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决胜者006:重骑兵千年战史(上)(修订版)

战场决胜者006:重骑兵千年战史(上)(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语者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史
  • 重骑兵
  • 战争史
  • 欧洲军事
  • 中世纪
  • 近现代
  • 骑兵战术
  • 军事文化
  • 历史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42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804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场决胜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重铠、骑矛和马镫;纪律、机动、和勇气。东西方重骑兵进化升级全史。 公元前7世纪到公园7世纪,欧亚大陆重装骑兵们纵横驰骋的一千年。

海报:

内容简介

重骑兵作为欧亚大陆上长久以来的重要军种,数千年来为各文明所重视。该兵种逐步成熟之后,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力就是陆军实力的标志。《重骑兵千年战史》是一部叙述世界主要文明(包括中国)的重骑兵诞生、对抗、借鉴、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并且结合历史背景特别是大量中外战例,对装备、人员、战术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分析。本册共十二章,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8-6世纪的亚述、斯基泰人的重骑兵,至公元7-9世纪的中国唐朝重骑兵,用无数精彩与波澜壮阔的场面叙述着重骑兵一千年的战史。
其一,详述16世纪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宏图壮志,他在任期间,不仅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展开了夺意大利的战争,还与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在地中海上进行了一番较量。
其二,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成了大唐又一棘手问题,淄青叛乱就是其中之一,回顾唐宪宗对雄踞齐鲁近六十年的淄青李氏家族的分化瓦解。
其三,美国内战期间,南北双方为争夺马里兰,爆发了骇人听闻的血腥“一日战役”——安提塔姆战役。全面讲解这场促使林肯宣布《解放宣言》的大会战。
其四,再现古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西西里岛爆发的*一次布匿战争,此役后,罗马取代迦太基成为地中海上不可招惹的强者。
其五,系统梳理清朝旧式战船、水师与海防,以此勾勒清朝海军大致水平,解答其为何在鸦片战争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

龙语者,著有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拜占庭英雄血脉》,并写作翻译了大量历史研究文章。擅长军事题材,文章在系列图书《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帝国强军》中多有登出。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重骑兵的黎明:斯基泰人与亚述人的早期重骑兵
稚嫩的新兵种:波斯及希腊早期重骑兵的局限
大帝的王*军: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伙伴骑兵
军团的新克星:古罗马时代早期敌人们的重骑兵
陷阵的突骑:古典时代的汉帝国重骑兵军团
崛起的“龙旗”:罗马帝国与萨尔玛提亚重骑兵
马镫上的甲骑:南北朝时代中国具装骑兵的崛起和*先
东西方的双雄:罗马- 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的重骑兵
重建罗马的*耀: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重骑兵与他们西方的对手
帝国的胜利之基:拜占庭与波斯萨珊重骑兵的再次对决
“安拉之剑”的锋芒:阿拉伯帝国大扩张时代的重骑兵
玄甲军的狂飙:“天可汗”的大唐帝国重骑兵

