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营养学(人物形象设计系列教材)

美容营养学(人物形象设计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民 著
图书标签:
  • 美容营养学
  • 营养学
  • 美容
  • 人物形象设计
  • 健康
  • 膳食营养
  • 美容护肤
  • 教材
  • 职业教育
  • 健康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36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894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共分七个项目,教材首先定性介绍了必要的营养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例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人体基本营养素、合理营养等方面内容。其次,分类系统地介绍了美容与营养、美发与营养、美体与营养以及一些必要的美容营养方面的分析实验等,重点阐述了与学生日常生活和专业实践息息相关的美容营养膳食知识。从专业实际入手,在全书前后都穿插了涉及到美容、美发、美体、美甲等方面的案例剖析,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并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专业现象加以了初步探讨。

作者简介

作者是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副教授郑民,多年来从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   

本教材主编为江苏省技工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省级专业带头人”,有着近二十年该专业美容营养学的丰富教学经验,对美容营养课程的教育教学颇有研究,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十数篇,并参与了相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研究。参编教师均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美容学与营养学方面的一线教师。


目录

绪 论 1

项目一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5

任务一 人体消化系统概况 5

任务二 食物的消化 7

任务三 食物的吸收 12

自我测试 15

项目二 人体基本营养素 17

任务一 糖类 17

任务二 脂类 23

任务三 蛋白质 28

任务四 维生素 36

任务五 无机盐 50

任务六 水 58

任务七 膳食纤维 62

自我测试 67

项目三 合理营养 69

任务一 膳食平衡与营养 69

任务二 能量平衡与营养 73

自我测试 78

项目四 美容与营养 81

任务一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81

任务二 不同类型皮肤的营养 95

任务三 不同年龄人群皮肤的营养 105

任务四 不同时期女性皮肤的营养 108

自我测试 116

项目五 美发与营养 119

任务一 头发的结构与功能 119

任务二 不同类型头发的营养 125

任务三 不同年龄人群头发的营养 136

自我测试 138

项目六 美体与营养 141

任务一 肥胖者的营养膳食 141

任务二 消瘦者的营养膳食 149

任务三 美胸者的营养膳食 154

任务四 美甲者的营养膳食 159

自我测试 164

项目七 营养分析实验 167

实验一 人体体格测量及评价 168

实验二 食物糖类测定 171

实验三 食物粗纤维测定 174

实验四 食物脂肪测定 177

实验五 个人膳食营养调查 180

实验六 个人营养食谱设计 183

附录一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

食宝塔 186

附录二 中国居民体重代表值 188

附录三 易缺营养素的主要食物来源 189

附录四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190

附录五 常见食品中易超标的添加剂 191

参考文献 192

精彩书摘

主题三 皮肤的分类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皮肤表现为色正柔软、整洁、干净、细致平滑、富有弹性、没有皱纹脱屑。简单地说,皮肤红白细嫩、干净美观、具有柔软性、光滑性和极好的弹性。

  根据皮肤角质层内含水量皮脂分泌量等皮肤特征,医学上常将皮肤分为油性皮肤、中性皮肤、干性皮肤、混合性皮肤及其他。

  1.中性皮肤

  这类皮肤皮脂(油分)、汗(水分)的分泌平衡,是最为理想的。但易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冬天稍感干燥,夏天稍觉油腻,无粗糙感,纹理细腻,富有弹性。一般来说,护肤品的选择较广,可选用以增加皮肤的营养物质,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为主的化妆品。

  2.干性皮肤

  这类皮肤毛孔不明显,皮脂腺的分泌少而均匀,没有细腻的感觉,肤色洁白,或白中透红,角质层含水量在10%以下,纹理较细,不易生粉刺和起疙瘩,易引起皮屑。引起皮肤干燥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方面与先天性皮脂腺活动弱,后天性皮脂腺活动和汗腺活动衰退,维生素A缺乏、脂类食物摄入过多、皮肤血循环不良、过度疲劳有关,外因方面与烈日暴晒、寒风吹袭、使用碱性肥皂、过于频繁受热、皮肤不洁、乱用化妆品等有关,当然年龄增长令功能减退也有关。由于滋润润泽因子减少、水分丢失,应选用以保湿为主、油包水的化妆品。

