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器》 是澳籍华裔陶瓷艺术家尚子的国内首部作品集,也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书。书开篇便讲到:“如果花是女性,器则是男性。花与器的亲密关系始终存在。花与器是阴与阳的关系,彼此共存,相互补充。”器皿是本书的一个重点,本书分章节介绍了尚子的作品,都是她创作的瓷器,有花器、瓷板画、壶、动物。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创作始终与花相伴而生,她的作品无论是器口的方向、尺寸,还是釉面的色彩、肌理,乃至器形的高矮、圆直,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花、自然和生命的思考。本书一方面是展现她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贯穿全文的主旨是生活理念,无论是陶艺还是花艺,这些美好的物件都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平常之物,人人皆有;生活又是一件难得之物,并非人人皆可感知。作者希望人们看到她的作品,能感受到喜乐、善良,这些作品能够引导读者对美有新的认知。书末一章设置了自由插花,作者进行了插花演示。
尚子,澳籍华裔陶瓷艺术家、生活美学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及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博士。她的创作把陶瓷、绘画与花艺相结合,风格独特,色彩绚美。尚子博士于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举办过个展,作品被国际酒店、跨国公司、私人藏家收藏。
尚子博士的作品巧妙地把陶瓷和插花艺术相结合,通过她的兴趣与想象力,和谐地展现在观者的面前。尚子博士以她高超的用釉技术,通过她喜爱的色彩,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勃勃生机。她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视觉的盛宴。尚子博士的作品巧妙地把陶瓷和插花艺术相结合,通过她的兴趣与想象力,和谐地展现在观者的面前。尚子博士以她高超的用釉技术,通过她喜爱的色彩,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勃勃生机。她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视觉的盛宴。
——Kevin White
教育家,前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教授,博士生导师
尚子博士的作品混合了中国和日本的设计风格。特别是色彩的搭配,有尚子博士独特的味道。
她的作品顔色鲜艳漂亮,与众不同,一眼就认出是尚子博士的原创作品。看到尚子博士的作品时,让我有一种欢快的感觉。
但是,尚子博士的作品色彩鲜艳,个性强烈,每次在用她的作品插花时都是一种挑战:如何表现花与器的平衡,不会让花太弱。这也是我喜欢用她的作品插花的一个原因。
——Junko Daniels
澳大利亚草月流花道高级讲师
周国桢教授看完尚子博士的作品,告诉记者:“尚子博士作品描写的对象很抽象,画面结合了西方、日本和中国的元素,这种形式美让人觉得很新鲜。难得的是尚子博士对色彩的把握很到位,釉上彩的颜色很难做到这个程度的,烧制出来的色彩效果像高温颜色釉那样丰富,这是景德镇很难做得到的。”
周国桢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泰斗、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
《花与器》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独特而宁静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自然的美丽和人文的韵味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和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花”的生命轨迹以及“器”的文化内涵。书中的“花”,不再是简单的植物名称,它们被赋予了生命的情感,承载了季节的更迭,也成为了人与自然情感交流的媒介。我仿佛看到了,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花朵,以它们独特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故事。从春日的含苞待放到夏日的盛放,再到秋日的凋零,直至冬日的孕育,作者都捕捉到了它们最动人的瞬间。而“器”,则像是花的灵魂伴侣,它们静静地陪伴着花,衬托着花的姿态,也承载着人的审美和情感。作者在描写器皿时,不仅仅关注其外在的形态,更深入地挖掘了器皿的材质、工艺、历史以及文化背景。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在朴素的陶器中,插出雅致的意境,也看到了现代人如何在设计精巧的器皿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将物质与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深刻,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它们之间那份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评分《花与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或许平淡,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回甘和悠长的余韵。我并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最初是被书名中那种诗意的联想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插花技巧或者器皿鉴赏的指南。然而,当我翻开书页,便被作者那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他没有罗列枯燥的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富有哲理的叙述,将“花”的生命姿态与“器”的文化内涵,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书中的“花”,不再是单纯的植物学描述,它们被赋予了生命的情感,承载了季节的更迭,甚至成为了故事的线索。作者笔下的花,无论是娇艳欲滴的春日新芽,还是傲然绽放的盛夏繁花,亦或是静待冬雪的寒梅,都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在字里行间鲜活地展现。而“器”,也不再是冰冷的摆设,它们是花的陪伴者,是美的容器,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作者在描绘器皿时,常常会追溯其起源,探究其工艺,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活哲学和文化意蕴。我仿佛看到古人如何在一只朴素的陶罐中,插出一份淡雅的意境;也看到了现代人如何在精致的玻璃瓶中,展现出个性的张扬。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将物质与精神,将当下与历史,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既新颖又深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原来美,可以如此贴近,如此充满力量。