精彩书摘

伙伴骑兵并不是马其顿所有骑兵的称呼,而是马其顿所有骑兵中*精锐的力量,希腊语是hetairoi。这个名称的来源是他们既是*族,同时其中很多人也与国王一起习武学习成长,属于国王身边的精英护卫骑兵。之后在亚历山大大帝的统治中,其人数不停扩大。
伙伴骑兵均为重型骑兵。有的军史学家将他们称为古典时代的第*种冲击型重骑兵,同时也被认为是古典时代*好的骑兵。
伙伴骑兵装备着绪斯同骑枪,一种长约11.5-13.9英尺的骑枪,即长度3.5至4.25米。显然,这种骑枪的长度超过了斯基泰重甲骑兵的3米长矛。这种矛两边都有尖,既是为了骑枪的平衡,也是为了在矛头折断之际有一个备份。
对于这种骑枪的用法,不同的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伙伴骑兵是单手握住骑枪的前部,进行自上而下的刺杀;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是双手持握,像后来的东方重型骑兵进行冲杀;也有的认为是单手持握中部,并以正手的握姿刺杀。更多的学者认为他们使用骑枪的方式是根据个人习惯,而骑枪长度是多样化的。确实,各方资料中就展现了*全不一样的骑枪使用方式。
马其顿伙伴骑兵这种对骑枪的反手持握、自上而下刺杀,以及双手持枪冲锋的模式,在西方世界流行得非常久——大约有十四个世纪左右。在东方国家,这种模式的时间还要再长一些,直到1500年后,公元12世纪开始流行的西方夹枪式冲锋的方式才将其取代。很显然,绪斯同骑枪更偏重于冲击而不太适用于近身格斗。因此,这种“冲击型重骑兵”直接影响了东西方的重骑兵战术走向。
在马其顿重骑兵之前,波斯或斯基泰的精英重骑兵虽然已经出现人马俱甲的状态,但他们仍以掷矛、短矛或弓箭作为主要武器。斯基泰人虽然也有冲击型的长矛,但无论在战术编制素养或是专业性上都逊色于马其顿伙伴骑兵。这也是马其顿伙伴骑兵能伴随马其顿方阵,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即使拥有两根矛头,这么长的矛也会有折断的时候。这时候,伙伴骑兵就使用他们叶片状的“科庇斯曲身剑”。这种剑身的设计让它们能兼顾一部分斧子的功能。有时他们也用50-60厘米长的“西弗斯”双刃短剑。防护方面,他们使用当时希腊世界流行的青铜肌肉甲或亚麻胸甲,有护肩,头戴*名的玻俄提亚式头盔。这种头盔是开放的,让骑手保持着不错的视觉与听觉。头盔两侧向下折叠,有着不错的防御。在色诺芬的记载中:“这种头盔给予胸甲以上部分*好的防御,而且还保持着自由的视野。”另外,伙伴骑兵不配盾牌。
在腓力二世时代以及他伟大的儿子亚历山大继位初期,伙伴骑兵被编成8个骑兵中队,每个骑兵中队人数在200-300人之间。亚历山大自指挥的*家伙伴骑兵中队则是400人。虽然他有两位亲信将领替他指挥其他的伙伴骑兵,但在战场上,亚历山大也经常会亲自指挥其他的伙伴骑兵。到了公元前338年,亚历山大远征前夕,他大概拥有伙伴骑兵2600人左右。
可以说,腓力二世是这支伟大军队的创造者,他用*好的成绩“报答”了他曾经的老师。他的马其顿方阵与伙伴骑兵,在格罗尼亚会战终结了曾以“斜线方阵”与希腊强力骑兵闻名的底比斯军队,并将底比斯*精锐的部队“神圣军团”尽数歼灭。
但将这支军队发挥到*致的,还是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腓力二世被暗杀后,亚历山大即位,年轻君王让马其顿王国逐步成为希腊世界的新霸主,更通过一场又一场胜利征服了巴尔干地区。在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与色雷斯地区特里巴利人交战,“马其顿的骑兵并不射箭,而是直接向敌人冲撞过去,而敌人在猛冲乱撞之间溃败,在溃逃中有3000人被杀,而马其顿方面损失了11名骑兵与40多名步兵。”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则集结了30000至40000名步兵与4000至5000名骑兵,跨过了达达尼尔海峡,并向曾经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发动远征。
亚历山大所面对的,是一个过去一直压制希腊诸城邦,同样精于战争与征服,并拥有比他远征军人数更多的大帝国。波斯军队边疆的三位总督,包括波斯王大流士的驸马,集结了35500名士兵,其中包括20000名骑兵,而亚历山大则集结了手中37100人,包括5100名骑兵与32000名步兵。双方在格拉尼库斯河展开了一场规模*前的骑兵大战。如果说之前马其顿的主要胜利是方阵取得的,那么格拉尼库斯河几乎就是纯粹的骑兵之战。波斯军队企图在河岸处阻挡马其顿军队,而亚历山大则亲自率军渡河。当他率领精锐的右翼伙伴骑兵渡河之际,他耀眼醒目的盔甲使得波斯骑兵纷纷冲上来阻挡他,双方骑兵展开非常激烈的肉搏战。
马其顿重骑兵与波斯骑兵相比,除了军队素质更高,纪律严明并更加顽强之外,武器上也占据了上风。“马其顿骑兵武器较好,他们使用山茱萸木制成的诸斯同长枪,而波斯骑兵用短标枪与短矛。”
在血腥的骑兵肉搏战中,亚历山大亲自将骑枪插入了大流士女婿米色瑞达提斯的头颅里,但他的头盔也被另一名波斯将领用刀砍掉,幸亏亚历山大麾下的猛将克雷塔斯及时用剑砍掉了这名波斯将领的肩膀。“骑兵纷纷赶到,波斯骑兵无论人或马都被长矛(诸斯同骑枪)刺杀,他们的中*阵线开始后陷,两翼的骑兵也被突破,于是开始急切地逃命。”显然,波斯骑兵在希波战争时代的质量优势荡然无存。