  3.油性皮肤

  这类皮肤也称多脂性皮肤,多见于青年人和肥胖者,由于皮脂分泌多,故皮脂表面显得油光发亮,毛孔扩大。其皮肤角质层水分正常,皮脂腺活动亢进,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偏食多脂食物,香浓调味摄入过多,以及B组维生素的缺乏有关。青春期皮脂腺活动较强,出现油性皮肤是正常的。可选用硫磺等偏碱性香皂,宜用啫喱、水剂或含油少的乳剂型化妆品。

  4.混合性皮肤

  部分干性、部分油性皮肤,如额部、鼻及下巴周围(通常呈T型区)油性皮肤,而在另外的区域中呈中性或干性皮肤的特点,女性中约有70%-80%的人为混合性皮肤。应选用中性化妆品。

  5.其它

  (1)老化皮肤。人的皮肤从30岁起开始老化,随着岁月的增添,人的肌肤由年轻亮丽细腻有弹性,逐步出现既干且皱的衰老。皮肤一般呈干燥。形成老化的原因是年龄增加,植物神经的紊乱、内脏机能的异常等,外因中最主要的是紫外线的伤害,生活环境的恶化、烟酒过量,饮食不当以及错误的保养,激烈的减肥等,也是皮肤老化的原因之一。经护理和化妆品的作用可使老化皮肤改善,延缓老化的速度。可选用有营养、保湿、防晒和类激素作用的化妆品。

  (2)敏感性皮肤。这类皮肤对于不利于因素反应性过强,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表现为易发生病损或过敏反应。如容易因季节变化和日光照射患过敏性皮疹,也因接触某些化纤物品或金属物品、颜料等引起过敏。这类皮肤毛孔紧闭,纹理细致,皮肤干燥缺水,皮肤薄,隐约可见微血管,皮肤色泽不均匀、潮红。化妆品宜选弱酸性,不含香料、无刺激性化妆品,也可采用防敏和中性化妆品交替使用。