评分初次接触《花与器》,我完全是被它那种内敛而深沉的气质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格调,正如书中所传达的那种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审美意境。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堆砌的华丽辞藻和空洞理论的书,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却又异常克制,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画面,道出真谛。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人“如何做”的书,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娓娓道来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去感受、去体会。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陷入沉思。书中对花卉的描写,不仅仅是植物学的介绍,更多的是对生命形态的描摹,对时间流转的感叹。无论是初春时节嫩芽的倔强,盛夏繁花的绚烂,还是秋日落叶的静美,抑或是寒冬梅花的傲骨,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而“器”的出现,则为这些生命注入了更深沉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容器,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审美的载体,是文化的回响。作者在描写器皿时,常常会追溯其起源,探究其工艺,更重要的是,挖掘它与使用者之间那段无声的对话。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手捧青瓷,静观花开,将一份宁静与禅意融入生活。这种将物质与精神、当下与历史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异常深刻,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隐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深刻的共鸣。我不是一个对艺术或历史特别了解的人,但我被《花与器》所营造出的那种氛围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来“教育”读者,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分享他对花与器之间关系的理解。书中的“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们被赋予了生命的情感,承载了时代的记忆。无论是含苞待放的羞涩,还是盛放时的张扬,亦或是凋零时的静美,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它们是自然的精灵,是时间的见证,更是生命轮回的象征。而“器”,则像是花朵的知己,它们静静地陪伴着花,承载着花的绚烂,也见证着花的生命过程。作者对器皿的描写,不仅仅是其材质和形态,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的挖掘。我看到了古人在朴素的陶器中,插出意境深远的花;我也看到了文人雅士在精致的瓷器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怀。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巧妙融合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独特,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身边,隐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体会。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不在于表面的繁华,而在于内在的底蕴。《花与器》这本书,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制造噱头,而是以一种朴实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花与器之间那份超越时空的默契。书中的“花”,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绚烂的生命,它们更像是情感的载体,是时光的印记。作者描绘的花,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含蓄内敛,有的坚韧不拔,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生命故事,在作者的笔下,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我感受到了春日里花苞初绽的喜悦,夏日里繁花似锦的热烈,秋日里落叶归根的静谧,以及冬日里寒梅傲雪的孤高。而“器”,则像是花的灵魂伴侣,它们静静地承载着花的生命,也承载着人的情感与审美。作者对器皿的描写,细致入微,既有对其材质、造型、工艺的考究,更有对其背后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在粗糙的陶土中,塑造出温润的器皿,又如何用它来衬托花的清雅;我也看到了现代人如何在简洁的设计中,赋予器皿新的生命。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将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描绘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打动人。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它们之间那份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评分读完《花与器》,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仿佛走进了另一个更加宁静而美好的世界。我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爱书之人”,但我被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无法自拔。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却异常克制,没有丝毫的炫技,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花”的生命力和“器”的文化底蕴,娓娓道来。书中的“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象,它们被赋予了生命的情感,承载了时代的记忆,成为了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作者描绘的花,无论是盛放时的绚烂,还是凋零时的静美,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哲学的思考。我仿佛能感受到花开时的喜悦,花落时的淡淡忧伤,以及花在四季轮回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而“器”,则像是花朵的静默陪伴者,它们承载着花的生命,也承载着人的情感和审美。作者对器皿的描写,细致入微,从古朴的陶罐到精致的瓷器,从天然的竹篮到华丽的金属器皿,每一种器皿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和故事。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在简陋的器皿中,插出高雅的花,体现出超凡的生活智慧;我也看到了现代人在精美的器皿中,表达出个性的张扬和审美的追求。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将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描绘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打动人。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存在于我们身边,隐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体会。