前言/序言

必须以骑兵对付骑兵,因为每一位将军都将其骑兵部署在两翼,以便攻击对方重型步兵薄弱的翼侧和后方。——《西方战争艺术》阿彻·琼斯[美]
喷吐着战斗气息的强壮战马小步向前,骑手们披挂的金属铠甲叶片摩擦出令人不安的声响,逐渐达到疾驰状态的战马背脊如潮水般起伏,密集队形下的小步慢跑化身为一往无前的狂奔,铁蹄踩踏大地时发出地动山摇的轰鸣。他们有时迂回,有时长途奔袭,但更多的是正面或侧面狂野的突击。那些昂贵的、人马均披挂铠甲的骑士更是恐怖的地狱使者。敌军纷纷被成片踩倒,顽强的抵抗被瞬间摧毁,稳固的阵型在混乱中被冲垮。
他们在古典时期隐蔽在步兵方阵或军团的后方,默默保护着军队侧翼,关键时刻才发动决定性的突击。在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代,他们则是战场上当之无愧的*者,密集的冲锋队形甚至能瞬间毁灭整支敌军。即使在滑膛枪与火炮愈加先进的19 世纪初,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征服中依然可以看到他们整齐、华丽、优美、雄壮的身影与气势十*的冲锋。
公元前6 世纪,终结波斯居鲁士大帝的马萨革泰重骑兵;公元前4 世纪,亚历山大大帝战无不胜的伙伴骑兵;公元前3 世纪,汉尼拔毁灭整支罗马军团的伊比利亚重骑兵,扎马战役给迦太基军阵背部*后一击的罗马骑兵;公元前1 世纪,消灭克拉苏军团的帕提亚具装骑兵,都是古典时代重步兵背后出彩的配角。
中世纪时代开始,他们终于成为主角。公元6 世纪,上演拜占庭具装骑兵与波斯萨珊具装骑兵的对决;公元7 世纪,唐军千余玄甲铁骑击穿十万大军军阵,并高举胜利的军旗;公元10 世纪,拜占庭铁甲圣骑兵无惧弓箭与标枪的齐射,碾碎阿拉伯重矛兵的矛尖;公元12 世纪,十字军圣殿骑士则对数十倍于已的埃及大军发动无所畏惧的冲锋;公元13 世纪,蒙古重骑兵协同蒙古轻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公元15 世纪,法国板甲骑士在百年战争后期将英军驱赶回海岛;公元16 世纪,人马均包裹着板甲的敕令骑士冒着枪弹与如林长枪拼命鏖战;公元17 世纪,华丽如天使般的波兰翼骑兵冲锋成为维也纳战役的关键;公元19 世纪,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的高大、英武的胸甲骑兵,在埃劳会战中冒着枪林弹雨,发起铺天盖地的英勇墙式冲锋。所有这*切,无数精彩与波澜壮阔的场面,叙述着重骑兵2 千多年的英雄战史。