前言/序言

前 言

为适应我国美容美发行业的快速发展,切实提高中、高等职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美容营养学教材,力求贯彻人才培养目标,适合专业需求实际,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知识,为他们走向社会后的爱岗敬业和深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专业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注重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的有机结合。在编写中,注意广泛吸取了同类教材的长处,针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理论起点,致力于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和谐统一,力求做到“重视基础、服务学生、突出应用、反映前沿”。既能保证学生应有的营养科学素养,又能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原则,删旧增新,尽量减少理论叙述,着重阐明实际应用价值,力求做到立足实践与实际应用,拓宽专业视野,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使一般能力与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本教材在《化妆品化学》及相关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化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和美容营养学的相关内容,提高营养分析水平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过程中尽量结合一些专业操作和专业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各主题每个单元的内容中,适当选择了一些阅读拓展资料与借鉴案例。每单元内容后均有“练习实践”,每主题内容学习后都附上“自我测试”。另外,还安排了6个相关的美容营养分析实验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对常见美容营养食物成分的分析研究、人群营养膳食的调研探讨、美容营养食谱的合理设计等实际应用技能。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美容营养学(人物形象设计系列教材)》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聚焦于该教材的姐妹或相关领域,绝不涉及《美容营养学》的具体内容: --- 《色彩心理学与形象塑造:视觉沟通与情感表达的艺术》 专业领域: 人物形象设计、视觉传达、心理学应用、时尚管理 定位: 本书是面向高级形象设计师、色彩顾问、市场营销专业人士以及致力于深度理解人类视觉反馈的艺术院校学生的高阶参考教材。它旨在系统梳理色彩的物理属性、文化内涵、生理影响及在个人和商业形象塑造中的策略性应用,超越基础的色彩搭配层面,深入到色彩心理学对行为决策的影响。 内容深度概述: 本书摒弃了传统色彩学中侧重于绘画或印刷的理论框架,而是完全聚焦于“活体”——人类在特定环境光下对色彩的感知、解读和情感反应。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大核心模块,旨在构建一个从基础科学到高端策略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色彩的科学与感知基础(The Science of Hue and Perception) 本部分是理解色彩影响力的基石。我们首先探讨光与色的物理本质,但重点在于人类视觉系统的局限性与选择性。 1. 生理视觉:从视锥细胞到大脑皮层的影响路径: 详细解析了人眼如何接收光谱信息,以及不同波长如何触发大脑中与情绪、警觉性和舒适度相关的特定区域。探讨了色弱、色盲等现象对形象设计选择的实际制约。 2. 跨文化色彩解读: 深入对比了西方、东方(特别关注中国传统五色观与现代应用)、中东及拉美文化中,特定颜色(如红色、黄色、绿色)所携带的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分析“白色”在不同文化中作为纯洁、哀悼或婚礼标志时的应用差异,为国际化形象顾问提供指导。 3. 环境光对色彩的动态影响: 剖析了标准日光、LED灯、钨丝灯(暖光)和荧光灯(冷光)下,面部肤色、发色及服装色彩的真实变化。提供了色彩修正工具(如色温补偿)在室内和室外活动中的应用技巧。 第二部分:色彩心理学的高级应用(Advanced Chromatic Psychology) 这是本书的核心创新部分,将心理学理论直接应用于形象设计和品牌识别。 1. 情绪唤醒与色彩关联矩阵: 构建了一个基于PCC(Perceived Color Complexion)模型的矩阵,量化了特定色调(Tone)、饱和度(Saturation)和明度(Value)组合对观察者产生焦虑、信任、权威或亲和力等情绪的精确度。例如,研究发现,高饱和度的宝蓝与低饱和度的海军蓝在传递“可靠性”时的细微差异及其适用场景。 2. 色彩与认知负荷: 探讨色彩如何影响信息的处理速度和记忆留存。在商业演示或演讲场合,如何利用背景色、字体色和强调色来优化信息的可读性和观众的注意力分配。 3. 色彩的“欺骗性”应用——感官错觉: 详细介绍色彩在视觉上对物体轮廓、体积和距离的操纵效果。包括如何通过色彩梯度使面部特征显得更立体或柔和,以及在陈列设计中利用冷暖色对比来创造纵深感。 第三部分:形象构建中的色彩策略(Strategic Color Deployment in Persona Building) 本部分将理论转化为实战工具,指导设计师在个人和商业形象设计项目中进行策略性选择。 1. 个性化色彩诊断模型(PCDM): 区别于传统季节分类法,本书提出了基于个体生理特征(如血管颜色、瞳孔反光率)与内在性格倾向相结合的诊断流程。重点教授如何为客户建立一套“动态色彩档案”,而非固定的“最佳色板”。 2. 品牌色彩叙事学: 分析了全球顶级奢侈品、科技公司和非营利组织如何使用独特的色彩组合来讲述品牌故事,建立消费者情感连接。案例分析涵盖了从LOGO到员工制服、从网站设计到活动现场布置的色彩一致性管理。 3. 色彩的“过渡期”管理: 针对客户形象升级、职业转型或个人重大生活变化时期,如何设计一套过渡性色彩方案,帮助个体平稳地从旧有形象向新形象转变,最小化外界的认知阻力。 第四部分:技术、工具与未来趋势(Technology, Tools, and Future Trends) 本部分面向专业实践者,关注技术对色彩设计工作流的革新。 1. 数字色彩管理与校准: 探讨色彩空间(sRGB, Adobe RGB, CMYK)的互操作性,以及如何使用分光光度仪和专业显示器校准设备,确保设计稿在不同媒介上色彩的忠实再现。 2. 新兴光谱与非可见光应用: 简要介绍了红外线、紫外线等在安全识别、防伪技术以及特定时尚材料中的潜在应用,拓宽读者的视野。 3. AI辅助的色彩趋势预测: 分析当前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如何分析社交媒体、时装周和全球消费数据,以预测未来三年内可能流行的主导色彩和色彩情感趋势,帮助设计师保持前瞻性。 本书特点: 跨学科融合: 深度结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市场营销学与视觉艺术。 实践导向: 每一章后均附有“实践案例分析”和“高级设计师工作坊”,提供可立即应用的工具和模板。 高阶理论支撑: 引用了大量当代色彩研究机构的最新成果,而非停留在基础理论的重复阐述。 适用人群: 形象设计师、造型师、化妆品研发人员、品牌战略顾问、服装陈列师、市场营销高管、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健康生活方式有追求的居家主妇,平时很喜欢研究食谱和营养搭配。《美容营养学》(人物形象设计系列教材)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且实用。我一直认为“美容”就是外用的护肤品和化妆品,而“营养”则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然而,这本书却将两者巧妙地融合,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并没有只讲理论,而是将很多营养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中。例如,它会介绍如何选择当季食材,如何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营养,以及如何根据家人的具体需求(比如孩子成长发育、老人身体调养)来调整食谱。书中提供的一些“美容餐”食谱,不仅听起来就很有食欲,而且制作起来也很方便,不会过于复杂。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通过日常的饮食,不仅能满足家人的基本营养需求,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家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和形象气质。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美容”也可以这么“居家”,这么“接地气”,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以融入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 everyday life 中。它让我对“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用“吃”来“创造”健康与美丽。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最惊喜的发现!作为一名对个人形象提升一直很感兴趣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普通消费者,我一直觉得“美容”和“营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直到翻开这本《美容营养学》。首先,它的内容编排就非常吸引我。我以为会是枯燥的化学公式和复杂的生理机制,但这本书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肉类、豆制品,与皮肤的健康、头发的光泽、指甲的坚韧等等,一一对应地联系起来。它并没有停留在“吃什么对皮肤好”这样泛泛的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特定营养素(例如维生素C、E、胶原蛋白、硒等)在身体内部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外在表现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针对一些常见的美容困扰,比如痘痘、暗沉、细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营养调理建议,并且会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有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拥有了一本“内服美容秘籍”,不再盲目跟风购买昂贵的护肤品,而是可以从根本上,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它真的让我对“从内而外”的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自信地去选择健康的饮食习惯,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健康的进食,都是在为我的美丽“投资”。

