是非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已經逐漸認識到這些學科為研究那些哲學問題提供瞭最好的工具。
當一個拿著錘子的人跟你說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的時候,你應該懷疑他的客觀性。當一個對數學和經濟學都有涉獵的人跟你說哲學問題可以通過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來解決時,你就可以和他做齣一模一樣的反應。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認為因果關係應該反過來:我被數學和經濟學吸引到是因為它們可以闡明那些大問題。我看到瞭釘子,然後再去尋找閤適的錘子。
在這本書中,我將會和大傢分享下我關於現實本質的看法,知識的基礎以及倫理學的根基。我不敢說我所有的看法都是對的,但是我會一一解釋下為什麼我認為它們是閤理的——或者為什麼它們比其他看法更有可能是對的。(盡管最後我有可能會被其他新的觀點說服。)
在講述這些話題的過程中,我也會岔開去闡述一點點科學、數學以及經濟學的東西——有時候是為瞭說明一個問題,有時候僅僅是因為好玩。因此我們將會學習到一點關於大數字的知識、色覺的運行機製、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的真正含義、猶太教法典《塔木德》中對破産財産如何分割的指示等其他很多內容。
如同我們對兒時光景的記憶那樣,我對哲學的漫談也是沒個頭尾,沒有順序。有時候岔開話題後會再迴到主題;有時候我會繼續去講點新的東西。
獨到的見解乃為世間罕見之物,而我的書中也委實不多。書中提到的那些思想,其他人已早有涉獵,或許還有駁斥,但是我希望我的講述方式能夠激起你的興趣,對你形成一定的挑戰,如此我們在這本書中就能得到極大享受。
618京東圖書滿減活動優惠力度很大,買瞭一韆多元書,夠看半年瞭,嗬嗬。
評分京東的忠實粉絲,京東上買書經濟實惠,還送上門,你用再跑書店往迴帶瞭,輕鬆!
評分我如果愛你——
評分活動時候買的,很劃算~
評分相當不錯,超級贊的,嘻嘻嘻
評分爐溫先暖酒,手冷未梳頭!加油!
評分很好,內容豐富,印刷裝幀精美!
評分書很不錯,包裝也很好,周末準備看起來!
評分小島經濟學:魚、美元和經濟的故事,經典故事,經典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