铁蹄踏碎千年:重骑兵的史诗与征途 《战场决胜者006:重骑兵千年战史(上)(修订版)》并非一本简单的军事史著作,它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宏大史诗,一次对人类战争史上最具颠覆性力量——重骑兵——的深度挖掘与全面梳理。本书剥离了冗杂的战场细节,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铁甲洪流,探寻它们如何从最初的雏形,演变为令敌胆寒的决定性力量,以及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技术革新、战术演变和社会影响。 引子:战场的巨兽——重骑兵的诞生与早期掠影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跃入罗马的军团或中世纪的骑士盛宴,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东方,探索那些被后世所忽视的、重骑兵最初的萌芽。从草原民族的疾风骤雨般的骑射混合战术,到早期铁器时代金属铠甲与马匹驯化带来的变革,我们试图勾勒出重骑兵概念的起源。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编年史罗列,而是对“重”与“骑”结合的战略意义的初步解析。它不仅关乎个体战士的武装程度,更在于如何通过集结成军,以压倒性的冲击力撕裂敌阵。 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亚述帝国、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等早期文明,考察他们是否已开始尝试利用重装骑兵作为突击力量。这些早期的尝试,或许还显得粗糙,甚至与我们今日印象中的重骑兵有所差异,但它们却是孕育日后辉煌的种子。我们将分析当时的冶金技术、畜牧业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如何促成了这种以人马俱重为特点的军事力量的出现。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对“重骑兵”这一概念的理解差异,为后续章节的深入铺垫。 第一篇: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从希腊化世界到罗马的阴影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从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与希腊化世界的“萨里萨”长枪方阵开始,但重点并非方阵本身,而是与其对抗或互补的骑兵力量。亚历山大麾下卡塔弗拉克托伊(Cataphractarii)的出现,是重装骑兵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书将详细剖析这种全身披甲、马匹也覆盖着鳞甲的骑兵,如何在战场上扮演“攻城锤”的角色,以及他们的出现对传统步兵方阵构成的挑战。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时期,重骑兵的地位与演变。罗马人并非以重骑兵著称,但他们如何吸收、借鉴并最终在必要时运用了重骑兵,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们将分析罗马军队中“equites”阶层的骑兵构成,以及他们在与东方强敌(如帕提亚、萨珊波斯)交战时,对重装骑兵战术的认识和应对。本书会详细审视罗马与萨珊波斯之间频繁的边境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重骑兵技术与战术对抗的绝佳案例。通过对战役的分析,我们将看到重骑兵在穿透能力、冲击力以及战场威慑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也揭示其在机动性、后勤保障以及特定地形下的局限性。 第二篇:十字军的荣光与挑战——中世纪重骑兵的黄金时代 中世纪,无疑是重骑兵的黄金时代。本书将详尽描绘欧洲骑士的崛起,他们不仅仅是战士,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骑士的盔甲从锁子甲到板甲的演变过程,以及马具、马匹品种的改良如何进一步提升了重骑兵的作战效能。这不是一本关于骑士文学的解读,而是聚焦于他们作为一支军事力量的客观分析。 本书将详细阐述中世纪晚期,尤其是十字军东征期间,重骑兵在战场上的核心地位。我们将分析十字军骑士如何将他们的重骑兵力量,与步兵、弓箭手等兵种协同作战,以应对东方骑射混合战术的威胁。我们将对著名的战役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比如卡莱战役、蒙吉萨战役等,通过分析战前部署、战场态势、战术执行以及战后影响,来揭示重骑兵在不同情境下的胜败因素。 同时,本书不会回避重骑兵在这一时期的局限性。例如,昂贵的装备、训练周期长、对马匹的依赖以及在复杂地形下的行动不便等问题。我们将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重骑兵的战略部署,以及技术进步(如长柄武器的普及)如何逐渐削弱了重骑兵在某些方面的绝对优势。 第三篇:战术的革新与骑兵的转型——从骑士转向新式骑兵 本书将继续追踪重骑兵概念的演变,尤其是在火药武器出现并逐渐普及的时代。这一时期,战争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骑兵是否因此走向没落?本书将给出否定的答案,并指出其战术与形态的深刻转型。 我们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勃艮第等军事强国如何发展出“枪骑兵”(Pikemen)与重装骑兵相结合的战术。这种战术的出现,是针对火药武器对传统骑兵冲击力的挑战而设计的。本书将分析长枪阵如何有效地抵御骑兵的冲锋,而重骑兵则可能通过侧翼迂回、突袭敌军薄弱环节等方式,发挥其机动性和冲击力优势。 我们还将关注东欧地区,如波兰翼骑兵(Hussars)的兴起。虽然翼骑兵的“翼”象征着装饰,但其核心力量仍是重装骑兵,他们如何在中东欧的战场上,凭借其凶猛的冲锋与出色的战术,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力量,将是本书着墨的重点。我们将分析翼骑兵的装备特点,如相对轻便但坚固的盔甲,以及他们独特的冲锋战术,并将其置于当时宏观的军事格局中进行考察。 结语:重骑兵的遗产与未竟的征途 《战场决胜者006:重骑兵千年战史(上)(修订版)》在回顾了重骑兵从萌芽到鼎盛,再到战术转型的大致脉络后,将为读者留下关于这支传奇部队的深远思考。本书不仅仅是在梳理一段军事史,更是在洞察一种战争形态的演进,一种力量的兴衰更迭。重骑兵的出现,是人类在科技、组织与军事思想发展过程中,对“力量”的一种极致追求。他们的辉煌,既是冷兵器时代战争艺术的结晶,也为后世的军事思想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本书的“修订版”标志着作者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对史料进行了更严谨的审视,对观点进行了更精细的打磨,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重骑兵千年战史图景。尽管本书聚焦于“上部”,但其内容已足够丰富,它勾勒出的不仅仅是战马与铁甲的轰鸣,更是人类在追求战场决胜的道路上,永不停歇的智慧与勇气的体现。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战斗描写,深入理解重骑兵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技术与战略层面的深远意义,为理解更广泛的军事史和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大气磅礴,但又不失精妙之处,就像一幅用无数细节丝线织就的宏大挂毯。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极大,地域范围也十分广阔,但作者始终保持着对核心议题的聚焦,那就是“如何赢得胜利”。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不同时代军事思想演变时的那种冷静和客观。它没有陷入单纯的赞美或贬低,而是理性地分析了环境、技术、文化对军事思想的塑造作用。读完后,我不仅对历史上的某几次著名战役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一种处理复杂问题时所需的结构化思维方式。这本书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军事范畴,它教导的是一种在压力下保持清晰判断和果断决策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清晰脉络的思考者。