评分

我是一位正在学习形象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这次偶然间接触到了这本《美容营养学》,感觉它就像是为我们这类专业人士量身定做的“锦囊”。我之前接触到的教材,更多的是侧重于色彩搭配、服饰选择、妆容技巧等外在的塑造,而这本书却将“营养”这个被很多初学者忽视的维度,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仅是列举出哪些营养素对皮肤有益,而是将营养学与我们形象设计的核心目标——“打造最佳个人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职业需求的人群,在营养摄入上应该有哪些侧重点。例如,对于经常需要面对电脑工作的学生来说,书中提供的眼部营养保护建议,以及如何通过饮食缓解辐射损伤的方案,就非常实用。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涉及到一些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知识,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改善情绪,进而影响整体的仪态和精神面貌,这一点是很多同类书籍很少涉及的。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真正出色的形象设计师,不仅要懂得如何“装扮”一个人,更要懂得如何从“内在”去“赋能”一个人。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专业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美容营养学》这个书名,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一直是个挺注重养生的人,也关注了不少健康博主,但“美容营养学”这个结合体对我来说还是有点新奇。读完之后,我只能说,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它的表达方式却异常的亲民。作者并没有用过于学术的语言来劝退读者,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营养学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周期性营养调理”的部分,它详细解释了女性生理周期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期应该如何通过饮食来平衡身体机能,改善可能出现的皮肤问题,甚至对情绪的波动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真的太贴心了!我之前虽然也在关注女性健康,但总觉得零散,这本书就像是把所有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科学的系统。而且,它还强调了“个体差异性”,提醒读者不要盲目照搬,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严谨和负责任。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美容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更好地关爱自己,如何让身体保持在一个最佳的健康和美丽状态。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健身爱好者,我一直对如何通过饮食来辅助健身效果非常感兴趣。《美容营养学》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理解的“美容营养”,大多停留在美白、抗衰这些表层概念,而这本书则从更深层次的“细胞健康”和“身体机能平衡”来阐述。它详细讲解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在身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肌肉的生长、脂肪的分解,进而影响我们整体的体型和轮廓。我一直以为健身主要靠运动,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撑,健身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它还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比如耐力型、力量型,提供了具体的营养补充建议,并且解释了原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提到了“肠道健康”与“皮肤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点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容”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南,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身体,更科学地安排饮食,从而实现健身目标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康年轻的容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