评分读完《花与器》,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美的科普读物,能够教会我一些关于插花或者陶瓷的技巧,但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花”的生命力与“器”的承载力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生活画卷。书中的“花”,不再是简单的植物,它们被赋予了情感,有了生命的故事。作者笔下的花,无论是娇艳欲滴的牡丹,还是清雅脱俗的兰花,亦或是傲霜斗雪的梅花,都仿佛有了自己的灵魂,在纸上绽放,散发出淡淡的芬芳。它们是季节的见证,是时光的流转,更是生命力的赞歌。而“器”,也不再是冰冷的物质,它们是花的美丽衬托,是艺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作者对器皿的描写,细致入微,从古朴的陶罐到精致的瓷器,从天然的竹篮到华丽的铜器,每一种器皿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和故事。它们与花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更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花与器孤立地看待,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艺术,以及人与生活之间的深刻联系。我看到了古人如何在简单的器皿中,插出高雅的花,体现出超凡的生活智慧;我也看到了现代人在精美的器皿中,表达出个性的张扬和审美的追求。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结合的写法,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对“美”的定义。我通常喜欢阅读一些轻松愉悦的书籍,但《花与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用一种近乎禅意的语言,将“花”的生命轮回与“器”的文化传承,描绘得既有诗意又充满哲理。书中的“花”,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产物,它们被赋予了情感,承载着故事,成为了生命哲学的象征。无论是初春时节那嫩芽的倔强,盛夏时节那繁花的绚烂,亦或是秋日里落叶的静美,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花香,感受到生命的脉动。而“器”,则像是花朵的静默守护者,它们承载着花的绚烂,也见证着花的凋零。作者对器皿的描写,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灵魂。他挖掘器皿的历史渊源,探究其工艺的精湛,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人与器之间那份无声的对话,以及器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我看到了古人在粗糙的陶罐中,插出淡雅的意境;也看到了现代人在精致的玻璃瓶中,寄托着个人的审美情趣。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将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滴之中的。
评分一本好书,往往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进入一个全新的维度。这本《花与器》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并非专业领域的读者,起初只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一些关于“美”的学问。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古往今来,关于花与器的一切,娓娓道来。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富生活情趣的长者,他用充满智慧的眼睛,观察着世界,然后将他的所见所感,用细腻而动人的笔触,呈现在纸上。书中的“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花,它们是四季的使者,是生命的象征,是情感的载体。作者对花的描写,充满了生命力,也充满了哲思。他让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短暂与绚烂,也看到了花落的静美与轮回。而“器”,则是与花相映成趣的存在。它不仅仅是承载花的容器,更是承载历史、文化和情感的媒介。作者在介绍器皿时,常常会追溯其渊源,探究其工艺,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我读到了古人如何在简陋的器皿中,插出雅致的花,体现出高超的生活情趣;我也看到了现代人在精致的器皿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品味。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点滴之中的。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起初,我被书名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插花艺术的精美图册,或是关于陶瓷器皿鉴赏的专业读物。然而,翻开书页,我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诗意的笔触,将“花”与“器”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引人入胜。书中的“花”并非仅仅是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它们被赋予了情感,承载着故事,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季节变迁的使者。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描绘一幅精心布置的静物画,花朵的形态、色彩、香气,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而“器”,也不再是冰冷的容器,它们是与花相得益彰的灵魂伴侣,是承载美学的载体。作者对器皿的描述,从材质、造型、纹饰到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看到了古朴素雅的陶罐,感受到了其承载的岁月沉淀;我欣赏了晶莹剔透的玻璃瓶,领略了其现代设计的精致;我惊叹于繁复华丽的金属器皿,体会到了匠人的巧思与传承。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花与器割裂开来,而是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与自然、美学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让我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平凡中的不凡,感受生活中的诗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