评分

这是一部让人重新审视传统战争观念的力作。我一直以为古代战争无非就是两个军队正面硬碰硬,但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军队的组织结构、后勤补给、乃至情报工作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个极为复杂和立体的战争生态系统。书中引用的不少史料和考古发现,都为他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人读起来深信不疑。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时期军事理论的探讨,那种思辨的深度,足以让专业人士也感到惊喜。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历史冲突的全新框架。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推演那些战略布局,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正是阅读此类书籍最大的乐趣所在。

评分

天呐,最近读的这本关于古代战争史的著作真是太震撼了!作者的笔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在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地剖析了那些史诗般的战役。我本来以为这种历史题材的书会比较枯燥,充满了人名地名和枯燥的年份,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战争图景。每一次战术的运用,每一次兵种的配合,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就是那个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运筹帷幄的指挥官。特别是对攻城战术的分析,那种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压迫感,让人读得手心冒汗。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那些活生生的、充满血泪的决策过程。对于任何对军事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简直就像听一位资深老兵在讲述他亲身经历的往事。那种口语化但又不失严谨的风格,让我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战役的细节时,那种对“人”的关注。他没有把士兵仅仅看作是战争机器的零件,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极度压力下的心理变化、士气的高昂与低落。读到那些英勇献身的片段时,我常常会感到热血沸腾,而读到那些因为判断失误而导致的惨烈溃败时,又会为那些无谓的牺牲感到扼腕叹息。这种兼具宏观战略和微观人性的叙事手法,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战场上,那些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武器和人数,更是指挥官的智慧和士兵的意志。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这类题材有点敬而远之,觉得太硬核了。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清晰的地图标注、关键人物的肖像插页,还有那些精确到位的战术示意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战局的难度。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如果没有这些辅助材料,很多情节可能就只能一知半解地过去了。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在如何“呈现”信息上,使得那些复杂的行军路线和包围圈的形成,都能一目了然。这种对读者的体贴,使得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它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在视觉上给予了我极大的享受,让人愿意一页接一页地翻下去,探索下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